怎麼看待《訓俗遺規》中有批評佛教的內容?-第1431集
問:弟子閱讀《訓俗遺規》一書,發現有批評佛教的內容。他有兩個問題,第一個請問是否能重新節錄適合現代人的部分來流通?
答:《五種遺規》,是前清乾隆時候的兩廣總督,就是管廣西、廣東的兩廣總督陳弘謀先生編輯的,編得非常之好。這一次我是把它全部重新製版來流通,完全照原文,都沒有刪改。批評佛教的地方,我們要看,看了之後要反省為什麼人家批評我們?所謂是「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不能說人家批評,我們就要把它節錄,這是錯誤的;換句話說,我們要禁得起考驗,也還要能接受別人的批評。至於誤會的地方,我們解答都不行,解答是什麼?強辯,強詞奪理!我們要用行動、要用行為做出來,那就是答覆他。這就是真正以事實、以理來服人,不用言辭。
佛門,佛教傳到中國來已經兩千年了,這麼長的時間,流弊是在所不免的。人家批評都是批評有弊病的地方。還有很多(這都是事實)對佛教沒有深入,沒有認真的理解,只看到這些佛教徒他們的行持,在這上批評的是最多。如果真正理解,他就不一樣。唐朝時候的韓愈,在早年對佛教批評非常嚴厲,到現在古文裡面都還有他的文章。可是到晚年,他皈依大顛和尚,居然也學了佛,那是他明白了,他搞清楚了。歷代的人很多,像蕅益大師,這是淨土宗第九代的祖師,沒有學佛之前,也是批評佛法,嚴厲的批評。到以後明白了,把他以前的東西都燒掉來懺悔,還出了家。不但出家,還當了祖師。近代的印光大師,你們看看他的傳記,他在沒有學佛之前也是批評,念孔子書的,以儒家心態排斥佛教,也是有嚴厲的批評。到以後搞清楚、搞明白,他也出家了,也成為近代的一位大德。這種情形很多。陳弘謀編輯的《五種遺規》,裡面並不是他寫的,他是蒐集,蒐集很多關於倫理道德這一類的典籍。特別是處事為人做事應該要遵守的規矩,這是正確的。
我們常講,佛教如果是宗教,我就不會入這個門來。我在年輕的時候也是非常排斥佛教,不了解,因為看到佛教的形象確實是迷信。我在年輕時候看到佛教,我覺得跟基督教、天主教都不如,為什麼?人家禮拜天教堂還講講道,我們有的時候還去聽一聽,聽了也滿有道理,佛教沒有。佛教只有經懺佛事、超度,都搞這些。我們那個是小城市,從來沒有法師講過經,我們只知道和尚念經,沒有聽說和尚講經。念的經我們也聽不懂,所以對那個興趣就引不起來。這種情形,在這個社會上怎麼會不引起人誤會?我年輕時候就是誤會,所以這是在所難免。
要人家不誤會,就是我們四眾弟子要全心全力來弘揚,怎麼弘揚?要做出來。不說別的,你先能夠把十善做到,三皈做到,五戒做到,我相信社會大眾沒有一個不尊敬的。你能做到,他做不到。不說別的,我們講口業,你真正能做到不妄語,他們妄語,他就不能不佩服你;你不兩舌,不說人家長短,他們是隨便說人長短;說話粗魯,惡口;花言巧語欺騙別人。這現在社會大眾普遍都是這樣的,你能夠反其道而行之,他怎麼會不尊重你?所以你真正把佛的教誨做到,才是佛弟子。否則的話,只掛佛的名,自己所作所為跟佛的教誨完全相違背,那人家當然罵你,罵你連佛都罵到。所以我們聽到這個批評之後,我們要深深的反省,不要去責問對方,自己認真反省,要認真努力來學習。
問:請問此類批評佛教內容的書籍流傳至廣,作者會不會在地獄出不來?
答: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他結罪是佛教這麼好的教育,因為你的批評,障礙了許多人不願意學,原因在這個地方。所以結罪是你障礙人愈多,障礙的面愈廣,障礙的時間愈長,那你這個果報就是不善的果報。要是嚴重的話,什麼時候你批評的文字在這個世間完全消失了,才能出得了地獄。所以我們明白因果教育,這是非常小心謹慎。
古時候在印度,天親菩薩,這大家都很熟悉的,無著、天親、師子覺兄弟三個人都是大法師。天親在年輕的時候學小乘,在小乘經裡面,他註了五百部論,小乘論,毀謗大乘。他的哥哥是學大乘的,無著是學大乘。以後接受哥哥的教誨,他知道自己錯了,毀謗,自己錯了,他在佛前懺悔。口頭上毀謗,手寫文章毀謗,所以他發誓,想把舌頭割掉、手割掉來懺悔。他的哥哥說,你又何必這樣做?你過去用舌頭毀謗大乘,現在用舌頭讚歎大乘就好了;你過去寫那些書毀謗大乘,現在多寫一點讚歎大乘。他明白了,所以他給大乘教又做了五百部論,我們常常稱他「千部論師」。也就是以後明瞭的時候,讚歎!這就是完全正確的,這才真正叫消業障,增福慧,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在現前的社會,這些事情在所不免。最重要的,我們自己要明理。遇不到,不要去找這些事情;遇到之後,要以行為、要以正確的言論來幫助他,這就對了。
答香港參學同修(第30集)
2006/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