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龍眾偈頌,第三首:
【佛以神通無限力,廣演名號等眾生,隨其所樂普使聞,如是雲音能悟解。】
在前面長行文裡頭,雲音幢龍王他得的是「一切諸有趣中以清淨音說佛無邊名號海解脫門」。在他的讚頌裡面,與他修學的法門圓滿的相應。長行跟偈頌合起來看,意思就非常的明顯,我們知道龍王也是諸佛如來的化身,他不是真正的畜生道,真正畜生道沒有這麼大的智慧神通。這裡第一句就明顯給我們說出,『佛以神通無限力』。前面我們看到雲音龍王,這個地方我們看到是「佛以神通無限力」。
『廣演名號等眾生』,實在講就是我們今天所選修的念佛法門。諸佛菩薩的名號無量無邊,眾生無量無邊,名號也是無量無邊。這樁事如果我們稍稍的想一想就明白,世間無論什麼物,「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每個現象都有一個名稱;我們端起這個,這個名稱叫茶杯,它都有一個名稱;這個叫蓋子,都有名稱,這都是屬於名號。名號有多少?「名號等眾生」。如果要是覺悟了,名號都與性德相應。所以佛用什麼來教化眾生?用名號。
我們在《華嚴》裡面體會到,「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多是從相上說、從事上說,事相無量無邊;一是從性上說,一切有情眾生有佛性,無情眾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樁事情,一個性不是兩個性,所以《華嚴經》上才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如果是兩個性就同不起來,一個性,一個根,這是佛菩薩教化眾生所依據的根本理論;也正是《華嚴經》裡面所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本性,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真心本性變現出來的。你如果要問,這奇怪了!我怎麼會變現?我問你,你晚上睡覺有沒有做過夢?夢中境界不是你自己變現的嗎?不是自己變現的,那夢裡境界從哪來的?夢裡頭會變現,不作夢的時候當然也會變現,心現識變永遠沒有止境的。
佛家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什麼?因果就是轉變,你是不停在轉變,念念在轉變。我們現前的世界隨著我們念頭在轉變,我們的身體狀況也是隨著我們念頭在轉變。我們念頭善,我們身體善、容貌善、居住環境善;我們念頭不善,我們容貌不善、身體不善、居住環境不善。你要問為什麼?因為它是心變現的,心是能變,外頭境界是所變。世間人不曉得這個道理,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叫迷惑顛倒。佛菩薩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所以叫聖人。於是這些佛菩薩、大聖大賢教化眾生用什麼方法?方法無量無邊,佛家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無量法門裡面有個總綱,有個總的法門,總法門就是名號。
善導大師告訴我們,「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個話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十方三世所有諸佛示現在世間教化眾生,佛說什麼?只是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就說這麼一樁事,千經萬論都歸淨土。在整個佛法裡面,學習的科目不相同,但是有三個科目是共同的。戒律是共同的,無論你學哪個法門,不能不持戒。你學顯教也好、密教也好,宗門也好、教下也好,無論修哪個法門一定要持戒,所以戒律是共同科目。第二是唯識,唯識是理論,也是共同科目,不分顯密宗教都要學。唯識給我們說明心性的根源、心性的作用,這裡面講到因果的變化、因果的相續,這是個共同科目。第三淨土是共同科目,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到最後都到西方極樂世界,佛法修行的歸宿。一般不相信淨土的,不學這個法門的,修其他法門修成功了,都生到華藏世界。到華藏世界之後,有文殊、普賢兩位大菩薩來教他到極樂世界去,拐個彎去了。我們這是直接就去了,他要拐很大的一個彎才拐去,所以淨土是共同科目。
淨土的殊勝就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彌陀的本願海就是這一句名號。名號的意思太深太深了,太廣了,世尊在《彌陀經》裡面給我們開示,名號的意思他說了兩個,「無量光、無量壽」,這兩句我們要細心去思惟、去體會。說光,光代表空間;說壽,壽代表時間。那我們曉得這六個字,無量光、無量壽,它真正意思是什麼?無量的空間,無量的時間。說空間、說時間,時空裡面所包含的一切都在裡頭,一個也不漏,你才曉得這個範圍多大!佛用這六個字來顯示。
而細說,像隋唐古大德他們的探討,這些人不是普通人,世法眼目當中他們是高僧大德,這些人總結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大家仔細的再研究探討,想找出一部代表性的,能夠代表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大家公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華嚴》就被人稱之為「根本法輪」,用現在的話來說,佛學概論。《華嚴經》是佛學概論,其他一切經都是這個概論裡面,某個部分的特別詳細說明,《華嚴》是總說。這是古大德他們的見解,這個見解一直到現代,差不多是一千五百年了,都得到佛門四眾同學的讚歎,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
而《華嚴經》最後結歸到淨土,「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我對於淨土生信心,發願學習,是從《華嚴經》上得到的啟示。文殊、普賢都發願求生淨土,善財是文殊的學生,那我們想想老師是求生淨土的,這個最得意的門生怎麼會修學其他法門?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從五十三參裡面明顯的看到,他第一位參訪的德雲比丘(在《四十華嚴》稱吉祥雲比丘,吉祥就是德),給他講念佛法門,這是開端。我們中國人常講先入為主,善財童子最先聽到的法門是念佛法門,這先入為主;再看到最後一位,第五十三位善知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代表什麼意思?自始至終專修專弘,沒有改變,它表這個意思。當中這麼多的善友有五十三位,當中這些善友代表我們現實社會,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乍看好像是不同,細究一樁事,無一不是修念佛法門,這才真的叫妙,所謂是殊塗同歸。
善財在一生修學過程當中,不是六根不去接觸六塵境界,不是,他沒有障礙,真正顯示出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什麼都看、什麼都聽、什麼都接觸,這是修什麼?修戒、修定、修慧。接觸任何人物,他有禮貌、有讚歎、有供養,六度齊修,這是戒學。雖然眼見耳聞種種不同的法門,但是他心裡頭有主宰,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心、這個願從來就沒有動搖過,這是修定。六根廣緣六塵境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成就慧。所以五十三參他修的是什麼?戒定慧三學。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我們要能夠把這一層看出來、看明白,這一部《四十華嚴》(「入法界品」),我們就真正得受用。真實受用就在這一句名號,執持名號永遠沒有間斷,四十卷經的目的在此,讓我們徹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名號是性德。佛的名號,世尊為我們說了一部《萬佛名經》,有許多道場新年的時候都拜萬佛,啟建萬佛懺,讀誦禮拜萬佛。這部經裡面有一萬兩千多尊佛號,這是佛的略說;廣說,窮劫也說之不盡。這是我們每個眾生自己的性德,性德的體、相、作用深廣無盡,所以名號不可盡。菩薩的名號是代表修德,我們雖有性德,如果不能通過修德,我們的性德不能現前。
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有個同修提了個問題,學《因果經》,真信因果的百姓不做壞事、不做小偷,他舉個例子,當官的不會做貪官。他說是從小學生開始,如何?確實這個教育是要從小開始,大了就不行,就沒法子教,壞習氣已經養成。
佛的名號就是佛教學的宗旨,所以佛沒有一定的名號,佛沒有一定的形相。我們在《楞嚴經》上讀到,佛沒有一定的身相,佛是隨類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沒有一定的身相;也沒有定法可說,完全看現前眾生的需要。現前眾生需要什麼?需要治病。今天我們這個世間眾生,最大的毛病就是自私自利、貪瞋痴慢,所以佛說我們這個世間叫「五濁惡世」,濁是污染,嚴重的染污,惡是造十惡業,跟十善完全相違背。所以佛到這個世間來示現,用什麼名號?他用的是「釋迦牟尼」,這個名號對治我們現在眾生根本的大病。
釋迦是什麼意思?古時候翻作能仁,仁慈博愛。仁這個字的意思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叫仁。中國「仁」這個字是兩個人,兩個人就是想到別人就想到自己,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我們跟別人要平等。我自己喜歡,人家也會喜歡;我自己不喜歡的,別人也不喜歡。看出這個世間眾生,沒有慈悲心,沒有仁慈的心,所以佛的名號提出「釋迦」,這是教化宗旨。再仔細觀察,這個世間人,人心亂、妄念多,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名號裡面提出個「牟尼」。牟尼是什麼意思?寂滅的意思,清淨寂滅。滅什麼?把妄想分別執著滅掉,你的清淨心就現前,清淨心是真心,沒有被污染。這是說明娑婆世界現前眾生根本的病根,名號就是專門對治病根的。
我們天天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想到把自己本性的性德念出來?名號沒有別的作用,把我們的性德喚醒、提起來,那你執持名號功德就成就了。念到釋迦,我要以大慈悲心待人接物;念到牟尼,我要用清淨心對待自己。所以在這個時代,無論哪一個菩薩、哪一尊如來到我們這裡來成佛,名號都要叫釋迦牟尼,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如果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他這個名稱不能用了,為什麼不能用?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每個人都是仁慈博愛,你還講什麼「釋迦」?都做到了!極樂世界個個人心都清淨,都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牟尼」兩個字也沒得用了,所以這個名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起作用。
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一定要叫阿彌陀佛,教化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那個地方的眾生,雖然都是阿惟越致菩薩,經上講的,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的菩薩,但是他們的性德還沒有到圓滿,還有幾品無明沒破。阿惟越致就是七地,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還有五品無明沒破,所以那個名號要提醒他們最後這五品無明要破盡。「阿彌陀」是什麼意思?無量,「佛」是覺,無量覺才是究竟圓滿。他們雖然是大覺,還沒有達到無量,所以用這個名號來教化極樂世界的阿惟越致菩薩。
到哪個地區,眾生根性不一樣,方法就不相同。在華藏世界,這是了不起的。華藏世界去作佛,佛叫毘盧遮那,這是顯示清淨法身。華藏世界的菩薩有四十一個人,這四十一個是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都是明心見性。禪宗所說的見性成佛,他們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家講的分證即佛。但是他所證得的沒有圓滿,所以還要不斷的擴充,因此佛的名號叫「毘盧遮那」,這是梵語,它的意思是「遍一切處」。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這是法身佛,是我們的自性本體。所以讀了《華嚴經》,《華嚴》第一個受用,真實的受用,是心量拓開了。
《華嚴》的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真正覺悟。不覺,心量小,不能容人,這心量太小了。心量為什麼小?迷了,迷失了自性;也就是你心裡面起了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心量愈來就愈小。佛教給我們破迷開悟,人覺悟了,心量就大了,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大慈悲心自自然然就生出來了,是這麼一個道理。我們要明瞭、要覺悟,怎樣明瞭?一定要智慧。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從清淨心裡頭來的。心不清淨,只生煩惱,不生智慧;心清淨了,不生煩惱,生智慧。由此可知,生智慧的心與自性相應,生煩惱的心與自性不相應。智慧生起來之後,宇宙人生真相大白,才曉得這宇宙人生是怎麼回事情,徹底明白了,你做的事情就不會做錯事了。
學因果是凡夫學佛第一個階段,諸佛菩薩救度一切眾生,頭一個教你把人道的腳跟站穩,不要墮三惡道。給你講因果報應,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你不至於墮落三途。造十惡業就是畜生、餓鬼、地獄,你造這個業因,果報在三途。人能夠斷惡修善;斷惡,惡就是十惡;修善,善就是十善。能夠斷十惡、修十善,這個人腳跟站穩了,決不會墮三途。這是佛幫助眾生第一個階段,首先幫助你穩定住了,然後再幫助你向上提升。
佛法是教學,佛法不是宗教。佛家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釋迦牟尼的名號就是慈悲為本,諸大菩薩的名號就是方便為門,我們有沒有學到?在這個地方我們簡單舉一個例子跟諸位說,在中國佛教裡面,是以四大菩薩為教學的基礎。第一位地藏菩薩,地是什麼意思?心地;藏是寶藏。心地寶藏是什麼?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相。《華嚴.出現品》裡面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地藏。我們心裡面的寶藏受用不盡,可是這個寶藏像金礦一樣埋在地下,你要不把它開採出來,雖然你家裡有金礦,你還是要過貧窮日子,你得不到受用。什麼方法去開採?那就有方便了,《地藏經》上教我們開採的方法: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孝親尊師是開發我們自性寶藏的方便法門。孝親尊師的心行,這個心、這種行為與性德完全相應,所以佛教人從這兒做起。
不孝順父母,不尊敬師長,那就沒法子了!做再多的善事,沒有根,與性德不相應。縱然在佛門裡面做善事,每天誦經拜佛,講經說法也能說得天花亂墜,也能有「瑞相希有」,果報在哪裡?還是在三途,這個利害要懂!三途裡面落在鬼道當鬼王,他有福,他做了很多好事;畜生道裡面,我們現在念的龍王,龍是畜生,就去幹這個去了。龍王是水神,台灣、福建一帶供奉的媽祖,媽祖是龍王,因為沿海一帶地區以海為生,對於水神供養就特別的奉祀。媽祖是龍王、海龍王,就去做這個了。這個果報不究竟,它不是真實的功德,因為他修善沒有根。根在孝親尊師,我們要懂得,這是地藏,首先從心理上建設。
然後再把孝敬擴大,孝順一切眾生,奉事一切眾生,那就變成觀世音菩薩了。觀世音菩薩代表的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就是把地藏法門發揚光大。從哪裡做起?從你家裡面做起。你不孝生身父母,不敬直接指導我們的老師,你說對別人孝順、尊敬,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定從生身父母做起,指導我們的老師做起,再把它擴大,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它有根,它有本,決定不是虛偽的。所以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是把孝親尊師擴大、擴充,擴充到虛空法界。
慈悲、方便是佛家教學的宗旨,可是我們又聽人家常講,「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慈悲為什麼有禍害?方便為什麼變成下流?沒有智慧,感情的,這個不行。一定要文殊菩薩,文殊代表智慧。孝敬、慈悲裡面有智慧,這就成德,成就性德,是性德的流露,所以沒有智慧不行。世尊四十九年教學,講般若智慧用了二十二年的時間。他老人家一生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講「般若」,你就曉得般若智慧在佛教教學裡頭的確是中心,幾乎佔了一半的時間。大乘禪宗,禪宗不是修禪定,禪宗是修般若。諸位要讀《壇經》,六祖惠能大師開宗明義,第一章第一句就教人,「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開宗明義第一句話,他是教你修般若波羅蜜多。禪宗是修智慧,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禪定,這個不能誤會,誤會了偏差就太大。
普賢菩薩落實了,菩薩為什麼稱為普賢?菩薩眼目當中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大聖大賢,所以稱為普賢。我們看到不像,他看到像;我們從外表上看,眾生不像聖賢,菩薩從性德上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從佛性上看,所以一切眾生都是聖賢。普賢落實了,落實什麼?落實孝親尊師、大慈大悲、無量智慧,把這個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落實在我們工作之中,落實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普賢代表實踐,我們今天講的真幹!這四大菩薩的名號是修德,修德有功我們性德就現前,這是我們對四大菩薩要認識。見到菩薩的形像,聽到菩薩的名號,我們心裡就放光,就明白,知道怎樣生活、怎樣做人。佛菩薩的名號如是,天神、鬼神的名號亦復如是。
我們念這段經文,這段經文是龍眾,第一位是毘樓博叉龍王,他是四大天王裡面的西方天王,我們學佛同修常常見的。你見到一個佛教的道場,一進山門看到供奉的四天王,也有人叫他們四大金剛,他是西方天王。天王殿供奉的像有五尊,當中是彌勒菩薩,彌勒是梵語,它的意思是慈悲。一進佛門,見到彌勒菩薩,我們要學彌勒菩薩的慈悲,「慈悲為本」馬上就體現出來了。四大天王代表方便之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聽到這個名號,就曉得它教我們什麼,我們應該怎樣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