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群書36O》課程,上次是談到「為政」第五個綱領「教化」。處在我們這個時代,大家都感覺到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包含社會、國際間,都有種種的情況、問題發生。而這些問題,深思熟慮之後可以了解到,經濟不能解決,政治不能解決,外交也很難解決,武力更不可能解決。太多的方法反而是更製造問題。唯一只有教育可以解決問題。因為所有的問題看起來錯綜複雜,但回到一個根本,就是人心的問題。看起來複雜,從根源上看,其實並不複雜。人心的問題唯有透過教化。「人之初,性本善」,你好好教他,他這一生成聖賢,他是家的孝子,社會的棟梁,怎麼會有問題?但是「苟不教,性乃遷」,你沒把他教好,那壞人就是教壞的,好人是教好的。所以看到這個「教化」,對家、對國、對世界,以至於對自己這一生智慧靈性是提升還是墮落,就要看怎麼樣來自我教育了。
上次我們看到的是兩百零九句,這段話談到:
【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貪榮而重利。】
這段話了解先王,『王』是國家的領導人。我們中華文化它綿延幾千年,它的學問叫內聖外王,所以只要是提到古聖先王,他們都是內聖然後外王。所以以前的天子都是聖人當天子,是聖人政治;辦教育,聖人教育;辦政治,我們一提黃帝、堯舜禹湯,那都是聖人,他們都是先王。一提到辦教育,我們就想到孔老夫子,至聖先師。包含學醫的人,他們所崇尚的那些人也是聖人,孫思邈,這些醫聖。聖人他通達人性,他看到人有好善好德的天性,但又有貪慕虛榮和重視私利的習性。那了解以後,那當然要「長善救失」。
【故貴其所尚。】
提倡好善好德的美德。然後:
【抑其所貪。】
抑制人的虛榮、人的貪心。那我們冷靜來看,現在的父母教孩子,老師教學生,國家領導人教人民,是怎麼教的?跟這個相違背。《左傳》有句話很值得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思考,「人棄常則妖興」,這個「常」是亙古不變的標準,你一變,種種怪現象就要出現了。父母教孩子的常道變了,家裡出不了孝子;老師教學生的常道變了,出不了弘道之人。現在博士這麼多,幾個人出來弘道?他們讀的書是最長最久的,結果讀的書最後去拿一個博士文憑,然後有一個高的收入,誰出來弘道?少。所以我以前在教育界,我要去應徵老師的時候,我就有說到,「讀書志在聖賢」,這個是亙古不變的一句話。可是在我們這個時代,這句話好像變了。讀書志在什麼?(賺錢)這你們說的,不是我說的。
我的成長過程當中,沒有人教我作聖,也沒有人教我作賢,是遇到師長我們才了解,每個人都可以做聖賢,都可以恢復明德、本善。《弟子規》告訴我們,「聖與賢,可馴致」。聽明白了,成聖賢變成了人生的目標。可是以前還沒遇到,什麼是目標?假如我念幼兒園就想賺錢,挺麻煩的。你看讀小學、讀初中,什麼是目標?考高分。接著是考名校,考上大學以後,是出來能賺最多錢。我們的目標在哪?名跟利。一路上都是追名逐利的目標,那剛好跟聖人教我們的反了。
所以大家冷靜想一想,通達人性才能搞教化,不然會把後代誤導、會把天下人誤導,這個是要扛罪過的。所以一個人他有一個身分,他是要下功夫用心去了解如何扮演好這個角色。比方說當父母的人,他要扮演好這個角色,他要有智慧。《三字經》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當老師、當父母的都有責任,要把孩子、把學生教好,得要下大功夫提升自己。沒有教好,這個都是有罪過的。包含一個政治人物沒有把老百姓教化好,這個是對不起社會、對不起國家民族的。但是我們好像都沒這麼思考。當了老師首先想到的,薪水不錯,鐵飯碗。當了父母,孩子生了,那就這麼的吧。有沒有哪個人,生了孩子以前或孩子以後,應該不是生了孩子以後,凡事要「豫則立」,有沒有人生孩子以前,有去經過培訓,如何成為聖母?如何成為太太?都沒有,妳們還敢生,我真的很佩服妳們。
現在有一本書是教如何成為聖母的,叫《天下太平之根本》,這部書就告訴我們,天下的安定,女人決定的。這部書是我們民國初年一位大儒,後來出家成為高僧,印光大師,他有關所有母教的教誨,這些學生很用心,把它完全節錄成這本《天下太平之根本》。印光大師的學生李炳南老師,在台灣教化三十八年,中華文化沒有李炳南老師在台灣弘傳,台灣的中華文化可說是岌岌可危,他是非常關鍵的一位大善知識。那他這麼偉大,他的老師那就更不在話下了。所以這部書很珍貴,已經當媽媽的人可以再看,沒當媽媽的人更應該看。已經當媽的妳看完說不定會有衝動再生一個,「這樣我會比較有把握。」
所以大家要重視教育好下一代,因為你的下一代以後要當爸爸、媽媽,以後可能當人家的老師,以後可能是國家的領導人,他就不會把整個路給指錯了。有一個高官真的是很用心在從政,在為人民努力。可是他退休以後,經過二十年左右,他有一次對著媒體痛哭流涕。他在人民的心目當中已經是太難得的好官,沒有為自己想。結果他說到,他掌權的時候忽略了教育,把重點完全放在經濟開發上。結果二十年之後,他看到整個社會青少年的犯罪率這麼高,他覺得自己二十年前錯了。所以努力的人也有可能做錯事。所以一個從政的人沒有好好學《群書治要》,他可能好心會辦了壞事。而我們每個父母都是愛子女的,為什麼教出來的孩子現在的素質一落千丈?所以聖人我們要跟他們學,經典我們要深入,我們才能通達人性,給自己、給下一代指對人生的方向、目標。所以我們這幾代人沒有經典,絕大部分都跑向「貪榮而重利」。
那假如都追名逐利,結果是怎麼樣?聖人都已經在兩千五百年前告訴我們了。我們看三百零三句,在一百三十九頁。都是追名逐利了,會怎麼樣?「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我們讀這些句子挺好的,你不跟現在的社會結合,你不知道這句句話都是興衰、治亂的關鍵所在。因為通達人性的聖人,他可以發現到這個心態一偏掉,最後會延伸出種種的問題,他們都可以看得到。所以一個「征」,看到什麼?國家要亡了。您今天看到一對兄弟在搶東西,你會不會說國家要亡了?這個都是徵兆。你今天打開報紙,看到這麼多的兄弟都在爭財產告上法院,這個家危險,國亦危險。
所以孟子慈悲,兩千五百多年前遇到一個國君梁惠王,梁惠王就告訴他,老人家,你走這麼遠到我們國家來,是不是要帶什麼利益給我們國家?孟子抓住這個機會教育,他是一國之君,腦子裡都是利、利、利,經濟、經濟、經濟,那整個國家都帶錯了。孟子很委婉,王何必只說利?「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應該是講仁義、講德行。你講德行會怎麼樣?一個人有仁慈之心,怎麼會遺棄他的父母?一個人有道義,怎麼會背叛他的領導?那這兩句話我們現在拿到現在社會上,是不是放光明?假如照這兩個話做下去,很多家庭問題、社會問題沒有了。現在是養老院愈來愈多,子女都不養老人了。他去賺他的錢,不奉養老人了。有仁慈心,怎麼可能會拋棄父母?所以講仁,家庭問題解決了;講義,團體問題解決了。現在沒有道義了,把公司的錢捲款潛逃,不管領導的死活;或者是謀自己的利跳槽,沒有忠義;或者挖角挖得很厲害。人重利輕義才會出現這些現象。所以從人心重仁義、去名利的追逐,種種問題就解決掉了。
孟子也分析到,假如你都講利,那一個萬乘之國,推翻他的一定是擁有千乘的大夫,他要搶著做國王;那千乘,有千乘這麼大的國家,那推翻他的是百乘的大夫之家,把他推掉,因為都要爭。那現在我們看這個爭,從家庭爭利推演開來,各行各業都在爭利。大家想一想,當老師的人爭利很危險。當老師的人一爭利,父母給他送東西送得比較好,他就疼那個孩子,全班的孩子都「生病」,全班的孩子人格都受影響。那這個老師就為了那麼一點錢,把下一代的人格都毀掉,那這個果報,我看到十九層地獄可能是逃不掉的。你說當醫生的人重利,那麻煩了,那一個病人走進來,不是關心他真正的病怎麼根治,是看他從頭到尾在他身上能不能謀到更多的錢。所以培養醫生首先要先培養什麼?不是技能,是德行。只要沒有重德,又長他的「貪榮而重利」,各行各業很可能不是在服務人,而是在傷害人。
我成長過程當中都看到這些現象,所以現在這個現象不是一天、二天形成的,是偏了好長一段時間。我們這個民族,在中國可能已經忽略了一百多年,所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個在《左傳》裡面就有說到了。「臣弒君」,做臣子的殺了國君,「子弒父」,做孩子的殺了父母,「非一朝一夕之故」,他絕對不是一天、二天形成的。「其所由來者漸矣」,他是漸漸嚴重,漸漸形成錯誤的風氣。「由辨之不早辨也」,因為沒有很早的辨別整個教育、整個社會風俗早就偏掉,沒有國家領導人、沒有高位者分辨出來,趕快把它扭轉,所以就愈偏愈嚴重了。當然,假如這個父母真正明白道理,他的孩子就不會隨波逐流,那他的孩子就有福報了。我們每個禮拜有跟家長交流傳統文化,現在是一起學習《朱子治家格言》,去年是《了凡四訓》,每次應該都有一、二百個家長堅持來聽課,所以他們的孩子就很有福報。
我有一個長輩,他的父親讀古書,他從小也讀古書,那他的兄弟姐妹沒他那麼好學。所以他自己在教孩子的時候比較嚴格,他的兄弟姐妹就罵他,「哪有人像你這麼教孩子的,你要把他教成聖人嗎?」我那個長輩說:「對!我就是要把他教成聖人。」很有意思。不然要把孩子教成什麼?你說:「教成聖人目標太高了,降一點吧。」你說:「好好,降君子就好。」你的目標是君子,教出來的鐵定不是君子,降一等不就變凡人?假如當父母的人標準說,「他只要不犯法就好了」,鐵定個個都犯法,因為你標準定這樣,他一不小心就不合格了。那大家冷靜想想,那我們現在教孩子的標準是什麼?我還聽過一個標準嚇死我了,「他不打我就好了。」真的,所以「棄常則妖興」,這個常道不能退;讀書志在聖賢,這個標準不能退的。
所以,從我們舉的種種行業的現象,我們了解到,任何其他方法不能解決了。你去改變任何制度,治標不治本,甚至於他根本那個利就放不下,你上有政策,下還有對策。所以現在建築業,垃圾工程,有啊,那個一地震,看到那些現象,水泥裡面居然是空的。真的看了觸目驚心!就為了利,毫不顧幾百人的生命。包含從事食品業,牛奶裡面有問題,那有多少孩子的人生受到它的傷害?健康是伴隨著一個人一輩子,他就為了那一點錢,成千上萬的孩子都被他傷害了。
話又說回來,種種行業的問題,我們當老師的人責任最大。各行各業都讀過小學、都讀過初中,所以《三字經》說「教不嚴,師之惰」,當老師的人決定不能只有看分數。我也是在升學主義之下上來的,我也很渴望老師給我多講一些好善尚德的東西,這樣對我們的人生會有很大的改變。我記得我的老師只要講過這些做人的道理,我一般都印象很深,不是不願意學。我有一個理化老師,教理化的,教科學的,他還不是教道德的。我記得他有一次眼睛非常的嚴肅,說到,「人不可以有傲氣,但是不可以沒有骨氣。」這個教得好,人不能傲慢,但是要有骨氣,要有志氣,這一生不能白來。我都把它記起來了。所以我自己都覺得求學過程當中太需要倫理道德。
可是當我自己在做小學老師了,我假如還繼續只追分數,那我不是昧著良心幹嗎?我繼續看著那個學生一年不如一年,那個薪水我領不下去。我們真看明白了,就是缺教化、就是缺倫理道德,一定要教孩子這些東西。結果,覺得孩子需要,更冷靜下來,不是孩子需要而已,自己也缺倫理道德教育。所以,要教孩子首先要先教自己,自己要補習,所以才到了澳洲去跟師長學習儒釋道的教誨。我們明白這些道理,就不會亂跟錯誤的思想觀念。
在台灣,跟著美國價值觀走的太多太多人了,美國從幼兒園就教競爭。您看,「貪榮而重利」,偏得非常嚴重。那你說一直爭,愈爭愈有福報嗎?美國是全世界負債最嚴重的,所以爭的社會有沒有福報?沒有福報。愈爭愈計較,心量愈小,當然沒福報。看很多事,看眼前、看表相,根本看不到正確的道理。反而要看根本,老祖先都講根本。福從哪裡來?福田心耕!所以我們幾千年代代都出聖賢,包含全世界只剩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還傳承,那我們這個民族是全世界福報最大的。從哪裡來?從祖先的福蔭,從我們受的教育都是擴寬心量來的。所以您看,這個經文講的:
【貴其所尚。】
因為都是提倡美德、提倡道德,結果人心受到教化了。
【故禮讓興。】
禮讓盛行,禮讓成為風氣。
【抑其所貪。】
抑制他的貪心。
【故廉恥存。】
所以廉恥的德行從小就扎了根。所以以前的人以爭感到羞恥。以前的人,兄弟爭財產,笑掉人家的大門牙。有教沒教差太遠了。《弟子規》說,「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不要有私心,私藏,要為父母、要為兄弟姐妹、要為家族想,他就不會貪利。我們曾經看過一篇家訓,也是在《訓俗遺規》當中。這個父親他是一個忠臣,他被嚴嵩這個大奸臣害了,就是明朝的忠臣楊椒山先生。他寫這個家訓是什麼時候寫的?他要被處死的前一天寫的,寫給他兩個兒子。我在想,他這麼從容,那是一個人的修養達到了這樣的境界,視死如歸,只問對得起國家、對得起良心。而我想像,那個守監獄的官員一定為之動容,所以他那個家書,我想是這個獄卒親自幫他去送的。看到這麼樣有德行的人,感佩。而且寫的時候沒有絲毫的恐懼。他寫這分家訓裡面提到,「假如我的兩個兒子吵起來了,其中有一個人去法院、去衙門告他另外一個兄弟,他另外一個兄弟可以把我這個家書拿去給縣太爺看。縣太爺假如看到我這個家書,請你一定要幫我處罰那個告官的那個人。」這個當父親的人這麼明理,兄弟怎麼可以上法院?兄弟只要一上法庭,這個家就要敗了,都要能忍、都要能讓。
所以我們老祖宗的教育從小教忍讓,大一點教謙讓,出社會教禮讓,所以這個教育是非常正確的。可能人在現在這樣的社會風氣,都會覺得要扭轉不容易。其實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因為人都有本善,只要有一個明白人真正做出來,慢慢就會影響身邊的人。所以師長有一句名言大家要有信心,叫「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社區、從我的單位做起」,就對了。
而我這次,去年十一月到了斯里蘭卡,有非常多的感動,我自己所謂「百聞不如一見」,親身體會到「貴其所尚,故禮讓興」。我見到斯里蘭卡的百姓,沒有一個人不讓我的,坐電梯、走路,他們一定要讓我,而且很堅持,因為他看得出來我是外國人,特別禮貌。包含我們坐在遊覽車上,看那個下課的孩子特別熱情給我們打招呼。而我們接觸他們的百姓,他們的百姓晚上都是回家吃晚飯,晚上不急著賺錢,非常重視家庭倫理。而且他們說,他們不希望經濟發展得太快。有受教育的人認知不一樣。他們的小學生每個禮拜天都到佛寺接受佛陀的倫理道德教育,我們去的那間佛寺,兩、三千個孩子,很壯觀。
我在那裡回想,我讀小學一下課回家,就抓蟋蟀,造罪業,殺生。假如我就每個禮拜天去受聖賢教育,人生很早就不一樣了。所以這個確實,不是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沒那個道理,是你自己願不願意改造自己,你願不願意走正確的方向,再來把後代引導正確。當然,他們的國君、他們的總統帶頭尊師重道,那老百姓哪有不學的?總統生日那天,早上六點多,早上,就到佛寺供養他的老師。大家想一想,現在一般世界的國家領導人生日那天幹什麼?想著要去哪裡happy、happy了,但你看他都做出榜樣出來,讓我們非常佩服。
所以下一句要講到了,兩百一十一句,「上為下效,然後謂之教」,這才叫教育。現在父母、領導者、當老師的假如不明白這個道理,他也會覺得,「我都講很多次了」,那他把言教當作教育的核心,他自己不身教,適得其反。所以大家冷靜,現在打從內心尊敬領導、尊敬老師、尊敬父母的人愈來愈少,你不能怪他們,是我們對教育已經本末倒置了。身教是本,言教是末,我們把它搞顛倒了。所以斯里蘭卡的總統帶頭,我從下了飛機到離開,只要他們看到出家法師(他們全國百分之七十八都是虔誠的佛弟子,接受佛陀教育的),一看到出家人,他們的百姓馬上給他頂禮、馬上請他坐,而且坐的時候還拿著一塊潔白的布,要先鋪在椅子上,再請法師坐。大家想一想,他的父母這麼做,那個孩子三、四歲就這麼看了,那法師講的話他敢不聽嗎?所以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真正去看到這些榜樣,對我們人生的啟示非常大。
這次師長來,給我們做了很多表率。其中有一條,師長老人家專門找了一天,準備了非常豐富的禮物,親自安排禮物,去看望首相的媽媽。這個都是演給我們、教育我們這些學生,而且都是身教,首相是媽媽教育出來的,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對整個國家的貢獻,他的母親記第一功。但是現在人有這個概念的人少。比方說一些做電視節目的,「如何教育孩子成才」,找一個博士來。你應該去找那個博士的爸爸媽媽來,怎麼是找博士來?你看現在都看在表相,沒看到源頭。老祖宗有智慧,在《中庸》裡面就講,「父為士,子為大夫」,父親是一般的讀書人,但是他的孩子是大夫,就是部長級的人;「葬以士,祭以大夫」,他去世的時候用一般讀書人的禮,但是每年祭祀他全部用大夫禮。就是提醒世人,這個老人家去世了,可是他給國家留了一個棟梁,我們要緬懷他給這個社會、國家的恩德。這個禮就是教知恩報恩。所以古人很厚道是這麼教出來的,叫「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所以我們能親近師長,看到他老人家的行持,這非常難得,我們要珍惜。我們有看到的部分再跟大家多交流。
我們接著來看兩百一十句,我們一起念一下:
【治民之道。務篤於教也。】
這段話開頭就講到,治理百姓最好的方法、最好的這些智慧在哪裡?那當然這個『治民』也可以是領導一個家庭、家族,也可以是領導一個團體、一個企業,都屬於治民。這個「治」就是治理、帶領。在《說苑》這部書裡面,子貢有問孔子,這個故事是在《說苑》的「政理」這個單元,就是從政應該遵循哪些不變的道理、原理。子貢就問到,「治民」,就是如何來治理人民?孔子就講,要戰戰兢兢,當領導者要戰戰兢兢,就好像用腐朽的繩子駕著快速奔馳的馬車一樣。子貢聽到這裡就不理解,「老師,治理人民幹嘛要這麼戰戰兢兢?有什麼好怕的?」孔子接著就講了,你看一個城市裡,四通八達的道路到處是人,假如我用倫理道德把他們治理好,他們都循規蹈矩;假如我沒有好好用倫理道德教育他,個個都變我的仇人,我能不緊張、能不恐懼嗎?所以治民,從孔子這段話就可以了解到教化的重要。
你看沒好好教化,他會成為恐怖分子。現在很多年輕人動不動拿著火燒路邊的車子,那都會造成公共危險。你沒把他教好,真的會變成定時炸彈。而且坦白講,現在恐怖分子滲透到哪裡?滲透到每個家庭裡面去了。你沒把他教好,他變成你們家的定時炸彈了,你沒有寧日。所以確實,為什麼我們古人都說治家一定要嚴格,你不嚴格把他教好,以後要調教就很困難。
所以『治民之道,務篤於教也』。這個「務」字也很重要,我們說「當務之急」,等於是說最重要的,而且最要一心一意去致力,這個「篤」就是實實在在、紮紮實實,你不能搞表面功夫,「務篤於教」。所以所有好的道德教育,可不能當活動辦。辦幾個活動,孝道活動、友愛活動,然後馬上做成資料、看板,然後掛出來,「德育教育成果」。那幾張照片就是成果,那我們辦教育的人不是很短淺嗎?所以小學教育的德育教育成果,應該貼哪些照片?貼曾經在他們學校畢業的,然後現在是好部長,貼出來;現在是好媽媽,貼出來;是好爸爸的。然後說,「因為我們小學老師教我們哪個道理,影響我們一輩子。」這真正德育成果。所以今天從事教育的工作,假如急於求成,那就沒有「務篤」了。俗話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話下兩頁就有講到了,二百二十一句。所以從這裡看到,我們現在平常耳熟能詳的話,事實上幾千年前的經典都教了。經句講了,「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這裡都有典故。
所以我們再從同樣是《說苑.政理》裡面的一個故事來體會,為什麼教育一定要排在所有政治、政策當中第一重要。衛國的國君衛靈公,剛好遇到史鰌,他的一個臣子,就問他,說到,「政孰為務?」辦政治什麼要擺在當務之急,最重要的?史鰌他是管司法的,他馬上說,「國君,最重要的是管司法、管監獄。為什麼?因為一個人你判他死了,他就活不過來;你判他把腿給切掉了,他就接不回來了。所以從事審案最重要,司法官很重要。」大家說有沒有道理?挺有道理。過了一會,子路跟衛靈公見面,衛靈公就把跟史鰌談論的內容講給子路聽。子路是將軍,他就說,軍事最重要,你一個將軍帶了幾十萬軍隊出去,他敲鼓,該進攻了,他抓住那個時機點,他敲對了跟敲錯了差很多,他假如領軍領錯了,敲錯了,可能上萬的人都沒命,所以還是軍事重要。大家覺得有沒有道理?挺有道理。
接著衛靈公跟子貢見面了,就把跟史鰌、跟子路的談話告訴子貢。子貢,我們剛剛才說他請教了孔子治理人民什麼最重要,孔子已經告訴他「教化」,子貢就說,「教育人民最重要。你把人民教好了,他們都不會吵架了,那誰還去官府?然後都教好了,都不打仗了,誰還去擔心什麼死傷的問題?所以把教育辦好,就不會有爭訟、不會有戰爭了。」而且子貢還接著舉了一個例子,說大禹曾經跟有扈氏這個民族有三次的打仗,結果後來大禹就很好的開始從事教化工作,他就不再跟他衝突了,然後把自己的百姓治理好。結果過了一年,有扈氏自己來歸降了。不打他,他反而歸降了。所以,這個教化的力量非常大,可以化敵為友,可以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教化都做得到。在歷史當中,范仲淹先生他帶兵,可是後來也是感化到西夏兵都歸順。而且他死的時候,這些人都如喪考妣,就像死了自己父母一樣的難過。所以這個教化的力量確實可以化敵為友。
所以我們看到這句「治民之道,務篤於教」,而且一心一意致力於教化,要有自己的身教。下一句就強調身教。而且這個教育,要很了解到,比方國家一般都有新聞局,新聞局是審核所有給老百姓接觸的這些傳媒,假如殺盜淫妄你都讓它過,那老百姓就受嚴重的污染,這個新聞局有很大的罪過。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看的節目都很好,什麼「小英的故事」,你們看過嗎?果然是不同成長環境。我印象當中,就是她跟她爺爺,那個就是教倫理,看的那些卡通影片都是重倫理的。我看現在那些卡通影片,不只教壞小孩,連大人都教壞了。你看那個「小丸子」,有沒有,日本的?這片土地真是淨土,你們都沒有看過,沒有受污染。這些卡通影片那些表情、動作不好,就把小孩教壞了,小孩也學他們裝那些鬼臉。你們這裡有沒有看「奧特曼」?有。這個東西危害的範圍太大了,都是武力。你們有機會可以用英文去跟「奧特曼」的作者做個溝通,好好勸勸他,他這個會造太多的罪業。你看,看過「奧特曼」的小朋友一見面都不是鞠躬,都是手跟腳先舉起來。
孔子也在《論語.為政》,「為政第二」裡面,那經句都跟為政有很深的關係。我記得「為政」裡面,光是教孝的句子就有好幾句,可見得教孝是為政第一重要。「百善孝為先」,你要把人民教善,當然要從根本開始教。「為政第二」裡面提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你要保護孩子的清淨心,保護老百姓的清淨心,你不能把這些污染的東西給他看。結果現在當官的都不懂,所以電視裡面的污染防不勝防。
這次師長來,從大陸來了一些年輕的女孩,他們看到我們這些五十幾歲的女士,都是溫柔婉約,在侍候師長,還有侍候她自己的丈夫。這些從大陸來的年輕女子從來沒有看過,都非常感動。她們說她們成長過程當中,看的都是「流星花園」。那個女孩子,女朋友在那裡購物,男孩子只能在那裡一包一包扛下來。還要看什麼「野蠻女友」,這是什麼片名,聽到都快昏倒了?看到這個片名,怎麼現在的男人這麼沒有智慧?野蠻的人你還把她當女友?趕快讀《群書治要》,一點判斷力都沒有,不只禍延自己,還把你的家道要毀掉了。看這些電視劇都受污染。所以這個為政不容易,得要明理才行。
看到這句,想到師長的一段話,「安身立命,教學為先;創業齊家,教學為先;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穩定和諧,教學為先;國豐民安,教學為先;太平盛世,教學為先;長治久安,教學為先。」包含所有宗教講的,要成就像天國一樣、像極樂世界一樣這麼好的環境,也是什麼?教學為先。宗教裡的境界、佛法裡的境界,可能一般的人不一定能理解,但是現在科學家證明了。量子力學證明什麼?所有的物質都是人的念頭變現出來的。所以科學家下了一個結論,以心控物。每個人的心都跟聖賢一樣、都跟上帝一樣、都跟佛菩薩一樣,那那個世界會變成什麼世界?周朝周公制禮作樂,最後成就成康之治,四十年監獄裡面沒有一個人。那我們再看,往更高的領域去,那能造更美好的世界。所以世界有沒有未來?我們家庭有沒有未來?從我們自己開始,自我教育,然後去教育好下一代開始做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我們看二百一十一句,我們一起念一下:
【上為下效。然後謂之教。】
意思是在上位者的作為,他怎麼做,在下位者就會起而效法。在家庭當中,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是上,孩子是下;在團體當中,領導人是上,下屬處下;在學校裡面,老師是上,學生是下。在團體裡面,你只要是年長者你也是上,你位子比較高也是上,你德行比較好你也是上,都有責任帶好頭。而這個『上為下效,然後謂之教』,孔子在《論語》當中,因為孔子希望把政治辦好,老百姓可以過好日子,所以遇到國家的領導者都一直在提醒,「上為下效」。在「顏淵第十二」的句子當中,季康子的句子連續出現三句,而且這三句的核心統統是強調上為下效。我們複習一下,應該跟大家都有講過。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政者正也,這個正,公正無私,這個正就是自己先做正、做表率。子帥以正,這個帥就是你帶頭了,你是好榜樣了,自然而然百姓就效法。這是第一句。第二句,「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整個社會偷盜的現象比較多,季康子算是三家大夫之首,魯國三家大夫,把持國政。偷盜的很多,他就很困擾了,就請教孔子。孔子怎麼回答他?就提醒他,「你假如沒有這麼多貪欲,帶動了這麼不好的風氣,你都不貪,老百姓就學你不貪,你鼓勵人家去偷,人家都不願意去偷。」意思就是這個風氣是你帶頭的,你還怪誰?大家想一想,現在哪個國家領導人,社會偷盜現象很多,他會覺得跟他有關?這個沒有人提醒他連想都不會想到,連問題的根他都找不到。
管子,他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政治家,他們都看得清清楚楚。這個偷盜跟什麼有關?跟奢侈浪費有關。「國侈則用費」,一個國家很奢侈,花錢花很多,花了很多錢,老百姓沒錢,可是又很奢華,想買東西、想買名牌,又沒錢,他會怎麼做?動歪腦筋。所以現在詐騙集團從哪裡來?從奢侈來的。大家有沒有看過報紙說,詐騙集團是因為社會奢侈才會造成?你有看過的舉手?所以大家要了解,看報紙不一定能夠找到問題根源,你得要看經典,看《群書治要》的「管子」,他們都有把這個問題談出來。社會、家庭的問題你都找不到,你怎麼解決?就像大夫治病,你連病根都找不到,根本就沒辦法下手。一個國家領導人就這麼貪欲,穿的都是名牌的,哪有你底下的人不奢侈浪費,進而去偷盜的?
我們舉一個正面的例子給大家看。有一位讀書人,他應該是宋末元初的一個讀書人,叫許衡,他當時候在逃難。結果到了一個地方,大家停下來休息,旁邊有梨樹,他正襟危坐休息,旁邊的人看到有梨樹,口渴,趕緊去摘下來吃了。結果大家在那裡吃啊吃啊,看到他如如不動,心裡怪怪的。結果就跟他講:「你怎麼不吃?」其實人心很有意思,大家都在那裡吃,就沒有人覺得奇怪;只要有一個人不吃,反而讓大家都覺得,人家沒有吃。大家都一樣,他就不會覺得不妥。所以大家都追名逐利,都覺得理所當然;突然有一個人不追名逐利,會讓大家反省。
我們有一個中心的顧問,他事業做得很好,他說他怎麼認識師長的?有人給他介紹,「這個人都為了民族、國家、為了世界」,他心裡說,人我見多了,哪有不自私的人?他不相信。而且他受英文教育,傳統文化的經典他基本上沒怎麼看過,然後華語不大會講,講不流暢。結果第一次他就坐在整個會場後面聽,他不相信有無私的人。然後在後面聽聽聽,就被吸引,慢慢慢慢就坐到前面去了。後來就繼續跟著師長學習,他很感動。後來對整個傳統文化他非常護持,出錢出力出很多。你說他本來不相信有無私的人,他可能還覺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個話他還覺得有道理。但遇到一個真正無私的人,扭轉他的整個價值觀。而且更有趣,他現在華文講得很流暢,而且跟做生意的人講話,尤其跟政治人物講話,他說他只要講倫理道德、講教育,講得很順;跟政治人物講生意,講不出來了。可能有祖宗加持他。要抓住,因為他們有人脈,跟政治人物關係很好,抓住每個機會把聖賢教育介紹給政治人物。所以很奇妙,談生意談不出來,一定要談聖賢教育。所以冥冥當中是很多力量在護佑著我們。
許衡如如不動,這些摘果子的人不好意思,問他:「你怎麼不吃?」許衡說:「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非其有,那樹不是我的,我去取來,這樣是不可以的。大家注意看,許衡說的話很含蓄又厚道,有沒有?假如是我,我在那裡看他們吃,「不是自己的,還一直吃!」我可能愈看愈氣,是吧?你假如看同事在那裡浪費,會不會愈看愈生氣?我可能,他說,「你怎麼不吃?」「偷人家的還吃!」我可能就這麼講了。但是你看許衡說,「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他沒有用很直接的句子,怕去傷到人家的自尊。雖然在把道理彰顯,卻又有一分含蓄在,那對方一定聽得懂,「非其有而取之」,那就是盜了,不可了,「不可也」。
你看,他指出來,但是那個對方馬上回應:「那個梨子沒有人的啦!」有時候我們的長輩在勸我們,勸得很有道理,我們第一個念頭不是接受這個道理,是找一個更好的理由,看能不能把它轉過來。那個叫聰明反被聰明誤。對方沒有馬上接受,說:「梨樹沒有人的啦。」坦白講,不可能,那個梨園一定是有人整理的,怎麼可能沒有人?可是這句話就不好接了。好不好接?你跟他接,「有人的啦,哪有沒有人的?」你就跟他吵架了。所以不簡單,你用言語要能夠讓對方接受,進而去改正它,你沒有智慧、沒有柔軟、沒有慈悲,不一定能辦到。
許衡說,「梨無主」,梨樹或許沒有主人,他沒有直接把他的話給講破,「梨無主」,緩衝一下,「吾心亦無主乎?」我的心怎麼可以沒有主人呢?那就把對方引到了要從哪裡觀照?從自己的心。自己的心有沒有起了佔便宜、貪心了?所以許衡他沒有去要求別人,要求他自己。後來他住的地方接受他的教化,他的身教,那個地方的孩子都非常廉潔,沒有起貪心,哪怕那個果子已經熟了,掉在地上,孩子都不會去撿來吃,覺得那不是自己種的。所以真的,一個有德的人帶頭,「福人居福地」,給一個地方的人都種了善根、種了福田。好,這是「季康子患盜」。我們從正面,這些聖賢人的榜樣,確實可以達到教化一方。
再來,第三個句子,又是季康子問孔子,這段話可能大家比較熟悉。季康子說:「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殺沒有道德的人,讓老百姓都來崇尚道德,這個做法怎麼樣?「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你辦政治怎麼把殺擺出來,擺在這麼高的位置?「子欲善,而民善矣」,你自己做道德的表率,你是一個善人,老百姓就效法你了。「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我們以前常聽到「風行草偃」,就是領導者帶頭了。
這三個句子連在一起,而且孔子勸季康子不只三個句子,待會還有一句也是勸季康子的。從這裡我們體會到孔子的耐心跟慈悲,他是一個國家領導人,不疲不厭的勸導他,這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所以,當君、親、師不能沒有耐心,不能勸兩次就發火了,「我都跟你講那麼多次了!」結果你的下屬說:「才三次而已,還沒二十一次。」他還跟你幽默一下。科學家說要二十一次才記得住。現在人不止二十一次,現在人愈來愈忙,忙到心都靜不下來,還有可能提早得老年痴呆症,要更體恤他,還要更有耐性。
再來,我們從季康子來看,也給我們反省。假如面對一個聖人、面對一個好老師,勸我們同樣的問題勸了這麼多次,那我們要很慚愧,「又浪費他的精神、浪費他的體力了」,我們不能有這麼好的善知識勸我們,我們變成應該的。人很容易在順境、福報當中不惜福,就墮落了。往往什麼時候才醒過來?失去的時候才痛哭流涕,「我怎麼不早點珍惜孔子的教誨?我怎麼不早點珍惜師長老人家的教誨?」老人家從事聖賢教育五十五年了,給我們苦口婆心、耳提面命,一定要聽,不能像季康子,屢勸不聽,不行。我們的師公李炳南老師講,「不能玩弄聖教、不能消遣聖教。」這也是季康子給我們啟示。所以《弟子規》說:「見人善,即思齊」,我們學孔子的愛心、耐心;「見人惡,即內省」,我們反思,不能像季康子這樣。
孔子在《論語》當中又講,「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法語是非常好的教誨,跟經典相應的教誨。人家很用心的來勸我們,我們聽了當然覺得很對、很正確,從乎,就順從了。那不是嘴上說「謝謝你,我改」,要真正回去把它改過來。假如我們表面上都是說,「感謝你提醒我」,之後都沒有依教奉行去改,那這些長者他就不願意再給我們講了。所以這個接受別人的勸也不能做在表面上,表面很恭敬,還鞠躬,回去又都忘掉了,那這樣就不妥當了。
所以從經教當中,對於這個「上為下效,然後謂之教」,確實是聖賢人不厭其煩在經典當中提醒為政者。而道家也是強調正己才能夠化得了人。最近聽到從政者以身作則的例子,聽到的時候,讓人聽了真的是眼淚都流下來。所以老百姓盼父母官盼很久了,盼有德的領袖盼很久了。下節課再跟大家分享幾個例子。好,這一節課先到這裡。謝謝大家。
諸位長輩、諸位學長,大家下午好。我們《群書36O》課程,上次是談到「為政」第五個綱領「教化」。處在我們這個時代,大家都感覺到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包含社會、國際間,都有種種的情況、問題發生。而這些問題,深思熟慮之後可以了解到,經濟不能解決,政治不能解決,外交也很難解決,武力更不可能解決。太多的方法反而是更製造問題。唯一只有教育可以解決問題。因為所有的問題看起來錯綜複雜,但回到一個根本,就是人心的問題。看起來複雜,從根源上看,其實並不複雜。人心的問題唯有透過教化。「人之初,性本善」,你好好教他,他這一生成聖賢,他是家的孝子,社會的棟梁,怎麼會有問題?但是「苟不教,性乃遷」,你沒把他教好,那壞人就是教壞的,好人是教好的。所以看到這個「教化」,對家、對國、對世界,以至於對自己這一生智慧靈性是提升還是墮落,就要看怎麼樣來自我教育了。
上次我們看到的是兩百零九句,這段話談到:
【先王知人有好善尚德之性。而又貪榮而重利。】
這段話了解先王,『王』是國家的領導人。我們中華文化它綿延幾千年,它的學問叫內聖外王,所以只要是提到古聖先王,他們都是內聖然後外王。所以以前的天子都是聖人當天子,是聖人政治;辦教育,聖人教育;辦政治,我們一提黃帝、堯舜禹湯,那都是聖人,他們都是先王。一提到辦教育,我們就想到孔老夫子,至聖先師。包含學醫的人,他們所崇尚的那些人也是聖人,孫思邈,這些醫聖。聖人他通達人性,他看到人有好善好德的天性,但又有貪慕虛榮和重視私利的習性。那了解以後,那當然要「長善救失」。
【故貴其所尚。】
提倡好善好德的美德。然後:
【抑其所貪。】
抑制人的虛榮、人的貪心。那我們冷靜來看,現在的父母教孩子,老師教學生,國家領導人教人民,是怎麼教的?跟這個相違背。《左傳》有句話很值得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思考,「人棄常則妖興」,這個「常」是亙古不變的標準,你一變,種種怪現象就要出現了。父母教孩子的常道變了,家裡出不了孝子;老師教學生的常道變了,出不了弘道之人。現在博士這麼多,幾個人出來弘道?他們讀的書是最長最久的,結果讀的書最後去拿一個博士文憑,然後有一個高的收入,誰出來弘道?少。所以我以前在教育界,我要去應徵老師的時候,我就有說到,「讀書志在聖賢」,這個是亙古不變的一句話。可是在我們這個時代,這句話好像變了。讀書志在什麼?(賺錢)這你們說的,不是我說的。
我的成長過程當中,沒有人教我作聖,也沒有人教我作賢,是遇到師長我們才了解,每個人都可以做聖賢,都可以恢復明德、本善。《弟子規》告訴我們,「聖與賢,可馴致」。聽明白了,成聖賢變成了人生的目標。可是以前還沒遇到,什麼是目標?假如我念幼兒園就想賺錢,挺麻煩的。你看讀小學、讀初中,什麼是目標?考高分。接著是考名校,考上大學以後,是出來能賺最多錢。我們的目標在哪?名跟利。一路上都是追名逐利的目標,那剛好跟聖人教我們的反了。
所以大家冷靜想一想,通達人性才能搞教化,不然會把後代誤導、會把天下人誤導,這個是要扛罪過的。所以一個人他有一個身分,他是要下功夫用心去了解如何扮演好這個角色。比方說當父母的人,他要扮演好這個角色,他要有智慧。《三字經》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當老師、當父母的都有責任,要把孩子、把學生教好,得要下大功夫提升自己。沒有教好,這個都是有罪過的。包含一個政治人物沒有把老百姓教化好,這個是對不起社會、對不起國家民族的。但是我們好像都沒這麼思考。當了老師首先想到的,薪水不錯,鐵飯碗。當了父母,孩子生了,那就這麼的吧。有沒有哪個人,生了孩子以前或孩子以後,應該不是生了孩子以後,凡事要「豫則立」,有沒有人生孩子以前,有去經過培訓,如何成為聖母?如何成為太太?都沒有,妳們還敢生,我真的很佩服妳們。
現在有一本書是教如何成為聖母的,叫《天下太平之根本》,這部書就告訴我們,天下的安定,女人決定的。這部書是我們民國初年一位大儒,後來出家成為高僧,印光大師,他有關所有母教的教誨,這些學生很用心,把它完全節錄成這本《天下太平之根本》。印光大師的學生李炳南老師,在台灣教化三十八年,中華文化沒有李炳南老師在台灣弘傳,台灣的中華文化可說是岌岌可危,他是非常關鍵的一位大善知識。那他這麼偉大,他的老師那就更不在話下了。所以這部書很珍貴,已經當媽媽的人可以再看,沒當媽媽的人更應該看。已經當媽的妳看完說不定會有衝動再生一個,「這樣我會比較有把握。」
所以大家要重視教育好下一代,因為你的下一代以後要當爸爸、媽媽,以後可能當人家的老師,以後可能是國家的領導人,他就不會把整個路給指錯了。有一個高官真的是很用心在從政,在為人民努力。可是他退休以後,經過二十年左右,他有一次對著媒體痛哭流涕。他在人民的心目當中已經是太難得的好官,沒有為自己想。結果他說到,他掌權的時候忽略了教育,把重點完全放在經濟開發上。結果二十年之後,他看到整個社會青少年的犯罪率這麼高,他覺得自己二十年前錯了。所以努力的人也有可能做錯事。所以一個從政的人沒有好好學《群書治要》,他可能好心會辦了壞事。而我們每個父母都是愛子女的,為什麼教出來的孩子現在的素質一落千丈?所以聖人我們要跟他們學,經典我們要深入,我們才能通達人性,給自己、給下一代指對人生的方向、目標。所以我們這幾代人沒有經典,絕大部分都跑向「貪榮而重利」。
那假如都追名逐利,結果是怎麼樣?聖人都已經在兩千五百年前告訴我們了。我們看三百零三句,在一百三十九頁。都是追名逐利了,會怎麼樣?「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我們讀這些句子挺好的,你不跟現在的社會結合,你不知道這句句話都是興衰、治亂的關鍵所在。因為通達人性的聖人,他可以發現到這個心態一偏掉,最後會延伸出種種的問題,他們都可以看得到。所以一個「征」,看到什麼?國家要亡了。您今天看到一對兄弟在搶東西,你會不會說國家要亡了?這個都是徵兆。你今天打開報紙,看到這麼多的兄弟都在爭財產告上法院,這個家危險,國亦危險。
所以孟子慈悲,兩千五百多年前遇到一個國君梁惠王,梁惠王就告訴他,老人家,你走這麼遠到我們國家來,是不是要帶什麼利益給我們國家?孟子抓住這個機會教育,他是一國之君,腦子裡都是利、利、利,經濟、經濟、經濟,那整個國家都帶錯了。孟子很委婉,王何必只說利?「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應該是講仁義、講德行。你講德行會怎麼樣?一個人有仁慈之心,怎麼會遺棄他的父母?一個人有道義,怎麼會背叛他的領導?那這兩句話我們現在拿到現在社會上,是不是放光明?假如照這兩個話做下去,很多家庭問題、社會問題沒有了。現在是養老院愈來愈多,子女都不養老人了。他去賺他的錢,不奉養老人了。有仁慈心,怎麼可能會拋棄父母?所以講仁,家庭問題解決了;講義,團體問題解決了。現在沒有道義了,把公司的錢捲款潛逃,不管領導的死活;或者是謀自己的利跳槽,沒有忠義;或者挖角挖得很厲害。人重利輕義才會出現這些現象。所以從人心重仁義、去名利的追逐,種種問題就解決掉了。
孟子也分析到,假如你都講利,那一個萬乘之國,推翻他的一定是擁有千乘的大夫,他要搶著做國王;那千乘,有千乘這麼大的國家,那推翻他的是百乘的大夫之家,把他推掉,因為都要爭。那現在我們看這個爭,從家庭爭利推演開來,各行各業都在爭利。大家想一想,當老師的人爭利很危險。當老師的人一爭利,父母給他送東西送得比較好,他就疼那個孩子,全班的孩子都「生病」,全班的孩子人格都受影響。那這個老師就為了那麼一點錢,把下一代的人格都毀掉,那這個果報,我看到十九層地獄可能是逃不掉的。你說當醫生的人重利,那麻煩了,那一個病人走進來,不是關心他真正的病怎麼根治,是看他從頭到尾在他身上能不能謀到更多的錢。所以培養醫生首先要先培養什麼?不是技能,是德行。只要沒有重德,又長他的「貪榮而重利」,各行各業很可能不是在服務人,而是在傷害人。
我成長過程當中都看到這些現象,所以現在這個現象不是一天、二天形成的,是偏了好長一段時間。我們這個民族,在中國可能已經忽略了一百多年,所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個在《左傳》裡面就有說到了。「臣弒君」,做臣子的殺了國君,「子弒父」,做孩子的殺了父母,「非一朝一夕之故」,他絕對不是一天、二天形成的。「其所由來者漸矣」,他是漸漸嚴重,漸漸形成錯誤的風氣。「由辨之不早辨也」,因為沒有很早的辨別整個教育、整個社會風俗早就偏掉,沒有國家領導人、沒有高位者分辨出來,趕快把它扭轉,所以就愈偏愈嚴重了。當然,假如這個父母真正明白道理,他的孩子就不會隨波逐流,那他的孩子就有福報了。我們每個禮拜有跟家長交流傳統文化,現在是一起學習《朱子治家格言》,去年是《了凡四訓》,每次應該都有一、二百個家長堅持來聽課,所以他們的孩子就很有福報。
我有一個長輩,他的父親讀古書,他從小也讀古書,那他的兄弟姐妹沒他那麼好學。所以他自己在教孩子的時候比較嚴格,他的兄弟姐妹就罵他,「哪有人像你這麼教孩子的,你要把他教成聖人嗎?」我那個長輩說:「對!我就是要把他教成聖人。」很有意思。不然要把孩子教成什麼?你說:「教成聖人目標太高了,降一點吧。」你說:「好好,降君子就好。」你的目標是君子,教出來的鐵定不是君子,降一等不就變凡人?假如當父母的人標準說,「他只要不犯法就好了」,鐵定個個都犯法,因為你標準定這樣,他一不小心就不合格了。那大家冷靜想想,那我們現在教孩子的標準是什麼?我還聽過一個標準嚇死我了,「他不打我就好了。」真的,所以「棄常則妖興」,這個常道不能退;讀書志在聖賢,這個標準不能退的。
所以,從我們舉的種種行業的現象,我們了解到,任何其他方法不能解決了。你去改變任何制度,治標不治本,甚至於他根本那個利就放不下,你上有政策,下還有對策。所以現在建築業,垃圾工程,有啊,那個一地震,看到那些現象,水泥裡面居然是空的。真的看了觸目驚心!就為了利,毫不顧幾百人的生命。包含從事食品業,牛奶裡面有問題,那有多少孩子的人生受到它的傷害?健康是伴隨著一個人一輩子,他就為了那一點錢,成千上萬的孩子都被他傷害了。
話又說回來,種種行業的問題,我們當老師的人責任最大。各行各業都讀過小學、都讀過初中,所以《三字經》說「教不嚴,師之惰」,當老師的人決定不能只有看分數。我也是在升學主義之下上來的,我也很渴望老師給我多講一些好善尚德的東西,這樣對我們的人生會有很大的改變。我記得我的老師只要講過這些做人的道理,我一般都印象很深,不是不願意學。我有一個理化老師,教理化的,教科學的,他還不是教道德的。我記得他有一次眼睛非常的嚴肅,說到,「人不可以有傲氣,但是不可以沒有骨氣。」這個教得好,人不能傲慢,但是要有骨氣,要有志氣,這一生不能白來。我都把它記起來了。所以我自己都覺得求學過程當中太需要倫理道德。
可是當我自己在做小學老師了,我假如還繼續只追分數,那我不是昧著良心幹嗎?我繼續看著那個學生一年不如一年,那個薪水我領不下去。我們真看明白了,就是缺教化、就是缺倫理道德,一定要教孩子這些東西。結果,覺得孩子需要,更冷靜下來,不是孩子需要而已,自己也缺倫理道德教育。所以,要教孩子首先要先教自己,自己要補習,所以才到了澳洲去跟師長學習儒釋道的教誨。我們明白這些道理,就不會亂跟錯誤的思想觀念。
在台灣,跟著美國價值觀走的太多太多人了,美國從幼兒園就教競爭。您看,「貪榮而重利」,偏得非常嚴重。那你說一直爭,愈爭愈有福報嗎?美國是全世界負債最嚴重的,所以爭的社會有沒有福報?沒有福報。愈爭愈計較,心量愈小,當然沒福報。看很多事,看眼前、看表相,根本看不到正確的道理。反而要看根本,老祖先都講根本。福從哪裡來?福田心耕!所以我們幾千年代代都出聖賢,包含全世界只剩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還傳承,那我們這個民族是全世界福報最大的。從哪裡來?從祖先的福蔭,從我們受的教育都是擴寬心量來的。所以您看,這個經文講的:
【貴其所尚。】
因為都是提倡美德、提倡道德,結果人心受到教化了。
【故禮讓興。】
禮讓盛行,禮讓成為風氣。
【抑其所貪。】
抑制他的貪心。
【故廉恥存。】
所以廉恥的德行從小就扎了根。所以以前的人以爭感到羞恥。以前的人,兄弟爭財產,笑掉人家的大門牙。有教沒教差太遠了。《弟子規》說,「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不要有私心,私藏,要為父母、要為兄弟姐妹、要為家族想,他就不會貪利。我們曾經看過一篇家訓,也是在《訓俗遺規》當中。這個父親他是一個忠臣,他被嚴嵩這個大奸臣害了,就是明朝的忠臣楊椒山先生。他寫這個家訓是什麼時候寫的?他要被處死的前一天寫的,寫給他兩個兒子。我在想,他這麼從容,那是一個人的修養達到了這樣的境界,視死如歸,只問對得起國家、對得起良心。而我想像,那個守監獄的官員一定為之動容,所以他那個家書,我想是這個獄卒親自幫他去送的。看到這麼樣有德行的人,感佩。而且寫的時候沒有絲毫的恐懼。他寫這分家訓裡面提到,「假如我的兩個兒子吵起來了,其中有一個人去法院、去衙門告他另外一個兄弟,他另外一個兄弟可以把我這個家書拿去給縣太爺看。縣太爺假如看到我這個家書,請你一定要幫我處罰那個告官的那個人。」這個當父親的人這麼明理,兄弟怎麼可以上法院?兄弟只要一上法庭,這個家就要敗了,都要能忍、都要能讓。
所以我們老祖宗的教育從小教忍讓,大一點教謙讓,出社會教禮讓,所以這個教育是非常正確的。可能人在現在這樣的社會風氣,都會覺得要扭轉不容易。其實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因為人都有本善,只要有一個明白人真正做出來,慢慢就會影響身邊的人。所以師長有一句名言大家要有信心,叫「和諧社會,從我心做起,從我家做起,從我社區、從我的單位做起」,就對了。
而我這次,去年十一月到了斯里蘭卡,有非常多的感動,我自己所謂「百聞不如一見」,親身體會到「貴其所尚,故禮讓興」。我見到斯里蘭卡的百姓,沒有一個人不讓我的,坐電梯、走路,他們一定要讓我,而且很堅持,因為他看得出來我是外國人,特別禮貌。包含我們坐在遊覽車上,看那個下課的孩子特別熱情給我們打招呼。而我們接觸他們的百姓,他們的百姓晚上都是回家吃晚飯,晚上不急著賺錢,非常重視家庭倫理。而且他們說,他們不希望經濟發展得太快。有受教育的人認知不一樣。他們的小學生每個禮拜天都到佛寺接受佛陀的倫理道德教育,我們去的那間佛寺,兩、三千個孩子,很壯觀。
我在那裡回想,我讀小學一下課回家,就抓蟋蟀,造罪業,殺生。假如我就每個禮拜天去受聖賢教育,人生很早就不一樣了。所以這個確實,不是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沒那個道理,是你自己願不願意改造自己,你願不願意走正確的方向,再來把後代引導正確。當然,他們的國君、他們的總統帶頭尊師重道,那老百姓哪有不學的?總統生日那天,早上六點多,早上,就到佛寺供養他的老師。大家想一想,現在一般世界的國家領導人生日那天幹什麼?想著要去哪裡happy、happy了,但你看他都做出榜樣出來,讓我們非常佩服。
所以下一句要講到了,兩百一十一句,「上為下效,然後謂之教」,這才叫教育。現在父母、領導者、當老師的假如不明白這個道理,他也會覺得,「我都講很多次了」,那他把言教當作教育的核心,他自己不身教,適得其反。所以大家冷靜,現在打從內心尊敬領導、尊敬老師、尊敬父母的人愈來愈少,你不能怪他們,是我們對教育已經本末倒置了。身教是本,言教是末,我們把它搞顛倒了。所以斯里蘭卡的總統帶頭,我從下了飛機到離開,只要他們看到出家法師(他們全國百分之七十八都是虔誠的佛弟子,接受佛陀教育的),一看到出家人,他們的百姓馬上給他頂禮、馬上請他坐,而且坐的時候還拿著一塊潔白的布,要先鋪在椅子上,再請法師坐。大家想一想,他的父母這麼做,那個孩子三、四歲就這麼看了,那法師講的話他敢不聽嗎?所以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真正去看到這些榜樣,對我們人生的啟示非常大。
這次師長來,給我們做了很多表率。其中有一條,師長老人家專門找了一天,準備了非常豐富的禮物,親自安排禮物,去看望首相的媽媽。這個都是演給我們、教育我們這些學生,而且都是身教,首相是媽媽教育出來的,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對整個國家的貢獻,他的母親記第一功。但是現在人有這個概念的人少。比方說一些做電視節目的,「如何教育孩子成才」,找一個博士來。你應該去找那個博士的爸爸媽媽來,怎麼是找博士來?你看現在都看在表相,沒看到源頭。老祖宗有智慧,在《中庸》裡面就講,「父為士,子為大夫」,父親是一般的讀書人,但是他的孩子是大夫,就是部長級的人;「葬以士,祭以大夫」,他去世的時候用一般讀書人的禮,但是每年祭祀他全部用大夫禮。就是提醒世人,這個老人家去世了,可是他給國家留了一個棟梁,我們要緬懷他給這個社會、國家的恩德。這個禮就是教知恩報恩。所以古人很厚道是這麼教出來的,叫「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所以我們能親近師長,看到他老人家的行持,這非常難得,我們要珍惜。我們有看到的部分再跟大家多交流。
我們接著來看兩百一十句,我們一起念一下:
【治民之道。務篤於教也。】
這段話開頭就講到,治理百姓最好的方法、最好的這些智慧在哪裡?那當然這個『治民』也可以是領導一個家庭、家族,也可以是領導一個團體、一個企業,都屬於治民。這個「治」就是治理、帶領。在《說苑》這部書裡面,子貢有問孔子,這個故事是在《說苑》的「政理」這個單元,就是從政應該遵循哪些不變的道理、原理。子貢就問到,「治民」,就是如何來治理人民?孔子就講,要戰戰兢兢,當領導者要戰戰兢兢,就好像用腐朽的繩子駕著快速奔馳的馬車一樣。子貢聽到這裡就不理解,「老師,治理人民幹嘛要這麼戰戰兢兢?有什麼好怕的?」孔子接著就講了,你看一個城市裡,四通八達的道路到處是人,假如我用倫理道德把他們治理好,他們都循規蹈矩;假如我沒有好好用倫理道德教育他,個個都變我的仇人,我能不緊張、能不恐懼嗎?所以治民,從孔子這段話就可以了解到教化的重要。
你看沒好好教化,他會成為恐怖分子。現在很多年輕人動不動拿著火燒路邊的車子,那都會造成公共危險。你沒把他教好,真的會變成定時炸彈。而且坦白講,現在恐怖分子滲透到哪裡?滲透到每個家庭裡面去了。你沒把他教好,他變成你們家的定時炸彈了,你沒有寧日。所以確實,為什麼我們古人都說治家一定要嚴格,你不嚴格把他教好,以後要調教就很困難。
所以『治民之道,務篤於教也』。這個「務」字也很重要,我們說「當務之急」,等於是說最重要的,而且最要一心一意去致力,這個「篤」就是實實在在、紮紮實實,你不能搞表面功夫,「務篤於教」。所以所有好的道德教育,可不能當活動辦。辦幾個活動,孝道活動、友愛活動,然後馬上做成資料、看板,然後掛出來,「德育教育成果」。那幾張照片就是成果,那我們辦教育的人不是很短淺嗎?所以小學教育的德育教育成果,應該貼哪些照片?貼曾經在他們學校畢業的,然後現在是好部長,貼出來;現在是好媽媽,貼出來;是好爸爸的。然後說,「因為我們小學老師教我們哪個道理,影響我們一輩子。」這真正德育成果。所以今天從事教育的工作,假如急於求成,那就沒有「務篤」了。俗話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話下兩頁就有講到了,二百二十一句。所以從這裡看到,我們現在平常耳熟能詳的話,事實上幾千年前的經典都教了。經句講了,「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這裡都有典故。
所以我們再從同樣是《說苑.政理》裡面的一個故事來體會,為什麼教育一定要排在所有政治、政策當中第一重要。衛國的國君衛靈公,剛好遇到史鰌,他的一個臣子,就問他,說到,「政孰為務?」辦政治什麼要擺在當務之急,最重要的?史鰌他是管司法的,他馬上說,「國君,最重要的是管司法、管監獄。為什麼?因為一個人你判他死了,他就活不過來;你判他把腿給切掉了,他就接不回來了。所以從事審案最重要,司法官很重要。」大家說有沒有道理?挺有道理。過了一會,子路跟衛靈公見面,衛靈公就把跟史鰌談論的內容講給子路聽。子路是將軍,他就說,軍事最重要,你一個將軍帶了幾十萬軍隊出去,他敲鼓,該進攻了,他抓住那個時機點,他敲對了跟敲錯了差很多,他假如領軍領錯了,敲錯了,可能上萬的人都沒命,所以還是軍事重要。大家覺得有沒有道理?挺有道理。
接著衛靈公跟子貢見面了,就把跟史鰌、跟子路的談話告訴子貢。子貢,我們剛剛才說他請教了孔子治理人民什麼最重要,孔子已經告訴他「教化」,子貢就說,「教育人民最重要。你把人民教好了,他們都不會吵架了,那誰還去官府?然後都教好了,都不打仗了,誰還去擔心什麼死傷的問題?所以把教育辦好,就不會有爭訟、不會有戰爭了。」而且子貢還接著舉了一個例子,說大禹曾經跟有扈氏這個民族有三次的打仗,結果後來大禹就很好的開始從事教化工作,他就不再跟他衝突了,然後把自己的百姓治理好。結果過了一年,有扈氏自己來歸降了。不打他,他反而歸降了。所以,這個教化的力量非常大,可以化敵為友,可以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教化都做得到。在歷史當中,范仲淹先生他帶兵,可是後來也是感化到西夏兵都歸順。而且他死的時候,這些人都如喪考妣,就像死了自己父母一樣的難過。所以這個教化的力量確實可以化敵為友。
所以我們看到這句「治民之道,務篤於教」,而且一心一意致力於教化,要有自己的身教。下一句就強調身教。而且這個教育,要很了解到,比方國家一般都有新聞局,新聞局是審核所有給老百姓接觸的這些傳媒,假如殺盜淫妄你都讓它過,那老百姓就受嚴重的污染,這個新聞局有很大的罪過。我記得我小的時候看的節目都很好,什麼「小英的故事」,你們看過嗎?果然是不同成長環境。我印象當中,就是她跟她爺爺,那個就是教倫理,看的那些卡通影片都是重倫理的。我看現在那些卡通影片,不只教壞小孩,連大人都教壞了。你看那個「小丸子」,有沒有,日本的?這片土地真是淨土,你們都沒有看過,沒有受污染。這些卡通影片那些表情、動作不好,就把小孩教壞了,小孩也學他們裝那些鬼臉。你們這裡有沒有看「奧特曼」?有。這個東西危害的範圍太大了,都是武力。你們有機會可以用英文去跟「奧特曼」的作者做個溝通,好好勸勸他,他這個會造太多的罪業。你看,看過「奧特曼」的小朋友一見面都不是鞠躬,都是手跟腳先舉起來。
孔子也在《論語.為政》,「為政第二」裡面,那經句都跟為政有很深的關係。我記得「為政」裡面,光是教孝的句子就有好幾句,可見得教孝是為政第一重要。「百善孝為先」,你要把人民教善,當然要從根本開始教。「為政第二」裡面提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你要保護孩子的清淨心,保護老百姓的清淨心,你不能把這些污染的東西給他看。結果現在當官的都不懂,所以電視裡面的污染防不勝防。
這次師長來,從大陸來了一些年輕的女孩,他們看到我們這些五十幾歲的女士,都是溫柔婉約,在侍候師長,還有侍候她自己的丈夫。這些從大陸來的年輕女子從來沒有看過,都非常感動。她們說她們成長過程當中,看的都是「流星花園」。那個女孩子,女朋友在那裡購物,男孩子只能在那裡一包一包扛下來。還要看什麼「野蠻女友」,這是什麼片名,聽到都快昏倒了?看到這個片名,怎麼現在的男人這麼沒有智慧?野蠻的人你還把她當女友?趕快讀《群書治要》,一點判斷力都沒有,不只禍延自己,還把你的家道要毀掉了。看這些電視劇都受污染。所以這個為政不容易,得要明理才行。
看到這句,想到師長的一段話,「安身立命,教學為先;創業齊家,教學為先;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穩定和諧,教學為先;國豐民安,教學為先;太平盛世,教學為先;長治久安,教學為先。」包含所有宗教講的,要成就像天國一樣、像極樂世界一樣這麼好的環境,也是什麼?教學為先。宗教裡的境界、佛法裡的境界,可能一般的人不一定能理解,但是現在科學家證明了。量子力學證明什麼?所有的物質都是人的念頭變現出來的。所以科學家下了一個結論,以心控物。每個人的心都跟聖賢一樣、都跟上帝一樣、都跟佛菩薩一樣,那那個世界會變成什麼世界?周朝周公制禮作樂,最後成就成康之治,四十年監獄裡面沒有一個人。那我們再看,往更高的領域去,那能造更美好的世界。所以世界有沒有未來?我們家庭有沒有未來?從我們自己開始,自我教育,然後去教育好下一代開始做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我們看二百一十一句,我們一起念一下:
【上為下效。然後謂之教。】
意思是在上位者的作為,他怎麼做,在下位者就會起而效法。在家庭當中,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是上,孩子是下;在團體當中,領導人是上,下屬處下;在學校裡面,老師是上,學生是下。在團體裡面,你只要是年長者你也是上,你位子比較高也是上,你德行比較好你也是上,都有責任帶好頭。而這個『上為下效,然後謂之教』,孔子在《論語》當中,因為孔子希望把政治辦好,老百姓可以過好日子,所以遇到國家的領導者都一直在提醒,「上為下效」。在「顏淵第十二」的句子當中,季康子的句子連續出現三句,而且這三句的核心統統是強調上為下效。我們複習一下,應該跟大家都有講過。
「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政者正也,這個正,公正無私,這個正就是自己先做正、做表率。子帥以正,這個帥就是你帶頭了,你是好榜樣了,自然而然百姓就效法。這是第一句。第二句,「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整個社會偷盜的現象比較多,季康子算是三家大夫之首,魯國三家大夫,把持國政。偷盜的很多,他就很困擾了,就請教孔子。孔子怎麼回答他?就提醒他,「你假如沒有這麼多貪欲,帶動了這麼不好的風氣,你都不貪,老百姓就學你不貪,你鼓勵人家去偷,人家都不願意去偷。」意思就是這個風氣是你帶頭的,你還怪誰?大家想一想,現在哪個國家領導人,社會偷盜現象很多,他會覺得跟他有關?這個沒有人提醒他連想都不會想到,連問題的根他都找不到。
管子,他是一個非常成功的政治家,他們都看得清清楚楚。這個偷盜跟什麼有關?跟奢侈浪費有關。「國侈則用費」,一個國家很奢侈,花錢花很多,花了很多錢,老百姓沒錢,可是又很奢華,想買東西、想買名牌,又沒錢,他會怎麼做?動歪腦筋。所以現在詐騙集團從哪裡來?從奢侈來的。大家有沒有看過報紙說,詐騙集團是因為社會奢侈才會造成?你有看過的舉手?所以大家要了解,看報紙不一定能夠找到問題根源,你得要看經典,看《群書治要》的「管子」,他們都有把這個問題談出來。社會、家庭的問題你都找不到,你怎麼解決?就像大夫治病,你連病根都找不到,根本就沒辦法下手。一個國家領導人就這麼貪欲,穿的都是名牌的,哪有你底下的人不奢侈浪費,進而去偷盜的?
我們舉一個正面的例子給大家看。有一位讀書人,他應該是宋末元初的一個讀書人,叫許衡,他當時候在逃難。結果到了一個地方,大家停下來休息,旁邊有梨樹,他正襟危坐休息,旁邊的人看到有梨樹,口渴,趕緊去摘下來吃了。結果大家在那裡吃啊吃啊,看到他如如不動,心裡怪怪的。結果就跟他講:「你怎麼不吃?」其實人心很有意思,大家都在那裡吃,就沒有人覺得奇怪;只要有一個人不吃,反而讓大家都覺得,人家沒有吃。大家都一樣,他就不會覺得不妥。所以大家都追名逐利,都覺得理所當然;突然有一個人不追名逐利,會讓大家反省。
我們有一個中心的顧問,他事業做得很好,他說他怎麼認識師長的?有人給他介紹,「這個人都為了民族、國家、為了世界」,他心裡說,人我見多了,哪有不自私的人?他不相信。而且他受英文教育,傳統文化的經典他基本上沒怎麼看過,然後華語不大會講,講不流暢。結果第一次他就坐在整個會場後面聽,他不相信有無私的人。然後在後面聽聽聽,就被吸引,慢慢慢慢就坐到前面去了。後來就繼續跟著師長學習,他很感動。後來對整個傳統文化他非常護持,出錢出力出很多。你說他本來不相信有無私的人,他可能還覺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個話他還覺得有道理。但遇到一個真正無私的人,扭轉他的整個價值觀。而且更有趣,他現在華文講得很流暢,而且跟做生意的人講話,尤其跟政治人物講話,他說他只要講倫理道德、講教育,講得很順;跟政治人物講生意,講不出來了。可能有祖宗加持他。要抓住,因為他們有人脈,跟政治人物關係很好,抓住每個機會把聖賢教育介紹給政治人物。所以很奇妙,談生意談不出來,一定要談聖賢教育。所以冥冥當中是很多力量在護佑著我們。
許衡如如不動,這些摘果子的人不好意思,問他:「你怎麼不吃?」許衡說:「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非其有,那樹不是我的,我去取來,這樣是不可以的。大家注意看,許衡說的話很含蓄又厚道,有沒有?假如是我,我在那裡看他們吃,「不是自己的,還一直吃!」我可能愈看愈氣,是吧?你假如看同事在那裡浪費,會不會愈看愈生氣?我可能,他說,「你怎麼不吃?」「偷人家的還吃!」我可能就這麼講了。但是你看許衡說,「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他沒有用很直接的句子,怕去傷到人家的自尊。雖然在把道理彰顯,卻又有一分含蓄在,那對方一定聽得懂,「非其有而取之」,那就是盜了,不可了,「不可也」。
你看,他指出來,但是那個對方馬上回應:「那個梨子沒有人的啦!」有時候我們的長輩在勸我們,勸得很有道理,我們第一個念頭不是接受這個道理,是找一個更好的理由,看能不能把它轉過來。那個叫聰明反被聰明誤。對方沒有馬上接受,說:「梨樹沒有人的啦。」坦白講,不可能,那個梨園一定是有人整理的,怎麼可能沒有人?可是這句話就不好接了。好不好接?你跟他接,「有人的啦,哪有沒有人的?」你就跟他吵架了。所以不簡單,你用言語要能夠讓對方接受,進而去改正它,你沒有智慧、沒有柔軟、沒有慈悲,不一定能辦到。
許衡說,「梨無主」,梨樹或許沒有主人,他沒有直接把他的話給講破,「梨無主」,緩衝一下,「吾心亦無主乎?」我的心怎麼可以沒有主人呢?那就把對方引到了要從哪裡觀照?從自己的心。自己的心有沒有起了佔便宜、貪心了?所以許衡他沒有去要求別人,要求他自己。後來他住的地方接受他的教化,他的身教,那個地方的孩子都非常廉潔,沒有起貪心,哪怕那個果子已經熟了,掉在地上,孩子都不會去撿來吃,覺得那不是自己種的。所以真的,一個有德的人帶頭,「福人居福地」,給一個地方的人都種了善根、種了福田。好,這是「季康子患盜」。我們從正面,這些聖賢人的榜樣,確實可以達到教化一方。
再來,第三個句子,又是季康子問孔子,這段話可能大家比較熟悉。季康子說:「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殺沒有道德的人,讓老百姓都來崇尚道德,這個做法怎麼樣?「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你辦政治怎麼把殺擺出來,擺在這麼高的位置?「子欲善,而民善矣」,你自己做道德的表率,你是一個善人,老百姓就效法你了。「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我們以前常聽到「風行草偃」,就是領導者帶頭了。
這三個句子連在一起,而且孔子勸季康子不只三個句子,待會還有一句也是勸季康子的。從這裡我們體會到孔子的耐心跟慈悲,他是一個國家領導人,不疲不厭的勸導他,這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所以,當君、親、師不能沒有耐心,不能勸兩次就發火了,「我都跟你講那麼多次了!」結果你的下屬說:「才三次而已,還沒二十一次。」他還跟你幽默一下。科學家說要二十一次才記得住。現在人不止二十一次,現在人愈來愈忙,忙到心都靜不下來,還有可能提早得老年痴呆症,要更體恤他,還要更有耐性。
再來,我們從季康子來看,也給我們反省。假如面對一個聖人、面對一個好老師,勸我們同樣的問題勸了這麼多次,那我們要很慚愧,「又浪費他的精神、浪費他的體力了」,我們不能有這麼好的善知識勸我們,我們變成應該的。人很容易在順境、福報當中不惜福,就墮落了。往往什麼時候才醒過來?失去的時候才痛哭流涕,「我怎麼不早點珍惜孔子的教誨?我怎麼不早點珍惜師長老人家的教誨?」老人家從事聖賢教育五十五年了,給我們苦口婆心、耳提面命,一定要聽,不能像季康子,屢勸不聽,不行。我們的師公李炳南老師講,「不能玩弄聖教、不能消遣聖教。」這也是季康子給我們啟示。所以《弟子規》說:「見人善,即思齊」,我們學孔子的愛心、耐心;「見人惡,即內省」,我們反思,不能像季康子這樣。
孔子在《論語》當中又講,「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法語是非常好的教誨,跟經典相應的教誨。人家很用心的來勸我們,我們聽了當然覺得很對、很正確,從乎,就順從了。那不是嘴上說「謝謝你,我改」,要真正回去把它改過來。假如我們表面上都是說,「感謝你提醒我」,之後都沒有依教奉行去改,那這些長者他就不願意再給我們講了。所以這個接受別人的勸也不能做在表面上,表面很恭敬,還鞠躬,回去又都忘掉了,那這樣就不妥當了。
所以從經教當中,對於這個「上為下效,然後謂之教」,確實是聖賢人不厭其煩在經典當中提醒為政者。而道家也是強調正己才能夠化得了人。最近聽到從政者以身作則的例子,聽到的時候,讓人聽了真的是眼淚都流下來。所以老百姓盼父母官盼很久了,盼有德的領袖盼很久了。下節課再跟大家分享幾個例子。好,這一節課先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