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持戒修福,成佛基本條件-第1286集

 

  法語:

  「則持戒修福,是成佛基本條件」,學佛要從持戒修福下手。持戒就是認真堅持,遵守佛的教誡去做,從哪裡做起?從三福做起,這真正修福。如果能懂得道理、原理、原則去修三福,就變成無漏的功德。這是成佛基本的條件。

  

  節錄:

  「則持戒修福,是成佛基本條件」,我們要重視。佛在《觀無量壽經》裡就明白告訴我們,學佛要從持戒修福下手。所以《觀經》裡面跟我們講「三福」,認真去做那就是持戒,三福就是三條戒,第一條人天福報,在六道裡面是大福德之人,第一個「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22集) 1995/2

  

  孝這個字,在中國文字結構裡面是屬於會意,叫你從這個符號裡面體會它的意思。這個符號的形狀,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它的含義是上一代跟底下這一代是一體。孝道是講一體,決定不能分。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法界本體。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這是孝的意思。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22集) 1995/2

  

  我們講盡孝,誰能夠把孝做到圓滿?成佛就盡孝。等覺菩薩還不圓滿,為什麼不圓滿?那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孝道就有欠缺,就不能圓滿。何以故?父母對於子女的期望,是希望他做個圓圓滿滿的人,毫無欠缺的人,父母才開心!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父母看到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一定要到成佛這個才沒有話說,真的圓滿了,你就想到這個意思多深。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22集) 1995/2

  

  所以孝養父母不是供養父母的身體,飲食起居照顧好這就算孝順,不行!要養父母之心,要養父母之志,志是他對你的期望。養父母之心也就算很不容易了,父母希望他的家庭子女都能夠和睦,都能夠相親相愛、互助合作。所以兄弟不和就是不孝,父母操心,妯娌不和也不孝,乃至於你上學去念書,功課不好,父母操心,不孝。你在社會上工作,工作不認真、不努力,被長官同事瞧不起,不孝。你才曉得這個孝字不容易,孝是完美而沒有欠缺,這是修福的根基。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22集) 1995/2

  

  中國的文化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大乘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菩薩戒律說得很明白,孝名為戒,菩薩戒是什麼?菩薩戒就是孝。從孝親這才能尊師,我們懂得盡孝,誰教給我們?老師教的,所以老師的恩德跟父母沒有兩樣。這說明中國文化的大根大本是在孝親尊師,就是孝道與師道,大乘佛法同樣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離開孝道跟師道,佛法就沒有了。所以我們要曉得,修福從哪裡修起?從孝親尊師,這才發起慈悲心,慈悲心落實在事相上就是十善業道,修十善業,則變成具體的行動了,落實在生活的層面。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22集) 1995/2

  

  從這個基礎往上再提升,這是佛法,佛法小乘的福報,「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十二個字,這修小乘福。受持三皈,現在不少同修都受了三皈依,也有受五戒、菩薩戒,你是不是真的皈了、真的依了?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你真回頭,你從哪裡回頭?你依靠什麼?如果連這個都搞不清楚,你這個皈依是白受了。要知道,小乘是建立在人天的基礎上,我們人沒做好,怎麼能學佛?學佛,小乘沒能做得好,怎麼能學大乘?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22集) 1995/2

  

  大乘福也有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四句裡面,前面三句是自己修行的原則,末後一句是勸你,因為你是大乘人,你還要度別人,你還得要教化別人,所以勸進行者。佛又說,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諸佛是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三世諸佛他之所以能成佛,他所修的法門決定不是一樣的,無量無邊的法門,但是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以這三福為基礎,都從這裡成就的。你才曉得這個重要!持戒就是認真堅持,遵守佛的教誡去做,從三福做起,這真正修福。這是成佛基本的條件,決定不能夠疏忽。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22集) 1995/2

  

  所以持戒修福,是成佛的基本條件。我們學佛能不能成就,看看自己有沒有具備這個條件,守法的條件,歡喜修善的條件,願意做好事,願意行善事,自己心地清淨一無所求。如果做好事還有條件,還有所求,那就不是好事,那個不是真的持戒修善。持戒修善是對自己一無所求,出自於天性,這才是真正的條件。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16集) 1995/5

  

  「持戒,必少欲知足。」這個人煩惱輕。一個守法的人,他跟別人不一樣,別人是全心全力在追求財富,追求享受,持戒的人他不求這些,他的生活能過得去就可以了。縱然福報很大,命裡面有的,有很多,他也不享受,他把自己的福報分給別人去享受,這是持戒的人。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第16集) 1995/5

  

  

  真正要做到戒律清淨,一定要從小地方做起,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一絲不苟,一定要守規矩、要守法,這樣才行。起個惡念,立刻就警覺到,警覺就要把這個惡念消除,從這裡下手,這就對了,要從念頭上去克服。放下一切。

  金剛經講義節要(第22集) 1995/2

  

  小乘就是徹底放下,大乘是放下之後又全面提起,所謂放得下提得起。提起什麼?兩樁事情,普度眾生,正法久住。我們從放下之後,心一轉那就是大菩提心,念頭也轉,不捨眾生,眾生太苦了,要幫助他。怎麼幫助?一定要正法久住。從我自己做起,做表法,做出樣子給大家看。做出什麼樣子?持戒修福。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19集) 2011/8/2

  

  現在這個社會,要把《弟子規》做出來,《感應篇》做出來,《十善業》做出來,菩薩六波羅蜜做出來,最高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做出來,那就是大德。降伏自己自私自利這個意,不為自己,這樣你才能入得了道。這個道是菩提道,菩提道就是覺悟。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519集) 2011/8/2

  

  海賢老和尚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他見佛多少次?我最保守的估計,至少十次以上。換句話說,他跟阿彌陀佛是老朋友了,見面次數太多了。有人問他,你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給你說什麼?他說我有好多次要求阿彌陀佛帶我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讚歎他,你修得不錯,修得很好,留在世間表法。表法是什麼?做念佛人的好樣子,你不要名、不要利,萬緣放得下,又非常勤快,不偷懶,做事情認真,待人謙虛,真的是持戒修福,太難得了,做個好樣子給大家看。

  二〇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53集) 2014/6/5

  

  佛法講究的就是戒定慧。持戒目的是得定,目的不是修福,要是為修福持戒,他得的是福報,三界有漏的福報,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持戒修福是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要明朗,絕不為世間名聞利養。我持戒的目的是得定,得清淨心,這就對了,得到清淨心,這叫念佛三昧,三昧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禪定,那就是禪定。

  二〇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323集) 201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