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勤儉為持家之本-第16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勤儉為持家之本。

  

  唐朝李商隱先生在《詠史》一詩中寫到:「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把勤儉的重要性展現了出來。

  縱覽歷朝歷代,一個家族、一個朝代的興起源於懂得勤儉,衰敗則源於奢侈糜爛。所以,無論是一個家、一個國還是一個團體,它們的興衰都與勤儉二字密不可分。

  清朝有一位叫李文炤的讀書人,字元朗,是康熙年間的舉人。他擔任教學工作,寫了很多好文章。《古文讀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勤訓》,就是李文炤先生所寫,其中說到:「謀生之道,沒有比勤更重要的。要讓生活無憂,一定要勤奮。」

  宋朝的邵雍先生也說過:「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

  一天當中最重要的時刻在於清晨,保持精神充沛,懂得安排、計畫一天的生活,不讓這一天虛度;一年當中,春天是最有朝氣的時節,盡早把這一年的事務都計畫好,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培養下一代的勤奮精神很重要,勤能補拙,只要一個人勤奮,即使他的基礎和素質比較差,也能夠突破和提升。

  《中庸》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別人一次就學會的,我做一百次,也可以學會;人家十次就學會的,我做一千次,也可以學會。一個人若有這樣的人生態度,即使愚笨也會變得有智慧,即使柔弱也能變得堅強。

  文章接著說:「這一句話離我們很近,而它的意義非常深遠,是我們一生成敗的關鍵。無奈的是,一般人都好逸惡勞,不喜歡勞動,不願意付出,只想著偷懶,占便宜,他就沒有福。偷懶是不忠,占便宜就折福。相反,一個人很勤奮,能夠主動付出、承擔,盡心盡力,這叫盡忠。

  人的福田,有恩田、敬田和悲田。忠於自己負責的事,不怕付出,認為助人為快樂之本,他越做越高興,這叫敬田;在團體中盡心盡力,念著團體的恩,這是恩田;對自己負責的事非常恭敬、盡責,同仁需要幫助時,他都隨分隨力幫忙,分工不分家,這是悲田。福田心耕,有這樣態度的人,每天都在種福田。

  一個人不勞動,又很重視物質享受,假如他是農夫,在耕耘的時候就不能深耕,不能除雜草,他種植的莊稼收成一定不會好;假如他是工人,做事不積極,計畫不周全,答應別人的工作一拖再拖,就會失信於人,甚至讓團體蒙受損失。

  假如他是商人,因為不主動、不認真,就不能積極地服務好客戶,也無法把握商機;假如他是讀書人,不喜歡勞動、不勤奮,就不能堅定目標。

  士、農、工、商假如不能勤奮,都不可能有作為、有成就。這樣過日子,就好像木頭裡面的蛀蟲,把良木都破壞了。假如我們非常懶惰,可能事業、學業、家業都要被拖垮了。所以「百種弊病,皆從懶生。」人的壞習性,都是從懶惰延伸出來的。

  天地萬物,每天都在變化,都在生長,這是上天給我們做一個勤奮不懈的榜樣。門軸因為每天都要開合,所以那個地方就不會長蛀蟲;流動的水就不會腐敗,水不流動,就變成死水了。這都表示人勤奮就能日新又新。

  人的精神、思維能力、辦事能力,都需要通過勤奮去鍛煉,不能太安逸。一個人在勞動的時候就會去思考,我怎麼把工作做得更好,怎麼把人與人的關係處好,怎麼團結大家,把事做好。

  接下來,舉兩位聖賢人的例子:大禹是聖人,對時間都懂得去珍惜。在經典中都有講到,「重寸陰,不貴尺之璧」。人要重視寸陰,不要貪愛珍貴的玉石,一般人都喜歡玉石,但聖賢人更重視的是光陰。

  陶侃是晉朝人,也很有德行,他效法大禹,一分一秒都不虛度。而大禹也給他的後代子孫留下了一段教誨:「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就是我們很熟悉的玩物喪志、玩人喪德。「禽荒」就是出去打獵,沉溺其中,樂而忘返,忽略了正事。

  把「禽荒」一詞再延伸,就是沉溺在玩樂中,有些人賭博、玩遊戲,書也不讀、工作也不做;喜歡喝酒、喜歡聽靡靡之音;生活奢侈。

  大禹又提到,「克勤於邦,克儉於家」。一個人要勤奮地為國家社會付出,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應盡的本分,不管在哪一個行業;「克儉於家」,勤儉持家。

  我們學習聖賢人的事蹟、風範,就要把他們的德行、風範深深印在自己的心上,轉化成我們自己的人生態度。聖賢人尚且如此珍惜光陰,如此勤奮,我們又怎能不用功、不勤奮、不珍惜時光呢?

  「天道酬勤」,我們期許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聖與賢,可馴致」。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會。

  

  ——整理自蔡老師《承傳千年不衰的家道》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雲:「一日之計在於晨,一歲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言雖近而旨則遠矣!無如人之常情,惡勞而好逸,甘食褕(yú)衣,玩日愒(kài)歲。以之為農,則不能深耕而易耨(nòu);以之為工,則不能計日而效功;以之為商,則不能乘時而趨利;以之為士,則不能篤志而力行;徒然食息於天地之間,是一蠹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則不敝。故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誠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與力,何獨不然?勞則思,逸則淫,物之情也。大禹之聖,且惜寸陰,陶侃之賢,且惜分陰;又況賢聖不若彼者乎?

  《勤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