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口吐蓮花暖人心-第15集

  親愛的聽眾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想要和您分享的文章題目是:口吐蓮花暖人心。

  

  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德育古鑒》中的故事。

  謝賀,一代名士。有一次,謝賀在家中宴請賓客,他的母親剛好在屏風後面,聽到兒子跟朋友在議論他人的長短是非,感到非常生氣。等客人離開後,打了謝賀一百大板。

  親戚朋友勸說道:「人心裡面都有善惡之分,這也是人之常情,何必責罰他這麼重呢?」

  謝賀的母親說:「孔子愛護他哥哥的女兒,必定會為姪女尋得像南容(孔子的學生)一樣的丈夫。」

  南容曾讀到《詩經·大雅·抑》中「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這句話時,覺得很重要,反復讀了三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塊很好的玉上面有瑕疵,可以把它打磨掉;但是說了侮辱或批評他人的話,對方將記恨終生,就沒有辦法改變了。

  謝賀的母親說:「我只有這一個兒子,今天出口妄議人家的長短,這怎能保全他的生命和家道?」因此,她流著眼淚,不吃飯了。她深知這是兒子一生成敗的關鍵,所以必須讓兒子從中吸取教訓,下不為例。

  面對母親如此嚴肅的懲戒,謝賀感到非常恐懼,他痛自改悔,再也不敢輕言妄談。

  後來,謝賀的道德學問非常好,出仕為官,成為一代名儒。他的言語總是充滿鼓勵、讚歎和真誠,因此結交了許多善緣,人生路上也得到了很多助力。

  如果我們口中充滿批評和惡語,無形當中就給自己埋下了許多惡緣,人生將受到很多阻力。所以「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言語的影響不可小覷。

  言語的修養還包括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怎麼勸諫他人;怎麼講話才謹慎、厚道、公平;什麼樣的講話方式才是對的;在什麼時機講話才正確等等。

  《弟子規》中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我們規勸親人的目的是利益對方,希望他能改過自新。

  言語是道義,是慈悲,是為他人著想,這是存心。「怡吾色,柔吾聲」是心態,表情要和藹、柔軟;聲音要懇切。

  「悅」是時機點要把握好。在父母心情舒暢的時候,再提醒、再規勸。「復」是不厭其煩。勸人要有耐心,真誠不會改變。

  「號泣隨,撻無怨」。即便父母不理解我們,甚至責備我們,我們也不會有任何怨言。

  老祖宗也教誨我們要「言忠信」。言語要「忠」,「忠」就是盡心盡力;通「中」,不偏不倚,為正直之德。所以《論語》中說,「忠焉,能無誨乎?」「誨」就是勸諫,人非聖賢,難免會遇到瓶頸和難題,作為親友,我們應該盡一份忠誠,怎能不提醒、規勸、幫助他呢?

  言語還要厚道,「不彰人短,不炫己長」,謙虛不傲慢。

  接著,是言語的態度。首先,要言行一致。「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覺得羞恥的事情是言過其實,名不符實。

  言語要謹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講話要隨順聖賢教誨,不要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

  再是「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盛喜中勿許人物」,人在高興的時候不要輕易許諾,否則無法兌現就會失信於人;「盛怒中勿答人書」,人在很生氣的時候不應說狠話,如果一時無法克制,可能就會斷送多年的交情。「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也是謹慎的態度。

  我們不斷汲取聖賢人的經驗,人生路上就能少犯錯,少走彎路。

  

  好了,今天就和您分享到這裡,我們下期再會。

  

  ——整理自蔡老師《承傳千年不衰的家道》

  

  原文:

  謝賀與賓客談人之長短,其母在屏後聞之,心甚怒。客去,笞責一百。或勸之曰:「臧否亦恆情,何責之重也?」母曰:「孔子愛兄女,必取三複白圭之士妻之。今我獨有一子,乃出語妄議人之長短,此豈保身之道?」因涕泣不食。賀懼,痛自改悔,卒為名儒。

  《德育古鑒·慈教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