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法師:阿彌陀佛,尊敬的陳校長、諸位大德同修,我們諸位教育界的同道,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居士:阿彌陀佛。
成德法師:阿彌陀佛。今天是九月十號,剛好是大陸的教師節,在這樣的節日,我們一起來共學,意義特別深遠,因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而我們看到現在的人心,身心不安的人不少。我們看《論語》裡面提到:「見義不為,無勇也。」我們所遇到的家人、朋友、有緣的人,遇到了就是緣分,我們要盡我們一分道義,不能袖手旁觀。
成德記得當時候在桃園跟大眾交流,當時候來了一位女老師,她是初中的校長。我們要觀察,孩子在學校的階段,最不好管理的是哪個年齡段?諸位老師,大家的觀察是哪個年齡段?成德的觀察是初中的時候,他覺得我是大人了,但是他還有很多行為規範沒建立起來,有時候你太管他,他還很不舒服。這個年齡層,父母、老師要用更大的耐性、柔軟、善巧。而這一位女校長,她在學校當中居然努力到零輟學生,她學校裡沒有一個學生輟學。我們要知道,現在外在的誘惑不少,光是一個電動玩具,對孩子的誘惑就很大,好多孩子都沉迷在其中。這個校長很可貴,都把他們找回來了。而且也沒有逼他們一定要讀教科書裡面的內容,要考到多高的分數,因為畢竟每個人的天分不一樣,有些人是讀書的料,有些人他過去生帶有很多特殊的才能,行行出狀元。甚至於有時候是他還沒開竅,不是他不會讀書。成德的大姐初高中不喜歡讀書,可是她大學是第一名畢業的。所以不能小看每個孩子,他啥時候開竅不一定。
所以老法師說,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首先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這是最重要的大根大本。我們相信了,我們傳遞給孩子,不管他的行為現在是什麼狀況,我們傳遞的那分信任,孩子你一定可以好,你一定可以,行行出狀元。那一分信任,很可能是每一個孩子在迷途當中回頭的力量,因為他感覺到真正的信任、真正的愛他。
跟大家在上個禮拜也提到,我們跟著師長老人家真的是很大的福報。老人家的教誨不只是高度的智慧,它還飽含人生的閱歷。閱歷很重要,它會讓我們對很多人生的道理體會深刻,終身不忘,甚至那個經歷、那個見識還會讓他感受到人生的使命在哪。夫子在《論語》當中說道:「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能知道自己這一生對家庭、家族要盡什麼責任、什麼本分,這個就是天命。包含延伸開來,我們可以為這個社會、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老人家知道,所以他九十歲高齡,成德記得九十二三歲的時候,有一年飛歐洲就飛了好幾趟,所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所以我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王會長,在那一年陪著師父的這些因緣,他也飛了好多趟。
所以我們要從事教育工作,我們要看懂佛陀在表演什麼,他是我們根本的老師;要看懂孔子在表演什麼,他是我們教育界的至聖先師,我們的言行以他為標準,折中於夫子。而我們也要相信,佛菩薩、聖人他們的智慧是超越時空的,不然我們可能會起一個念頭,那個過時了,智慧是不會受時空的障礙的。而尤其我們依止師父上人,我們更要看懂他老人家所說所做,因為畢竟佛陀離我們三千多年,孔子離我們二千五百多年。要能契機,他也是能契理,不然只有契機不能契理,魔說法了。他是已經承傳道統,然後應機說法,所以我們要看懂老人家的教導跟表演。
老人家曾經說過,找一個好老師很難,找一個好學生更難。不知道大家聽到這句話的感受如何?好老師,那不是師範學院畢業就是個好老師了,在《韓詩外傳》裡面提到了,「智如泉源」,智慧像源泉一樣一直往外冒。所以代表他不是記問之學,記問之學不可以為人師。溫故而知新,他一接觸人事物,他就生智慧。
給大家舉個例子,有一天我們跟老人家吃飯,剛好我們弟子們在談話,老人家聽著,聽到我們討論教育的一些理論,其中講到人本主義學派。這個我相信我們在師範院校都有學過。我自己去學教育學分,是有接觸老人家經教之後,才學習這些現代的教育理論,我自己感覺是不一樣的。假如沒有老人家教導,可能我先入為主,先入為主的東西要再把它拿出來,不簡單不簡單。那結果,因為成德跟著老人家學習,老人家還推薦一本書,《德育課本》,將近八百個聖賢人的榜樣,用八德編成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大家想一想,我們的孩子,這本書的作者蔡振紳先生,就是他小時候他父親給他講的故事,他最後把它記下來了。你看這個家教不一般,他父親把七八百個聖賢人請來教他的孩子了。留下了這個印象,也看了一些,每一次看就很受鼓舞,每個聖賢人的風範都會激勵我們本有的佛性、本有的本善,因為那是一個殊勝的緣分,看到榜樣了,「聖與賢,可馴致」。所以「託彼依正,顯我自心」。
為什麼讀《無量壽經》?看到阿彌陀佛從因地修行,最後發願,積功累德,最後成就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整個成就的過程觸動我們的佛性,我們生起了效法的心。尤其讀到阿彌陀佛因地發願,「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我們隨文入觀。所以老法師讓我們早課念四十八願是有深意的,他很多話不能講破,講破了我們的悟門受影響了。這都是老師的用心,每件事都講破了,我們都當知識背而已了。
有一個同修請教老和尚怎麼修行,老和尚說你先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他也很聽話,回去念三千遍了。念完之後,又來找老和尚了,「老和尚,我已經念完三千遍,接下來呢?」老和尚說:「再念三千遍。」那《無量壽經》哪一句不是修行的指導?念了三千遍,沒有一句入心。所以都要善用心,我們才能有所領會。
成德曾經在馬來西亞的時候,遇到一位老同仁,他到馬來西亞找我,他跟我分享,他前一段時間把《大經演義》六百集聽了一遍。我當時候聽的時候羨慕得要命,我們任務在身,要拿出一千二百個小時聽經,沒這個福報。他聽了一千二百個小時,很羨慕。接著我就請問他,你這樣聽下來,給你最深的感悟是什麼?他停了一下,回答不上來。一千二百個小時,哪個體悟最深假如回答不上來,那有哪一句留在心中?所以聽經不能聽成形式,早晚課也不能變成形式,持經也不能變成形式。跟大家講到,我們要看懂佛陀的表演,佛五時說法當中,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幾乎佔一半,般若就是提醒我們應無所住,一走形式就著相了,就變成交作業而已,甚至於變成應付。學佛是用真心,應付就不是真心。所以做早課不能應付,跟任何人談話,跟任何學生談話,都不能應付。我們起個心,他怎麼又來了?他怎麼又犯錯了?這個心就煩躁了。維摩詰居士告訴我們,「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不能應付、不能虛假。
老法師慈悲,教導我們什麼是真心,怕我們體會不深,因為一般經典,比方說教我們怎麼用真心,《觀無量壽佛經》講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大乘起信論》講的,「直心、深心、大悲心」,都不是很好懂。老人家一講,「真誠」,真心的體。深心,一般我們一聽不容易體會,老人家慈悲,「清淨平等覺」,清淨,我不能受染污;平等,我不能高下、傲慢;覺,覺悟、不迷惑,不感情用事。比較好觀照了,自受用,清淨平等覺;他受用,慈悲。五心就是真心,我們的念頭不偏離這五心,我們只要用這個跟五心相應的心念,對學生一定有幫助,不只對學生,在場所有的人都有利益。佛門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是真心,班上的學生是我們的依報,團體的同仁、職工是我們的依報,家裡的親人是我們的依報,都隨著我們的正報在轉。
所以都不能執著、不能應付。這個不能應付真的也不簡單,因為現在生活節奏快,承擔的責任,不管是工作上,還是家庭上的責任,都不輕鬆。但是我們一煩躁,就得不到佛菩薩加持了,所以修行人鐵定要過耐煩這一關。「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不能讓心煩躁起來,一有徵兆,阿彌陀佛。真的實在太累了,趕快打坐一下,打坐,心裡默念佛號,觀想阿彌陀佛放光照我們。宇宙間的能量是很大的,就怕我們一生煩惱,想加持我們加持不到了。
所以大家很累的時候,成德有一個小建議,大家閉目打坐養神一下,然後默念《淨修捷要》第三十一拜,「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這個念頭請的佛菩薩不少,「十方護法菩薩」,連護法龍天都請了,「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連我們歷代聖賢都請來了,這個加持力很大。我們要知道,佛菩薩同體大悲,只要我們為孩子好,每個孩子、每個眾生都是佛菩薩的心上肉(因為佛菩薩同體大悲,這個我們不能懷疑,他已經證入法身),那我們的身體肯借給佛菩薩用,他們的加持力就上來了。成德自己也有經驗,好像覺得特別累,突然接了通電話,跟人家談幾句佛法,好像精神就提振不少。
所以讀《無量壽經》是「託彼依正,顯我自心」,把我本來的彌陀自性,透過阿彌陀佛的行持喚醒了,西方極樂世界諸大菩薩的行持,把我們的本善喚醒了。包含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都是我自性本有的。所以「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極樂世界是我自己的心現的,「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所以禪宗跟淨土宗也是一不是二。所以我們讀了《無量壽經》,那我們得發一個願,讓我們的班級成為淨土,「速生我剎受安樂」,那這樣《無量壽經》就變成我們的工作、生活了。老法師說,「要把《無量壽經》變成人生的劇本」。「速生我剎」,我自己的班級就是一方淨土,我自己的學校就是一方淨土。
所以成德現在望著蘭彼得小鎮,這個緯度跟蘇武牧羊差不多。有一個台灣已經移民到英國來的同修,他是嘉義人,都是南部人,講起普通話都非常普通,都有這種台灣普通話、台灣國語的腔調,尤其在英國相遇,聽起來格外親切。所以不好意思,看到你們有時候會來幾句台語,不然我都沒有機會練習,這樣就會愈來愈不流利。這個語言不練不行,而且閩南話非常的美麗,很美,講著講著就像唱歌一樣,它有韻腳。比方說,我們很熟悉的這些俚語,「一枝草,一點露,天無絕人之路」,你看念著念著就有點要唱起來了吧?「惡馬惡人騎,胭脂馬遇到關老爺。」所以大家有責任要把閩南語傳承下去。這個閩南語依據考證,可能是唐朝的國語。你用閩南語,現在去越南,買東西可能還買得成,那個調還在。
他一看到我,他就說:「你到這個地方來,你回不去了,因為你這個緯度跟蘇武牧羊差不多。」蘇武牧羊是十九年。我心裡想,我們這一眼望過去,都是羊。所以我跟我們漢學院的同仁,剛好站在一個高處望下去整個蘭彼得小鎮,我就跟他說,我們把這一大片牧羊的地方都變成有機農田,好不好?大家都來吃素,救地球,現在救地球最好的方法就是吃素了。然後把這個地方變成漢學城,我們傳統喜歡簡單,我看就變成「漢城」好了,現在「漢城」已經變成首爾了,這個名字沒人要。
《勸發菩提心文》說:「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我們要發願,因為現在全世界太需要修身、齊家、治國的學問了。《大學》裡面沒有突顯「平天下」,為什麼?因為是人家願意來跟你學的,不是你硬拉人家來跟你學的,所以那是桃李不語,下自成蹊。唐太宗那個年代,曾經有使者來,要透過七個人翻譯,等於是這個使者講一句話,要透過七個翻譯,然後講給唐太宗聽;唐太宗講一句話,再經過七個翻譯,再講給對方聽,可見當時候來朝的國家有多少。這麼多國家給了唐太宗一個封號,叫「天可汗」,天下的共主。那不是自己要的,那是人家佩服,自己心悅誠服給的。
所以《大學》裡面為什麼平天下講得少?我們有時候都順著自己意思,那我給它加一點吧。「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為什麼沒有從格物開始講起?格物是來物,是什麼?起心動念,那個很細膩。那個用佛門來講,「一念不覺生三細」,那個講起來要花不少時間。包含一般的人要從這裡下功夫,不簡單。你看古人都有深意,可是我們可能覺得,古人沒講,來,我加吧。
所以老法師說他最佩服孔老夫子的八個字,諸位老師,你們已經知道答案的不說。老和尚說他最佩服孔老夫子的八個字,你們知道哪八個字嗎?我聽到這個很感動,因為我跟大家保證,所有的高僧大德沒講過這句話,「最佩服孔老夫子的八個字」。為什麼成德保證?因為那個時候的以前的人都守這個規矩,他要求學,首先三跪九叩拜孔老夫子,依孔老夫子為標準。現在的人這個認知不深,但是這八個字卻是整個修學的成敗,所以老人家慈悲善巧,他以他自己說「我最佩服孔老夫子」,那我們每一個學生一聽,耳朵就豎起來了,「最佩服」,到底哪八個字?我們就不會忽略了最重要的心態。所以上一次還跟大家提到,老人家怕我們漏了「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他老人家還在後面加三句,緊接著還要for example,舉例說明,六祖惠能大師。這個苦口婆心,我們每個從事教育工作的人都要效法。佛陀勸眾生勸了多少年?四十九年,那我們要勸學生多久?哎呀,我都講了他兩次了還不聽,氣死我了。
成德當時候教了兩年書,然後有同事就跟我說:「我看你好像沒跟學生發脾氣。」成德說:「我沒有資格跟他們發脾氣。」為什麼?我說:「因為釋迦牟尼佛第八千次來勸我,最後一次還勸了四十九年,我也還沒聽,我還在輪迴,所以我自己很慚愧,我當學生不及格,我現在才勸學生兩次,我沒有資格發脾氣。」所以佛在給我們表演,孔子在給我們表演,「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所以當時候我記得,這個考正式老師,我們家對面剛好一間學校,然後兩百多人報名,錄取二十一個進複試。第一個是筆試,女老師特別文筆好,所以二十一個人裡面只有一個男生,就是我進了複試而已。所以後來複試現場講課,我要去考場的過程當中遇到他們學校的老師:「哎呦,今天還有男老師,我們學校就缺男老師。」我心裡想:「哎呀,很有希望、很有希望。」然後我當場還起念頭,「假如讓我考上了,我好好教這個地方的子子孫孫」。後來就進去考試了。印象最深刻的是坐在正中央的考試的主考官。有三個老師,最中間那個應該是最重要的。那一位校長,他看到我就說了,「你有沒有行政經驗?」我剛考正式老師,正式老師才當了一年,代課老師當一年,我辭掉之後又重考,然後還沒什麼行政工作,有算過營養午餐的出納,有當過。當時候是人家選完的課全包,因為我是代課老師,剩下的全給我。但是我們接受老和尚教誨了,能多承擔是福報,多承擔多修福。哪個女老師孩子還小,突然有什麼狀況發燒了,可不可以幫我代個課?好,沒問題。你慢慢廣結善緣,人家有什麼好吃的就送給你了,你吃素,這個東西是素食的。所以這個有老人家的教導,我們時時提起,很歡喜。
這個校長問我:「有沒有行政經驗?」「沒有。」「你有沒有帶學生出去得獎?」「沒有。」問了我幾個問題,都沒有。我心裡想,你怎麼沒有問我「你有沒有愛心」?我會說「有!」這個應該是最重要的!所以後來結果是備取,還有備取。我本來想說,我假如考上了,我就住對面,每一屆畢業的學生都找得到我,多好!他們路過的時候還會上來我們家喝一杯紅豆湯,是吧?泡一壺茶,請他們。因為百年樹人,怎麼可能我們帶他兩年,所有他人生做人做事都教給他了?縱使教給他了,他體會也不深,他也要隨著他的成長去領悟。他遇到挫折瓶頸,他首先想到我去找老師一下,「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還想好我們社區有個交誼廳,禮拜六、禮拜天我有空的時候還可以推展讀經,教教《弟子規》。我算盤都打好了,結果備取。好幾個地方都備取,最後沒上,後來我就去了海口。
當然,沒考上也是一個考試,考我們什麼?有沒有得失心。不然沒考上,心有不甘,甚至於還起個念頭,我這幾年做了不少事,《了凡四訓》不是說可以改命嗎?怎麼連一個老師都考不上?自己就開始懷疑了。這個境界一現前,自己有沒有患得患失?我檢查自己,沒有。為什麼?因為我很相信老和尚教我的一句話,「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這句話太好了,這句話能受持,成德跟你保證,煩惱去掉一大半。我記得我觀察,老和尚在講章嘉大師教導他,「你一生學釋迦牟尼佛,你的一生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成德觀察老和尚講這段話的時候帶著笑意。我就想,老法師不懷疑老師這句話,所以他應該是六十多年前聽到他老師這句話,他就不操心了。
理得,這個道理、這個真相他不懷疑了,理得心安,心就安住在宇宙人生的真相了。所以我們也得冷靜檢查,我現在對未來還有很多擔憂,那可能我的心沒有安在真理上。「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那應該沒什麼好擔心的。所以「深信因果」四個字,也是阿伽陀藥。「當信佛經語深」,這每一句佛法,其深無底、其廣無邊。人為什麼會懊惱過去?因為不信因果。相信因果了,不懊惱了,最懊惱的事反而轉成釋懷了。你說他對我好過分,他對你愈過分,你轉過念來,消的業障愈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接受了,這些業障就報掉了;我們不接受,還常常想了就很氣憤,那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大家不要小看調伏自己煩惱的重要,煩惱輕了智慧會長,那個上課起來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今天假如一個事擱在心裡面,講課講著講著卡住了,沒靈感了。心生種種法生,心的狀態很重要。《了凡四訓》告訴我們,「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所以被人家毀謗是好事還是壞事?被人家侮辱,好事還是壞事?他送福報給自己,還給後代子孫。所以以後遇到人家侮辱你、毀謗你,你還謝謝他,不只業障消掉了,等他回過神來,因為你們彼此有業力,等到這個業力化解掉、報掉了,他心裡會想,「這個時代怎麼還有這麼有修養的人?還在鴻仁教書。他到底是學什麼的?」一打聽,跟淨空老法師學的,跟悟行法師學的,人家有信心,開始接觸老人家的教誨、法師的教誨。那不是成就了人家的法身慧命嗎?把一個惡緣就轉成法緣了。這《了凡四訓》教我們的。
所以真正把理搞清楚了,這個世間沒有壞事,《華嚴經》說事事無礙。諸位老師,你們希不希望你的學生練就成事事無礙的心境?他們真的練成了,你不用為這個學生擔心了。但是我們自己得先練成,不然我們怎麼傳給他事事無礙?我們上個禮拜一直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父母、老師是原件,孩子、學生是複印件,我們原件得要先做好。
上一節課還跟大家提到,成德在南京居美馨跟大家交流一個主題,「做孩子一生的貴人」。當時候真的是三寶加持,我自己講完我自己都很驚訝,我怎麼會剛好想到一些靈感?所以真的不是自己的能力能講的。就像剛剛跟大家說,章嘉大師教老和尚的,「學釋迦牟尼佛,你這一生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這兩句話要連著聽,不能聽半句,不能直接說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第一句是充分必要條件,要學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學釋迦牟尼佛不是說要出家,是要學釋迦牟尼佛一生為正法、為眾生,不為自己了。這個每個人都做得到,只要肯發心。學釋迦牟尼佛,有這個前提了,不管出家在家,都能受持李炳南老師教導的「至誠感通」,我們講學,不管在學校還是對大眾,這四個字真靈。
所以當時候成德就說,做孩子一生的貴人,什麼時候做?在孩子面前做,在孩子背後就不做了嗎?孩子面前不生氣,回到家還生氣,那我們不就變成變臉了?學校一個樣子,回到家又是另一個樣子。變臉有時候會變錯,那個臉翻錯了。應該是同一個臉,皆從真實心中作,對孩子是用真心,對家人也是用真心;對領導是真心,對下屬也是真心。「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諂富驕貧就變心了,就分別心了。所以這個做應該是隨時隨地都在影響孩子,甚至於你不講話都在影響。
不知道你們還有沒有小時候的記憶,你回到家,你爸爸媽媽心情好不好,你知不知道?他還沒開口,小孩就知道了,今天少講話,目前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跡象,都感受得到。所以一個母親一輩子都沒有發過脾氣,你說她帶出來的女兒會脾氣很大嗎?對啊,所以娶妻要看丈母娘,買牛要買尾巴長,這個都是人生的閱歷。現在真的有見識的人不多了,都被電視教壞了,電視統統讓男眾都是只看什麼?外表的,身材的,統統被引導到枝末,甚至是錯誤的一個價值觀上面去了。娶妻要娶德,現在很少電視是講這些真理的。
做孩子,誰是我們的孩子?那假如把每一個學生都當自己的孩子,你的潛力會增加幾倍,為母則強、為父則強。我們有一個同仁,他面對一個學生,覺得很想放棄他,突然起了個念頭,假如他是我的兒子,我會怎麼做?他沒其他想法了。自己的孩子不會有放棄的念頭,那每個學生也都是他父母的親生骨肉,感同身受,哪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老師的愛護?而且一切事不離因果,你為學生好是因,你的孩子走到哪都被老師、被人照顧是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所以人世間沒有吃虧的事,也沒有佔便宜的事。所以我們把孩子、學生都當自己的親生孩子。這個不是我要求的,這個是我們的道統。我們教書要跟孔老夫子學,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講,「回也視予猶父也」,顏回把我當父親,所以師徒如父子是有出處的。
我們看顏回,在危難當中,我看可能是有些古書他在那搶救,所以最後才回到隊伍裡面來。孔子在那裡等得很擔憂,最後他最後一個回來,孔子脫口而出,那個是師生的至情,脫口而出:「回,我以為你死了。」顏回說:夫子,「子在,回何敢死?」夫子你還在,我怎麼敢死?所以這句話代表顏回對於夫子的志向他很清楚,對於夫子他對整個道統的重要性,顏回是非常清楚的,他也知道他應該扮演什麼角色,他要竭盡全力輔佐夫子,完成夫子在這個跨時代的使命。所以顏回說,「夫子你還在,我怎麼敢死?」
但是大家不要又想了,那顏回四十出頭就走了。他那一分心是真切的,但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我們人都有過去生的業報,這樣的大聖大賢,有時候他業報早現。但是大家換另外一個角度看,假如承傳夫子的是顏回,可能我們每一個弟子說,「那顏回可以,我們不行,顏回不遷怒、不貳過,這個我學不來」。可是大家想想,最後承傳夫子道統的是曾子。《論語》裡面孔子對曾子的特質說,「參也魯」,曾子他的天分、他的特質是比較魯鈍的,不是那種反應很快的。可是他很老實聽話,他很有責任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是他老人家說的。再來他也很用功,「吾日三省吾身」,這個有心的人每個人都可以做到。所以曾子傳道統了,那我們每一個人說,「我也不算很笨,我也不算很遲鈍,那我只要用功了,都行」。
但顏回那一句話,「子在,回何敢死?」這是我們每一個要承傳道統的弟子都要有的心境。這句話我們要對師父上人說,只要是您老人家要幹的事情,您有大智慧,一定都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事情,我有幾分力,我一定盡力做幾分。我相信,我們這一分心老人家是知道的。
所以我們請佛住世,不是感情而已,要依教奉行。而我們要依教奉行,信解行證,我們首先要信,進一步理解,理解了我們才能依教奉行。所以有人會改經,那他對老祖先的智慧不夠信,他沒有體會到,他又覺得自己很對。
所以剛剛跟大家分享,找一個好老師很難。我跟大家分析了,上個禮拜,老法師假如出生在上海,我們就沒有辦法跟老法師學了。他老人家剛好生在桐城派的地方,他才有那些基礎。他的姑媽是大家族。再來,老人家還上過幾年私塾,還三跪九叩,拜孔子、拜老師。老和尚說,他那幾個月的私塾讓他扎了根,他這一生不會被外在所誘惑,就是因為那幾個月私塾扎的根,所以他感恩中華文化傳統教育,他要報恩。所以他老人家說,我犧牲身命都要把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因為老祖宗的教育給了他慧命。我們的人生怎麼報都報不盡父母、老師的恩,而他們對我們又是無所求,我們最重要的要依教奉行,來報恩。
剛剛跟大家提了,《大學》裡面為什麼從毋自欺開始?因為我們一般的人從誠意正心用功比較下得了手,直接。格物就是來物,就是起心動念,很細微,人不容易察覺;致知,它就是起覺照。我們說格物,息滅貪瞋痴;致知,勤修戒定慧。但是起心動念太細了,不是一般的人用得了功。所以老法師說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那個放下妄想、放下起心動念我們到極樂世界再修,那個一放下就是法身大士,境界比較高,我們在這個世間練不分別、不執著。像禪宗是一下子起心動念都放下。
但大家注意,老人家有說,他三個老師都告訴他不要學禪。不是說你禪連碰都不能碰,不是這個意思,不能以禪宗為你這一生了生脫死的修學方法。就提醒,現在要透過禪宗了脫生死,靠自力,不簡單、不簡單。當然,大家不要聽我這麼一講,跑去跟你學禪的親戚朋友:不能學禪,成德法師說的。我什麼都沒有說。他假如很相應,那你也不能硬拉人家,但是有一點你可以勸他,不能靠自力,很難。所以黃念祖老居士說,我斗膽的說,這句話很慈悲。他說我斗膽的說,不管你修哪個法門,只要不求生西方淨土,這一生要了脫生死不可能。這都是慈悲,大慈悲,怕我們走彎路,修了二三十年不得力,已經身體比較虛弱了,再來學淨土,一念佛就打瞌睡了。那這二三十年假如都拿來修淨土,那還得了!能夠你真的學禪,但是把修行所有善根心心迴向。阿彌陀佛心量廣大,你學大乘任何法門都可以。在「三輩往生」第二十四品裡面提到,「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你修的功德,你不求人世間果報,迴向西方極樂世界,是可以的,他老人家就可以加持你了,他的願就到了。
但以老人家的根性,他的老師都提醒他,你不要學禪。這些話都很重要,我們當學生的要會觀察。人都有過去生的業習種子,比方以前學小乘,你叫他多幫助別人,他比較不喜歡,他自己修得很清淨了,他很高興,一有人來找他,他嫌煩。不是說我們要去攀緣,不是,人家真正成熟,跟你切磋,你要安住當下,不能念佛念得很樂,貪法樂也是貪,要隨緣盡分,盡點力。
所以跟大家提到,老人家他人生過程每個環節都不能少,他三個老師少一個都不行。沒有方東美教授,老人家對佛教的誤會沒辦法扭轉,所以他感謝方教授。沒有章嘉大師那三年,把他老人家修學的正知正見建立起來,扎了根,那後面遇到李炳南老師才能有這麼大的發揮,根深蒂固才能枝繁葉茂,得到四大活佛之一的章嘉大師教導。所以我們不止感恩師父上人,要感恩他姑媽,感恩老人家的三個老師,還要感恩周邦道校長,對老人家一生影響都很大。
老人家一提到他的校長、老師,愛學生超過愛他自己的孩子。老人家又說,我的老師對我們學生的影響超過我們的父母。他們是流亡學生。所以為什麼跟大家說,找一個好老師很難!老人家是有傳統文化的最後一代,而且也才有機會上了幾個月的私塾,他的弟弟小他六歲,沒這個機會了。所以我們為什麼上一節課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時節因緣可不容易。
所以好老師我們剛剛提到了,是要智如泉源,智慧時時能夠湧現,「行可以為表儀」,就是他的一言一行可以給學生做榜樣,所以又有智慧、又有德行。所以我們有因緣當老師,我們以佛陀、孔子、師父上人為榜樣,不斷提升我們的智慧、德行,我們就能傳道、授業、解惑。尤其剛剛跟大家提到,我們希望孩子他能事事無礙,我們自己得先練成。而做孩子一生的貴人,一生,代表我們當老師的在教孩子,不是著眼在他眼前的分數而已,不是說分數不管,不只是著眼在眼前的分數、眼前的技能,而是要著眼在影響他一生最重要做人做事的態度、能力,那他這一生才會幸福。
我們可以冷靜下來反思,現在的孩子在家庭他要面臨什麼?他踏出家門,在學校他要面對什麼境界?他學校畢業踏出社會,他又要面對多少考驗?而這些能力都不是大學的時候學的,都是他愈小的年齡愈需要扎根,「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所以師父在「現代童蒙養正教育的落實」裡面提到,童蒙養正才能出得了大師級的人物。大家注意,一百年前大師級的很多,可是那個時候教育普及率還不高;我們現在教育普及是到百分之九十八、九十九,可是出不了大師級。關鍵在我們教學的內容,輕重緩急、本末先後,我們有沒有認識清楚。
我曾經跟大眾在交流,底下有老師,也有當父母的,甚至於是當領導的,天地君親師,這三個角色很尊貴。上一次跟大家提到,廣東有一個企業家他反思到,我不能只是覺得我給國家繳了稅收就是貢獻,假如我的員工到了我的工廠,染上很多惡習,結果又搞到夫妻離異,孩子都沒有用心教,那我到底是對社會有貢獻,還是反而給社會不好的影響?所以君父君父、師父師父,當老師、當領導的,都要以父親的心境、父母的心來對待學生、對待下屬。所以君親師三個字也是對我們的一種期許。
當時候成德問了:你有把握你的學生、你的孩子不會得癌症的請舉手。大家配合一下,你有把握你的孩子跟學生不會得癌症的請舉手。這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你有把握你的學生不會得憂鬱症、不會自殺的請舉手。第三:你有把握你的學生、孩子不會離婚的請舉手,你有把握你的學生跟孩子能把他下一代教好的請舉手,你有把握你的學生不會犯法的請舉手。
我就這樣連續問了幾個問題。諸位同道,這每一個問題只要有一個情況出現在我們學生的人生,他想快樂都不是那麼容易的。再來,這個問題還要繼續延伸,你有把握你的親人不會得癌症的請舉手,你有把握他們不會得憂鬱症的請舉手。因為一個家庭裡面、一個家族裡面有這些情況出來,對整個家族的影響也很大,這就是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現況。所以我們看事不能只看他眼前的分數而已了,要看得那麼深、要看得那麼遠。所以我們剛剛說,那得培養孩子事事無礙,他真的有這些境界現前,他會用積極樂觀、反求諸己的態度來面對,他就可以轉煩惱為菩提,化危機為轉機。
那這樣的功夫我們老師自己得先練。我們真肯練,得到佛菩薩的加持,那比古人還要強。為什麼?現在太難了,還肯發心,諸佛菩薩的獨生子女,那個加持力會非常明顯。所以剛剛舉了《了凡四訓》的例子,「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境緣沒有好醜,好醜起於心。我們面對一切人事物都是正向的,就沒有壞事了。
《金剛經》有一段話也是教我們事事無礙,《金剛經》提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被人家輕賤、毀謗,「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知道大家讀過這一段經文沒有?你受持《金剛經》、受持大乘經,還被人家毀謗,人家找你麻煩,那是因為什麼?我們先世罪業有種三惡道的因,才會現這種境緣。就由於他們對我們的毀謗、侮辱、輕賤,我們以前三惡道的這些業報掉了。
諸位同道,種了三惡道的業因,那一定要受報,除非你把它化解掉。三惡道好不好玩?一下去很難出來,黃念祖老居士說,「三途一墮五千劫」。一想到地獄,「登刀山也,則舉體無完膚」,刀山,一登上去,整個身體都被肢解開了,這是地獄的真實狀況;「攀劍樹也,則方寸皆割裂」。佛是真語者,講地獄那種情況都是真的,不是假的。有時候念到這一段,這是《勸發菩提心文》的教導,頭皮都發麻,這種情況那多痛苦!「一夜死生,地下每經萬遍;一朝苦痛,人間已過百年。」我們這一生不能再輪迴了,不能再墮到三惡道了,今生不將此身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所以《地藏經》裡面哪些是地獄業報,其中有一條要慎重,佛講的,五逆十惡他老人家可以救,有一條,盜常住物很難救,因為佛門的東西它通十方,那你偷佛門一個東西,債主那麼多,很麻煩,那都是地獄業報。而我們現在傳統文化單位大部分用的都是十方財,一分一毫要慎重,這是對十方財的恭敬。不能大手大腳,不能誰跟我關係好,我就多給他一點,那都是十方財,你不能自己慷慨。不以人情做佛事,寧可己身墮地獄,不以人情做佛事,這是祖師的教導。為什麼?因為以人情做佛事,會讓接觸到的大眾失去信心,斷人慧命。我寧可己身墮地獄,我也不願意障礙別人的法身慧命。我不能造成別人說:哎呀,怎麼師父上人的團體也是這樣,勾心鬥角比我們世間團體還厲害。那你說他敢不敢學佛?他還不了解,看到這些現象怕了。
那一天有一個我們的同學說到成德,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說我還沒有到這個境界,我是戴罪立功。以前智慧德能不足,又都當領導者,下錯不少決策,佛菩薩慈悲,還讓成德有機會可以盡點力,可以戴罪立功。所以弘法不容易,護法也不容易,護法的難度比弘法還難,因為護法面對的人事境緣更複雜。而我們在護法的時候,不能以以前做人做事的習慣,要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能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
我們剛剛講要深信因果,不是開玩笑的。面對曾經自己走過來的路,哪怕是犯錯的人,成德引以為戒之外,也覺得自己沒有盡到本分。自己的智慧德能不足,讓團體的人造了地獄業,自己是有罪過的。但是畢竟往者已矣,來者可追,以以前的經驗更好的來護念當前的因緣。尤其我們領導者不能著眼在用他做事上而已,「沒人了,趕快找人來」。一個團體能夠真正發揮團隊的力量,最重要的不是人多,是見和同解。
一個團體花最多的精力的是什麼?內耗。團體的知見不一樣,大家做一個事,看法都不一樣,多頭馬車。其實做事不累,處理人事是最累的。為什麼?大家都是成年人,你想讓他改不可能,除非他願意改。為什麼?主伴圓融,一個成年人願意改變,別人才幫得上忙。有的女子說,我要去救這個男士,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我說妳得是地藏菩薩,不要開玩笑。再來,妳就得嫁給他才能幫他?妳當他的法眷屬不是很好嗎?妳幹嘛那麼激動?再來,一個人他自己要改變,你才協助得上他,萬法因緣生,因在他身上。這個都是理智,不能感情用事。
所以我們老祖宗留了一句話給我們,「扶不起的阿斗」。大家要知道,阿斗遇到誰了?至聖諸葛孔明先生,最後是什麼?「孤臣無力可回天」,阿斗不肯接受他的調教,他再厲害也不行。所以什麼都要慎於始,慎於始不只是對團體的負責,也是對這一個同仁的負責,愛護他。我們說先入為主,「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你教媳婦,她剛來的時候你就要教她了,先入為主。同樣的,新的員工來了,尤其年輕人,他社會經驗都還比較缺乏,一些很重要的做人做事態度,我們一定要教給他。沒教給他,他會順著自己的意思,因為他在家裡就不一定聽爸爸媽媽的,你不趕快在這個最關鍵的時候教他,以後就難教了。可是當我們很忙的時候,我們會忽略這些很重要的機會教育點。所以大學的校長、大學的學生事務處的負責人,大學新生要給他辦七天、十天的傳統文化課程,他先入為主。不然像我遇到一個學長告訴我,大學四年叫University,由你玩四年。我真是錐心之痛,想到我那個黃金的四年。但是痛也沒用,要化悲憤為力量,剛好有機會到大學去分享,抓住這個機會,供養給有緣的年輕人。
所以弘法的團隊非常難得,在功利的時代我們肯弘護正法,但我們也要有高度的警覺性,「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個是《詩經》告訴我們的,往往都有很好的開始,可是能夠保持到最後的也不簡單。佛門也講初發心成佛有餘,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天邊。說實實在在話,在這個時代,要能不退步都不簡單。黃念祖老居士說,這個時代進一退九,進一個退九個,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進一步退九步;第三個意思,進一步,退九步的危險就在那等著了。我們有很多冤親債主,還有魔王要障法,我們進了一步產生自滿,魔得其便,都要能保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才行。不是讓大家緊張,是很有警覺性,觀照自己的念頭,觀心為要。所以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的愛心要提升,我們的耐心、細心,歷事練心,我們愈練愈提升,才是真正歷事練心。所以我們可以觀照觀照,我們走上這條路,我們現在的狀況跟初發心比起來怎麼樣?我們應該要豪情不減當年。
一開始跟大家提到,我們在桃園上課,一位女校長她把所有輟學的學生都找回來,教他們烹飪,讓他們學技能。其實那些不讀書的孩子有的腦子都很靈活的。結果這一位女校長上台去,我們邀請她給我們致辭,她說:「社會愈亂,愈應該要站出來,沒有難不難做的事,只有該不該做的事。」我當時候在台下很震撼,你看這個女老師比男子漢大丈夫還要有氣概,沒有難不難做的事,只有該不該做的事。
所以我們跟著師父一起見義勇為,「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己身求安樂」。尤其今天教師節,我們共同發這個願,把我們的教室變成淨土,「速生我剎受安樂」。「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這句話真的入我們的心了,只要願心不退,關關難過,關關都能過。實實在在講,關不難,為什麼?因為境界沒有問題,境界沒有障礙,障礙在哪?我們自己的念頭。而往往是一念之間,這個念能轉過來了,關關難過,關關都能過,不是很複雜。就像我們剛剛假如領受了《金剛經》說的,為人輕賤,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你怎麼會跟他卡住,然後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幹嘛找我麻煩?就不會這樣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這些人是把我們送上當生成就。老法師懂得,所以老法師把毀謗他的人的名字立上牌位,每一次講完經都給他們迴向,我過去生生生世世也有很多業報,都是他們,我才能消那麼多業。這真的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了。所以我們愈學愈簡單,簡單到只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要去分別好醜了,好事,阿彌陀佛;壞事,阿彌陀佛。都把這個煩惱打掉,真誠的去面對它,真的可以過上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的日子。
教師節,我們想到《勸發菩提心文》說到了:「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於異類」,可能就跟畜生的行為差不多了。你看現在縱欲的情況很嚴重,這個都是我們幼兒園老師、小學老師、初中老師的責任,少成若天性。雖然他們現在十幾歲,大了,但是假如小時候沒教,一下又受外面影響,很難抵擋,所以現在教孩子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十萬火急。
「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其實我們念這一段,尤其成德就覺得,沒有遇到師長,我鐵定是隨波逐流,追名逐利了,現在還在不在這個世間都是個問題,因為老和尚當時候第一次剛好看到成德分享的光碟就說了,「短命相」。老人家有閱歷,一看,我這個就是白面書生,沒什麼福報。但是老人家慈悲,讓我們可以鍛鍊,可以培福。所以沒有老人家,可能身命都不一定在。那慧命,尤其是遇到佛法,沒有師父,自己也是雖智莫能解。所以這個恩德浩大,所以自己也是希望能夠為老人家的事業盡一點綿薄之力。而首先自己也得好好跟老人家學習,因為要從明師受戒,才能入得了佛門,「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他老人家教的要放在心上,不能忘了,不能在境界面前自己提不起來。
之前跟大家提到,開吉法師她之前是要考漢學院,考了幾次,後來考上了,老人家又讓法師到身邊做祕書。成德舉這個例子是自己觀察,我們要了解老人家指導我們做這個事的用意。不然有時候因緣變了,老人家讓做另外一件事,我們自己還心裡產生「師父怎麼變來變去?」產生疑惑,對善知識的疑惑不知不覺。所以為什麼找一個好學生更難?重點就在這裡。
老法師說:「三個老師我都了解。我三個老師都有人批評,但我了解我的老師。」這段話我們聽在耳裡,要放在心上。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愈好的老師,毀謗可不少。甚至於我們自己學著學著,我就見過,像開吉法師這個原因,當時候漢學院剛辦,要有人帶動,開吉法師她中文底子好,她北大畢業的,她得帶頭。後來形勢比較有那個風氣了,但是缺祕書了,當然師父讓她來做祕書。你看每個考慮都是我們的學處,不能執著因緣,隨圓就方,要看著辦。學東西不是學死的,活學活用。可是我們有一個習氣很厲害,相信自己的意思,有時候還懷疑善知識。所以《四十二章經》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還沒有證阿羅漢以前,不能輕易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
舉個例子,這都是成德親自見到的。比方說,有跟著老法師學了幾十年的,對成德說:「老和尚都不講人。」我當時候都受影響,老和尚都不講人。後來老和尚慈悲,有很多重要機會點,他老人家義正辭嚴指導弟子,我親身感受,老和尚哪有不講人?可是跟了二十幾年都有可能看錯老師,不簡單、不簡單。老人家洞察了我們現代的根性,講我們,不高興,都在講經的時候講。真有受教的學生,一有機會,他老人家就護持了。真不簡單,太容易相信自己的看法。結果這一位長輩最後又去找了另外的老師,他非常感恩老和尚,但他又找了另外的老師,他有兩個老師了。
所以那個「十年因緣」字字珠璣,老師只有一個,一個老師一條路,兩個老師兩條路。哪怕你身邊有很多善知識,主伴圓融,一定是協助你更好的跟師父上人學習,那他們是真正懂得的善友。真正明白人情事理的,他不是好為人師的,他會觀你的因緣,你現在的因緣,最重要依止的老師是師父上人,他一定配合師父上人成就你。現在真的懂得僧讚僧的人不多了。
所以成德剛好這一二天問我們漢學院的新生,我問他們:「你們知道漢學院的校長是誰嗎?」有一個同學說:「休斯校長。」我說以前叢林方丈和尚是校長,首座和尚他請來講經的老師,統統是執行首座和尚的教學目標、教學方針。漢學院每一個老師,那是師父同意,才到漢學院來教書的。我們每個老師執行老和尚的教學目標跟方針,都要配合他老人家。不然我們每個老師講的不一樣,那學生聽誰的?所以不能把老師看錯了。
我曾經聽到,也是跟著老和尚很多年了,人家要去請教老和尚,他說:「你不用問了,老和尚都說好好好、好好好。」他看錯了。老和尚確實常常講「好好好」,為什麼?真心要問老和尚的人不多,都是要他老人家背書,事實上自己都已經是很堅定我要這麼做了,那不是真的要聽老和尚的意見的,老和尚看得很清楚,他當然跟你「好好好、好好好」。真心請教,我觀察,沒有不指導的,連十幾歲的孩子都指導。
所以我們要用心觀察自己的老師,不然真的會看錯。而這麼好的老師,我們看,看錯了,我們產生疑惑了,產生一絲毫不恭敬了,都會發展,它會變成以後很大的障礙。所以人師難得,我們也要護好我們跟師父上人難得的師生緣。我們這一生能遇到他老人家,是這一生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我們可不能當面錯過。
好,今天時間超過三分鐘,不好意思,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