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師資培訓班-第1集
尊敬的胡總幹事,諸位校長、老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首先非常感謝我們上悟下行法師,還有我們胡總、陳校長、諸位幹部、諸位同仁,給成德這個向大家學習的機會,成德感覺非常的歡喜。首先先致以感恩的心情,阿彌陀佛!
因為成德是在這片土地上成長的,所以這片土地對成德是有再造的恩德。包含成德出家就是在我們極樂寺,當時候我們整個極樂寺上上下下,為了成德出家的事真的是煞費心血,結果後來出了家就回到英國漢學院,所以都沒有很好能夠報答這個恩德。所以十分感謝有這個機會,能夠讓成德為我們極樂寺的一條龍盡一點心力。
包含我們辦一條龍的目的是為了成就人才,而有真正的人才出現,對於這片土地會有莫大的幫助。而這個一條龍的理念,現在全世界各地都非常的積極響應。當然,我們非常感佩我們師父上人,對於弘揚一條龍教育的高度重視。而為什麼這麼重視一條龍的教學,我們每一個弟子應該很用心的去感悟、去體察。當然,也有同修說:「老和尚讓幹啥就幹啥。」這個是很有善根,很聽話,勇於承擔,都不退縮。但老和尚為什麼這麼重視這個任務、重視這一件事,應該是我們每一個參與的人都要深刻體會的。
舉個例子,我們開吉法師,她十幾歲就跟隨老法師學習,所以大家看我們開吉法師很有福報相。像成德一看就是青面書生,比較沒有福報。開吉法師她的耳垂就很長,十幾歲就可以跟隨老法師學習了。在英國漢學院開創之初,老人家就跟她說:「妳好好用功,要考漢學院。」開吉法師依教奉行,就很努力。結果考雅思考了好幾次,真是百折不撓。我現在想都非常敬佩她,為什麼?因為我也得考雅思、考英文。讓我跟大眾分享傳統文化兩個小時,我不會覺得累;讓我學英文,半個小時我得躺一下,三十年沒有撿起來的東西,現在念起來很費勁。結果我才需要考四分,我學得就已經精疲力盡。而開吉法師她們要考六分,而且考了好幾次,最後考上了。正準備來英國漢學院讀書,老法師說:「妳不用去了,妳就做我的祕書。」
假如老人家叫你去做的事,後來他變了,你不了解他每一件事叫你去做的用意,我們弟子會不會產生說 :「那怎麼一下叫我做這個、一下叫我做那個?」還起個念頭,老法師怎麼變來變去的?那麻煩了。看不懂老人家的用意,又起個念頭,老和尚怎麼變來變去的?我們對老人家會不會有疑心?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傳統文化是師道,佛法是師道。而《法華經》告訴我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我們看《法華經》這段話,善知識,我們依止的老師是大因緣,代表什麼?在我們修學的因緣當中他排第一位,所以叫大因緣。要透過善知識才能引導我們恢復自性,所以他是最重要的。《華嚴經》又提醒我們:「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那代表佛法不是靠自己讀就能讀通的,讀著讀著都依自己的意思去理解,會解偏,解偏之後要再轉變可不容易。佛門有一句話說:「捨身容易捨見難。」今天說為了傳統文化肯犧牲生命的站出來,我看不少人願意,因為修行人不怕死,死了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也不怕,死得有價值,但這是捨身容易。捨見難,我們對於佛法的見解偏掉了,自己又覺得很對,不容易調整。一個團體裡面,每一個人都是聽老法師講經的,可是在探討一件事的時候不容易達成共識,那到底誰的見解不對?但是都說是依老法師教的。所以,善知識才能引領我們建立正知正見。所以修行首重發菩提心,發了心以後要建立正知正見,才能指導我們修行,指導我們弘護正法,指導我們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
所以老法師講經常常有一句法語,「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只是一句法語,但這一句法語在哪裡?這一句法語假如跟《中庸》的一句法語合起來體會,就不一樣了。《中庸》開篇就說了,「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一句「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可須臾離也,等於是我們的念頭要依儒釋道聖人的教誨,一言一行要依聖人的教誨。
我相信我們現在投入一條龍事業,投入弘護正法,都是一分報恩的心,一分對祖先、對祖師大德、對師父上人的孝心,也是對眾生的慈悲心。我們也期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們有這個心境,有這個態度,而實際上我們真正進入教學中,進入行政工作中,每天的境緣可不少。印光祖師說:「日用之間,萬境交集。」一天有多少個境界?印祖說萬境。印祖接著提醒,「一不覺察」,我們一沒有反觀覺照到,「難免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違背性德的念頭、情緒、脾氣上來了,瞥爾而生;「此想既生,則真心遂受錮蔽」。這一段是在《了凡四訓》序文,印光祖師這篇開示非常的精闢,大家有空可以多學習幾遍。
我們的真心被我們的妄心障住了,當我們不是用真心的時候,我們在教學,學生能得利嗎?我們在辦事,對事能有幫助嗎?尤其處理事情,確實不簡單。以前聽老法師講經,有提到他老人家有一個同學是教授,後來被好像是成功大學請去,好像做教務主任,做管理階層。後來做了半年回來了,師父上人見到他就問了這件事,他的同學說:「那個行政工作真不是人幹的,以前聽只當故事聽,真正自己又要教學,又要搞行政,感觸頗深。」
也曾經跟師父上人說,成德障深慧淺,能力實在很不足,真正辦起事來習氣都現前了,我到底是在弘揚傳統文化,還是在障礙傳統文化?我在師父上人面前話都講到這樣了。但是這是我應該要講的,因為要主動、要及時匯報,自己的修學狀況、辦事狀況,要讓師父上人知道,他才好指導我。在講的過程,師父就有說了:「你的情況我知道,你的情況我知道。」後來講完了,我是跟師父說:「是不是讓成德歸零重新來?」然後師父停了一下,接著跟我講:「沒人做。」我就聽懂了,沒人做,老老實實做。師父讓我做,他又清楚我的情況,那我要聽話;師父讓我做,我不做,那我就不聽話了。
我初學佛的時候聽師父講經,聽到一段很震撼,老法師說:「我一個學生都沒有。」我當時候聽,師父的經教五大洲的弟子都在聽,老人家怎麼說我一個弟子都沒有?其實這些話都很值得我們弟子們深思,我們真的能夠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嗎?我們這個勇於承擔的勇氣比較強,還是退縮的習氣比較強?還是過去生修小乘人的習氣比較強?
諸位同道,我第一次到馬來西亞去,跟他們校長職工會配合課程,他們都稱呼教育界的同仁叫同道,我覺得這個稱呼挺好的,叫同道中人。
所以剛剛成德提到了,是我們勇於承擔的勇氣強,還是我們自了漢小乘人的習氣強?但是成德講到這裡,大家也不要聽得太激動,不是說你去為眾生,然後自己的修行愈來愈退步,這也不對。但是真正用對心了,一定是自他兩利,自他不二。我們要入不二法門,不能常常在兩難當中、常常在過與不及當中,我們得時時往真心、往中道走。
最近我們漢學院三個學生碩士畢業,是四個學生畢業,一個回國去服務了,三個留在英國漢學院。提到這個話題,就有一個心得跟大家匯報。就是在這一條路上,常常遇到人手不夠了,到底撐不撐得過去?最後都是just make,就是剛好撐過去了。像我們這一次,是just make還是just match?just match。大家看得出來我的英文不怎麼樣,不過我也遇上了境界,明年還得考英文。所以老法師說不能挑境界修行,我現在也沒得挑了,還得學英文。
像我們漢學院報名的學生,都要經過一個月或者四十五天(要看當時候辦班的因緣)的扎根班培訓,通過的才有錄取。辦班要有我們的工作團隊,結果辦班初期,正在籌劃,幾個重要幹部家裡有事,負責的同仁擔心了,怎麼辦?這辦得好嗎?所以老法師的法語就很重要了,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安住當下,把心用對,去應對就好了。大家一起想辦法,辦法總比問題多,有佛法就有辦法,佛法是圓融的,佛法是事事無礙的。結果就想起我們畢業的同學,打電話給那一屆的同學,他們是三個人畢業了,問他們,你們可不可以一個人來協助我們辦班?結果沒多久就給我回信息了,法師,我們三個人都去。我眼淚差點沒有掉下來,忍住了,很感動。你看子弟兵在協助了,後來順利把班辦完了,看到他們也很有成長。所以實實在在講,很多事都是我們瞎操心。
所以成德記得一開始跟老法師學習,都還沒見過他老人家,都是在電視看到的,是在錄音帶裡面聽到的。有一次是在電視上看,看老法師說,說「你真正為正法、為眾生,你吃不上飯」,講到這裡師父就轉身了,手就比著後面,「韋馱菩薩撤職查辦」。當時我聽了很震撼,頭皮發麻,首先感受什麼?感受老法師對佛菩薩的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任何境界,只要我們信心不動,都能解決。事事是好事,怎麼不能解決?心態用對了,這個事一定往好的方向轉;心態對了,煩惱可以成菩提,危機可以成轉機,悲憤可以成力量。所以佛法特別強調轉念,念頭是根本,心生則種種法生。大家冷靜去觀察,現代人都很忙碌,家裡為什麼學佛?某個家人生病了,某個家人去世了,這個時候剛好家裡人有學佛的,又表演得非常好,不慌不忙,護持好家裡的長輩,走得很殊勝,全身柔軟,本來忙碌中的親人,從來沒想過要學佛的,就因為這一件事大家學佛了。你看本來是一件可能世間人覺得不好的事情,我們的心都用對了,都是好境界。所以《金剛經》才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那一天遇到一位企業界的總經理,他從上層的問題到基層的問題、到面對行銷的問題跟我交流,我們也得隨順這些因緣鍛鍊,不然學了一大堆理論,是不是真能解決問題?不然世間還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我們讀的都是理論的東西,用不到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那人家會相信傳統文化管用嗎?
所以這個初學佛先入為主,剛剛跟大家已經談到好幾個,一開始聽經的時候老法師教的,韋馱菩薩撤職查辦,我們的信心建立起來了。諸位教育界的同道,剛剛成德講的老法師說的,跟我們教學有沒有關係?大家不要聽到現在說:「這個成德法師到底開不開始?」我已經開始很久了。「不是要講一條龍嗎?今天不是發了一個資料嗎?怎麼這個資料還不講?」大家不要執著,我會講的。比方說,老法師跟我們說:「你弘揚正法沒飯吃,韋馱菩薩撤職查辦。」這個就是教育裡面的預防法,先給你做好心理建設,所以《禮記.學記》講到了,「禁於未發之謂豫」。
老法師在講學的時候,有沒有在用預防法?我們在教學生的時候,有沒有在用預防法?我記得老法師還說:「你弘揚正法,一天沒飯吃,你就念一天佛;兩天沒飯吃,你就念兩天佛;七天沒飯吃,你就往生極樂世界了。」最壞的情況都已經給我們交代了,那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所以佛經妙,妙法!每一次念到《無量壽經》說:「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那核子彈也不怕了,還有什麼好怕的?最壞的情況都有方法了,佛都已經交代了,「乘佛威德悉能超」。除非我們不信佛,我們才會擔心,信了沒事。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心止在真理上,心不止在擔憂上,不止在煩惱上。
你比方說現在這個社會風氣比較亂,但共業當中有別業,我們都要用經教思惟。我們假如看個新聞,聽這個也怕,聽那個也怕,最後不止自己怕,還把這個怕傳遞給自己的家人。大家要知道,恐懼慢慢積累,積累到某個程度,會影響整個身心的。十九世紀,最嚴重的是心臟病;二十世紀,最嚴重的是癌症;二十一世紀,科學家預估最嚴重的是憂鬱症。現在這個數字很高,你看自殺一定都有憂鬱傾向,才會走到這麼嚴重。所以老法師有說:「現在這個時代的人,不學佛還能活得好,實在很不可能!」他不明白這些道理,他看到那麼多現象,他會難過的,他會煩惱的。
所以我們看《無量壽經》又說了,眾生「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大家假如相信觀音菩薩的願力,你教你的孩子,從小他就要知道這個真相,他就不會恐懼了,任何時候他至誠念觀音菩薩,一定會逢凶化吉。所以有佛法就有辦法。
成德也遇過,還是剛好在我們師父在香港住的山頂花園。我自己出去散步,結果走到一條路上,比較沒有人的,突然衝出來五六隻狗。你看我怎麼辦?五六隻狗,我一跑,牠更咬我了。這時候不能慌,合掌,而且我還閉上眼睛,因為我怕我看了我會害怕,閉上眼睛比較不會怕。一閉上眼睛,趕快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念。念了一會,沒有聽到狗叫聲了,張開眼睛,牠們離開了。信解行證,我們自己去行了,自己也會有一點體證,真的靈驗。你看念觀世音菩薩,可能人家狗能看到的比我還多,說不定我們念,人家有看到觀音菩薩,我還沒看到。
所以佛經裡面都在安我們的心,師父上人以及他的老師,還有這些祖師,很多都在安我們的心,都是預防法。你看李炳南老師跟老和尚說:「你講經講得不好還好,你講得好,連住的地方都沒有。」這叫預防法,後來師父出家了、講經了,沒住的地方,李老師早就給我講了,心裡也不會落差太大。很多人是因為落差太大,信心提不起來了,所以這個預防法很重要。
其實我們一個弘法的團隊,對於一個新進的弘護人員,也都是要給他做職前的培訓的。不只是專業技能的培訓,更重要是他弘護正法的知見、弘護正法的心態,要給他引導正確,什麼事情都要慎於始。所以「叢林二十則」,「叢林二十則」其實就是經營道場、經營弘法團體的原理原則。其中有一條,「凡事以預立為不勞」,凡事預則立。凡事以預立為不勞,人員進來,一開始就要把他引導好,事情事前要準備好,不然會手忙腳亂。甚至於是要決斷一個因緣,一開始做還是不做要慎重,要度德量力,不能打腫臉充胖子。說:「哎呀,這個孩子太可憐了,我們收吧。」大家要注意,要度德量力,你學生收得太多,接下來是老師累垮了。慈悲是可貴的,但是慈悲還要配合理智,悲智雙運。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祖師也提醒我們,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
這些其實都跟我們每一天處理事息息相關,這個我們在後面再跟大家討論,假如繼續這樣討論下去,可能今天老和尚這一段開示都沒講到,可能到時候有諸位同道生煩惱了,成德法師怎麼一句也沒講?所以我先拉回來,這個我們再來談。
所以我們都要看懂老法師的表演,他是怎麼教學的。我們今天從事教學工作了,師父上人是我們的好榜樣,《九十年譜》是教戰手冊、使用手冊,他老人家弘法六十多年怎麼做的。包含李炳南老師在台灣教化三十八年,影響幾十萬人,多少人因為他的教誨往生成佛了,少說也有幾百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我們的學處。
就像我們剛剛說《禮記.學記》:「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這叫及時法,抓住那個機會教育點。我敢保證,我們每一天到學校裡面去,不知道有多少個機會教育點會出現,可能孩子的一個動作,就是一個機會點出現了。但是我們老師要很安定,抓住這每個機會點,就可以長善救失。又是《學記》裡面教的,「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掌握住了,利益孩子;沒掌握住,孩子這一個錯誤,我們馬上大發雷霆,孩子說,「老師又來了,老師又發脾氣了」,你說那孩子能得利嗎?
我在面對家長的時候也是跟他們溝通,有情緒的時候、發脾氣的時候不要教孩子,要教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心平氣和,不然適得其反。我們的祖先也教我們,心平氣和則能言,心平氣和才能講話。我們一有情緒了,講出來反而可能適得其反,最後自己還覺得很委屈,我是好意,怎麼他們理解成這樣?這個我也有慘痛的經驗,有時候跟同事講話,稍微提高四度而已,還沒八度,提高一點而已,我還覺得自己是義正辭嚴,人家聽起來是蔡老師發脾氣了。經一事長一智,不能這個時候說我哪有、我哪有。這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既然人家覺得有,還是有值得自己反省的地方。
我們看李老在老法師受具足戒的時候,大家要去分析這個因緣,不能只當故事聽。受具足戒,老法師講經已經兩年了。老法師是一出家就講經,當天下午就講經,講經兩年才有費用去受具足戒。受完戒回去給老師謝恩,李炳南老師在慈光圖書館等老法師,遠遠看到師父上人,李老說:「你要信佛!你要信佛!」上人形容他當時候的心情,很驚訝,我都受具足戒了,出家都兩年,講經兩年了,怎麼老師還叫我要信佛?這個信佛可不是現在拍著胸脯說信,遇到很多逆境惡緣的時候信不信?在境界當中這個信才是比較立得住的。
就像我們也聽過,北部某個念佛團團長很熱心幫人助念,結果晚年生病,同修要去幫他助念都被他趕出來,他不念了。原來他是有求的心念佛,他覺得我念了那麼多了,做了這麼多事情,怎麼我還生病?他疑心起來了。這個例子給我們很大的警惕。
另外一個,大家都很感恩的祖師,玄奘大師,他翻經空前絕後的成就,沒有人超過他的貢獻,翻譯經典。而且他當時候在印度的時候,被當時候印度的大乘佛教徒封為大乘天,他的那種在印度的地位最高,大乘天,印度的小乘人稱他為解脫天。一個中國人在外國的成就,佛教界沒有能超過玄奘大師的,可是他晚年重病。但是大師的念頭是,我是不是有把經翻錯了?這一念是我們的學處,但求無過。結果感得菩薩來寬慰他,「你翻的一點都沒有錯,你過去生曾經做過國王,現在這個是重罪輕報」。所以這個祖師的心境,我們慕賢當慕其心。我們觀照自己,遇到這麼大的境緣,自己這個信心會不會受影響?
而李炳南老師在老人家回去謝恩的時候,遠遠就告訴他的學生(我們的上人)說,你要信佛!我相信師父終身不止不會忘了這句話,連李老的表情動作,我相信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就是老師教育的智慧。跟老人家一講完,牽著他的手讓他坐下來,告訴他:「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有時候都不一定信佛。」所以這個是機會點。
其實《禮記.學記》在哪裡?就在師父上人、在我們這些祖師的應對進退當中、一言一行當中。所以老法師有一個專題,這也是我們接下來要共同學習的,「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得要善學,要善聽、要善思惟,學而不思則罔,要善思惟。還要善觀察,老法師怎麼跟李炳南老師學的?這又是一個重點。
我們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一句話,成德是在講《群書治要36O》分享的時候,才體會得比較深。因為我們編出這一本書有很多的綱目,這個大的綱目,「君道」、「臣術」。這跟我們每個人都有關係,一個人要把老師當好,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這君親師你偏在一方,這個角色做不圓滿的,你只有君,沒有親,沒有愛護孩子,孩子不願意親近你;你對他很好,該引導他、該提醒他你都沒有做,你沒有作之師;你對他很好,你也肯引導他,可是你沒有以身作則,他也不服。所以老人家有一個主題是專門講「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所以君道跟每一個人都有關。
其實佛經每一句都跟我們有關。也是因為老法師的教導,我初學佛的時候,真的是先入為主,當時候老法師就說了,釋迦牟尼佛講的經教,我們當下都可以做到,假如釋迦牟尼佛應機給我們講的經教,講完之後跟我們說,對不起,你做不到,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佛講經又沒有說我想講什麼,佛是應機說法。你看在香積國,人家講的就是煮飯、吃飯,怎麼吃出智慧來,那是香積國講的,不是我們,那是應他們那個地區、那個國度的眾生根性。
聽了上人這段話,又聽他老人家說,要把《無量壽經》變成人生的劇本。我當時候聽這句話特別高興,為什麼?因為我中文不好,我寫劇本我也寫不出來,不用寫,又是這麼好的經典。但是因為這一段話,就建立了一個態度,《無量壽經》是人生的劇本,《無量壽經》每一句都可以做。
我們要了解,師父上人曾經說,釋迦牟尼佛提最多次的那句話最重要,不然他不會重複。不知道諸位同道有沒有注意到,老法師重複最多的是哪一句?所以師父領進門,修行還要靠個人。假如還得讓老法師說世尊講很多的是哪幾句,我講很多的是哪幾句,到時候你就嫌他煩了。所以這個教學是藝術,點到為止。所以當老師、當父母不容易,講話要剛剛好,講少了聽不懂,講多了嫌煩。但是剛好鍛鍊我們怎麼契入中道,不過與不及。所以說不定你的孩子、你的學生就是極樂世界派來讓我們練中道第一義的,練不要過、不要不及的,說不定是真的。所以印光大師說,「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請問大家,這句話什麼時候做?這句話我再學五年再來做吧,這句話讓我調整一下心情,調好了再做吧。我們小時候讀過一句話叫「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所以老法師有說直下承擔,責任要直下承擔,佛陀的教誨也要直下隨文入觀、納受承擔。甚至於我們納受一句經教,就會放下一個分別執著,因為你提起正念了,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所以師父上人也常說放下便是,這些話都很有味道。
成德自己的觀察,老人家講很多的一句話,「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這一句話的頻率非常高。這一句話我們真的聽進去了,那我們現在學的每一句經教,我們會做這樣的思惟了,這句話,「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我怎麼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老法師說念念為他人著想,我怎麼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那這個就要善思惟。修行靠個人,師父已經領進門了,老人家講得圓滿,表演得也很圓滿,接下來就要我們弟子接棒了。
尤其我們一條龍的因緣就是,遠的,老人家一直強調教育的重要;近的,因為在二O一九年初,剛好是我們農曆春節前後,老人家是在我們極樂寺過年,當時候老人家是二月十六號要回香港,十五號晚上,老人家對我們幹部說,當時候我們胡總、劉副總,這些幹部都來了,出家眾是開吉法師跟成德,老人家說我有事交代你們,我們都圍在老人家身邊,聽他老人家教誨,就是今天早上發給大家的這篇,這都是老人家臨行前耳提面命。
剛剛一開始我跟大家有提到,我們不能只是老人家說讓幹啥就幹啥,而是要去體會老人家為什麼這麼重視這件事,這樣我們去做的動力、耐力,甚至於是體悟都會不一樣。不是只是執行命令而已,要跟老人家同心,同心了才好同台演出。
而剛剛也跟大家說到開吉法師的例子,一開始叫她考漢學院,考了好幾次好不容易考上了,後來說妳來做我的祕書。剛好有一次跟開吉法師聊起來了,我說老人家每一個指示都是讓我們要表法!英國漢學院在老人家九十歲的時候辦起來了,五十年前在佛光山因緣沒有具足。大家想一想,五十年前假如因緣就成熟了,那麼多僧才,依照李炳南老師、依照傳統師承的古法來教,那有可能現在儒釋道的局面會更好。
但是大家有沒有體會到,因緣不容易,因緣要珍惜。成德有幸能夠在任務當中盡一點心力,也因為這樣,有一些機會能夠親近老人家,但是福報還是有限,一年也親近不了幾次,一次也是幾天,因為都有任務。老人家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很想辦學培養人才了,但是九十歲才把英國漢學院辦起來。而尤其九十歲前後,我們有機會跟著老人家辦事情,體會到其中在表演一句話,「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因緣聚散無常,這個緣一聚,這個機會沒有掌握住,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你就買不到了。
其實曾經老人家給台灣一個非常非常好的機會,可能大家可以想起來,二OO九年老人家在台灣,待了整整快一年的時間。為什麼有這個因緣?因為我們高雄的劉醫師說幫老人家用牙齒,他就慢慢的用、慢慢的用,一來是孝心,二來也希望老人家在這個寶島多弘法。真的,首先《妄盡還源觀》講圓滿第二次,那是《華嚴經》的精華。再來,因為剛好成德廬江的因緣告一段落,也回到台灣,所以幾乎我都有跟班到,所以這個情況我很清楚,幾十個人,老人家都邀請他們來座談。談什麼題目?三民主義的精華。老人家用心良苦,孫中山先生,他在那個時代是很有見地的。
告訴大家一個祕密,成德高中的時候,三民主義是全班第一名,因為我在念,好像念書都為了考試,念得有一點興致提不起來了,突然翻開第一頁,思想、信仰、力量,好像眼前一亮,還自己跑去看《國父傳》,還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尤其孫中山先生在裡面講了一句很重要的話,老法師也在講經都提到,我印象很深,我們炎黃子孫要跟西方人學的,機器、科學技術,其他的政治、哲學,種種這些思想要跟我們東方學。幾個人用心的、好好的把孫中山先生這些這麼寶貴的教誨去深入?去拿來好好辦政治?
有時候想想,很多事不簡單,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我都可以感覺到,老人家是沒有講出來,但是成德覺得我的感受應該不會偏差,就是只要有一個政治人物站出來,他願意全力弘揚中華文化,我相信老人家會全力支持他。可是這樣整整一年,機會沒有現前。最後我也跟生長我的寶島say goodbye,我就去了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待了七年,現在到英國也五年了,從二O一六年來的。
二OO九年假如有一個政治家站出來,台灣現在已經是全中華民族的兒女學習傳統文化的寶地,而且還不是炎黃子孫而已,全世界想學中華文化的都會到這裡來。那台灣有沒有發展?太陽餅就賣不完了,鳳梨酥也賣不完,人家來學習,總要伴手禮拿一些回去。我為什麼敢這麼講?因為我們二OO六年在廬江推廣《弟子規》、傳統文化,三年的時間,當地百姓的收入都翻倍。來了幾萬人,來這裡學習,他要吃、他要住、他要用,當然這整個經濟自然帶動起來了。而且用文化帶動經濟沒有副作用,你假如說這個觀光業,又要賭博,這些不好的行業又要發展,那流弊也很大,文化事業特別好。
諸位同胞,這個機會還有沒有?事隔十二年,今年是二O二一年,這個機會還有,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假如我們鴻仁一條龍把它辦好,像台中蓮社,他們從一九四九年辦學,到現在都沒有斷。徐醒民老師講經,今年九十四歲,一個禮拜講經好像還二三次,這都是承傳李老的善知識。有這麼多學習承傳傳統文化的點,我們都持續做出更好的成績,讓全世界來,我們非常歡喜供養他們經驗,希望他們做得比我們更好。這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這片土地上的福報,我們得好好來珍惜。「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
我們看老法師第一段就說了,一條龍是要搞團結。《詩經》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更何況我們不止兩個人,我們是一個團隊。成德愈深入老人家的教誨感觸愈深,老人家晚年講經,不只是他老人家的智慧,也是融入他老人家人生的閱歷,他一生看過很多事,體會人生很深。尤其有一次開示,也是在台灣,我們孝廉講堂,黃柏霖警官他們的團隊辦了「李炳南老師圓寂三十週年的紀念」。邀請老人家、徐醒民老師、果清律師、江逸子老師,都是老人家的學生,李炳老的學生。這樣的聚會很可貴,從每一個學生分享自己的老師,慢慢我們心目中的李老好像變得愈來愈立體了,也更感佩他老人家對中華文化傳承的良苦用心。而老人家在這一次的主題發言,就是談他跟著李老十年的因緣,他怎麼當學生的。
所以剛剛跟大家提到,成德分享《群書治要》,六個綱目:「君道」;「臣術」,怎麼當下屬;「貴德」,德者本也,德是最重要的,要貴德;再來「為政」,為政,管理眾人之事叫政,政治,為政,其實只要我們是帶領團體,就是為政的範疇了;第五「敬慎」,什麼事,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恭敬、謹慎;第六「明辨」,慎思明辨,要會判斷事情,有時候一個決策錯了,補都補不回來。而這六大綱領底下還有小的綱目,一個綱目裡面句子最多,就是「務本」。所以孔子這一句「君子務本」,是有子說的,相信也是承傳自孔子。
而當成德講到其中一句,這句說到:知為人子,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後可以為人君;知所以事人,才知所以使人,知道怎麼事奉人,才懂得怎麼樣去帶下屬。所以我記得以前有一個印象,好像日本企業它要升主管都要到他家去看,他的孩子怎麼樣?夫妻情況怎麼樣?對父母怎麼樣?這有道理,忠臣出於孝子之門。而且他們的主管是什麼?從基層幹起來的。成德回想我小時候那個印象就是,MBA回來了,拿到一個管理碩士,好厲害,企業家第二代,結果真的給他管,人都跑掉了;他爸爸小學畢業,比他好。這個中三昧在哪?都不能看外表的一個學歷。
成德剛回到大陸的時候,第一站是海口,聽到很多老人家說:「我沒有文化,我沒有文化。」後來我聽了實在很彆扭,我說:「老人家,你是沒有學歷,你不是沒有文化;我們現在年輕人是有學歷,沒有文化。有文化的人可以感化別人,你們雖然學歷很低,甚至不識字,可是你們做的會感動你的子孫,這個是有文化的,佛法說重實質不重形式。」
剛好講這句話的時候體會到,真的,我們什麼時候都要思惟本在哪。不然我記得有一次,我遇到一個教育界的人,他跟我談第一句話,我印象很深,他說我們教育不好好思考,可能我們會搞的是什麼?急功近利、捨本逐末的教育。我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能搞成捨本逐末,那就適得其反了,甚至會揠苗助長。孟子那個比喻不是講兩千多年前,我們不以這一段話,我們不以歷史為借鑑,「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可能我們也都會犯下以前人犯的過錯。
除非我們有高度的警覺性,不然有時候我們讀歷史,唐玄宗也太誇張了吧,怎麼一個楊貴妃就把他搞成這樣?大家可不要笑唐玄宗,唐玄宗還沒遇到楊貴妃以前,開元盛世,達到三十多年。這麼大一個國家,唐朝,他能開元盛世,這個我辦不了。可是他最後遇到他的罩門,遇到前世可能跟他七世夫妻的人,境界現前了。可是我們不以他為借鑑,只是都這太誇張了、太誇張了,最後我們自己也會這麼誇張,因為我們都把精力放在看別人,沒有拉回來看自己,這樣我們的反省反觀能力不知不覺就弱了。警覺性一不夠,我們要知道,修道的路上,考題沒有愈考愈簡單的,一定是愈考愈難,所以警覺性要愈來愈高。是警覺性,不是緊張,緊張就變煩惱了。警覺性,時時反觀,觀心為要,祖師、師父上人這些教誨,我都把它放在心上,時時來觀照自己。
因為分享《群書治要》這一句「務本」,就反思了,對,我當好了兒子,我才能當好父親,不然我怎麼教孩子孝順?我當好臣子了,我當領導的時候,我才知道怎麼樣帶他們,不然我只是紙上談兵的MBA。再來,我懂得怎麼事奉人,我再手把手可以帶年輕人、底下的人。說實在的,人才都是手把手帶出來的,人才不是讀個博士就變人才了,都是遇到好的教授、好的老師,承傳了老師的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精神,人才才會出來,都離不開師道。能為這個世間做出真正長遠的貢獻,絕對離不開孝親尊師的心,心生種種法生。《史記》怎麼來的?司馬遷受了宮刑,士可殺不可辱,這麼大的侮辱,但是想到父親交代他的事情,忍辱負重,所以《史記》也離不開孝心。
我這三句看完了,自己背後發涼,流冷汗。為什麼?當時候我跟大眾交流,差不多是十年左右的時間,但是因為因緣使然,第一站海口,人家就叫我蔡老師了,事實上我連老和尚都沒跟在他身邊學習過。當時候去了澳洲淨宗學院,也是只能遠遠看到,就已經很滿足了,你說真正跟著身邊這樣指導,沒有。結果居然被人家喊老師喊了十年,都還沒有好好做過學生,所以冷汗直流。從那個時候以後,一有時間就飛,飛到香港。後來才聽懂,為什麼每一次上人一見到我們,第一句話,「來住多久?」我悟性太差了,我就開始算了,「師父,五天」。後來我終於聽懂這句話了,這句話就是多住幾天的意思,不要匆匆來匆匆去。大家想一想,我們回外婆家的時候,你看外公外婆那種心境,假如他們問我們要住幾天,他就希望我們多住幾天。所以聽話要聽懂弦外之意。
包含老人家在九十歲快到的時候,在講經的時候說,我要收學生,我一個人的能力可以帶五個人。師父話都講這樣了,那堂課我們一聽完就跪下來了,「師父,我們願意跟著你」。師父說起來起來。後來我又飛走了,所以又有任務。像老法師能跟著李炳南老師十年,那是福報,大福報!一個修行成就的善知識,他的言教、身教都印在他的心裡面,那是何等的福報。有時候我們遇到境界,都還不知道提起師父哪一句,印象不夠深。
那當然,孟子的表法已經告訴我們時空是假的。蕅益大師跟蓮池大師學,學得最好,時空不是障礙。所以我們這次大家一起共學,我們首先深入師父上人教學的理念。我們不只是耳聽,我們還要心聽,用心聽他老人家的教誨,還要神聽,心神領會。你假如聽到師父講哪一段,你突然會心一笑,那就有點禪宗的味道了。禪宗不是拈花微笑?這個花一拿起來,迦葉尊者笑了,這個以心印心。待會我們講師父哪一段,你突然會心一笑,可能老人家這段話你就終身難忘了。
所以我們會一起學習二O一六年,在台灣辦李炳南老師圓寂三十週年的紀念論壇,老法師的這一段開示,我們會陸續發給大家。其中老法師和盤托出他怎麼學的,字字珠璣。我剛好跟馬來西亞的同修一起學習老人家這一個小時的開示,學習了四十個小時,還沒講完,後來覺得好像趕快結束。因為覺得這個每一段其深無底、其廣無邊,我們真的不能走馬看花、囫圇吞棗,都飽含著老人家的智慧跟人生的閱歷。其實我們可以理解到,師父上人,包含傳承的善知識,都是同體大悲,真是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面對我們弟子想聽,保證都是掏心掏肺,和盤托出。重點是我們要珍惜,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諸位同道,老法師講這兩句話之後又加了幾句話,你們記不記得?記得的同仁,可不可以您打開麥克風跟我們分享一下,老人家加了什麼話?可能你們謙虛,不過我們是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家不要客氣。
陳校長: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
成德法師:謝謝我們陳校長。老法師又加話代表畫紅線,很重要。那老人家再加這些話,我們有沒有感覺到他的心?深怕我們漏了最重要的話,漏了修學最重要的關鍵。關鍵沒有掌握住,學二十年、三十年可能不得其門而入。
所以老法師有一個專題,「傳統文化如何學習」,老人家開篇就說,學傳統文化跟科學不一樣,科學學知識,你可以懷疑,學聖教不行,你要用真誠心,你要用恭敬心,你要用清淨心,心用對了才能學進去。所以當時候聽師父講這一段,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誠敬得千分利益,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還沒完,講到這個份上了,老人家還for example,馬上給我們舉例。你說老人家這番苦心,我們怎麼可以把這句話忘了?老人家馬上說,我們歷史當中六祖惠能大師,他就是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所以他能夠半部《金剛經》就開悟了,就成為祖師了,不是偶然的。
所以這個「十年因緣」,我們在一起好好來深入。而剛剛跟大家提到,老人家說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而這個善於觀察自己的老師,才能知道老師是怎麼把佛法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的。佛法不是知識的記憶,儒家也提醒我們,「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是要溫故知新,是有悟性的,是要解行相應,把自己提升上去的。所以老法師說,佛法是最現實的,它管用,你馬上用,馬上就有效果。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的心真的改變了,外在的家庭、團體、社會環境也慢慢會跟著轉變。
這個善觀察,不止觀察自己的善知識,進一步觀察祖師,觀察每一個人的優點,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隨時可以看到同事的優點,那我們當下就是普賢行,禮敬諸佛,稱讚如來。稱讚如來,隨時看到人家的優點,「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哪怕對方他是做錯事了,也是我們的善知識,他用反面教我們,「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有時候我們最生氣的那個人,我們能夠反觀說,他讓我生氣的那一點,我有沒有?因為我們一生氣叫著相,就沒智慧了。但是我們一反觀,叫內學,往內了。他這個脾氣大,我很生氣,我一回頭,我脾氣也不小,印象深刻,不好意思。
我們曾經有一個同仁,他在說某一個同仁很懦弱。他自己長得高頭大馬的,對方確實是比較瘦小,他就笑人家懦弱,然後講了差不多也有好幾分鐘的話。我等他講完,他停下來了,過了幾秒鐘我就跟他說了,我說你就不懦弱嗎?我講了一次,他還沒有回過神來。接著我又說了,「你假如不懦弱,你現在已經在大雄寶殿給人家膜拜了」。我們只看到別人懦弱,沒有看到自己在菩提道上,我們也常常退縮。假如我還會退縮,我去說別人懦弱,人家服氣不服氣?李炳南老師說,學佛是學人情事理,要體恤人心。人情事理在哪?每一句經教裡面都有人情事理。學佛就是學人情、就是學世故,這是李炳南老師教的。不懂人情、不懂世故是書呆子,會傷天害理。因為我們沒有學通,用出來,用到人家都不敢學傳統文化,學了會變成他這樣,我看我別學了,我好像還比他正常。那就麻煩了,我們就沒有為人演說了。
《大學》裡面說到:「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是不是人情事理?今天你在給他講傳統文化,他看著你的孩子這麼不聽話,他服氣嗎?不可能服氣的。「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經典裡面的「而後」大家不可以稀里糊塗過去,那個而後是什麼?「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那個而後你不能亂跳。「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結果我們現在一學傳統文化,前面六個不用了,直接衝到治國平天下。《禮記.學記》說學不躐等,還是要打基礎,不然表演出來會讓人家誤會傳統文化。
所以君子有諸己,我們有這個優點,而後求諸人,你去帶動別人來行善。就像舜在雷澤,他謙讓,慢慢就帶動別人謙讓,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沒有這些缺點了,比方說團體裡面我都不發脾氣了,同事看了挺羨慕的,因為暴怒傷肝,發完脾氣身體也不舒服,然後人際關係還要去道歉道歉,還要補救補救,他也不想這樣,他就自然而然來請教你了。桃李不語,下自成蹊,你那個桃子很香,香氣撲人,他自然就來了,你不用叫他。所以是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沒有這些缺點,慢慢護念別人也把這個缺點改掉。但假如我們現在當父母、當老師,我們自己這個貪瞋痴我們不調伏,我們去要求孩子,孩子不服。
我有聽到真實的例子,老師說要讓孩子多吃一點苦,都不給孩子吃什麼菜,說給他們吃苦,然後老師吃得很好。然後小朋友犯錯,罰他不可以吃飯。成德聽,心腸真狠,我聽了真的是很心痛。可是我覺得還是我的錯,我自己沒有很好的跟大眾宣講清楚,我自己沒有好好學習老和尚的經教,進而沒有給大眾講清楚。在家是我的責任,出家更是我的責任。出了家我再不做,那我名不符實,我只能到地獄報到了。地獄門前僧道多,這不是開玩笑的,出家飯不是隨便吃的。
為什麼說自己沒有深入到老和尚的教誨?老和尚在二O一六年,在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主辦的冬至祭祖,就講到了傳統文化老師應該具備的素質,其中裡面講到了「七不責」。這個七不責裡面我們去感受當父母,我們幾千年來是怎麼當父母的心境,是怎麼當老師的心境。第一個,對眾不責,在眾人面前你要給他自尊;第二個,愧悔不責,孩子的表情已經覺得很難過、很慚愧了,你還要繼續罵他,罵那麼久,那些負面情緒會積在心裡;第三,暮夜不責,他都要睡覺了,你還罵他,他不做惡夢嗎?第四,飲食不責,正在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連吃的時候都不要責備了,更何況是不給他飯吃。結果孩子特別渴望去整理老師吃剩下的飯菜,我聽了都心痛,孩子說還可以舔留在老師盤上的東西。古人教我們讓食於幼,小孩在長身體,大人捨不得吃,讓給孩子吃,讓他們在這個最重要的長身體的那幾年,因為這個身體長成了他受用一生。讓名於上,讓功於眾,讓位於賢,讓食於幼,古人都是這樣的心,什麼心?真心。讓名於上,自自然然讓位於賢,因為公,大公無私,有比我好的人才,趕快讓他來利益大眾。《大學》裡面講,「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其實就是真心在每一個角色自然流露的德行。他是自自然然的,他對待父親,自然這個心境上來了;對待孩子,他的慈愛就上來了。
所以我們今天在學校教書,面對孩子是老師;一進家門,看到先生,是好太太,看到婆婆,是好媳婦。我記得我二十歲出頭,當時候有一個朋友,他說結婚不要娶小學老師。我說為什麼?他說小學老師回到家裡面,對先生說:「你給我站好!」那先生受不了。當然,他講的是特例。其實這個也提醒我們每一個修行人,我們容易在每一個境界當中形成一種慣性,可是頻率、因緣已經切換了,自己那個慣性還沒調過來。所以為什麼《金剛經》要講二十二年?因為不執著不容易,要應無所住不容易。所以像我們自己的團隊,有時候因緣變化了,本來當領導的,調整下來當下屬。他當領導當得好,一調下來當下屬還是當得稱職,這個有功夫了,為什麼?任何因緣他真心現前,該是君是君,該是臣是臣。能當君不能當臣,那已經在君當中產生執著點了。所以這個應無所住都得練,都得歷事練心,練不執著。
還聽到說有老師跟家長說,打孩子打得愈狠,幫孩子消業障,我聽了都胃痛。老人家有一個專題,這個我們之後也會交流,老人家講「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這是老人家把菩提心怎麼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給我們開解得很清楚。都要用真心、要用菩提心,「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勸發菩提心文》指導的,這句是《華嚴經》的教誨。真的有父母老實聽話,把孩子打到皮開肉綻,幾天都不能坐。你老實聽話也要先會判斷。都說聽老和尚講經,老和尚誠敬謙和、溫文儒雅,怎麼我們用出來用成這個樣子?
所以這個七不責,真的慕賢慕其心,我們能體會到當父母、當老師應該是這樣的心,都不會出現這些狀況。你打他的目的在哪裡?請問你打他的時候,你可以感受他的心嗎?教育是知其心,然後可以救其失,然後可以長其善。他這個心是好心,你及時給他肯定,他就愈來愈增長;他這個心態不對,你給他適時的叮嚀、提醒,他生慚愧心,就好了。你打到他怨你了,你還覺得幫他消業障,那不是我們自己太執著了嗎?所以都在感嘆,怎麼現在學傳統文化沒出路,學傳統文化孩子不歡喜,種種現象都出現了,這個我們明天再來交流。
所以一開始跟大家提到,老法師說,「我們要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也不是隨順哪一個人說的」。說實在的,當發生事情我們說,「我是聽誰說的」,你不要把責任推給他,是你沒有判斷力。再來,是你跟他相應的,你跟他不相應,他講的也不起作用,萬法因緣生,他只是個緣,因在我們身上。有時候我們出什麼事了,都是朋友的問題,都是鄰居的問題,其實還是要看透,萬法因緣生,因還在我們自身身上,不能把責任推出去。
所以我們看老法師開頭就說了,「辦學現在是第一功德,因為後繼無人,沒有人,佛教就消滅了」。這句話我們佛弟子聽了,怎麼也得幹!我們都是因為佛教,我們的人生才改變的,假如沒有佛法,成德還在不在這個世間都是個大問號。
我們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有講了一句,老法師的教誨有講一句。今天先跟大家供養、交流一些老法師對我們修學很重要的開示,謝謝大家的參與。還沒有吃早餐、中餐、晚餐的同道們,大家趕緊好好用,用餐愉快。大家早安、午安、晚安,阿彌陀佛。
一條龍師資培訓班-第1集
尊敬的胡總幹事,諸位校長、老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首先非常感謝我們上悟下行法師,還有我們胡總、陳校長、諸位幹部、諸位同仁,給成德這個向大家學習的機會,成德感覺非常的歡喜。首先先致以感恩的心情,阿彌陀佛!
因為成德是在這片土地上成長的,所以這片土地對成德是有再造的恩德。包含成德出家就是在我們極樂寺,當時候我們整個極樂寺上上下下,為了成德出家的事真的是煞費心血,結果後來出了家就回到英國漢學院,所以都沒有很好能夠報答這個恩德。所以十分感謝有這個機會,能夠讓成德為我們極樂寺的一條龍盡一點心力。
包含我們辦一條龍的目的是為了成就人才,而有真正的人才出現,對於這片土地會有莫大的幫助。而這個一條龍的理念,現在全世界各地都非常的積極響應。當然,我們非常感佩我們師父上人,對於弘揚一條龍教育的高度重視。而為什麼這麼重視一條龍的教學,我們每一個弟子應該很用心的去感悟、去體察。當然,也有同修說:「老和尚讓幹啥就幹啥。」這個是很有善根,很聽話,勇於承擔,都不退縮。但老和尚為什麼這麼重視這個任務、重視這一件事,應該是我們每一個參與的人都要深刻體會的。
舉個例子,我們開吉法師,她十幾歲就跟隨老法師學習,所以大家看我們開吉法師很有福報相。像成德一看就是青面書生,比較沒有福報。開吉法師她的耳垂就很長,十幾歲就可以跟隨老法師學習了。在英國漢學院開創之初,老人家就跟她說:「妳好好用功,要考漢學院。」開吉法師依教奉行,就很努力。結果考雅思考了好幾次,真是百折不撓。我現在想都非常敬佩她,為什麼?因為我也得考雅思、考英文。讓我跟大眾分享傳統文化兩個小時,我不會覺得累;讓我學英文,半個小時我得躺一下,三十年沒有撿起來的東西,現在念起來很費勁。結果我才需要考四分,我學得就已經精疲力盡。而開吉法師她們要考六分,而且考了好幾次,最後考上了。正準備來英國漢學院讀書,老法師說:「妳不用去了,妳就做我的祕書。」
假如老人家叫你去做的事,後來他變了,你不了解他每一件事叫你去做的用意,我們弟子會不會產生說 :「那怎麼一下叫我做這個、一下叫我做那個?」還起個念頭,老法師怎麼變來變去的?那麻煩了。看不懂老人家的用意,又起個念頭,老和尚怎麼變來變去的?我們對老人家會不會有疑心?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傳統文化是師道,佛法是師道。而《法華經》告訴我們:「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我們看《法華經》這段話,善知識,我們依止的老師是大因緣,代表什麼?在我們修學的因緣當中他排第一位,所以叫大因緣。要透過善知識才能引導我們恢復自性,所以他是最重要的。《華嚴經》又提醒我們:「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那代表佛法不是靠自己讀就能讀通的,讀著讀著都依自己的意思去理解,會解偏,解偏之後要再轉變可不容易。佛門有一句話說:「捨身容易捨見難。」今天說為了傳統文化肯犧牲生命的站出來,我看不少人願意,因為修行人不怕死,死了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也不怕,死得有價值,但這是捨身容易。捨見難,我們對於佛法的見解偏掉了,自己又覺得很對,不容易調整。一個團體裡面,每一個人都是聽老法師講經的,可是在探討一件事的時候不容易達成共識,那到底誰的見解不對?但是都說是依老法師教的。所以,善知識才能引領我們建立正知正見。所以修行首重發菩提心,發了心以後要建立正知正見,才能指導我們修行,指導我們弘護正法,指導我們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
所以老法師講經常常有一句法語,「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只是一句法語,但這一句法語在哪裡?這一句法語假如跟《中庸》的一句法語合起來體會,就不一樣了。《中庸》開篇就說了,「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一句「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可須臾離也,等於是我們的念頭要依儒釋道聖人的教誨,一言一行要依聖人的教誨。
我相信我們現在投入一條龍事業,投入弘護正法,都是一分報恩的心,一分對祖先、對祖師大德、對師父上人的孝心,也是對眾生的慈悲心。我們也期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們有這個心境,有這個態度,而實際上我們真正進入教學中,進入行政工作中,每天的境緣可不少。印光祖師說:「日用之間,萬境交集。」一天有多少個境界?印祖說萬境。印祖接著提醒,「一不覺察」,我們一沒有反觀覺照到,「難免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違背性德的念頭、情緒、脾氣上來了,瞥爾而生;「此想既生,則真心遂受錮蔽」。這一段是在《了凡四訓》序文,印光祖師這篇開示非常的精闢,大家有空可以多學習幾遍。
我們的真心被我們的妄心障住了,當我們不是用真心的時候,我們在教學,學生能得利嗎?我們在辦事,對事能有幫助嗎?尤其處理事情,確實不簡單。以前聽老法師講經,有提到他老人家有一個同學是教授,後來被好像是成功大學請去,好像做教務主任,做管理階層。後來做了半年回來了,師父上人見到他就問了這件事,他的同學說:「那個行政工作真不是人幹的,以前聽只當故事聽,真正自己又要教學,又要搞行政,感觸頗深。」
也曾經跟師父上人說,成德障深慧淺,能力實在很不足,真正辦起事來習氣都現前了,我到底是在弘揚傳統文化,還是在障礙傳統文化?我在師父上人面前話都講到這樣了。但是這是我應該要講的,因為要主動、要及時匯報,自己的修學狀況、辦事狀況,要讓師父上人知道,他才好指導我。在講的過程,師父就有說了:「你的情況我知道,你的情況我知道。」後來講完了,我是跟師父說:「是不是讓成德歸零重新來?」然後師父停了一下,接著跟我講:「沒人做。」我就聽懂了,沒人做,老老實實做。師父讓我做,他又清楚我的情況,那我要聽話;師父讓我做,我不做,那我就不聽話了。
我初學佛的時候聽師父講經,聽到一段很震撼,老法師說:「我一個學生都沒有。」我當時候聽,師父的經教五大洲的弟子都在聽,老人家怎麼說我一個弟子都沒有?其實這些話都很值得我們弟子們深思,我們真的能夠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嗎?我們這個勇於承擔的勇氣比較強,還是退縮的習氣比較強?還是過去生修小乘人的習氣比較強?
諸位同道,我第一次到馬來西亞去,跟他們校長職工會配合課程,他們都稱呼教育界的同仁叫同道,我覺得這個稱呼挺好的,叫同道中人。
所以剛剛成德提到了,是我們勇於承擔的勇氣強,還是我們自了漢小乘人的習氣強?但是成德講到這裡,大家也不要聽得太激動,不是說你去為眾生,然後自己的修行愈來愈退步,這也不對。但是真正用對心了,一定是自他兩利,自他不二。我們要入不二法門,不能常常在兩難當中、常常在過與不及當中,我們得時時往真心、往中道走。
最近我們漢學院三個學生碩士畢業,是四個學生畢業,一個回國去服務了,三個留在英國漢學院。提到這個話題,就有一個心得跟大家匯報。就是在這一條路上,常常遇到人手不夠了,到底撐不撐得過去?最後都是just make,就是剛好撐過去了。像我們這一次,是just make還是just match?just match。大家看得出來我的英文不怎麼樣,不過我也遇上了境界,明年還得考英文。所以老法師說不能挑境界修行,我現在也沒得挑了,還得學英文。
像我們漢學院報名的學生,都要經過一個月或者四十五天(要看當時候辦班的因緣)的扎根班培訓,通過的才有錄取。辦班要有我們的工作團隊,結果辦班初期,正在籌劃,幾個重要幹部家裡有事,負責的同仁擔心了,怎麼辦?這辦得好嗎?所以老法師的法語就很重要了,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安住當下,把心用對,去應對就好了。大家一起想辦法,辦法總比問題多,有佛法就有辦法,佛法是圓融的,佛法是事事無礙的。結果就想起我們畢業的同學,打電話給那一屆的同學,他們是三個人畢業了,問他們,你們可不可以一個人來協助我們辦班?結果沒多久就給我回信息了,法師,我們三個人都去。我眼淚差點沒有掉下來,忍住了,很感動。你看子弟兵在協助了,後來順利把班辦完了,看到他們也很有成長。所以實實在在講,很多事都是我們瞎操心。
所以成德記得一開始跟老法師學習,都還沒見過他老人家,都是在電視看到的,是在錄音帶裡面聽到的。有一次是在電視上看,看老法師說,說「你真正為正法、為眾生,你吃不上飯」,講到這裡師父就轉身了,手就比著後面,「韋馱菩薩撤職查辦」。當時我聽了很震撼,頭皮發麻,首先感受什麼?感受老法師對佛菩薩的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任何境界,只要我們信心不動,都能解決。事事是好事,怎麼不能解決?心態用對了,這個事一定往好的方向轉;心態對了,煩惱可以成菩提,危機可以成轉機,悲憤可以成力量。所以佛法特別強調轉念,念頭是根本,心生則種種法生。大家冷靜去觀察,現代人都很忙碌,家裡為什麼學佛?某個家人生病了,某個家人去世了,這個時候剛好家裡人有學佛的,又表演得非常好,不慌不忙,護持好家裡的長輩,走得很殊勝,全身柔軟,本來忙碌中的親人,從來沒想過要學佛的,就因為這一件事大家學佛了。你看本來是一件可能世間人覺得不好的事情,我們的心都用對了,都是好境界。所以《金剛經》才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那一天遇到一位企業界的總經理,他從上層的問題到基層的問題、到面對行銷的問題跟我交流,我們也得隨順這些因緣鍛鍊,不然學了一大堆理論,是不是真能解決問題?不然世間還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我們讀的都是理論的東西,用不到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那人家會相信傳統文化管用嗎?
所以這個初學佛先入為主,剛剛跟大家已經談到好幾個,一開始聽經的時候老法師教的,韋馱菩薩撤職查辦,我們的信心建立起來了。諸位教育界的同道,剛剛成德講的老法師說的,跟我們教學有沒有關係?大家不要聽到現在說:「這個成德法師到底開不開始?」我已經開始很久了。「不是要講一條龍嗎?今天不是發了一個資料嗎?怎麼這個資料還不講?」大家不要執著,我會講的。比方說,老法師跟我們說:「你弘揚正法沒飯吃,韋馱菩薩撤職查辦。」這個就是教育裡面的預防法,先給你做好心理建設,所以《禮記.學記》講到了,「禁於未發之謂豫」。
老法師在講學的時候,有沒有在用預防法?我們在教學生的時候,有沒有在用預防法?我記得老法師還說:「你弘揚正法,一天沒飯吃,你就念一天佛;兩天沒飯吃,你就念兩天佛;七天沒飯吃,你就往生極樂世界了。」最壞的情況都已經給我們交代了,那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所以佛經妙,妙法!每一次念到《無量壽經》說:「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那核子彈也不怕了,還有什麼好怕的?最壞的情況都有方法了,佛都已經交代了,「乘佛威德悉能超」。除非我們不信佛,我們才會擔心,信了沒事。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心止在真理上,心不止在擔憂上,不止在煩惱上。
你比方說現在這個社會風氣比較亂,但共業當中有別業,我們都要用經教思惟。我們假如看個新聞,聽這個也怕,聽那個也怕,最後不止自己怕,還把這個怕傳遞給自己的家人。大家要知道,恐懼慢慢積累,積累到某個程度,會影響整個身心的。十九世紀,最嚴重的是心臟病;二十世紀,最嚴重的是癌症;二十一世紀,科學家預估最嚴重的是憂鬱症。現在這個數字很高,你看自殺一定都有憂鬱傾向,才會走到這麼嚴重。所以老法師有說:「現在這個時代的人,不學佛還能活得好,實在很不可能!」他不明白這些道理,他看到那麼多現象,他會難過的,他會煩惱的。
所以我們看《無量壽經》又說了,眾生「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大家假如相信觀音菩薩的願力,你教你的孩子,從小他就要知道這個真相,他就不會恐懼了,任何時候他至誠念觀音菩薩,一定會逢凶化吉。所以有佛法就有辦法。
成德也遇過,還是剛好在我們師父在香港住的山頂花園。我自己出去散步,結果走到一條路上,比較沒有人的,突然衝出來五六隻狗。你看我怎麼辦?五六隻狗,我一跑,牠更咬我了。這時候不能慌,合掌,而且我還閉上眼睛,因為我怕我看了我會害怕,閉上眼睛比較不會怕。一閉上眼睛,趕快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念。念了一會,沒有聽到狗叫聲了,張開眼睛,牠們離開了。信解行證,我們自己去行了,自己也會有一點體證,真的靈驗。你看念觀世音菩薩,可能人家狗能看到的比我還多,說不定我們念,人家有看到觀音菩薩,我還沒看到。
所以佛經裡面都在安我們的心,師父上人以及他的老師,還有這些祖師,很多都在安我們的心,都是預防法。你看李炳南老師跟老和尚說:「你講經講得不好還好,你講得好,連住的地方都沒有。」這叫預防法,後來師父出家了、講經了,沒住的地方,李老師早就給我講了,心裡也不會落差太大。很多人是因為落差太大,信心提不起來了,所以這個預防法很重要。
其實我們一個弘法的團隊,對於一個新進的弘護人員,也都是要給他做職前的培訓的。不只是專業技能的培訓,更重要是他弘護正法的知見、弘護正法的心態,要給他引導正確,什麼事情都要慎於始。所以「叢林二十則」,「叢林二十則」其實就是經營道場、經營弘法團體的原理原則。其中有一條,「凡事以預立為不勞」,凡事預則立。凡事以預立為不勞,人員進來,一開始就要把他引導好,事情事前要準備好,不然會手忙腳亂。甚至於是要決斷一個因緣,一開始做還是不做要慎重,要度德量力,不能打腫臉充胖子。說:「哎呀,這個孩子太可憐了,我們收吧。」大家要注意,要度德量力,你學生收得太多,接下來是老師累垮了。慈悲是可貴的,但是慈悲還要配合理智,悲智雙運。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但祖師也提醒我們,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
這些其實都跟我們每一天處理事息息相關,這個我們在後面再跟大家討論,假如繼續這樣討論下去,可能今天老和尚這一段開示都沒講到,可能到時候有諸位同道生煩惱了,成德法師怎麼一句也沒講?所以我先拉回來,這個我們再來談。
所以我們都要看懂老法師的表演,他是怎麼教學的。我們今天從事教學工作了,師父上人是我們的好榜樣,《九十年譜》是教戰手冊、使用手冊,他老人家弘法六十多年怎麼做的。包含李炳南老師在台灣教化三十八年,影響幾十萬人,多少人因為他的教誨往生成佛了,少說也有幾百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我們的學處。
就像我們剛剛說《禮記.學記》:「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這叫及時法,抓住那個機會教育點。我敢保證,我們每一天到學校裡面去,不知道有多少個機會教育點會出現,可能孩子的一個動作,就是一個機會點出現了。但是我們老師要很安定,抓住這每個機會點,就可以長善救失。又是《學記》裡面教的,「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掌握住了,利益孩子;沒掌握住,孩子這一個錯誤,我們馬上大發雷霆,孩子說,「老師又來了,老師又發脾氣了」,你說那孩子能得利嗎?
我在面對家長的時候也是跟他們溝通,有情緒的時候、發脾氣的時候不要教孩子,要教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心平氣和,不然適得其反。我們的祖先也教我們,心平氣和則能言,心平氣和才能講話。我們一有情緒了,講出來反而可能適得其反,最後自己還覺得很委屈,我是好意,怎麼他們理解成這樣?這個我也有慘痛的經驗,有時候跟同事講話,稍微提高四度而已,還沒八度,提高一點而已,我還覺得自己是義正辭嚴,人家聽起來是蔡老師發脾氣了。經一事長一智,不能這個時候說我哪有、我哪有。這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既然人家覺得有,還是有值得自己反省的地方。
我們看李老在老法師受具足戒的時候,大家要去分析這個因緣,不能只當故事聽。受具足戒,老法師講經已經兩年了。老法師是一出家就講經,當天下午就講經,講經兩年才有費用去受具足戒。受完戒回去給老師謝恩,李炳南老師在慈光圖書館等老法師,遠遠看到師父上人,李老說:「你要信佛!你要信佛!」上人形容他當時候的心情,很驚訝,我都受具足戒了,出家都兩年,講經兩年了,怎麼老師還叫我要信佛?這個信佛可不是現在拍著胸脯說信,遇到很多逆境惡緣的時候信不信?在境界當中這個信才是比較立得住的。
就像我們也聽過,北部某個念佛團團長很熱心幫人助念,結果晚年生病,同修要去幫他助念都被他趕出來,他不念了。原來他是有求的心念佛,他覺得我念了那麼多了,做了這麼多事情,怎麼我還生病?他疑心起來了。這個例子給我們很大的警惕。
另外一個,大家都很感恩的祖師,玄奘大師,他翻經空前絕後的成就,沒有人超過他的貢獻,翻譯經典。而且他當時候在印度的時候,被當時候印度的大乘佛教徒封為大乘天,他的那種在印度的地位最高,大乘天,印度的小乘人稱他為解脫天。一個中國人在外國的成就,佛教界沒有能超過玄奘大師的,可是他晚年重病。但是大師的念頭是,我是不是有把經翻錯了?這一念是我們的學處,但求無過。結果感得菩薩來寬慰他,「你翻的一點都沒有錯,你過去生曾經做過國王,現在這個是重罪輕報」。所以這個祖師的心境,我們慕賢當慕其心。我們觀照自己,遇到這麼大的境緣,自己這個信心會不會受影響?
而李炳南老師在老人家回去謝恩的時候,遠遠就告訴他的學生(我們的上人)說,你要信佛!我相信師父終身不止不會忘了這句話,連李老的表情動作,我相信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就是老師教育的智慧。跟老人家一講完,牽著他的手讓他坐下來,告訴他:「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有時候都不一定信佛。」所以這個是機會點。
其實《禮記.學記》在哪裡?就在師父上人、在我們這些祖師的應對進退當中、一言一行當中。所以老法師有一個專題,這也是我們接下來要共同學習的,「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得要善學,要善聽、要善思惟,學而不思則罔,要善思惟。還要善觀察,老法師怎麼跟李炳南老師學的?這又是一個重點。
我們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這一句話,成德是在講《群書治要36O》分享的時候,才體會得比較深。因為我們編出這一本書有很多的綱目,這個大的綱目,「君道」、「臣術」。這跟我們每個人都有關係,一個人要把老師當好,要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這君親師你偏在一方,這個角色做不圓滿的,你只有君,沒有親,沒有愛護孩子,孩子不願意親近你;你對他很好,該引導他、該提醒他你都沒有做,你沒有作之師;你對他很好,你也肯引導他,可是你沒有以身作則,他也不服。所以老人家有一個主題是專門講「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所以君道跟每一個人都有關。
其實佛經每一句都跟我們有關。也是因為老法師的教導,我初學佛的時候,真的是先入為主,當時候老法師就說了,釋迦牟尼佛講的經教,我們當下都可以做到,假如釋迦牟尼佛應機給我們講的經教,講完之後跟我們說,對不起,你做不到,那不是跟我們開玩笑嗎?佛講經又沒有說我想講什麼,佛是應機說法。你看在香積國,人家講的就是煮飯、吃飯,怎麼吃出智慧來,那是香積國講的,不是我們,那是應他們那個地區、那個國度的眾生根性。
聽了上人這段話,又聽他老人家說,要把《無量壽經》變成人生的劇本。我當時候聽這句話特別高興,為什麼?因為我中文不好,我寫劇本我也寫不出來,不用寫,又是這麼好的經典。但是因為這一段話,就建立了一個態度,《無量壽經》是人生的劇本,《無量壽經》每一句都可以做。
我們要了解,師父上人曾經說,釋迦牟尼佛提最多次的那句話最重要,不然他不會重複。不知道諸位同道有沒有注意到,老法師重複最多的是哪一句?所以師父領進門,修行還要靠個人。假如還得讓老法師說世尊講很多的是哪幾句,我講很多的是哪幾句,到時候你就嫌他煩了。所以這個教學是藝術,點到為止。所以當老師、當父母不容易,講話要剛剛好,講少了聽不懂,講多了嫌煩。但是剛好鍛鍊我們怎麼契入中道,不過與不及。所以說不定你的孩子、你的學生就是極樂世界派來讓我們練中道第一義的,練不要過、不要不及的,說不定是真的。所以印光大師說,「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請問大家,這句話什麼時候做?這句話我再學五年再來做吧,這句話讓我調整一下心情,調好了再做吧。我們小時候讀過一句話叫「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所以老法師有說直下承擔,責任要直下承擔,佛陀的教誨也要直下隨文入觀、納受承擔。甚至於我們納受一句經教,就會放下一個分別執著,因為你提起正念了,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所以師父上人也常說放下便是,這些話都很有味道。
成德自己的觀察,老人家講很多的一句話,「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這一句話的頻率非常高。這一句話我們真的聽進去了,那我們現在學的每一句經教,我們會做這樣的思惟了,這句話,「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我怎麼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當中?老法師說念念為他人著想,我怎麼落實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之中?那這個就要善思惟。修行靠個人,師父已經領進門了,老人家講得圓滿,表演得也很圓滿,接下來就要我們弟子接棒了。
尤其我們一條龍的因緣就是,遠的,老人家一直強調教育的重要;近的,因為在二O一九年初,剛好是我們農曆春節前後,老人家是在我們極樂寺過年,當時候老人家是二月十六號要回香港,十五號晚上,老人家對我們幹部說,當時候我們胡總、劉副總,這些幹部都來了,出家眾是開吉法師跟成德,老人家說我有事交代你們,我們都圍在老人家身邊,聽他老人家教誨,就是今天早上發給大家的這篇,這都是老人家臨行前耳提面命。
剛剛一開始我跟大家有提到,我們不能只是老人家說讓幹啥就幹啥,而是要去體會老人家為什麼這麼重視這件事,這樣我們去做的動力、耐力,甚至於是體悟都會不一樣。不是只是執行命令而已,要跟老人家同心,同心了才好同台演出。
而剛剛也跟大家說到開吉法師的例子,一開始叫她考漢學院,考了好幾次好不容易考上了,後來說妳來做我的祕書。剛好有一次跟開吉法師聊起來了,我說老人家每一個指示都是讓我們要表法!英國漢學院在老人家九十歲的時候辦起來了,五十年前在佛光山因緣沒有具足。大家想一想,五十年前假如因緣就成熟了,那麼多僧才,依照李炳南老師、依照傳統師承的古法來教,那有可能現在儒釋道的局面會更好。
但是大家有沒有體會到,因緣不容易,因緣要珍惜。成德有幸能夠在任務當中盡一點心力,也因為這樣,有一些機會能夠親近老人家,但是福報還是有限,一年也親近不了幾次,一次也是幾天,因為都有任務。老人家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很想辦學培養人才了,但是九十歲才把英國漢學院辦起來。而尤其九十歲前後,我們有機會跟著老人家辦事情,體會到其中在表演一句話,「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因緣聚散無常,這個緣一聚,這個機會沒有掌握住,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你就買不到了。
其實曾經老人家給台灣一個非常非常好的機會,可能大家可以想起來,二OO九年老人家在台灣,待了整整快一年的時間。為什麼有這個因緣?因為我們高雄的劉醫師說幫老人家用牙齒,他就慢慢的用、慢慢的用,一來是孝心,二來也希望老人家在這個寶島多弘法。真的,首先《妄盡還源觀》講圓滿第二次,那是《華嚴經》的精華。再來,因為剛好成德廬江的因緣告一段落,也回到台灣,所以幾乎我都有跟班到,所以這個情況我很清楚,幾十個人,老人家都邀請他們來座談。談什麼題目?三民主義的精華。老人家用心良苦,孫中山先生,他在那個時代是很有見地的。
告訴大家一個祕密,成德高中的時候,三民主義是全班第一名,因為我在念,好像念書都為了考試,念得有一點興致提不起來了,突然翻開第一頁,思想、信仰、力量,好像眼前一亮,還自己跑去看《國父傳》,還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尤其孫中山先生在裡面講了一句很重要的話,老法師也在講經都提到,我印象很深,我們炎黃子孫要跟西方人學的,機器、科學技術,其他的政治、哲學,種種這些思想要跟我們東方學。幾個人用心的、好好的把孫中山先生這些這麼寶貴的教誨去深入?去拿來好好辦政治?
有時候想想,很多事不簡單,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我都可以感覺到,老人家是沒有講出來,但是成德覺得我的感受應該不會偏差,就是只要有一個政治人物站出來,他願意全力弘揚中華文化,我相信老人家會全力支持他。可是這樣整整一年,機會沒有現前。最後我也跟生長我的寶島say goodbye,我就去了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待了七年,現在到英國也五年了,從二O一六年來的。
二OO九年假如有一個政治家站出來,台灣現在已經是全中華民族的兒女學習傳統文化的寶地,而且還不是炎黃子孫而已,全世界想學中華文化的都會到這裡來。那台灣有沒有發展?太陽餅就賣不完了,鳳梨酥也賣不完,人家來學習,總要伴手禮拿一些回去。我為什麼敢這麼講?因為我們二OO六年在廬江推廣《弟子規》、傳統文化,三年的時間,當地百姓的收入都翻倍。來了幾萬人,來這裡學習,他要吃、他要住、他要用,當然這整個經濟自然帶動起來了。而且用文化帶動經濟沒有副作用,你假如說這個觀光業,又要賭博,這些不好的行業又要發展,那流弊也很大,文化事業特別好。
諸位同胞,這個機會還有沒有?事隔十二年,今年是二O二一年,這個機會還有,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假如我們鴻仁一條龍把它辦好,像台中蓮社,他們從一九四九年辦學,到現在都沒有斷。徐醒民老師講經,今年九十四歲,一個禮拜講經好像還二三次,這都是承傳李老的善知識。有這麼多學習承傳傳統文化的點,我們都持續做出更好的成績,讓全世界來,我們非常歡喜供養他們經驗,希望他們做得比我們更好。這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這片土地上的福報,我們得好好來珍惜。「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
我們看老法師第一段就說了,一條龍是要搞團結。《詩經》說「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更何況我們不止兩個人,我們是一個團隊。成德愈深入老人家的教誨感觸愈深,老人家晚年講經,不只是他老人家的智慧,也是融入他老人家人生的閱歷,他一生看過很多事,體會人生很深。尤其有一次開示,也是在台灣,我們孝廉講堂,黃柏霖警官他們的團隊辦了「李炳南老師圓寂三十週年的紀念」。邀請老人家、徐醒民老師、果清律師、江逸子老師,都是老人家的學生,李炳老的學生。這樣的聚會很可貴,從每一個學生分享自己的老師,慢慢我們心目中的李老好像變得愈來愈立體了,也更感佩他老人家對中華文化傳承的良苦用心。而老人家在這一次的主題發言,就是談他跟著李老十年的因緣,他怎麼當學生的。
所以剛剛跟大家提到,成德分享《群書治要》,六個綱目:「君道」;「臣術」,怎麼當下屬;「貴德」,德者本也,德是最重要的,要貴德;再來「為政」,為政,管理眾人之事叫政,政治,為政,其實只要我們是帶領團體,就是為政的範疇了;第五「敬慎」,什麼事,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恭敬、謹慎;第六「明辨」,慎思明辨,要會判斷事情,有時候一個決策錯了,補都補不回來。而這六大綱領底下還有小的綱目,一個綱目裡面句子最多,就是「務本」。所以孔子這一句「君子務本」,是有子說的,相信也是承傳自孔子。
而當成德講到其中一句,這句說到:知為人子,然後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後可以為人君;知所以事人,才知所以使人,知道怎麼事奉人,才懂得怎麼樣去帶下屬。所以我記得以前有一個印象,好像日本企業它要升主管都要到他家去看,他的孩子怎麼樣?夫妻情況怎麼樣?對父母怎麼樣?這有道理,忠臣出於孝子之門。而且他們的主管是什麼?從基層幹起來的。成德回想我小時候那個印象就是,MBA回來了,拿到一個管理碩士,好厲害,企業家第二代,結果真的給他管,人都跑掉了;他爸爸小學畢業,比他好。這個中三昧在哪?都不能看外表的一個學歷。
成德剛回到大陸的時候,第一站是海口,聽到很多老人家說:「我沒有文化,我沒有文化。」後來我聽了實在很彆扭,我說:「老人家,你是沒有學歷,你不是沒有文化;我們現在年輕人是有學歷,沒有文化。有文化的人可以感化別人,你們雖然學歷很低,甚至不識字,可是你們做的會感動你的子孫,這個是有文化的,佛法說重實質不重形式。」
剛好講這句話的時候體會到,真的,我們什麼時候都要思惟本在哪。不然我記得有一次,我遇到一個教育界的人,他跟我談第一句話,我印象很深,他說我們教育不好好思考,可能我們會搞的是什麼?急功近利、捨本逐末的教育。我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不能搞成捨本逐末,那就適得其反了,甚至會揠苗助長。孟子那個比喻不是講兩千多年前,我們不以這一段話,我們不以歷史為借鑑,「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可能我們也都會犯下以前人犯的過錯。
除非我們有高度的警覺性,不然有時候我們讀歷史,唐玄宗也太誇張了吧,怎麼一個楊貴妃就把他搞成這樣?大家可不要笑唐玄宗,唐玄宗還沒遇到楊貴妃以前,開元盛世,達到三十多年。這麼大一個國家,唐朝,他能開元盛世,這個我辦不了。可是他最後遇到他的罩門,遇到前世可能跟他七世夫妻的人,境界現前了。可是我們不以他為借鑑,只是都這太誇張了、太誇張了,最後我們自己也會這麼誇張,因為我們都把精力放在看別人,沒有拉回來看自己,這樣我們的反省反觀能力不知不覺就弱了。警覺性一不夠,我們要知道,修道的路上,考題沒有愈考愈簡單的,一定是愈考愈難,所以警覺性要愈來愈高。是警覺性,不是緊張,緊張就變煩惱了。警覺性,時時反觀,觀心為要,祖師、師父上人這些教誨,我都把它放在心上,時時來觀照自己。
因為分享《群書治要》這一句「務本」,就反思了,對,我當好了兒子,我才能當好父親,不然我怎麼教孩子孝順?我當好臣子了,我當領導的時候,我才知道怎麼樣帶他們,不然我只是紙上談兵的MBA。再來,我懂得怎麼事奉人,我再手把手可以帶年輕人、底下的人。說實在的,人才都是手把手帶出來的,人才不是讀個博士就變人才了,都是遇到好的教授、好的老師,承傳了老師的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精神,人才才會出來,都離不開師道。能為這個世間做出真正長遠的貢獻,絕對離不開孝親尊師的心,心生種種法生。《史記》怎麼來的?司馬遷受了宮刑,士可殺不可辱,這麼大的侮辱,但是想到父親交代他的事情,忍辱負重,所以《史記》也離不開孝心。
我這三句看完了,自己背後發涼,流冷汗。為什麼?當時候我跟大眾交流,差不多是十年左右的時間,但是因為因緣使然,第一站海口,人家就叫我蔡老師了,事實上我連老和尚都沒跟在他身邊學習過。當時候去了澳洲淨宗學院,也是只能遠遠看到,就已經很滿足了,你說真正跟著身邊這樣指導,沒有。結果居然被人家喊老師喊了十年,都還沒有好好做過學生,所以冷汗直流。從那個時候以後,一有時間就飛,飛到香港。後來才聽懂,為什麼每一次上人一見到我們,第一句話,「來住多久?」我悟性太差了,我就開始算了,「師父,五天」。後來我終於聽懂這句話了,這句話就是多住幾天的意思,不要匆匆來匆匆去。大家想一想,我們回外婆家的時候,你看外公外婆那種心境,假如他們問我們要住幾天,他就希望我們多住幾天。所以聽話要聽懂弦外之意。
包含老人家在九十歲快到的時候,在講經的時候說,我要收學生,我一個人的能力可以帶五個人。師父話都講這樣了,那堂課我們一聽完就跪下來了,「師父,我們願意跟著你」。師父說起來起來。後來我又飛走了,所以又有任務。像老法師能跟著李炳南老師十年,那是福報,大福報!一個修行成就的善知識,他的言教、身教都印在他的心裡面,那是何等的福報。有時候我們遇到境界,都還不知道提起師父哪一句,印象不夠深。
那當然,孟子的表法已經告訴我們時空是假的。蕅益大師跟蓮池大師學,學得最好,時空不是障礙。所以我們這次大家一起共學,我們首先深入師父上人教學的理念。我們不只是耳聽,我們還要心聽,用心聽他老人家的教誨,還要神聽,心神領會。你假如聽到師父講哪一段,你突然會心一笑,那就有點禪宗的味道了。禪宗不是拈花微笑?這個花一拿起來,迦葉尊者笑了,這個以心印心。待會我們講師父哪一段,你突然會心一笑,可能老人家這段話你就終身難忘了。
所以我們會一起學習二O一六年,在台灣辦李炳南老師圓寂三十週年的紀念論壇,老法師的這一段開示,我們會陸續發給大家。其中老法師和盤托出他怎麼學的,字字珠璣。我剛好跟馬來西亞的同修一起學習老人家這一個小時的開示,學習了四十個小時,還沒講完,後來覺得好像趕快結束。因為覺得這個每一段其深無底、其廣無邊,我們真的不能走馬看花、囫圇吞棗,都飽含著老人家的智慧跟人生的閱歷。其實我們可以理解到,師父上人,包含傳承的善知識,都是同體大悲,真是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面對我們弟子想聽,保證都是掏心掏肺,和盤托出。重點是我們要珍惜,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
諸位同道,老法師講這兩句話之後又加了幾句話,你們記不記得?記得的同仁,可不可以您打開麥克風跟我們分享一下,老人家加了什麼話?可能你們謙虛,不過我們是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家不要客氣。
陳校長: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
成德法師:謝謝我們陳校長。老法師又加話代表畫紅線,很重要。那老人家再加這些話,我們有沒有感覺到他的心?深怕我們漏了最重要的話,漏了修學最重要的關鍵。關鍵沒有掌握住,學二十年、三十年可能不得其門而入。
所以老法師有一個專題,「傳統文化如何學習」,老人家開篇就說,學傳統文化跟科學不一樣,科學學知識,你可以懷疑,學聖教不行,你要用真誠心,你要用恭敬心,你要用清淨心,心用對了才能學進去。所以當時候聽師父講這一段,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誠敬得千分利益,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還沒完,講到這個份上了,老人家還for example,馬上給我們舉例。你說老人家這番苦心,我們怎麼可以把這句話忘了?老人家馬上說,我們歷史當中六祖惠能大師,他就是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所以他能夠半部《金剛經》就開悟了,就成為祖師了,不是偶然的。
所以這個「十年因緣」,我們在一起好好來深入。而剛剛跟大家提到,老人家說善學佛法與傳統文化,而這個善於觀察自己的老師,才能知道老師是怎麼把佛法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的。佛法不是知識的記憶,儒家也提醒我們,「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是要溫故知新,是有悟性的,是要解行相應,把自己提升上去的。所以老法師說,佛法是最現實的,它管用,你馬上用,馬上就有效果。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的心真的改變了,外在的家庭、團體、社會環境也慢慢會跟著轉變。
這個善觀察,不止觀察自己的善知識,進一步觀察祖師,觀察每一個人的優點,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我們隨時可以看到同事的優點,那我們當下就是普賢行,禮敬諸佛,稱讚如來。稱讚如來,隨時看到人家的優點,「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哪怕對方他是做錯事了,也是我們的善知識,他用反面教我們,「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有時候我們最生氣的那個人,我們能夠反觀說,他讓我生氣的那一點,我有沒有?因為我們一生氣叫著相,就沒智慧了。但是我們一反觀,叫內學,往內了。他這個脾氣大,我很生氣,我一回頭,我脾氣也不小,印象深刻,不好意思。
我們曾經有一個同仁,他在說某一個同仁很懦弱。他自己長得高頭大馬的,對方確實是比較瘦小,他就笑人家懦弱,然後講了差不多也有好幾分鐘的話。我等他講完,他停下來了,過了幾秒鐘我就跟他說了,我說你就不懦弱嗎?我講了一次,他還沒有回過神來。接著我又說了,「你假如不懦弱,你現在已經在大雄寶殿給人家膜拜了」。我們只看到別人懦弱,沒有看到自己在菩提道上,我們也常常退縮。假如我還會退縮,我去說別人懦弱,人家服氣不服氣?李炳南老師說,學佛是學人情事理,要體恤人心。人情事理在哪?每一句經教裡面都有人情事理。學佛就是學人情、就是學世故,這是李炳南老師教的。不懂人情、不懂世故是書呆子,會傷天害理。因為我們沒有學通,用出來,用到人家都不敢學傳統文化,學了會變成他這樣,我看我別學了,我好像還比他正常。那就麻煩了,我們就沒有為人演說了。
《大學》裡面說到:「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是不是人情事理?今天你在給他講傳統文化,他看著你的孩子這麼不聽話,他服氣嗎?不可能服氣的。「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經典裡面的「而後」大家不可以稀里糊塗過去,那個而後是什麼?「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那個而後你不能亂跳。「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結果我們現在一學傳統文化,前面六個不用了,直接衝到治國平天下。《禮記.學記》說學不躐等,還是要打基礎,不然表演出來會讓人家誤會傳統文化。
所以君子有諸己,我們有這個優點,而後求諸人,你去帶動別人來行善。就像舜在雷澤,他謙讓,慢慢就帶動別人謙讓,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沒有這些缺點了,比方說團體裡面我都不發脾氣了,同事看了挺羨慕的,因為暴怒傷肝,發完脾氣身體也不舒服,然後人際關係還要去道歉道歉,還要補救補救,他也不想這樣,他就自然而然來請教你了。桃李不語,下自成蹊,你那個桃子很香,香氣撲人,他自然就來了,你不用叫他。所以是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我沒有這些缺點,慢慢護念別人也把這個缺點改掉。但假如我們現在當父母、當老師,我們自己這個貪瞋痴我們不調伏,我們去要求孩子,孩子不服。
我有聽到真實的例子,老師說要讓孩子多吃一點苦,都不給孩子吃什麼菜,說給他們吃苦,然後老師吃得很好。然後小朋友犯錯,罰他不可以吃飯。成德聽,心腸真狠,我聽了真的是很心痛。可是我覺得還是我的錯,我自己沒有很好的跟大眾宣講清楚,我自己沒有好好學習老和尚的經教,進而沒有給大眾講清楚。在家是我的責任,出家更是我的責任。出了家我再不做,那我名不符實,我只能到地獄報到了。地獄門前僧道多,這不是開玩笑的,出家飯不是隨便吃的。
為什麼說自己沒有深入到老和尚的教誨?老和尚在二O一六年,在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主辦的冬至祭祖,就講到了傳統文化老師應該具備的素質,其中裡面講到了「七不責」。這個七不責裡面我們去感受當父母,我們幾千年來是怎麼當父母的心境,是怎麼當老師的心境。第一個,對眾不責,在眾人面前你要給他自尊;第二個,愧悔不責,孩子的表情已經覺得很難過、很慚愧了,你還要繼續罵他,罵那麼久,那些負面情緒會積在心裡;第三,暮夜不責,他都要睡覺了,你還罵他,他不做惡夢嗎?第四,飲食不責,正在吃飯的時候不要責備孩子,連吃的時候都不要責備了,更何況是不給他飯吃。結果孩子特別渴望去整理老師吃剩下的飯菜,我聽了都心痛,孩子說還可以舔留在老師盤上的東西。古人教我們讓食於幼,小孩在長身體,大人捨不得吃,讓給孩子吃,讓他們在這個最重要的長身體的那幾年,因為這個身體長成了他受用一生。讓名於上,讓功於眾,讓位於賢,讓食於幼,古人都是這樣的心,什麼心?真心。讓名於上,自自然然讓位於賢,因為公,大公無私,有比我好的人才,趕快讓他來利益大眾。《大學》裡面講,「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其實就是真心在每一個角色自然流露的德行。他是自自然然的,他對待父親,自然這個心境上來了;對待孩子,他的慈愛就上來了。
所以我們今天在學校教書,面對孩子是老師;一進家門,看到先生,是好太太,看到婆婆,是好媳婦。我記得我二十歲出頭,當時候有一個朋友,他說結婚不要娶小學老師。我說為什麼?他說小學老師回到家裡面,對先生說:「你給我站好!」那先生受不了。當然,他講的是特例。其實這個也提醒我們每一個修行人,我們容易在每一個境界當中形成一種慣性,可是頻率、因緣已經切換了,自己那個慣性還沒調過來。所以為什麼《金剛經》要講二十二年?因為不執著不容易,要應無所住不容易。所以像我們自己的團隊,有時候因緣變化了,本來當領導的,調整下來當下屬。他當領導當得好,一調下來當下屬還是當得稱職,這個有功夫了,為什麼?任何因緣他真心現前,該是君是君,該是臣是臣。能當君不能當臣,那已經在君當中產生執著點了。所以這個應無所住都得練,都得歷事練心,練不執著。
還聽到說有老師跟家長說,打孩子打得愈狠,幫孩子消業障,我聽了都胃痛。老人家有一個專題,這個我們之後也會交流,老人家講「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這是老人家把菩提心怎麼用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給我們開解得很清楚。都要用真心、要用菩提心,「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勸發菩提心文》指導的,這句是《華嚴經》的教誨。真的有父母老實聽話,把孩子打到皮開肉綻,幾天都不能坐。你老實聽話也要先會判斷。都說聽老和尚講經,老和尚誠敬謙和、溫文儒雅,怎麼我們用出來用成這個樣子?
所以這個七不責,真的慕賢慕其心,我們能體會到當父母、當老師應該是這樣的心,都不會出現這些狀況。你打他的目的在哪裡?請問你打他的時候,你可以感受他的心嗎?教育是知其心,然後可以救其失,然後可以長其善。他這個心是好心,你及時給他肯定,他就愈來愈增長;他這個心態不對,你給他適時的叮嚀、提醒,他生慚愧心,就好了。你打到他怨你了,你還覺得幫他消業障,那不是我們自己太執著了嗎?所以都在感嘆,怎麼現在學傳統文化沒出路,學傳統文化孩子不歡喜,種種現象都出現了,這個我們明天再來交流。
所以一開始跟大家提到,老法師說,「我們要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也不是隨順哪一個人說的」。說實在的,當發生事情我們說,「我是聽誰說的」,你不要把責任推給他,是你沒有判斷力。再來,是你跟他相應的,你跟他不相應,他講的也不起作用,萬法因緣生,他只是個緣,因在我們身上。有時候我們出什麼事了,都是朋友的問題,都是鄰居的問題,其實還是要看透,萬法因緣生,因還在我們自身身上,不能把責任推出去。
所以我們看老法師開頭就說了,「辦學現在是第一功德,因為後繼無人,沒有人,佛教就消滅了」。這句話我們佛弟子聽了,怎麼也得幹!我們都是因為佛教,我們的人生才改變的,假如沒有佛法,成德還在不在這個世間都是個大問號。
我們今天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有講了一句,老法師的教誨有講一句。今天先跟大家供養、交流一些老法師對我們修學很重要的開示,謝謝大家的參與。還沒有吃早餐、中餐、晚餐的同道們,大家趕緊好好用,用餐愉快。大家早安、午安、晚安,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