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16集

  好,剛剛講到廉頗跟藺相如這個故事,國劇裡面所演出的《將相和》。這個看在有心人的眼裡,有心人就是有所感的人,看了這個內心都有很大的受感動。兩位先生都是令人敬重,他們的存心、他們的義氣、他們的各種擔當,都是讓人覺得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底下,「九州禹跡」,來。

  學生:「九州禹跡,百郡秦併。嶽宗泰岱,禪主云亭。」

  老師:好,這個一百、兩百的百,又念作ㄅㄛˊ。就是昨天講的讀音,跟那個白色的白一樣,有念ㄅㄞˊ,有念ㄅㄛˊ,這個百,百郡,如果是語音就念百ㄅㄞˇ郡,如果讀音就念百ㄅㄛˊ郡,都可以,我們的課本是注ㄅㄞˇ,這邊是注ㄅㄛˊ。

  「九州」,這邊是泛指天下,因為古代的中國是把全國分成九個行政區域,州、郡、府、道等等,所以稱為九州。

  「禹」就是夏朝的大禹。他因為治水有功,所以舜就把天下讓給禹,這個叫禪讓時代。不過從禹之後,因為他的功勞太大了,老百姓感念他,他過世以後就把這個王位,由他的兒子來繼承,那從此以後就變成叫做家天下了。

  漢朝滅了秦國以後,把全國原有的秦代的三十六郡重新劃分為一百零三個郡,簡稱是百郡。「百郡秦併」,由秦朝併,統一天下。

  所以這兩句的意思,夏代建立了,開國者、建立者是大禹,他平息了洪水之患以後,把全國的行政區域重新劃分為九個州。他為了治理洪水走遍天下,所以每一個州都留下了他踏勘過的足跡。傳說他三次經過家門都沒有進去,三過家門而不入。中國的郡縣制度,是秦始皇滅了六國統一天下以後才建立起來的,當時是劃分為三十六郡,等到漢朝以後重新再規畫過,變成一百零三郡。這些制度對中國後代影響就很深遠,所以後代是依照這樣子的一個行政區域的劃分,歷代是略有調整,分分合合,大體上就以這個為基礎。

  「嶽宗泰岱,禪主云亭。」中國的五大名山當中,東嶽泰山最為尊貴,是群山之首。但它不是最高,它的高度不是五嶽最高的。但是因為歷代帝王都在這個地方祭天,歷代帝王他建立一個國家以後,為了報答天地的功德,選擇在泰山祭天,叫做封。所以封禪封禪,封是祭天,然後在附近的云云山,云云山或亭亭山祭地,開闢一個祭壇來祭地,來完成祭祀天地的大典。所以封禪就是包括祭天、祭地。這個有點類似現在的那個就職大典,就職典禮。就職典禮要發表演說,從演說詞裡面看看你的治國理念。所以他這些歷代帝王,除了建國之初以外,其他他也會選擇重要的時間,另外再選擇到泰山來祭天、祭地,來封禪。在泰山祭天,然後祭地是云云山或者是亭亭山,所以叫做禪主云亭,以這個云云山跟亭亭山為主,這個是封禪的地點。

  再來,「雁門紫塞」,來,一起念。

  學生:「雁門紫塞,雞田赤城。昆池碣石,鉅野洞庭。」

  老師:剛剛講到這個九州天下,分成三十六郡、百郡。那現在呢?接著就講泰山封禪,還有底下這些地點,有北方、有南方、東方、西方,講的就是整個統一天下以後,所管轄的領土範圍,有哪些重要的地點、重要的要塞。有雁門關、有紫塞、有雞田、有赤城。中國古代土地廣大,國土四周有許多的邊防要地,像古代北方的雁門郡、紫荊關、雞田州、赤城郡,都是戍守邊疆的國防重地。

  雁門關在哪裡?在山西北部。那個雁門山很高,雁鳥無法飛越過去。雁門關位於比較低矮的山口,雁鳥、雁鴨只能從這個地方低空飛過去。所以兩座山對峙,形狀像門一樣,這裡就叫做雁門關。雁鴨是候鳥,飛到南方去避寒,到了春天就飛回北方。

  「紫塞」就是長城。因為秦朝築長城的時候,所用的土都是紫色的。這個紫色的,我們沒有到現場看,無法了解,不是像一般我們看到那麼鮮豔的紫色,是有一點點的紫。所以就把長城稱為「紫塞」,這個塞就是邊境、就是關塞。所以我們唐詩裡面有很多的塞下曲,那個塞就是邊境、就是長城的意思。

  「雞田」,它是一個州的名字。「赤城」,都是山名。這個都是地點。

  還有「昆池」、「碣石」、「鉅野」、「洞庭」。這裡面講的剛才是陸地,現在講的是有水的地方,湖泊。湖泊很多,昆明池,這裡只是舉幾個比較特殊、比較有名的地方,昆明池、碣石山、鉅野澤、洞庭湖等等,都是名山大湖。

  昆明湖就在雲南,叫做滇池。雲南簡稱為滇,滇池,昆明池。「碣石」在現在的河北省。聽說那個地方,你只要爬到碣石山,往東邊一看,可以看到那個很遼闊的海面。所以古代,像漢武帝、像秦始皇都來過這裡,他去泰山祭祀以後,接著就到這個碣石來看看海。傳說秦始皇不是要訪求不老藥,就是來到這個碣石山,然後往東邊一看,整個欣賞海景的最佳的位置地點就在這裡。「鉅野」,也是在山東。洞庭湖大家比較不陌生,湖北、湖南交界的地方。

  「曠遠綿邈」,來,念一下。

  學生:「曠遠綿邈,巖岫杳冥。」

  老師:把這個九州三十六郡、一百個郡重要的幾個山嶽、湖泊、要塞統統都介紹了,最後總結中國疆土雄偉壯闊,邊城要塞,連綿不斷,高山聳立,奇谷幽深,一片錦繡河山。北方、南方景觀不一樣。

  「曠遠」,遼闊。「綿邈」,連綿不盡。「巖岫」,巖是高山,岫是深谷。我們講那個雲從山谷裡面冉冉上升,這個叫做白雲出岫。「杳冥」,幽深晦暗,不可測知。就是山很高,山谷很深,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用這個來形容整個河山,河山的壯麗雄偉。

  好,這一章到這裡結束了,都是歷史典故,歷史、地理、人文、自然都有了。

  這一週是我們整個課程的中間,我們有九個星期,現在是第幾週?第四週。我這裡有一些補充資料,隨時可以墊檔。

  這個是我在蓮社那邊,今年五月底我們辦的啟蒙班的師資培訓用的,來談一談關於學習這件事情,給大家做參考。重點是這五項,那一個小時講到哪裡算哪裡,大概講不完。講不完,以後需要墊檔的時候再繼續。

  學習的各個視角;學習的場所,方式、途徑;人生需要學習的事情有哪些;活到老學到老;最後,大家都學儒、學佛,學儒、學佛,儒佛的修持方法跟目標是什麼,我們簡單的來談一下。

  所謂的各個視角就是「學」這個字,我們從什麼角度來觀察學習這件事情?從什麼角度來體會了解「學」這個字。因為大家現在我們都在求學,活到老學到老,重點是看我們學什麼。那學什麼就有學什麼的要領。

  我們從這個形、音、義,字形、字音、字義,現在大家要研究傳統文化,我們都是遵從老法師的這個規畫,從基本的小學,小學下手,文字、聲韻、訓詁。昨天有談到,你文字、聲韻、訓詁、形、音、義,基礎,基礎科目學了以後,還有一個進階的、延伸出去的,包括語言學、語義學、語音學、詞彙學、修辭學、文法等等。

  我們研究古代這個經典,就是可以透過現代的這些學問,透過現代的社會科學,透過現代的工具,來重新來了解。這樣子我們對一個字,經文的字義就比較不會片面,不會只看到某一個角度,就比較能夠多方面,從各個面向來了解。所以我們就從名詞、動詞方面來認識這個字。

  《論語》裡面開頭就講「學而時習之」,就講「學」。那我們從各個角度來看待、來探討「學」這個字。它有名詞義,第一個,名詞方面第一個,學就是道術。道跟術是兩回事,道是道、術是術。這個道術是清朝一位學者叫毛奇齡講的,這不是我自己隨便亂編的。道指的就是理論方面的,佛學、科學、哲學、美學、醫學等等等,理論方面的叫做道。術是技能方面的,百工技藝,各種工程學、機械、運動,那藝術的有繪畫、書法、拍電影的,等等這一些都是術,技術、技能。所以合起來叫做道術。道術就是學,佛學、科學、哲學、醫學、運動學、游泳學、棒球學、高爾夫學,高爾夫球的學問。

  第二個是教育的場所。入學,進入學堂來學習。那學堂有小學、大學、中學等等。所以這個學,它的名詞方面的第二個意思是教育場所,教育的場所。

  動詞方面的意思,無非就是名詞跟動詞,第一個是仿效,這個我們上次說過了,就是模仿。學習就是從模仿開始,這是基礎階段。這是朱熹在《四書集注》裡面他說的:「學之為言效也」,就是仿效、就是模仿。模仿就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嬰兒出生以後就開始模仿,模仿媽媽的說話,所以叫做母語;模仿身邊的人的一些行為舉止,包括走路。所以我們講舉狼人的故事,嬰兒如果被叼到狼群裡面去,他的模仿對象就是野狼,學野狼哭叫、嚎啼,學野狼四隻腳爬,學野狼吃,茹毛飲血,吃這些生肉,喝血。這是基礎階段,或者我們稱它叫幼稚階段。這個階段你如果沒有跨越出來,永遠停留在模仿階段,我們一輩子的學習都是在模仿,都是人云亦云,都是人家怎麼說,他怎麼說,甲怎麼說,乙怎麼說,你自己沒有說,自己說不出來,所說的都是人家講的。當然沒有錯,世間好話佛說盡,經典以外什麼好話統統都在裡面了,這是另外一個問題。重點是你自己有所領悟的時候,那個才是你永遠一輩子不會忘的。我講這麼多,我從第一週講到現在,講的這些東西,如果你自己沒有領會的話,很快就忘記了。要變成你自己的東西,只有自己領會、自己領悟。

  覺悟就是成熟的時期,《說文解字》:「學,覺悟也」。所以不是只有佛家講覺悟,漢朝,漢儒許慎《說文解字》,他就直接把學解釋為覺悟也。日本的滿帆同學,日本學念作がく,那覺呢?一樣嗎?かく,送氣音。學是がく,不送氣。覺是かく,覺悟了以後比較有氣力。你看那個字的寫法,底下不同而已,一個是がく,一個是かく。所以覺就是在學再更上一層,有所領悟。你如果沒有學到覺悟,永遠停留在模仿。當然學習就是要從模仿,我們現在寫書法都是臨帖,臨帖就是模仿。模仿到最後,有沒有辦法成為你自己的一個體,那就是看看你是不是達到那個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這樣的一個程度。否則久沒有拿筆,沒有拿筆寫,你又要重新來了。這個跟樂器一樣,久沒有摸、沒有彈,手指頭都會生疏。所以這是我們透過不同的角度,從名詞、從動詞來探討學這個含義。你記住這幾個含義,你如果去讀《論語》的時候,你看到學,你就會做種種的聯想,而不是只侷限在名詞的意思或動詞的意思。

  舉個例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我在課堂上點點滴滴都有講到,現在是透過這個給各位匯整一下。第一個動詞義,就是仿效到覺悟。上次說過,喜悅從哪裡來?就是從覺悟來的,有覺悟才會有喜悅。佛家有佛家的覺悟,儒家有儒家的覺悟。儒家的覺悟得到的喜悅,就是上次我們講孔子、顏回他們樂什麼?孔顏樂處。他們所快樂的是什麼?就是有所悟。一般我們讀這一章的時候,常常都會把它侷限在動詞的意思而已。如果你再把它擴充到它也有名詞的意義,名詞的意義就是道術跟場所。你要學的是什麼內容?學習的內容是什麼?學習的道,所學之道,所學的術是什麼?這個都是我們要探討的。還有你在哪裡學?是在家自學還是入學?讀小學、大學、讀中學,這是學習的場所。

  所以我們在讀這一章的時候,就不要只受限於動詞的學習,你還要把它延伸到儒家要學的詩、禮、樂、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等等這一些。學習的場所就不只在孔子教導學生的教室裡面了,孔子有時候也會帶大家去戶外教學。《先進》篇有一章:「莫春者,春服既成」。有沒有讀過那一章?「盍各言爾志。」那一章很長,每個學生都在敘述我的志向是什麼,一個一個講講講,講到最後,曾皙,曾皙在那邊彈瑟,「鼓瑟希」。孔子就問他:「點,爾何如?」點同學,曾皙同學,你的志向呢?曾皙就站起來說:我跟他們不一樣,我的志向,「莫春」,莫春,他那個暮也是用一個莫。我上次有說過莫,獨自莫憑欄那個莫,不要那個莫,莫就是暮。在《論語》裡面就是用莫,莫春就是暮春,現在是底下再加一個日。莫春就是晚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大家帶著學生,帶著學生、率領著學生,到哪裡去?「浴乎沂,風乎舞雩」,到河邊去,古人不是天天洗澡,去洗一洗,然後在那個舞雩,在那個壇上面納涼,把身體吹乾,「詠而歸」,詠,詠就是吟詩,歌詠讚歎。

  我年輕的時候讀這一章一點感覺都沒有。我說,奇怪,有的人講治國、平天下;有的說雄心大略,那為什麼這個曾皙的志向就是去洗澡?去河邊,講現在的日本話叫泡湯,這種生活不是太過於逍遙自在了嗎?還詠而歸,泡湯完,吹吹春風,再來唱歌回家。怎麼孔子是讚許這樣的?「吾與點也!」以前年輕哪裡懂這些?現在漸漸懂了。前面幾個講的都是治國,治理某一個縣、某一個郡、某一個州,我要用禮樂,用什麼、用什麼、用什麼,這些都是理想。曾皙講的那個原來只是教化,教育英才。萬一這些都行不通的時候,你還有一條路,用之則行,捨之則藏。藏不是躲到山裡面去沒事做,不是退隱山林。孔子周遊天下,周遊列國,最後「道不行」,他說要「乘桴浮於海」,也沒有,也沒有乘桴浮於海,最後走教育這條路,刪詩書、訂禮樂,做什麼?當教材,教學生。所以教育、教化,文化教育才是孔子的志向。「吾與點也」,我跟曾點一樣,我認同他、我讚許他,這也是我的志向。所以現在我們的目標都是文化,推行文化、推行教育,教育要抓到重點。

  我們不否認、不排斥西方的物質文明、科學教育,這些是可以讓我們生活更加方便,沒有錯。可是生活愈方便,物質愈發達,人性就是這樣子,很容易就放鬆了,很容易就放鬆、就放逸了。那放逸以後,衍生的很多問題就來了。

  所以最後道不行,推廣不出去,就教育,做教育的工作。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就是那一群是他的學生,帶著學生,他也在戶外教學。戶外教學,我們上次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這也是很重要的「汎愛眾,而親仁」。所以學習的內容,詩、書、禮、樂、六藝;學習的場所,無定所,到處都是教室,戶外教學更重要。

  再舉另外一個例子,孔子說:「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孔子說,由是誰?子路,仲由。由同學,仲由同學,這個女就是汝,三點水的汝,就是你的意思。你聽過六個字,同時也會有六種蔽,先不講蔽。六言六蔽,有聽過這句話嗎?子路說:「沒聽過,報告老師,我沒有聽過」。孔子就說,好,「居」,居是什麼意思?坐下來,我慢慢講給你聽,「吾語女」,語是動詞。「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六個字,仁、知、信、直、勇、剛,這是六言;六蔽是愚、蕩、賊、絞、亂、狂。

  可是重點是這六個重複的「學」字。怎麼說好仁不好學?好仁本身就是很好學了,不是嗎?好仁、行仁、親仁,這不都是在好學嗎?我一直就是有這個疑惑,看註解,看到最後也似懂非懂。後來終於因為前面那個「學者,覺悟也」,對這一章我才徹底了解。你好仁,你不好學,不好學就是你只學到皮毛、學到幼稚階段,一直在模仿,你沒有覺悟,那個叫做不好覺。好仁而不覺,好知而不覺,不覺悟,好信而不覺悟、好直而不覺悟、好勇而不覺悟、好剛而不覺悟,你只學到皮毛,學到幼稚階段。你只一直是模仿,模仿人家仁、知、信、直、勇、剛,學人家皮毛、學人家表面,人家守信,你也學守信,你只學個皮毛;人家好勇好剛,你也學。像剛才說廉頗,廉頗你也學,你只學皮毛,只學前半段,你沒有學到後半段,後半段是負荊請罪,你只學到前半段,我要好好羞辱他。只學到前半段,就是沒有學到究竟、沒有學到徹底、沒有學到覺悟,就會產生六蔽。這個蔽跟作弊那個弊又不一樣,這個蔽是什麼蔽?遮蔽的蔽。作弊的弊、弊端的弊是下面有,那個叫什麼?跟草一樣,一橫兩直。這個蔽是蒙蔽的意思,就是有盲點。

  好仁,你有仁慈心,可是你沒有智慧。那個覺,覺悟以後就是有智慧了。好仁不好覺,就是你有仁慈心,光慈悲沒有智慧,不覺悟就沒有智慧,覺悟就有智慧,就會有盲點,盲點叫做愚昧。愚昧,什麼叫愚昧?你光聽到人家說:來,我們現在來捐款、來做好事,大家踴躍來樂捐。不明就裡,你就出手大方,一捐就多少錢多少錢,結果不曉得捐款人家拿去做別的用途,你都不知道。還有現在很多詐騙集團。還有很多,我也碰過,先生您好,我要回屏東,沒有錢買車票,你能不能借我兩百塊?你說兩百塊不多,你就掏出來給他。好了,第一次你掏出來給他,下一次說不定你又碰到他,他一樣他要回屏東,也是同一個人。他就這樣積少成多,兩百塊,這裡兩百塊,十個就兩千塊了,一天騙個一百個人就兩萬塊,這太好賺了。所以你不察,你就受騙了,就好仁不好覺,容易受這個愚昧。

  底下,好知不好學,都是一樣,我就不細講了。就是這個字,覺。這樣你才能夠了解,為什麼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剛,本身就是很好學了,怎麼還不好學?就是因為你的那個好學,那個學只是學到一部分而已,沒有學到徹底、沒有學到覺悟,就會產生這些盲點。這裡的「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這個賊也是害的意思。所以讀《論語》常常會把賊誤解成盜賊,那不是,賊就是害。從仿效到覺悟,這是關鍵,有覺悟就不會有這些六蔽,不覺悟就會產生六蔽。

  再來,學習的場所,學習的方式、學習的途徑有哪些?剛才不是說孔子也帶著學生進行戶外教學。這戶外教學很重要,戶外教學不是去遠足、不是去畢旅,我們以前都叫教育參觀。當然第一個要多讀好書,學習的場所,學習的方式、學習的途徑,第一個就是讀書。這個不是我們要講的重點。

  第二個是親師會友。我之前看到祖師的法語,語錄裡面講到親師會友,後面還有一句話,師友夾持,用夾持兩個字。我一開始看到,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用詞,覺得為什麼要夾持?你今天不來上課,我就把你夾持過來。真正好朋友就是要把你夾持過來,才不會讓你退轉、不會讓你懈怠。師友夾持,夾持是為你好。下次哪個好同學要翹課了、要懈怠了、要怎麼樣子,你就用半勉強的方式,這就叫夾持,善意的。可是千萬要記住,我之前上次有講過,孔子只有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千萬不要自我擴大解釋,己所欲就要施於人。這個都是需要智慧。所以常常差別就在一點點,一線之間而已。有時候你認為說,我真的是為他好,我也很有自信,這個是善意的,這個是為他好的,結果結局是兩敗俱傷,兩個人都受傷。親近老師、親近善知識,親師會友。

  第三個就是我之前講的,親近大自然。我們學習的方式、學習的場所、學習的途徑不只是書而已。人,有書,讀好書,好人,還有一個無字天書,大自然就是無字天書。有些話都不用多講,你只要走進大自然,自自然然就可以得到療效、得到充電、得到各種好處,不需要去了解大自然裡面,比方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我們光會講,頭頭是道,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自己從來都不親近山水,那都是紙上談兵。

  所以多讀好書就是《論語》上面講:「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博跟約,博學於文,是廣博,廣博的學習,博文約禮。我要請問各位,這個約是什麼意思?你就用約來造詞,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約制;再來,約束;再來,約定;還有?約會,跟禮約會。我們現在要跟禮有關係的,用禮來約制,這個可以,講得通;用禮來約束,也有道理。還有剛剛講,約什麼?約定,我們彼此之間有一個約定,大家來結盟,那個也是禮。跟禮約會,這是滿先進的用詞。與孔子有約、與佛陀有約,有一段時間,台灣流行這些跟誰有約。還有沒有,什麼約?約什麼,什麼約?這時候覺得肚子裡面裝得太少了,是不是?盟約。還有什麼約?數學有一個名詞,跟分數有關,約分。約分再進一步解釋,是把什麼約成什麼?把八分之六約成四分之三,把它約成什麼?最簡分數。所以叫做什麼約?對了,化繁為簡,前面是博,後面簡約。

  所以約之以禮,如果硬是只把它解釋成約束的話,你願意嗎?心安一定不願意對不對?誰喜歡約束?小朋友不喜歡。為什麼長大變成成人以後,太多的約束綁著你,才會說五四的時代才會反禮,反對禮教。他反對的也是那些根本不是真正的禮,是一些習俗,那些習俗真的是約束。綁小腳,那個是對肉體的約束,那個可以反對、可以開放、可以解放。所以約之以禮是簡約。又是什麼意思?怎麼個簡約法?禮,禮太細微了,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這麼多的儀軌,你要把它簡化成具體簡單、可以可行的。我們常常要可大可久,你規畫了一大堆的計畫,結果很多都不可行。不可行,不但要可行,而且可以簡單容易,容易做的。現在電腦不是愈來愈簡單,容易操作,觸控式螢幕;然後那個輸入法從早期的一大堆的輸入法,現在還有用說的,對不對?儀器就是要愈來愈簡化,不要複雜。禮那麼多,這個跟前面那一句也有關係,你學了那麼多,博學於文,這個文是廣義的,是文字、文學、文章,統統叫做文。學了那麼博,廣博。前面,複習一下前面六蔽裡頭,好知不好覺,其蔽也蕩。蕩就是流蕩、放蕩。你好智,好智是好知,好智、好知其實是同一件事情。你的知識很廣博,可是你都是知識而已,你沒有覺悟成、領悟成自己的智慧,你的盲點就是蕩,動盪不安,流蕩,像水一樣到處流,氾濫,那是氾濫。

  所以這個「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廣博,廣博就是放出去了;約就是簡化,收回來了。用什麼來簡化?用禮來簡化。合乎禮的,你學了那麼多,有些不合理、有些沒有節制的。前面我們講過,禮最主要就是,禮讓是精神。禮,有合理的,再來有節制的、有節度的個人行為,還有國家社會典章制度。從表象來講,就是個人行為和國家社會典章制度;從內在的含義講、道理講,就是合邏輯的、合道理的,還有有節制的。所以你廣博的在那邊吸收知識、吸收學問,最後要回歸到合理的、有條理的、可行的去實行,這個叫約之以禮,就不是約束了。大家都不願意被約束,那為什麼我們解釋的時候硬要把它解釋成約束?這個也是沒有領會,沒有融會貫通。

  好,博學於文,就上次舉的,「經書涵養心如鏡,福德薰陶語似蘭」。經書涵養就是博學,博學,這樣才能夠讓你的心像鏡子一樣。所以昨天你們看我那個閒章裡面有一顆叫做「心鏡書磨」,心像一面鏡子一樣。銅鏡,銅鏡要磨才能夠光亮,對不對?心這一面鏡子也要磨,用什麼磨?讀書,心鏡書磨。再來福德薰陶這是要行。解行就是約之以禮,約之以禮就是要落實到可行的地方,要合禮,合乎禮的。那福德薰陶這個是實踐、實行。這樣子自然你就能夠說話出來誠於中就形於外,說話就芬芳,像蘭花一樣,出口成章,文章的章,而不是骯髒的髒。

  有一句話說,率性、率真,處世無奇但率真,這個人很好、很率真,對不對?率真是難能,難能未必可貴。率真,率真就是很坦率,自然流露。問題是你流露出來的是芬芳似蘭還是草包?所以你如果想要自然率真流露出來的是很雅的東西,你就要經書涵養,你流露出來的才是芬芳,像蘭花一樣。肚子裡面不是經書涵養,而是一些,上次講孔子誅少正卯五條罪,記醜而博,記憶的記,醜陋的醜,廣博的博。記醜,他是博學,腦袋裡面裝的都是一些醜陋不堪的東西,記醜而博,這其中一條,跟我們現在講福德薰陶、經書涵養、語似蘭,這完全是背道而馳的。

  好,親師會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上次說過了,改是改誰?是改自己,不是改別人。這個大家都知道,可是未必做得到。我們常常是雖然沒有明目張膽的要別人改,可是內心都說:為什麼不是你改而是我改?為什麼不是你讓,為什麼是我讓?家裡面如果兄弟姐妹小時候爭吵,老大常常是,媽媽說妳是姐姐、你是哥哥,你為什麼不讓弟弟?你表面上不敢講,心裡面說:為什麼每次都是我讓?心裡面就很不舒服。所以常常我們長大成人以後,也是這種心態,大家都說互相退讓一步,為什麼他不先讓?為什麼他不先道歉?他先道歉,我就道歉,大家都這樣僵持不下。所以要改心很不容易。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以文會友,大家現在不是有什麼讀書會,大家來研討,那研討的目的是什麼?當然就是你課後複習,探討經典重要的意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輔仁,彼此互相激發仁心。怎麼個激發仁心?就是道義之交,大家彼此是道義之交,不是「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在那邊開同學會聊八卦,喝咖啡、聊是非,這些都是擺錯重點了,可是現在世俗一般人很多是這樣子的。那各位在座大家都是道友,彼此之間的情誼叫做道情,這不容易。人活在這個世間短短的幾十年,能夠結交到這樣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心有幾人?所以大家要好好互相珍惜彼此的道誼,那必要的時候該夾持就夾持。

  所以要交三種朋友: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博學的朋友。這個博學還是能夠約之以禮的,不是像少正卯那種記醜而博。

  第三個就是上次講的親近大自然,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山,《論語》裡面還有仁者靜、智者動,山是靜的,水是動的。古代古聖先賢這些哲人,直接就從山水裡面去體會大自然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就是要我們學習動靜分明,不要永遠是像一灘死水這樣子。這些哲理都是在古聖先賢的這些法語裡面。法語兩個字也不是佛家專用,《論語》上就有:「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法語之言就是聖言量,是佛陀所說的、孔子所說的這些聖言量。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我們上次說過老子、莊子都從水裡面體會大道理。上善若水。水能就下,所以成為百谷之王。山谷,所有低窪的地方都是水的地盤,因為它能夠往下流,謙卑。我們現在叫做低姿態,姿態很低。姿態很低現在人是把它拿來當作權術、權謀,我故意放低姿態,可是我內心是以退為進,我低姿態是為了找機會來反撲。可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的動機、他的目的不是在這裡,我就是真的謙卑,有機會反撲我也不會反撲。這個上次講過了,複習一下就好了。

  仁,仁愛、仁慈、仁厚,還有生生之謂仁。這上次說過了,植物有仁,杏仁、薏仁、桃仁、花生仁,這些都是仁;動物也有仁,就是蛋黃、卵仁。這些仁都是那個核的中心位置,所以叫核心。植物有那個核,你吃了那個桃子有桃核。桃核硬硬的,打開、打破以後裡面那個才是它的種子,種子裡面就蘊含著生機,這些生機都叫做仁。杏仁、薏仁、桃仁,都是剝開了硬殼以後,最裡面那個東西。

  所以要從山水裡面長養仁心智慧,從大自然裡面才能獲得無限的生機。充滿能量的心靈才能散發無限的愛,你才能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所以《論語》那一章「汎愛眾,而親仁」,你會把它解釋成兩件事情,你要汎愛眾,你要去親近有仁德的人。但是這前後有因果關係,你不要忽略了。你為什麼沒有辦法汎愛眾?沒有辦法廣泛的去愛所有的人?上次有說過了,因為你心裡面沒有電、沒有能量,你連自己都不想愛了,活不下去了。就算沒有嚴重到活不下去,你也活得行屍走肉,活得這樣子了無生趣,活一天過一天算一天,這樣的人怎麼去愛人?所以汎愛眾跟親仁是有關係的,你因為親仁,不管是讀書也好,不管是親近仁德的人也好,或者是親近大自然,你這個能量提升了,你才能夠散發你的愛心來,所以叫做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己立,自己要先站立了,怎麼站立?還是離不開那三個方法:讀書、親師會友,然後自己去親近大自然。親近大自然最容易了,不必花什麼錢,有一些需要收門票的就不用去了,收門票的裡面都是人工設施。去爬山,你有沒有發覺,會去爬山的人,路上遇到都很自然的打招呼。你在都市裡面,大家誰跟誰打招呼?匆匆忙忙。每次我去我們台中那個大坑爬山,或去溪頭爬山,迎面而來的人,大家早,你早,你好。進一步聊,你從哪裡來?台中來。從台中,我從台南來。就自然人和人之間的藩籬就化解掉了。為什麼在都市裡面,每個人都隔了好遠好遠,跑到山上大家都釋放開來了?因為是大自然的力量。所以就多親近大自然就對了。

  人生需要學習的事有哪些?這個對在座各位看起來就不陌生,也都普遍能接受。我們都是學儒學佛,都是繼承雪公的系統、印光大師的系統。楊仁山居士也是這樣子,儒佛兼修。再往上,再往上推,歷代的祖師大德,很多都是儒佛兼修,外儒內佛。外佛內儒也好,外儒內佛也好,重點都是儒佛。

  儒學就是剛剛講的博文約禮,博學於文,約之以禮。博學於文就是知,約之以禮就是行,王陽明講知行合一。佛法,廣學經教這是解,專修念佛這是行,解行並進。解而不行叫做說食數寶;行而不解叫做盲修瞎練。那專修念佛,幹嘛不參禪、不持咒?現在密宗在台灣也滿興盛的,那禪更多了。各位了解教理、研究教史你就知道,有所謂的正法期、像法期、末法期。正法是什麼成就?持戒就能夠成就;像法時期就是相似法,參禪就可以成就;到了末法時期,禪也不行了,就只能念佛才能成就。

  像法時期就相當於我們唐宋時期,那個時候禪宗很盛,很多開悟的祖師。不過那個時候淨土宗也已經有了,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是誰?東晉的慧遠大師,從東晉的時候就有了,所以禪跟淨其實在中國一直都是並行不悖。只是到了我們現代,你還是知道自己的根柢,淨土宗是三根普被,上、中、下根,我們還是要自認自己根器,我們這個都是下下根。不要以為我們已經是中根、上根了,我們都是下下根,我們還是乖乖的念一句佛號,能夠把一句佛號念好就很了不起了,專修念佛。

  好,孔門教學的內容,剛剛講學習的內容是什麼,「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子以四教:文、行(或者念ㄒㄧㄥˋ)、忠、信。」文,文就是博學於文,行就是品行,忠信特別要強調出來。忠信不就在這裡面了嗎?因為它很重要,你如果只是籠統的講品行要端正,那大家最後都會流於口頭禪,嘴巴說說。忠,盡己之謂忠,忠恕之道。仁,行仁就是忠、恕,還有守信用。這裡頭你如果學佛你就知道,一個是信,就是口業,守信用,講話要守信用;忠是存心,盡忠,存心還包括行為,是身業。所以身、口、意,這裡頭特別把忠跟信提出來,就是讓我們從身業、從語業去著手,修身就是從這兩方面,一個行為、一個語言。

  還有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這些都是我們從《論語》裡頭去歸納出來的,孔子教學的內容、教學的科目,還有六藝,這些都是。「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上次說過了。「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興,興起、振興、興盛。觀,觀察風俗。群,合群。詩歌透過音樂,把群眾的心凝聚起來。

  你們的母校都有校歌,有的小學有,有的沒有。現在我國中已經畢業四十年了,我都還會唱我國中的校歌。那你如果唱了這個歌,你的校友一聽到,我們是哪個學校畢業的,你的心馬上就團聚在一起了。

  再來,怨,這個上次都說過了。「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說這裡頭有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自然科學,它是綜合教科書,「不學詩,無以言」。要言之有物,言之成理。言之成理,要有道理、要合邏輯,不是歪理;合邏輯、有道理以外,你還要有條理。現在佛學班在上實用講演術、內典講座之研究,講的就是如何講經、如何演講,也是離不開這兩個原則: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有條理。

  「不學禮無以立。」禮就是合理的、節制的。履就是實踐。個人行為、國家社會典章制度,有吉、凶、軍、賓、嘉五禮。還記得嗎?吉是什麼禮?祭祀。凶,喪禮。軍禮。國際禮賓之禮。嘉是婚禮。所以禮就是合理有節制的個人行為或國家社會典章制度,你把握這一句話,你以後來觀察這個禮,它是屬於個人行為的,它是屬於典章制度的,這些都要合道理,而且要有節制。

  這上次有講過了。「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有和、有別。和就是大家很和諧的凝聚在一起,可是凝聚在一起當中,你又能夠各自謹守各自的分寸。譬如說老師跟學生、長輩跟晚輩,要和樂融融,和樂融融之外,你還能夠謹守分寸。你不要大家,像有的時候氣氛太過於快樂了,有時候講話就講得太隨便了,就沒有禮貌了,或者是騎到長輩頭上去了。你有沒有看到有些好朋友,有時候,那是喝酒的問題,喝醉酒,一言不合,最後兩個人打起來了,甚至傷人命了。這個就是不懂,不懂這些道理。

  好,詩歌,抒發情緒,這是感性的;禮節建立規範,這是理性的。藉著音樂來調和,這個是詩、禮、樂去調和你的性情。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從衝突,從這個調和去學習詩禮樂,所以孔子教導學生是這樣子的。

  這上次都已經講過了,從情感的抒發,然後約之以禮,理性的平衡,這個地方是可以講到約束的。所以我剛才講約束、簡約,是不要只侷限在約束,但是也不排斥約束,它也有約束的作用、約束的道理。但是你要知道,約束不能一直約束下去,約束也要獲得調和。調和就是你要有感性跟理性去平衡,而不是一直約束約束約束,約束到最後,人都會反彈,人都有七情。

  所以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就是三業清淨,身、口、意三業清淨,來莊嚴、充實美化我們的語言,莊嚴我們的行為舉止,淨化我們的心靈情志。

  後面的最後一章,就是儒家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就是佛家的身、口、意。口業,不妄語。不殺盜淫妄,不貪瞋痴,三業清淨。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內容可以達到一樣的目的,所以我們才說學儒學佛,可以相得益彰,可以相輔相成,就是這個道理。

  好,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邊,然後後面我們有機會再來繼續講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