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本地點播-

千字文-第11集

  老師:好,諸位師長、諸位同學,我們今天就順著昨天所講的段落繼續講下去。那我們開始,先從第三章開始念起好了,「樂殊貴賤」,從這裡,六十四頁。

  學生:「樂殊貴賤,禮別尊卑。上和下睦,夫唱婦隨。外受傅訓,入奉母儀。諸姑伯叔,猶子比兒。孔懷兄弟,同氣連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規。仁慈隱惻,造次弗離。節義廉退,顛沛匪虧。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堅持雅操,好爵自縻」。

  老師:好,今天就從「仁慈隱惻,造次弗離。節義廉退,顛沛匪虧」,從這個段落開始。「仁慈」,這個大家都不陌生,仁厚慈善。仁就是待人良善寬厚。慈就是長輩對年幼的人心中充滿的善心,這個叫做慈。「隱惻」,或者講惻隱之心,別人遭受了痛苦和不幸的事情,我們要表示同情或憐憫。隱就是憐憫,惻就是同情心。

  講到這個同情心,大家因為常常掛在口上,所以對同情這兩個字的語意,這個詞彙的語意就有一點侷限了。我們先從字面上講,同情是什麼意思?同就是相同,情就是心情,同樣的心情,用同樣的心情去感受對方的心理,叫感同身受,或者是將心比心。不過我們現在講到「我同情你」,這是什麼意味?你的狀況讓我非常同情,是不是有一點我高高在上,你低低在下,你很可憐,我只是覺得你很可憐而已,就變成這樣子而已。所以現在又發明一個詞,叫同理心,就比較不會用剛才講的那種,我只是憐憫你,可是接下來沒有什麼表示、沒有什麼動作,就沒有什麼感同身受的那種意思。所以在哲學上有時候我們會講一句話,叫做同情的了解。同情的了解就是同理,同理心。同情的了解,也不能說把自己高高在上,你低低在下,那我憐憫你,所以我了解你,也不是那個意思。總之就是將心比心,人溺己溺,人飢己飢,人家餓了、人家沒飯吃,你看了以後,你覺得好像你自己。可是光這樣子的心理沒有用,還是要有下一步動作,你要幫他解決問題,你有能力你就幫他,想辦法幫助他,這才是同情憐憫,這種同情憐憫才有用、才有意義。否則你只是在那邊感嘆,你好可憐,我同情你,叫「口惠實不至」,甚至連口惠都沒有,人家聽了以後更難過。這是仁慈隱惻。

  再來是「造次弗離」。「造次」,倉促急遽匆忙之間,匆匆忙忙,再加一個慌慌張張。一般人遇到事情最怕就是這樣子,慌慌張張,不知所措。我們要練習就是不管發生任何事情,你總是要定下心來,想一想怎麼應付、怎麼處理?不是在那裡手足無措,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倉促之間遇到事情了,你要怎麼辦?這個造次指的就是這個情況。

  這裡面講到造次弗離,我們對仁慈心,對一些仁義道德的這些言行準則,不因為任何造次匆忙的事情,然後改變你的原則。「弗離」就是不離棄。這個是在《論語》裡頭的這一章,我們把它念一遍,來,子曰。

  學生:子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老師:前面還有,我只摘錄這一段,這是整章,更長。「君子去仁」,離開了仁心,「惡乎成名」,這個惡念作ㄨ,跟嗚呼哀哉那個嗚意思一樣。惡乎成名,這個成名不是一般的名利心那個名,所成的名就是君子之名。一個君子離開了仁心,哪裡還叫做君子?連君子的名稱、名字都稱不上了。所以一個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終食,就吃一頓飯,吃一頓飯的時間,這個是在比喻,比喻短暫的時間。吃一頓飯,如果不是吃宴席,宴席吃二、三個小時也有可能;吃一頓飯,以前我的習慣,狼吞虎嚥,一個便當十分鐘就解決了。現在不行了,因為這樣胃都搞壞了。現在一口飯,飯粒大概數數看有幾粒,有四十粒、五十粒,大約就要咬四十次、五十次,慢慢咬慢慢咬,讓那個唾液充分的跟澱粉和在一起,這樣才能夠好好消化吸收。所以終食之間,我們就跟它理解成很短暫的時間就對了,連這麼短暫的時間都不能夠違背仁。「造次必於是」,緊急倉促的時候也不能夠違背仁。「顛沛」,顛沛流離,困頓。困頓,譬如說我現在經濟條件很不好,我工作上有困難,面臨了被資遣或者是失業這樣的問題。好了,我失業了,我就去偷、去搶,這就違背仁了。「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困窮的時候,還是要堅守自己的原則,這個叫做「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剛剛講的這些仁的含義,一般就是仁愛、仁慈,或者是仁厚,一般我們所體會到的大概是這兩層。不過這邊我們再補充一點,讓各位對仁的體會會更深刻,這個都是典籍上面、經典上面有提到的。有一句話,「生生之謂仁」,所謂生生,就是我們一般講生生不息。什麼東西生生不息?就是那一股生機、那一股生氣。生氣不是你在發脾氣的,不是那個生氣。生是生命的,生命的氣息。了無生氣,充滿生機,那不一樣。了無生氣,那個植物缺水,你種在盆子裡面,缺水的時候就會怎樣?垂頭喪氣。那如果你不要讓它缺水缺太久,缺到葉子都掉下來了、都枯掉了,那就救不回來了;如果在適當的時間裡面,還有救,你把它整盆放到水裡面去,放個半天,它葉子又生起來了,水又吸飽了,又充滿生氣了。所以這個生生之謂仁,指的就是這個生機、生氣。

  我們來看「仁」這個字,各位學文字學上面,應該都了解。仁,左邊就是人,這個是站著的、豎立的人,單獨寫的時候就是這兩撇這個人;一個人加上二,人加二。剛剛我們講到仁者厚也,這個二就是一加一,一加一,本來就是一層,現在再給你加一層就更厚了。譬如說買東西,一斤十六兩,我秤了十八兩給你,那就是厚。仁者,厚也。

  另外有一個字叫做「元」。元這個字,也是一個二,加上我們注音符號裡頭有這個ㄦ化韻那個ㄦ。但是這個字不念ㄦ,各位知道要念什麼嗎?聽不懂。ㄦ念什麼?也是ㄖㄣˊ,答對了,就是人。你去查國語辭典裡頭,ㄦ部它的注音就念ㄖㄣˊ,不念ㄦ。所以這個也是仁,兩個都是仁,只是一個是左右擺,人在你們的左邊,二在你的右邊;一個是二在上面,人在下面。這兩個字有什麼關係?既然都是人加二,所以這兩個字是相通的,是同樣的東西,只是用在某一個範圍稱為仁,用在另外一個範圍稱為元。什麼場合、什麼情況叫做仁?動物、植物,用在動物、植物的就稱為仁;用在礦物的,叫做元。這在《易經》的註解裡面都有,礦物叫做元,動物、植物是仁。

  我們舉一些例子來,你就明白了。「生生之謂仁」,就是那個生生不息的生氣、生機。礦物叫做元,植物、動物叫做仁。礦物叫做元,舉個例子來看看,什麼情況叫做元?元氣。日語的問候語怎麼講?滿帆,日語說你好嗎?你好嗎怎麼講?日語,你最近好嗎?お元気ですか?元気,元氣。請她念個標準的,因為我念得不太標準,妳念一下。

  學生:元気,お元気ですか?

  老師:お元気ですか?元気就是元氣。台語念作guân-khì,它那個聲母也是ㄍ,元気。お元気ですか?你能不能就字面上面講,你有元氣嗎,對不對?是不是這個意思?你有沒有元氣?就是你好嗎?你健康嗎?身體好嗎?身體好不好的意思。我們講身體不太好,說最近不太有元氣,對不對?沒什麼元氣。那到底元氣是什麼東西?元氣就是生氣、生機,沒有元氣就是沒有生機。

  還有一個山林間之氣,叫山林間氣。我們在念祭文的時候,蓮社的祭文裡頭就有一句叫做間氣,就是山林當中的那種氣息。用現代人的健康觀念,常常喜歡去森林裡面健行、散步、登山,就是要吸收山林裡面的芬多精。芬多精是某一些植物特別會散發出來的氣息。如果就物理、化學來看,這些也都是礦物質,氣體也是礦物,氧氣、二氧化碳、氮等等這些都屬於礦物。礦物就是沒有生命,無生物。除了芬多精以外,更重要的就是氧氣,植物裡頭,在山林裡面氧氣特別豐富,因為它吸收陽光,把二氧化碳製造變成氧氣。

  還有《易經》裡面講「一元復始」,那講的就是什麼卦?就是復卦。上次我們講那個六爻裡面,上面五爻都是陰爻,最底下那個初爻是陽爻,陽氣始生,一元復始。一元復始叫萬象怎麼樣?更新。過年都是講這些吉祥話,這些吉祥話它的來由、它所根據的,就是這句話,就是《易經》復卦。

  所以在礦物裡頭,這個生命的氣息,生命所需要不可或缺的這些氧氣、這些芬多精、這些健康的元素,就稱為元。

  植物裡面,什麼東西叫做仁,在植物裡頭的什麼叫做仁?我們一天到晚都在吃,果仁,對對,果仁。果仁有很多,我們常常吃的,薏仁;還有呢?杏仁;還有呢?桃子的那個種子打開。以前小時候我們家裡面很窮,然後都去撿很多東西賣,賣給中藥房,一個是撿什麼?撿那個蟬蛻。夏天蟬脫殼那個蟬蛻,那個可以入藥,對不對?那個很輕,所以撿了一大包去賣一塊錢。那時候一塊錢相當現在一百塊。撿蟬蛻。再來,就是吃了桃子以後那個硬殼把它擊碎,裡面那個桃仁,那個就比較容易了,集一集就這樣一包去賣,也是五毛錢、一塊錢。杏仁、桃仁、薏仁,還有花生仁,都叫做仁。我們一天到晚在吃這些仁,把它吃下去了,又排出來了。我們一天到晚吃了那麼多的仁,有沒有增長一點仁心?不知道。吃歸吃,吃了以後只是吃而已,都不了解為什麼,都不會去思索。因為我們日常身邊有太多的事物,我們都不假思索就讓它這樣子擦身而過。如果我們有一點好奇心的話,就會講,奇怪,為什麼它叫杏仁,不叫杏義、杏禮?仁義禮智信什麼都好,為什麼偏偏要叫杏仁?

  我有時候就是對這些莫名其妙就起了一個好奇心。那是因為有一次我看到一位老師他作的詩,有一本詩集,然後前面有人給他寫序,寫的序裡頭就出現一句話,「四肢不仁」。

  各位同學有沒有看過這句話?四肢不仁。好,那你跟我當時的情況一樣。那你現在猜看看,有可能是什麼意思?我那時候第一個聯想到,有的那個手腳受傷以後不得不截肢,截肢以後會裝一種假的手、假的腳,那個叫做什麼?義肢,因為我想到仁就想到義。他四肢不仁,難不成他是裝了義肢嗎?那時候第一個想法,然後趕快就去查,查了以後覺得好笑。

  好,先不講這個,再舉一個,大家應該都比較常聽到,麻木不仁。什麼叫麻木不仁?不知道。你們有時候睡午覺的習慣,有沒有睡午覺的習慣?我知道日本不會有,你們澳洲那邊都沒有,好像只有台灣人比較,台灣很多人需要睡午覺,我也需要。那不方便,在辦公室不方便,中午只有一個小時,很多人就會趴在桌上這樣子午休一下,對不對?好,常常有這種習慣的,趴在那邊睡,睡了三十分鐘以後,醒來以後,不是手就是腳,怎麼樣?麻痺了。所以麻木不仁,答案就在這裡面,麻木就是不仁,不仁就是麻木。不仁就是麻木了,所以四肢不仁就是四肢麻木,就是中風了。中風不是有時候左邊右邊嗎,也有人兩邊都中風,那更嚴重。中風的時候,你跟它摳,沒感覺,那個皮膚沒感覺。你趴在那邊睡覺,醒來的時候,短短的剛醒來的那幾分鐘,你跟它摳你麻痺的手也是一樣,那個皮膚是沒感覺的。但是這個是暫時而已,待會兒幾分鐘以後又恢復了,又有感覺了。那中風的人,因為神經的問題,就始終都沒感覺了。所以不仁就是麻木,就是麻痺了。跟這個生生不息的生機,也就是說它這個神經感覺,神經的部分已經壞死了,已經受損了,就缺乏生機,麻木不仁。

  先暫時打住,再看動物有沒有仁。不是我們剛剛講仁慈心、仁愛心那個,有沒有跟可以吃的東西有關的仁。剛才不是桃仁、杏仁、薏仁都是可以吃的。這個要懂得方言才知道,會講台語的應該就知道。你除了吃植物的這些仁以外,還有沒有什麼動物的仁可以吃的?答案一講你會覺得,怎麼這麼的,這麼的怎樣?一點都不神奇,太平常的東西,結果我們統統都把它忽略掉了。廣東話有沒有這樣講的?那個廣式月餅裡面他怎麼講?裡面就是蛋黃,他怎麼講?不知道。台灣不是叫卵仁嗎,對不對?蛋黃。那我們一直在那邊講卵仁卵仁,都是仁仁仁。就是這樣子太熟悉的事物,就容易這樣忽略過去了。這個蛋黃跟這個生生不息的生機有關聯嗎?當然有關聯,它的胚胎就附在這裡,如果沒有蛋黃的話,那個胚胎就沒辦法存活。所以不管是動物的仁——蛋黃,植物的這些,統統都是生命延續的一個很重要的基因所在,都是核心。核心那個蛋,蛋你把它當作一個物體,也就是它的中心。那個桃核,桃核的中心就是桃仁。所以我們講核心,什麼叫核心?核心分子,你這是團體裡面的主要幹部,就是核心;你是單位裡面的靈魂人物,決策單位、決策人員,就是核心。那植物叫做種子,種子就是核裡面的中心。

  我再問各位一個問題,榕樹,榕樹看過吧?榕樹的種子有多大?像龍眼的種子這麼大,是不是?不對,那是果實,那是榕樹的果實,真正的種子還要剝開在裡面,密密麻麻,比芝麻還要小的,那個才是它的種子。榕樹的種子是這麼小,可是這麼小的種子,種到泥土裡面去,竟然可以長出那麼大的一棵大樹。你看澎湖還有一棵榕樹這樣,長到這邊,那個氣根下面,然後又繼續延伸,一直爬、一直爬,一直延伸、一直延伸,覆蓋方圓面積有多大?榕樹就是有這樣神奇的氣根,只要接觸到地面,它又可以變成樹幹。這麼小的,比那個奇異果的種子還要小,那麼小的種子竟然可以長成那麼大的大樹,因為它的生命的基因所在就在這裡頭,無限的可能,那個叫生機。

  台灣在大概二十幾年前流行生機飲食,有吧?我們吃素食的應該都知道。都吃些什麼?就是上面這些圖片,苜蓿芽、綠豆芽、豌豆芽,還有什麼?蘿蔔纓。蘿蔔纓就是蘿蔔的種子發芽,很辣的,那個很辣,咬起來很辣。都是這些種子發芽,這個時候聽說能量最高,吃了就特別充滿了元氣。生機飲食到現在還很流行,打這個什麼精力湯,等等這些。

  所以這個植物也好、動物也好,它用仁這個字來命名,命名它的種子,命名它的遺傳的生命所寄託的這個部分,這叫生機,生生不息。那跟我們的前面那個仁厚、仁愛、仁慈,跟這樣植物的生機有沒有關聯?有沒有關聯?當然有關聯。

  「汎愛眾而親仁」,這是在《論語》那一章裡面講。怎麼樣親仁?親仁,我們一般的註解就是親近有仁德的人,對不對?有仁德的人,親近仁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那我們也要再進一步很好奇的,請問這一位有仁德的人,他為什麼成為有仁德?他也是親近有仁德的人。那就雞生蛋、蛋生雞。那第一個有仁德的人是怎麼產生的?那就是上帝了。所以有一些問題你要打破砂鍋問到底,研究學問就是要有這樣的精神,這個問題一直岔開,一直岔開。「打破砂鍋問到底」,到底那個問又是什麼,你們文字學老師有沒有跟你們講?打破砂鍋要問到底,問就問,幹嘛非要犧牲一個砂鍋呢?非得要打破那個砂鍋不可,浪費。那個問,不是你問我我問你,不是學問,不是那個問答的問,在文字學上面,那個問就是裂縫。那個瓷器、陶器不是久了都會有一些裂縫嗎?這個砂鍋被撞了一下會掉到地下,裂縫裂到底了,就說打破砂鍋裂到底了,那跟那個問答有什麼關聯?毫無關聯。

  好,回到我們剛剛講,親近仁人,仁人怎麼產生的?孔子說,孔子難道是天生的聖人嗎?孔子是他自己這樣認為,我是天生的聖人嗎?不是。釋迦牟尼佛也不是一開始他就是佛,他是從凡夫這樣子慢慢修行的。所以仁人怎麼形成的?修來的。從哪裡修?讀書,從這些典籍,聖賢典籍,親近典籍。

  好,除了這兩個管道以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親近大自然。親近大自然跟仁心、仁性有什麼關聯?我們剛剛不是講那個仁還有一個生生不息,大自然裡面有這麼多綠色的草木、植物,都是從那個芽這樣子長出來的,裡面有植物、有礦物,還有元氣。元氣也是仁,植物更是仁,我們不是近視要多看綠色的植物嗎?綠色的山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所以孔子講的話都是經過淬鍊,然後最後用簡單幾個字呈現出來。可是背後的含義,這麼多這麼深刻、這麼深層,一層一層又一層的含義,為什麼要樂山?為什麼要樂水?山裡面有動物、有植物,還有水,有山有水;有水就會有植物、有動物。我們台南高雄附近不是有一個叫月世界,在燕巢那裡,現在是稍微長一點草了,有些草木。我在三、四十年前,我們那時候畢業旅行,還特別安排那個是一個景點,畢業旅行參觀的一個景點,去那邊一看,一棵草也沒有。這樣的山,看了以後你會有什麼心情?難過。遊山玩水,去登山,登山你一定是看到那些有特殊的景觀、特殊的動物植物,你看了才會心情開朗。那我們畢業旅行安排那個,其實教育意味,你要了解,我們沒辦法登陸月球,帶你到月世界去看一下。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靜,智者動,這裡頭都有很深刻的含義。「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見仁見智,仁跟智,這兩個字到底相互之間的關係又如何?我們不是昨天講要悲智雙運嗎?仁智就是悲智。

  所以之前跟大家講的,打開心窗,迎接燦爛的陽光,享受美麗的大自然!這個大自然裡面,啟發我們的仁心、仁性。有植物的仁,植物的生機。那動物呢?我們看到那些蜎飛蠕動、水裡面游的魚、天上飛的鳥、陸地上的這些各種動物,生機盎然、生意蓬勃,你在大自然裡面看到這些,自自然然就是在充電,就去那邊充電。

  從山水裡面去長養仁心智慧。為什麼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樂就是好樂、喜歡。孔子有一章,《論語》有一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在河川旁邊、河川上面,望水興嘆說:哎呀,逝者如斯。「逝者」是什麼?消逝的東西,過去了,遷流不已,就像這個,這個是什麼?流水。孔子看著河川上面的流水,「逝者」,你看他用兩個字,逝,逝世那個逝,逝者。逝者用佛學名詞、用佛家概念來講就是什麼?逝者如斯,就是萬法無常,遷流不已,剎那變化,瞬息萬變。所以禪宗說眼前水即非,眼前水。站在橋上往下看,眼前的水瞬息萬變,一直往前面流,流流流流,眼前水即非眼前水。當然,當下那個水就算靜止不動,也就是眼前水也非眼前水。白居易不是有「花非花,霧非霧」,當然這個涉及到空的問題,我們沒辦法去體會。總之這個水在歷史上,它是啟發,啟發人的智慧很重要的一個緣,助緣。孔子剛剛講的那句話。

  老子呢?「上善若水」。上善,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樣。還有,什麼叫做百谷之王?山谷,水往下流,所以所有低窪的地方統統都是水的地盤,叫做百谷之王。山裡面的大王不是獅子,是水。你看水很柔弱,對不對?道家最稱讚水,很柔軟、很柔軟。可是我們現在科學,我們現在的工業,最堅硬的鑽石卻要用水刀去切割,對不對?水刀,聽過嗎?切割鑽石。鑽石既然號稱全世界最堅固的東西,可是以佛法講,哪有什麼堅固?金剛是不是最堅固?最堅固的東西,竟然就是用最柔弱的東西去克服它。所以智者樂水,從山水裡面長養智慧,還有仁心。有仁心、有智慧,就是悲智雙運。

  從大自然裡面獲得無限的生機,剛剛不是講充電,然後產生與自然萬物密不可分的親切感。上一次講那個內心安寧的徵狀,裡頭就有一條,記得嗎?跟萬物,跟自然萬物產生密不可分的親切感。回到大自然就好像回到溫暖的家、甜蜜的家,很舒服,舒暢無比。你看一片翠綠的草原,這是南投埔里霧社那個清境農場,青青草原上,有綿羊在那個地方。我的小孩子小時候,我就常常帶他們接近大自然。當老師有一個好處就是有寒暑假。在他們小時候就帶著他們走進大自然,免得讓他們以為出去玩就只有人工設施的雲霄飛車,那些遊樂場。遊樂場那個跟大自然,它的功效、功能是完全不一樣。我那個小孩就是在這個草原奔跑、奔跑,那時候才四、五歲,跑跑跑跑跑跑,跑過來然後跟我說:「好舒服喔!」,很天真的那個兒童自然的流露出來的。所以小孩子從小到大,你不要讓他離開大自然,要讓他接近大自然,大自然是一個最好的醫生。現在不是什麼音樂可以有療效,美術,那個叫什麼?藝術治療。以前那個地震,九二一地震後,很多災區的一些復原工作,其中有一些就是透過音樂去安撫人心,透過藝術、透過美術去療愈。其實最好的療愈方式就是走入大自然,走進大自然,曬太陽,吸收新鮮的空氣。

  這一顆充滿能量的心,你才能散發無限的愛。你要讓他去仁民愛物,他連自己都不愛自己了,怎麼去愛別人?怎麼說叫做連自己都不愛自己了?有的人都活不下去了,他心裡面缺少那種生趣,我們剛剛不是講生生不息的那個生氣,了無生氣。現在社會上有不少的這種精神障礙、心理障礙,憂鬱,憂鬱到最後,他覺得活在世界上一點樂趣都沒有。

  前幾年不是網路上有一個故事,一個老師出了一個題目給小朋友作業,回去問你的父母親,訪問你的父母親,你當記者,訪問你的父母親,訪問你的父親,問問他,他的願望是什麼。這個小朋友回去說:「爸爸,我當記者,我要訪問你,請問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我要寫作文。」他爸爸說:「吃得下飯。」那孩子說:「爸爸你不要跟我開玩笑,我這是認真的,我是要寫作業的,老師要打分數的,要寫作文。一天到晚都在吃飯,你還吃不下飯?」他說:「真的,這是我最大的願望,第一個願望,吃得下飯。」好,他就寫下來,爸爸的第一個願望,吃得下飯。「爸爸,你的第二個願望是什麼?」「睡得著覺。」這孩子說:「爸爸你不要再開玩笑了好不好?我拜託你不要再開玩笑了,睡得著覺。」「我沒有開玩笑,我第二個願望就是睡得著覺。」這時候他看著媽媽:「媽媽,爸爸怎麼這樣子?」「沒關係,你既然是記者,記者就要盡忠職守,人家說什麼你就要寫什麼。」「爸爸,你的第三個願望是什麼?」「笑得出來。」這時候他兒子笑不出來了,生氣了,「爸爸你怎麼這樣?我是跟你講正經的,我要寫作文的。」媽媽又安慰他:「記者的工作就是要如實的記載,就這樣寫下去。」

  然後他就心不甘情不願,很不高興的回去寫作文。我爸爸是一個很那個的人,就把他的那個日常生活都給他爆料出來了。然後他竟然敷衍我,我訪問他三個願望,他竟然給我寫這三個願望,就這樣寫下來,很不高興的寫。交出去以後,沒想到後來老師說,這次分數最高分的是王小明,九十八分,作文分數最高。還有叫他當場念,念他的作文給全班聽。吃得下飯,睡得著覺,笑得出來。他老師說,我先生最近就失業了,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當然笑不出來,所以要滿足這三個願望還真不容易。所以有時候小孩子當然他不了解,在大人的世界裡頭,有一些連最基本的他都已經做不到了。小孩子輕而易舉,一天到晚吃得很快樂、睡得很甜,一天笑嘻嘻,年紀愈大就離得愈遠。怎麼辦?當然這些都是要用各種方法,其中一個最直接的、最省錢的,就是回去大自然充電。充滿了能量,元氣十足,然後自己的心就恢復,不再麻木了,不再麻木不仁了。我們的心如果到麻木不仁,哀莫大於心死,這是很嚴重了。

  所以我們在座,包括我自己也一樣,我們有時候就要反省:剛才不是講到,前面那個九題,內心安寧指數,你有沒有常常懷著感恩的心,自然湧現出來,心如潮湧一般,當然那個是很強烈的才有辦法,還有時時面帶微笑,還有跟大自然保持密不可分的親切感。這些都是在檢測我們是不是你逐漸跟大自然麻木不仁了,就是沒感覺了。沒有感覺你怎麼會去感受?再來談不上感動,那感悟就更不用說了。我們現在常講無感,無感。經濟,經濟有沒有回甦?無感。工作很忙,忙到什麼都沒感覺。我們看到那個樹枝、樹葉上面的一顆晶瑩剔透的露珠,閃閃動人,晶瑩剔透,閃閃動人,你有沒有看了以後,有一股悸動的感覺?如果有的話,你的心還有電,還有四格、三格。你剩下兩格、一格,沒力了。我們手機到最後會發生哀號,然後就沒電了,就掛了,就要再去充電。所以大自然就是讓我們去充電,充滿能量,你才能夠散發無限的愛、無限的仁心。

  所以剛才講的那三個,親近仁人、親近典籍、親近大自然,都是我們要提升我們的仁心仁性,很重要的三帖良藥,叫親仁三帖。好,心中充滿能量,恢復生機了以後,生活周遭處處都是趣味,常常受感動!有的人很容易受感動,有的人怎麼大家都在那邊擦眼淚,我怎麼沒感覺?就麻木不仁了。

  好,所以,經過剛才這樣的一個提醒,相信大家對仁這個字,以後就會更細心的去感受,否則你在吃那些,今天早上我有吃到腰果,吃到那個杏仁果,吃吃吃吃,吃進去統統都不知道哪裡去了。在日常生活裡面,多多的去體會。《論語》上面講:「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從淺近的地方,就近身邊的細微的小事情去體會。然後有時候你就可以,你要說明一些事情,像我們寫書法,我不是常常跟你說,這個就像一個人站著,兩隻腳站得穩穩的,你現在一腳高一腳低;現在坐得斜斜的,脊椎側彎。書法本來就是在大自然裡面,樹木也好、石頭也好,尤其是人體,有很多象形,要去抓到那個神采。我的師公,就是曹秋圃老師,書法老師,他說,這個字寫起來、寫出來,讓人家看起來有喜感,喜悅,看起來有喜感,好像在微笑,這個字就是好字;如果你讓人看起來有煩躁感,覺得很煩燥,這個字你就不要看了,看多了會污染。

  好,接下來我們看下一段,「節義廉退,顛沛匪虧」。「節義」,剛才講是仁慈,現在是節義。仁義仁義,仁義禮,道德仁義,這裡頭是有層次的,那是《老子》裡面講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就是一層一層這樣往後退。「節義」,品行操守,節,品行操守;「義」是合乎道德規範的行為舉止。合乎道德規範,以前我們在國小,台灣那個小學裡面都會有幾句這個標語。正正當當的行為就叫做義,禮義廉恥,義就是正正當當的行為。

  「廉」,廉潔不貪。「退」,退讓、謙讓。「顛沛」就是流離失所、生活困頓。「匪虧」這個匪,不要把它解釋成盜匪,匪就是不要,不的意思。「夙夜匪懈」,白天晚上都不懈怠,就是講精進。

  「節義廉退,顛沛匪虧」,生活困頓,你再怎麼樣都不能虧損,這個就是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這個跟剛才講那個仁都有關係,你要做到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也必須你心裡面的能量,用一個比喻,你的手機那個電量還夠,你怎麼樣的它都還可以應付。我們心中的能量夠的話,外在環境再怎麼樣的困頓壓迫,你都還撐得過來。就算撐不過來的話,嘴角上揚,勉強拉起來,都還可以再接收到宇宙最高的能量,再給你補一下、再充一下電,你就可以又充滿勇氣去面對這些困難了。

  換這裡,來,我們一起念一下,「性靜情逸」。

  學生:「性靜情逸,心動神疲。守真志滿,逐物意移。」

  老師:「性靜」,這個性當然大家都了解,就是心性。心如果靜了,我們的情感、情緒就能夠比較安穩自在,比較安詳自在、悠閒自在。那心動就神疲,心一直在那個地方變動不定,所謂變動不定就是一直想事情,就是心思變動不定,精神就會疲憊不堪。念頭,我們常常就是這樣子一直想一直想,想想想想,白天想,晚上睡覺也在想,所以才會睡不著。日有所思,不只夜有所夢,你光要入睡就不容易了,就耗費精神。

  透過這個醫學方面的一些了解,我們看看為什麼我們會傷腦筋、會傷神。我們的這個腦波它分成幾種波,就按照它的頻率那個赫茲,從十三次到三十次,這樣的波長叫做β波,叫做外部意識。一般我們清醒的狀態,說話等所有意識狀態,像現在我在講話,你們在聽課,我們的腦波就差不多是這個範圍,都是這個β波。日常生活當中,只要你一醒來,你在忙著工作、忙著做事,所有的一切都要動腦,要動腦思考,這些範圍裡面都是β波,十三以上的。如果再降低一點,降低到八赫茲到十二赫茲,那個叫α波,這個叫做內部意識,緊張感鬆懈,進入冥想狀態。一般外面練瑜伽的,他們叫做冥想。我有時候,就剛剛講的,對某一些詞,你們現在正在上詞彙學,慢慢你會對詞彙比較敏感。以前就是整體概念,四個字,我就是這四個字的意思,我就把它消化吸收了;這兩個字的意思,就整體的概念。可是慢慢你如果對文字要進一步仔細的去分析,要解說、要講解的時候,你就必須要一個字一個字這樣去了解它各別的意思。

  雖然陶淵明讀書叫不求甚解,我們現在做學問,有時候不求甚解是另外一回事,是另外一個境界。等到你都已經甚解之後,要深入要淺出的時候,你再把那個重點濃縮成簡單幾個字、幾句話,講解給對方聽的時候,就不要太瑣碎。像我給你們看的註解,有些就太瑣碎了,那你們自己參考就好了,那是為了方便有些同學,他必須要這樣子一個字一個字。所以要不要仔細的解,就你當老師的,要講給人家聽之前你必須做那個功夫。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詞,以前是籠統的概念,現在我們有些地方就需要一個字一個字把它弄清楚。我看到冥想,什麼叫「冥想」?什麼叫冥?我就問他們做瑜伽的,有的人就答不出來,冥想就是冥想,就坐在那個地方不要想。各位學了佛以後你就知道,什麼叫不要想?不要想就是沒有念頭。有那麼容易嗎?那麼容易,大家統統都入定去了。入定談何容易?定有很多,有正定,也有邪定,定還有有淺有深。所以這個冥想,你只能說遠離一點。你到完全沒有想,你看這個腦波你就知道了,腦波沒有想就是零,我們看看最後面它是不是零?所以它只是把緊張感鬆懈,然後讓你的念頭稍微減輕一點,想得少一點而已,就遠離一點,保持距離,可是還不是完全斷除。

  再降低,繼續往下降,四到七赫茲叫做,這個怎麼念?θ。因為我們中文那個θ很難發,我們講three都在講[sri],都變成s了。好了,隨順一下,就θ。

  剛才由外而內,現在又進入更深層的冥想,內心意識,更深層的冥想,有進入睡眠狀態了。通常睡眠還有分沉睡、熟睡跟淺眠。一般如果仔細研究睡眠,剛開始初期的,很容易就被吵醒了。等到睡到熟了,你怎麼搖都搖不醒了,真的是很深度的睡眠了,這個時候的腦波就是四赫茲到七赫茲而已。

  底下進入δ波,一到三,一到三赫茲。這個是一般外面的醫學稱它叫無意識,其實我們如果了解,用佛家的一個標準來講,這個無意識,如果用嚴格的界定標準,還不是那麼容易的,那叫無想定,那不容易的。它是說深層睡眠,它借用了一個我們佛學名詞叫三昧境界,正定,就是入定的功夫。哪怕是入定,你看它是一到三,它有沒有說零?沒有,不可能降到零,降到零,腦死了。

  透過這個,我們就會發覺、就可以知道,我們在傷腦筋,你看一看,你這些腦波頻率愈高,所損耗的能量就愈多,所消耗的元氣就愈重。所以你不要看說,坐在那個地方,又不像勞動界的朋友在那邊勞力,勞心的人有時候也更累。你看人家工地的工人,做完工以後中午,他隨便一個地板躺下去就可以呼呼大睡,回到家,累了,躺下去,一到三就睡著了;我們勞心的人回去還在想,想這個想那個,就睡不著。問題在哪裡?就是腦波沒有停止、沒有休息。有經驗的人,你會發覺有時候愈睡愈累、愈睡愈累,那就是你腦波都沒有休息,會一直在那邊動。

  我們佛法裡頭講三苦,也跟我們的腦波有關係的。第一個叫「苦苦」,對不對?苦苦就是這些項目、這些事情本質,本質、本身就讓你感受到痛苦的、不舒服的,生、老、病、死,這幾件事情本來就是很痛苦;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這個我就不解釋了;還有五陰熾盛。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熾盛就是他的需求很旺盛,生理的、心理的,各種。生理的就是色,色蘊就是我們這個四大,地、水、火、風,色身這個部分,這個部分就有生理的需求,要吃、要喝,吃喝拉撒睡,等等;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的心法,我們的心事,我們的心裡有各種需求,需要人家關心、需要人家讚美、需要有一點成就感,等等等這些,總合起來叫五陰熾盛苦。

  第二種苦叫做「壞苦」,壞苦就是萬法無常。前面講的苦苦,就是這幾件事情本質就是苦。另外有一種,我們五種感受有苦、樂、憂、喜、捨,對不對?有喜有樂,世間也有一些喜,歡喜的事情、高興的事情,也有一些快樂的事情,但是這些歡喜快樂都不長久,等到它消失了,又帶來另外一種苦,這種苦就叫壞苦。喜樂不存在了就叫壞苦,因為萬法無常。

  第三種苦叫做「行苦」,也就是念頭剎那生滅,就是剛才各位看到那個表,腦波幾赫茲,那個就是我們的念頭在那剎那生滅。起滅愈多,腦波次數就愈高;念頭少的話、單純的話,腦波會愈來愈低。腦波愈高,損耗能量就愈高,所以叫做心動神疲。心動神疲,心一動,精神就會疲憊不堪。性靜,情就安穩、安逸。

  所以我們怎麼辦?就要守真,志則能滿。逐物,意就移。保持沒有妄念,這叫守真。沒有妄念談何容易,就是無念,參禪要到無念,它也不容易。所以才會有念佛的法門,讓你的念頭專一,你先求專一。跟掃垃圾一樣,滿院子的垃圾,你要怎麼掃?你看他們清潔工都是先掃成一小堆一小堆、一小堆一小堆,集小堆變成中堆,然後最後集中成一大袋。念佛功夫不是要先成片嗎?一片一片,功夫成片。成片就很不容易了,就是讓我們的念頭專一在佛號上,這就是像這裡所講的守真。什麼叫沒有妄念?沒有妄念不是無念,是還有正念,有正念沒有妄念。正念就是什麼?就是佛號。佛號就是以念遣念,以正念遣除妄念。

  這是禪宗的方法,就是以念遣念,然後萬念歸一,禪宗講的就是以念遣念,萬念歸一。禪宗到後來叫做參話頭,原來是靜默禪,後來改成參話頭。參話頭就是師父給你一個題目,給你一句話頭,隨便、隨意,好,你就參毛巾吧,然後你就毛巾毛巾毛巾毛巾,你整個念頭裡頭就只有毛巾,所有的萬念都歸一,就是毛巾。到最後時機成熟了,他就問你,一歸何處?然後你如果因緣成熟,你就領悟,否則還是繼續參。那我們念佛,你念毛巾,毛巾就不會理你,你幹嘛不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時候還會跟你回應,感應道交,毛巾就是不理你。所以我們念佛的正念就是佛號,以正念遣除妄念,到最後一心不亂了,就是萬念歸一,那個一就是佛號。所以能夠接觸到念佛法門,真的是很大的福報,因為你找到一切的源頭,找到一個最簡單的法門,就不用在這裡傷神了。

  所以守真,守真就是保持沒有妄念,但是還有正念。這個時候,我們的心就能夠德行自然圓滿。德行,這個行就是包括行為,德就是內心的品德修養,行就是行為,就能夠圓滿。念佛當然要心口如一,不是光嘴巴念佛,而其他身口意三業就不理它、就隨意了,還是要三業清淨。

  「逐物意移」,追逐外在的一些物質生活。當然,它這裡面解釋是物質,其實我們念頭常常跟著外面的一些誘因在那邊跑,不一定是物質生活,有時候常常想東想西,那些東西就是我們講的法塵,落入我們第八識裡面的,落入我們意識裡面的那些種子,我看過的、聽過的、聞過的,通通都變成法塵,然後回憶就在那裡一直攀緣。所以《論語》上面才會講:「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一些不好的不要看、不要聽,看了聽了就落種子,落種子以後,你就常常去那邊想。所以我們在那邊追逐的有時候不只是物質。所以就讓你的意、你的心,讓你的心就在那邊動盪不安。移,移就是改變、動盪不安,就是剛剛講的念頭,像那個什麼?水開了一樣,煮火鍋,咕嚕咕嚕咕嚕咕嚕,心猿意馬。念頭如果很多的時候真的很痛苦,你不想想它,它一直想,愈不要想,它愈一直想。你愈睡不著,你愈叫他睡,他更睡不著,那你就用佛號這樣念念念,專注一下,說不定就睡著了,就睡得很安穩了,就夜夢吉祥了。

  「堅持雅操,好爵自縻」,還沒念吧?來,念一下。

  學生:「堅持雅操,好爵自縻。」

  老師:堅持好的操守。「雅」就是高雅的、高尚的、不俗的。好的操守。這個時候,「好爵」就是,好就是美好,爵就是爵位,以現在講就是官位。「自縻」,這個縻,我們看一下,縻就是繩子綁起來,叫做縻。綁什麼?古時候,拴馬的繩子叫做羈,所以你看它這個字形就跟馬有關;那拴牛的,它這是這麼寫,就叫做縻。馬跟牛是被人類來豢養的。那也有野牛、野馬,不受羈絆,不受羈絆就是像脫韁的野馬一樣。脫韁,那個韁繩叫做羈,綁馬的、拴住馬的;拴住牛的就叫做縻。所以「好爵自縻」,好官自然就降臨你身上了。這個縻就是一個比喻,就好像繩子就跟你牽繫、聯繫起來了。

  「堅持雅操,好爵自縻」,你只要堅守你的良好的操守,自自然然這個官爵就會降臨你身上。古時候有一種叫做舉孝廉,對不對?推舉孝順的、廉潔的,自然就有人,朝廷就會這樣子,就派人去明查暗訪。現在不是有選舉模範母親、模範父親嗎?模範母親、孝子楷模,那只是表揚一下而已。因為現在你真正做官,這些官吏要有一定的一個任用管道、任用資格,政務官那是另外一種管道;事務官、文官,那個都是要透過正式的考試,才能夠進入做官的一個途徑。那古代因為比較有彈性,所以它就有舉孝廉,所以你就要堅持雅操,就有這個機會;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就是你才有這個機會,否則的話就連機會也沒有了。

  好,那底下這個,我們時間到了,下一節我們再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