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三字經-第37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三字經》,我們從第一冊第四十四頁的第三行開始看起。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到這句經文。這句經文是談到,在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的暴政,這時候李淵,也就是後來的『唐高祖』,『起義師』是倡導仁義之師,換句話說,這是一場討伐隋末暴政的正義之戰,從而『除隋亂』,平定了隋朝末年的混亂局面,『創國基』是建立了唐朝的國基,唐朝有二百八十九年的國運。我們也為大家介紹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從唐太宗的文治以及武功這兩個方面來談到貞觀之治時期的政績。今天我們再來補充說明唐太宗貞觀時期的文治,跟大家來談一談魏徵與《群書治要》。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魏徵的生平。魏徵,字玄成,他是巨鹿下曲陽人,也就是在我們今天的河北這一帶。他是大唐時期一位非常有名的宰相。他從小就非常喜歡讀書。在隋朝末年,就是隋煬帝統治的亂世時期,魏徵還曾經出家當過道士。因為他這個人是一位很有才幹、很有謀略的人,後來他追隨李密,在李密的手下任職,他擔任元帥府的文學參軍,主管的是文書卷宗這一方面的工作。後來,李密兵敗之後,魏徵就跟隨著李密入關,投降了大唐,歸順了大唐。到了後來,李淵的三個兒子他們之間在爭奪王位的問題當中產生了激烈的政治鬥爭,所以就發生了「玄武門之變」。在玄武門之變當中,李世民就殺了他的兄弟,最終奪取了王位。這件事情發生之後,唐太宗李世民對於魏徵就非常器重,他發現這個人是一個很有膽識也很有才幹的人。唐太宗也是惜才愛才的一位好君王,後來就讓魏徵擔任諫官的這個職務,就是皇帝在政治上、在策略上有什麼得失,諫官他都有職責、有義務來勸諫君王。唐太宗李世民因為對魏徵很信任也很器重,所以常常召見魏徵,對於他政事上面的得失,經常向魏徵來請教。由於唐太宗的信任,也使得魏徵能夠充分發揮他的政治才幹,他盡心盡力的輔佐唐太宗,從而成就了「貞觀之治」。在這個過程當中,他是一個非常敢講真話的很忠誠的大臣,只要他能夠想得到的、他所知道的,他都盡心盡力的來勸勉帝王,希望他改正自己在個人行為上,以及在政治的一些措施上面的問題,他也提出了很多的治國良策。於是,君臣共同的努力,才開創了唐朝初年貞觀之治的景象。

  魏徵很有見地,也很有膽識,有的時候,當他和唐太宗之間有不同意見的時候,他也很敢去說真話。雖然有時候唐太宗沒有辦法馬上接受他直言不諱的進諫,但是後來也慢慢的被他的才幹和見地所折服。唐太宗就曾經講過一句話,他說:「人們都覺得魏徵這個人很疏慢,一舉一動好像看起來不是那麼嚴謹,而我但見其嫵媚。」君王見到敢說真話的大臣,他愈看愈喜歡。正是因為君王對他的信任,所以魏徵敢說敢做,在輔佐唐太宗的過程當中,他光是上的奏摺、奏疏就有二百多封,而且都是對於唐太宗施政很有幫助的諫言。魏徵在輔佐唐太宗的過程當中,編輯完成了一套《群書治要》,這對於幫助唐太宗治國,並且創建大唐盛世,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群書治要》這部書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年間下令大臣們編輯的,當時他下令讓諫官魏徵還有虞世南這些大臣進行整理,對於歷朝歷代這些君王他們治國的智慧經驗,希望能夠擷取精華,讓他來學習。這是因為唐太宗從十六歲跟隨著父親去平定隋朝末年的動亂,所以在十多年的時間當中,他都是南征北戰,很少有時間能夠靜下心來讀書。但是在馬上得天下,卻不能在馬上治天下。當唐太宗在二十七歲登基,奪取帝位之後,他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才能治國平天下,這需要從古往今來的許多明君聖主的智慧經驗裡面去汲取治國平天下的要訣。

  特別是他有親眼見到隋朝末年,之所以造成它會亡國的種種的原因,他看在眼裡,所以感覺到要創業和守業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在貞觀初年他就開始設立諫官,希望群臣都能夠勇於進諫,把君王政策上的過失都能改正過來。但是治國平天下這個理論基礎要如何能夠奠定?於是唐太宗就任命魏徵和虞世南這些大臣,去整理歷朝歷代的君王他們是如何治國平天下,把這些資料彙集在一起。他擷取的範圍是從經、史、子,六經,這是儒家的經典;還有史書,正式的國家頒定的史書;以及諸子百家裡面。在這些典籍當中,關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精華,都能把它擷取出來,這就是《群書治要》的由來。當然,後世也有人考證,其實《群書治要》這部書很大程度上是出自於蕭德言之手。《群書治要》可以說它幫助了唐太宗建立了大唐的盛世,在這部書裡面,是從上古時期的五帝時代,一直到晉朝,這段期間當中的典籍,從這些典籍當中選取了六十五種,總共彙集成五十多萬言。這部書的價值在魏徵所寫的序文裡面就很明確的表示說,把這部書「用之當今」,用在現前的朝代(唐朝),「足以鑑覽前古」,可以把古時候的治國經驗做一個借鑑。不但是如此,後世之人看了這部書,用來治國平天下也是非常實用的。所以唐太宗當時看到了《群書治要》,他非常歡喜,每天都認真的去學習。

  因為在現實的社會當中,你要治理國家,這些經驗都要從古人的治國理念當中去汲取,所以唐太宗就曾經說:「使我稽古臨事不惑者,卿等力也。」換句話說,他對於魏徵等大臣所編輯的這部《群書治要》是非常滿意的。貞觀之治的這種太平景象,可以說《群書治要》是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後來,這部書到後期就失傳了。所幸的是這部書後來傳到了日本,在日本的金澤文庫就有鐮倉時代日本僧人手寫的《群書治要》。因為在唐朝的時期有許多來自各國的留學生都在大唐學習,後來他們就把《群書治要》這部書帶回了日本。

  到了現代,師父上人得到了這部《群書治要》非常歡喜,因為在我們現前的時代,人們非常期盼在全世界的範圍之內能夠實現和平,而《群書治要》這部書它不僅是可以救中國,也可以幫助全世界帶來永恆的安定跟和平,所以這部書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一部典籍。師父上人也曾經教導和開示過,這些聖賢傳統文化是一切眾生自性的流露,它是超越時間跟空間的,它是不會隨著時代而改變的永恆的真理。可是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學習這部《群書治要》?師父上人特別教導我們要用「誠敬」這兩個字。在《曲禮》當中開篇就講:「《曲禮》曰:毋不敬。」清朝的康熙皇帝也曾說:「臨民以主敬為本。」所謂「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所以我們要真正的落實齊家治國,從修身開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重要的就是這「誠敬」兩個字才能夠達到,這是師父上人對於我們特別的開示。如果我們對於古聖先賢祖祖相傳的聖賢教育沒有恭敬心,縱使我們讀遍了古今中外的這些典籍,依然沒有辦法得到真實的利益。

  孫中山先生也曾經特別談到,歐洲科學的發達和物質文明的進步,不過是近來兩百多年的事,而講到政治哲學的真諦,歐洲人還要求之於中國,這是孫中山先生曾經講過的話。因此我們看到,在今天的世界,人類面臨種種的災難、種種的難題,如何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正如師父上人所說的:「要救世界、救中國,只有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才能夠辦得到。」所以在國際的舞台上,師父上人常常在歐洲、在海外,跟各國的政要還有各國的大使交流的時候,都把這部《群書治要》介紹給他們,這是中國老祖宗留給後人的治國的智慧、理念和方法,這種經驗與成效都在《群書治要》這部書當中能夠看到。所以確實在當今的這個時代,我們能夠重新讀到《群書治要》這部書,也深深的體會到,它確實有幫助中國、幫助世界實現永久的安定和平的神聖使命。這部書我們簡單的介紹到這裡,這是魏徵等大臣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而編輯整理的一部治國的寶典。

  魏徵留給後人的不止是《群書治要》,還有他的一些文章,譬如魏徵的〈十思疏〉、〈十漸疏〉等等。當我們讀這些文章的時候,後世的人們被這位忠心耿耿的、敢說敢言的大臣所感動,就是被他的這種忠誠所感動。因此當魏徵過世的時候,唐太宗非常的悲傷,他曾經說:「以銅為鑑,可正衣冠」,我們拿銅鏡來照自己的時候,我們所穿的衣服,儀容有沒有端正就可以照出來;「以古為鑑,可知興替」,就像《群書治要》這部書,就是用來以古為鑑,來學習和參考古聖先王的治國經驗,通過了解古代的歷史和治國之道,就可以汲取這些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以人為鑑,可知得失」,如果有像魏徵這樣忠心耿耿的諫臣在身邊經常給君王提建議的時候,他就對於他政治上面的種種得失可以有所了解。可是如今魏徵過世了,唐太宗非常感傷他失去了一面明鏡、一面鏡子。

  這句經文我們今天就補充到這裡,大家接著來看《三字經》的下面一句經文: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這句經文是談到,唐朝是傳了二十代,它的國運是二百多年,是二百八十九年,將近三百年。『梁滅之,國乃改』,一直到朱全忠滅了唐朝之後,才把國號改為「後梁」。這是講述唐朝後期的歷史,唐太宗之後。

  我們看到雪公的《中國歷史綱目》就有談到「武氏之亂」,這是發生在唐高宗的時期。在唐太宗的晚年,因為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他們之間在相互的爭奪王位,因此後來都被廢了,就改立第九個兒子,也就是靖王李治,改立李治為太子。

  在公元六四九年,李治即位,這就是後來的唐高宗。李治在位的期間,他以洛陽做為東都,因此唐朝就有兩個京城,兩個國都。在唐高宗在位的期間,他繼續實行著當年唐太宗所留下來的種種規章制度,而且在他的身上也體現出他的父親勇於納諫而且勤政愛民的好風範,因此在唐高宗在位的期間,特別是初年,邊疆很安定,老百姓的生活也很富足、安居樂業,這就是歷史上的「永徽之治」。

  高宗在位的時期,唐朝的疆域版圖是空前的遼闊、空前的廣大,南是到了越南橫山,北部是到俄羅斯東西伯利亞,西部是到和歐洲交界的鹹海,東部是到朝鮮半島,這個版圖是空前的遼闊。

  但是到了唐高宗的中期,朝廷的實權就逐漸由皇后武則天所掌握。武則天是一個非常凶殘的人,她在唐太宗的時期被封為才人,後來唐太宗過世的時候,她出家為尼,等到唐高宗即位,她又進入宮廷當中,高宗立她為皇后。但是她這個人生性很善於諂媚,心胸比較狹窄,特別是在後宮當中。她在成為皇后之前,就經常去講原來的皇后王氏的過失,還有妃子蕭氏,甚至於不惜殺掉自己的親生女兒去陷害當時的皇后,因此導致王后和蕭妃都先後被廢,最後武則天得以成為正式的皇后。她的殘忍還包括,到了後來,把原來的王后和蕭妃的手腳全都砍斷了,扔到了酒甕當中,把她害死。換句話說,她為了奪取這個位置是不擇手段的。後來唐高宗就處處受制於武則天,她在旁邊垂簾聽政,唐高宗實際上後期政權都落在武后的手上。後來她又害死了太子,她一步一步在臨朝稱制的過程當中,一直到後來她自立為皇帝,其實是不擇手段的,因此說她是在宮廷鬥爭當中非常凶殘的一個人。

  可是她治國是有一定的才幹,這個人她是足智多謀,而且也讀過不少書,對於歷史、典籍也都十分通曉,很有文采。於是,到了公元六六O年,唐高宗因為自己身體的原因,就把朝政交給了皇后武則天來處理,武后就和高宗並稱「二聖」。到了中宗時期,中宗是高宗之子,他即位之後,我們看雪公的《歷史綱目》當中就有談到「周移唐祚」,這就是武則天後來廢掉了中宗,而自立為皇帝,把國號改成「周」。同時,她廢掉了皇帝,就是當時的唐中宗,又改立四子李旦為帝,這就是唐睿宗。到了公元六八四年,武則天平定了徐敬業,又廢掉了唐睿宗,她自己就把自己立為皇帝,國號改為「周」,在歷史上稱為「武周」。

  在武則天執政的時候,這個人我們看,她在宮廷的政治鬥爭當中,她是非常心狠手辣的,但是她在治國的方面是有一定的政治才能。她執政的期間,就對於科舉制度進行了改革,開創了殿試跟武舉,同時她也能夠知人善任,發揚文教。當然因為她這個人非常凶殘,所以如果有人和她敵對,成為她的政敵,她是絲毫都不手軟的。早在她在高宗時期冊封為皇后之後,當時對於反對她的大臣就經常給他流放,甚至於滅族。她當了皇帝之後,對於李唐的宗室更是大肆的屠殺。因此在歷史上對她的負面的評價,主要是從她凶殘的方面來定論的,認為她是唐朝的罪人,對於唐朝的江山社稷帶來很大的危害。這是從負面的方面來講。

  我們看雪公的《歷史綱目》也談到「周移唐祚」,這是在中宗時期。武則天稱帝之後,任用周興、來俊臣這些酷吏,殘殺一些和自己敵對的勢力,所以在當時害死了很多人。後來來俊臣被治罪的時候,人們爭著吃他的肉,可見對於他是痛恨到了極處。因此,她在當政的過程當中,她的是非功過這種評價也是比較極端的,一方面對於她的凶殘,確實在當時就害死了很多人;但是也因為她很有才幹,她的政治才能還是比較突出的,所以在武則天執政的期間,國家還是持續的處在繁榮富強的局面,在文化方面也很發達。所以歷史上就稱讚武則天是「政啟開元」,就是說她當時的政治策略給國家帶來了安定繁榮的局面,這個對後來的「開元之治」有了承先啟後的作用,它前面是承著「貞觀之治」,所以「治宏貞觀」,後面又開啟了「開元盛世」。

  到了公元七O五年,以宰相張柬之為首,有五個人發動了「神龍政變」,他們逼迫武則天退位,扶持李顯復位,就恢復了大唐的國號,李旦被立為相王。於是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這樣的一段歷史,也就隨著這場政變而結束了。

  到了公元七O六年,唐中宗復位之後,也受到了當時韋皇后以及她的女兒安樂公主的影響,當然也包括了武則天的舊黨武三思對他的影響,於是他先後把張柬之和敬暉這些人流放,甚至於誅殺。中宗的皇后就是韋皇后,她非常淫亂,而且她也很想效法武則天一樣,可以垂簾聽政,掌握國家的大權,後來她甚至下毒殺死了她的丈夫唐中宗。這個時候,他們是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帝,這就是唐殤帝,同時想要加害相王李旦。後來成為唐玄宗的李隆基,他是李旦的兒子,當時他還是臨淄王。於是,李隆基就在太平公主的協助之下發動了一場政變,這個政變叫做「唐隆政變」,於是誅殺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包括武則天殘餘的勢力,最後他是擁戴李旦復位,也就是他的父親。唐睿宗李旦復位之後,他的妹妹太平公主和李旦的兒子李隆基之間又有了權力之爭,權力的鬥爭。到了公元七一二年,唐睿宗把皇位讓位給李隆基,這就是後來的唐玄宗,隨後唐玄宗就把太平公主賜死,這就使得唐朝皇室內部的宮廷鬥爭就此結束了。

  唐玄宗他在當政的初期,還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好皇帝,譬如他非常重視任用賢臣為宰相,並且整治許多貪官污吏,精簡官僚,還設了採訪使、節度使的制度。我們看一下雪公《中國歷史綱目》當中講到「開元之治」,這是唐玄宗他在初期「清除宮闈」,把宮廷內部的鬥爭平息下來之後,他就開始任用許多賢德的宰相、賢德的大臣一起來治理國家,是「賢相輔政」,所以就共同開創了唐玄宗時期的「開元之治」。他任用姚崇為宰相,姚崇當時人們稱他為「救時之相」,也是一個非常有才幹的大臣。他任用宋璟為相,就使得當時的官僚制度得到非常好的發展,百官他們各司其職,而且在賞罰方面是賞罰分明,政策上有一些過失也能夠及時的得到糾正。當時是廣開言路,人們也能夠把他們的建議及時的提供給皇帝和宰相。

  唐朝的年間,從貞觀之治一直到開元之治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前面看到唐太宗李世民能夠建立貞觀之治的和諧景象,是得力於他身邊的大臣,包括房玄齡還有杜如晦,包括魏徵這些人;而到了唐玄宗的時期,則是任用姚崇和宋璟為宰相,所以政治上就非常清明。還有韓休,韓休當宰相的時候,唐玄宗的日子其實沒有那麼好過的,因為韓休這個人他生性很正直,他當宰相的時候,他考慮任何問題,都是從國家的利害、利益的角度上去想,他比較沒有私心,而且不會太顧及私人的情面。所以當時韓休任宰相,人們對他的評價是非常好的。玄宗皇帝做為君王,有時候他也比較喜歡享樂,但是當他在宮廷裡面,譬如在打獵,或者是請樂隊來奏樂,唐玄宗常常會問左右的人說:「今天這個事情韓休知不知道?」結果想不到,過了一會,韓休勸諫皇帝的奏章就送到了唐玄宗的手上。

  結果有一次,唐玄宗對著鏡子,心裡就很不高興,一聲也不響,左右兩邊的人就跟他說:「自從韓休做了宰相之後,皇上您一天都沒有好日子過,您為什麼不把他撤職?」結果唐玄宗就說:「韓休當了宰相,雖然我是很瘦,可是天下的百姓都胖了。」這個意思就是說雖然君王的日子過不好,可是百姓的生活都得到了提升。「像蕭嵩這樣的大臣,雖然他很喜歡順從我的意思說話,我當時是覺得很高興,但是回去一想,心裡就會很不安;可是韓休雖然在一些問題當中經常和我的意見不一樣,常常反對,提出反對的意見,當時我雖然感覺到很惱怒,但回去再想一想,我的心就非常安然。因此,為什麼我會任用韓休來做宰相,是為了國家,而不是為了我自己。」從他所說的這句話我們可以體會到,為什麼他在前期能夠開創開元之治,這不是無緣無故的,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他知人善任,所以這個時候,諂媚巴結的人、投機取巧的人在君王面前都不起作用,他能夠節制自己的欲望,而任用敢說敢做、任用有德行有才幹的人來輔佐君王,這就是開元之治能夠得以實現的重要原因。可是很可惜,唐玄宗後期沒用繼續保持這種勵精圖治的作風,所以後期他就開始任用像李林甫這樣的奸臣,最後導致了「天寶之亂」。一個人做為君王本身,他的心態的變化導致治亂之相反,這一點我們在歷史當中也常常會有看到這樣的情況發生。

  唐玄宗在初期提拔這些賢臣為相,確實就整治了當時貪官污吏橫行的現象,並且精簡官僚,還設了採訪使、節度使這些制度。在經濟上,唐玄宗在初年也是很提倡節儉的,並且鼓勵恢復義倉。在軍事方面,他興復馬政,對外則收復了遼西營洲、還有河西九曲這個地方,河西九曲是在唐睿宗的時期就賜給吐蕃的,把這些地區他都收復了。此外,唐玄宗還再次降服了契丹、奚、室韋、還有靺鞨這些政權。

  像靺鞨,這也是我們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之一,其實它在歷史上淵源也是很早,在周朝的時期稱為「肅慎」,後來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稱呼,一直到隋唐的時候,稱它為「靺鞨」。靺鞨它分布在今天我們中國東北這一帶,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和黑龍江的中下游。靺鞨這一族當中有一個支派叫做「黑水靺鞨」,這就是後來的女真族,所以靺鞨可以說是後期女真族的前身。女真族後來在北宋時期,它曾經滅掉北宋建立金國,而形成與南宋對峙的局面。這在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當中是非常有名的一支。唐玄宗時期把這些少數民族,包括契丹、包括靺鞨這些政權都降服了。在西域地區,吞併了大小勃律,並且攻滅突騎施。塞北政權方面則是降服復國的後突厥,後來又扶持回紇消滅後突厥。於是在唐玄宗的統治之下,唐朝的國力非常強盛,逐漸步入了盛世,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

  但是可惜的是,開元盛世並沒有一直保持下去,在唐玄宗的後期就發生了天寶之亂。我們看看雪公老人的《中國歷史綱目》,在「天寶之亂」當中有三個條目,首先是「佞相當國」,這個時期唐玄宗不再任用像姚崇、宋璟、韓休這樣賢德的宰相,而是聽信了李林甫這種奸臣的話,這是佞相當國;再來,「常山殉節」,這是導致了後來安祿山之亂;接著是「明皇西幸」,唐明皇不得不在安祿山之亂當中就離開京城。

  天寶之亂,「天寶」是後期唐玄宗把年號改成了天寶。因為當時唐朝達到了盛世,國家非常安定和諧,天下太平,百姓也生活得非常安樂,於是唐玄宗初期這種勵精圖治的作風就開始發生了轉變,他喪失了向上求治的意識,就開始縱情享樂,而疏忽了國事。特別是在這個時期,所謂佞相當國,他任用了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為宰相。李林甫這個人非常狡猾,詭計多端。我們看一下在《通鑑》當中記載的,他是唐朝皇室的親族,字哥奴,別號月堂。這個人表面上看起來很忠厚、很柔和,說話也巧妙而動人,很能夠迷惑人。可是實際上這個人的心地是很狡猾、很奸詐的,而他在處事待人接物的時候很擅長利用他的權謀手段去達到他的目的。偏偏就是這樣的人,他的官位還做得很高,後來他是當到兵部尚書兼中書令。甚至在唐玄宗的時代,他也利用他這種口蜜腹劍,喜歡使用權謀,用權謀技巧的手段就當到了宰相的位置。他當了宰相之後,他很善於迎合皇帝,他經常去跟宮廷的宦官和妃子們勾結,他就可以第一時間掌握玄宗皇帝的心態和他的一舉一動。所以他在和皇帝奏事和應對的過程中,對皇帝充分了解,就能夠很好的迎合玄宗皇帝的意思,因此唐玄宗後期對李林甫非常信任。

  李林甫當宰相當了十九年的時間,是用盡了心機,不斷的鞏固自己的權力,鞏固自己的位置。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他不斷的排斥異己,凡是有在政治才能上超過他的,他都想辦法去排擠他,或者是在功業方面比他更強的,或者是有一些大臣也得到了皇上對他的信任,包括一些皇親國戚,權勢如果是跟李林甫相近的,他都想盡辦法去排擠他,甚至去誣蔑這些人,給他定罪。他又常常用甜言蜜語去引誘人,暗中又常常設計圈套去陷害。所以這種就是說,他是屬於心口不一,嘴裡是一套,心裡想的又是一套,這樣的人卻在唐玄宗後期受到了重用。而在唐玄宗後期就把所有的國家大事都委任給李林甫來處理,就使得許多人想要給皇帝提意見就沒有辦法,這些聲音就沒有辦法傳到君王的耳朵當中。所以李林甫他執政十多年,天下的人都把他當成是仇敵,知道這個人是一個奸邪的小人。後來就釀成了後期的動亂,包括安史之亂。結果李林甫的下場也是非常不好的,甚至死後連棺材都被剖開,屍體也被砍斷,這是一代的奸臣他的下場就是如此。

  再來,唐玄宗後來非常寵愛楊貴妃,把她納為貴妃,天天都不理朝政,同時把她的兄長楊國忠任為相。楊國忠這個人也是非常專橫的一個人,後來安祿山之所以會叛亂,也是跟楊國忠有直接的關係。於是後期因為政治局面的混亂,李林甫死後,楊國忠做宰相,宦官高力士干政。而這個時候的唐玄宗雖然朝政非常混亂,可是他又比較好大喜功,邊境的將領又常常挑起一些戰爭,對待少數民族的戰爭又不斷,靠這個來向朝廷邀戰功。在這個時候,兵制是由府兵制改成募兵制,所以就讓節度使和軍鎮當中的士兵他們結合在一起,導致邊將專軍的局面,這也就使得安祿山得以掌握了軍事大權。這些種種的因素都是造成了後來天寶之亂的原因。

  安祿山後來自己稱帝,稱大燕皇帝,在河北真定這個地方,太守顏杲卿和他的弟弟顏真卿,當時就是和安祿山在對抗。後來賊將史思明把顏杲卿抓住了之後,就送到安祿山的面前,但是顏杲卿這個人是很有志節,忠心耿耿、為國為民的一位非常好的將領,所以後來他就在安祿山面前罵賊不屈,最後就被他殺了。於是安祿山之亂就導致了唐明皇後來只好離開京城。我們看雪公《中國歷史綱目》當中第三條(丙)就談到「明皇西幸」。唐明皇他離開京城之後,就直接往蜀地這個地方去逃命。在這個過程當中,護衛他的將士們他們對於楊國忠這個人非常痛恨,於是他們就開始起來要求皇帝要殺掉楊國忠,正是因為這個奸臣楊國忠導致了安祿山的叛變。結果大眾將士們的怨氣沒有辦法平息下來,後來陳元禮就出了一個主意,就勸唐明皇李隆基殺掉楊貴妃來安撫軍心,於是皇帝只好忍痛殺了楊貴妃,這個時候才把將士們的怨氣平息下來。這都是安史之亂過程當中所發生的比較重要的歷史事件。

  當時唐玄宗因為東都洛陽被安祿山和史思明攻陷了,他只好逃到成都。在成都這個過程當中,士兵他們的怨氣就直接的顯現出來,最後導致唐玄宗只好賜死楊貴妃,這是安史之亂。這個時候,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這就是唐肅宗。唐肅宗繼位之後,唐玄宗就被尊為太上皇。而這個時期,安祿山在東都洛陽自稱大燕皇帝,年號是聖武。

  於是這就發生了睢陽之戰。睢陽之戰是在公元七五七年的時候,河南節度副使張巡以及睢陽太守許遠,他們率領軍隊堅守住隋唐大運河的咽喉,就是江淮的屏障睢陽,睢陽這個地方就是我們今天的河南商丘。而在睢陽之戰當中,叛將尹子奇為了報仇,就讓安慶緒前後大軍有幾十萬人,被睢陽的四千名守將牽制了十個月。你看雖然他只有四千人,但是因為他在睢陽這個咽喉要道當中頑強的抵抗,所以導致他幾十萬大軍在十個月的時間當中都沒有辦法在戰爭中有所進展。就是這十個月睢陽之戰的頑強的抵抗,才使得後來唐朝的軍隊能夠反攻,這是郭子儀最後才順利的收復了兩京。我們《聖學根之根》以後還會學到「兩京收復郭公勛」,指的就是這段歷史。

  我們來簡單介紹郭子儀,這是在安祿山安史之亂當中能夠使得唐朝軍隊取得勝利的一位功臣。郭子儀,他是華州鄭縣人。這位忠心耿耿的大臣,他前後事奉過唐朝的四位君王,從唐玄宗到唐肅宗,以及後來的代宗、德宗,這四位君王當政的時候,郭子儀都是朝廷的重臣。他被封為汾陽郡王,世稱郭令公。唐朝經歷了安史之亂而能夠再度的中興,郭子儀的功勞是非常之大的。郭子儀是在唐玄宗的時代以武舉中第,後來他任朔方的節度使,並且平定了安史之亂,他還聯盟回紇征服了吐蕃這個地方。在永泰初,僕固懷恩間說吐蕃跟回紇分道入侵,當時郭子儀是輕裝免胄深入回紇的軍營當中,回紇的人民非常感念郭子儀的恩德,因為這個人是一個非常仁厚的將領。所以他的德行也感動了少數民族的首領,於是就跟他結盟示好,後來使得唐朝的軍隊得以和回紇部隊聯合在一起,從而打敗了吐蕃。

  到了德宗的時期,也是感念他的恩德,最後在德宗時期是贈予他「尚父」的德號。因為郭子儀這個人他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大臣,他對待下屬能夠用仁愛寬厚的心態來對待他們,而且他在帶兵打仗、訓練軍隊的時候也是賞罰分明、恩威並施的。包括他曾經擔任過宰相的職位,宰相在唐朝的時候稱為中書令,在當宰相的時候他也有他獨到的戰略眼光,並且處處能夠用深謀遠慮來幫唐朝的朝廷制定出非常好的戰略與政策。所以當他在歷事唐玄宗一直到唐德宗這四代皇帝的過程當中,是經歷了幾十年的時間,後來的肅宗皇帝也特別讚賞他,就是說整個唐朝能夠再中興,能夠在戰亂之後再重新恢復元氣,走向安定和諧,這一點郭子儀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因為他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大臣的典範,所以他一生也是福壽康寧,最終得以善終,他死之後謚號為忠武。

  後面我們會再談到安祿山的下場,我們看一個忠臣跟一個叛將,他們在一生當中最後的結局相差是很大的,是完全不同的。這也讓我們通過歷史能夠看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忠心為國的人他最後得以善終,即使就像顏杲卿最後以身殉國,千百年來也是為人們所懷念、所緬懷,但是像安祿山、史思明這樣的叛將,最後的下場都是非常慘的。這也是我們從歷史當中就能夠看到因果。

  這八年的叛亂最後讓唐朝的國力得到很大的損傷,所以從初期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之後就逐漸的轉向衰微,中央的權力也不斷的減弱,而節度使的權力卻愈來愈大。再加上均田制的瓦解,土地兼併的現象愈來愈嚴重,租庸調制也沒有辦法實行。所以後來唐朝的人口就愈來愈少,土地變得很荒蕪,這就導致後來藩鎮割據的現象就形成了。

  這一段是講到唐朝的歷史。在這裡從正史當中的〈逆臣傳〉,我們來看安祿山的下場。安祿山本身是一個胡人,是唐朝營州的胡人,他本來姓康,他小時候就失去了父親,隨著母親再嫁,所以他又改姓安,名字也改為祿山。這個不是他的本名,是後來才改的。他的生性就是非常凶殘,喜歡嫉妒別人,而且是足智多謀,很會揣測人的心意,去逢迎人心。早年他在張守珪部下的時候,因為他違犯了軍令,當時是要處死刑的。後來把他押送到京城的時候,唐玄宗特赦,就赦免了他的死罪,後來就把他提拔成了平盧節度使。因為他這個人特別能夠逢迎、能夠諂媚巴結君王,因此唐玄宗就對他很信任,就任命他兼任了范陽、河東三鎮的節度使。於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他就討好李林甫、討好楊貴妃,甚至於自願的要讓楊貴妃收他為養子。這都得到了唐玄宗的恩准,後來又封他為東平郡王,於是安祿山這個人就愈來愈狂妄,驕縱奢侈,就開始要謀反。

  但玄宗卻對他沒有戒備之心,也沒有懷疑之心,他認為安祿山這個人是忠心耿耿、很可靠的一個人,所以凡是有來跟唐玄宗告密,說安祿山要謀反,唐玄宗都不相信,甚至於把來告密的人捆綁起來交給安祿山來處理。可是想不到後來安祿山果然造反了,這個讓唐玄宗非常痛心,於是他就殺了安祿山的兒子安慶宗。於是安祿山就馬上去報復,當他叛軍攻陷長安的時候,他也慘殺玄宗身邊的這些事奉他的人,還有宗室的諸王,甚至於公主妃妾、皇子皇孫,還有這些皇親國戚一百多人,全都把他殺了,甚至剖心來祭祀他的兒子安慶宗。後來他自稱雄武皇帝,建國號為燕,改元聖武。

  後來唐玄宗就逃到四川去避難。安祿山稱帝之後,他這個人就非常狂妄,日夜的喝酒,天天的在那裡享受聲色犬馬。結果他眼睛突然就失明了,皮膚也開始紅腫潰爛,整個人就變得情緒特別暴躁,就是在他身邊照顧他的人,稍稍不如意,他就開始鞭打他們,特別是他貼身的太監李豬兒,經常就被他毒打。

  安祿山的寵妾看到他身體愈來愈不好,就怕他有一天病死,於是她要求改立她的親生兒子安慶恩為太子。結果安祿山的嫡子安慶緒聽說之後,就唯恐沒有辦法傳位,於是他就收買了李豬兒,潛到了安祿山的營帳裡面,用大刀砍他的腹部。結果安祿山最後整個腸胃都潰散流出,整個血就沾滿了床,就這樣慘死在李豬兒的手下。這是安祿山的下場。當然,後來安慶緒也沒有好的下場,最終他也是被安祿山的部下史思明所殺。

  所以我們看到安祿山本人當初蒙受玄宗皇帝對他的信賴,雖然名義上是君臣,實際上就像父子一樣,但是這個人他不知道感恩圖報,反而是起兵來造反,結果轉眼之間就落得這麼悲慘的下場,包括他的兒子安慶緒,還有史思明這些叛賊叛將的結果也是如此。所以我們看到這一段是記載在正史當中的一段文,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來的這些亂臣賊子,因為他們忘恩負義,所以最終的下場和果報都是非常不好的,歷史上像這樣的例子都是很多的。

  楊慎在《二十一史彈詞》當中談到隋唐的歷史,他有一首〈西江月〉就說:「追想千年往事,六朝蹤跡茫然」,就是到了隋唐的時候,六朝繁盛的景象已經看不到了。「隋唐相繼統中原,世態幾回雲變」,這是說整個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於是隋朝、唐朝相繼的入主中原,統一全國。「楊柳淒迷汴水,丹青慘澹凌煙。樂游原上草連天,飛起寒鴉一片。」這一段彈詞就是〈說隋唐〉。

  唐朝到了唐代宗、唐文宗的時期就非常混亂了,唐代宗的時期是「藩鎮之亂」。因為當時許多的地方將領他們擁有兵權,漸漸的就不受到中央政府的管制,他就佔地為王,並且這些將領之間又互相的討伐、互相的攻打對方,最後就導致了唐朝末年的藩鎮之亂,一直到唐朝終唐之世,藩鎮之亂一直都很嚴重。

  接著是文宗,唐文宗的時期,我們看雪公老人的《中國歷史綱目》,這裡就有談到「宦官黨爭之禍」。這是到了唐憲宗的末年,宦官當政,他們的勢力愈來愈大,甚至於殺掉了唐敬宗而重新立皇帝,所以宦官的權力就凌駕於君王之上。後來李訓遵循唐朝帝王的旨意,就開始要誅殺這些宦官,但是後來事情洩露了之後,被仇士良所殺,這個就是「甘露之變」。再來在宦官黨爭的禍患當中,還有李德裕和牛僧孺,他們各自樹立自己的黨派。所以在唐朝末年的政治上還是非常混亂的。

  這段歷史,「梁滅之,國乃改」,後來到了僖宗時期黃巢起義,李克用出兵來收復叛亂。於是黃巢的將領朱溫就投降了大唐,在昭宗的時期就封他為梁王,後來唐朝滅亡。這一段是朱溫弒篡的歷史。所以我們就接著來看下面的這段經文: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我們結束了大唐的盛世,於是歷史又走向了五代這個時期。五代包括『梁唐晉,及漢周』,也就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以及後周,這五個朝代就稱之為五代。五代時期,每個國家的國運都是很短暫的,而它的興、它的亡也都有各自的原因。

  我們看一下雪公老人「五代短祚」,這是《中國歷史綱目》當中談到五代時期的各朝各代興滅的概略,這裡就有梁、唐、晉、漢、周興滅的簡單歷史。首先是「朱溫篡唐」,他是改國號曰「梁」。這一段我們在前面「唐之衰亡」,昭宣帝這個時候也有看到朱溫弒篡。朱溫本來是黃巢手下的一個將領,他投降大唐,在唐昭宗的時候封為梁王,可是他後來把唐昭宗劫持到了洛陽,並且殺了他,重立帝王,接著又殺了他,還殺了太后和諸王。於是唐朝就此滅亡,朱溫他就把國號改成梁,這就是後梁。

  因為梁、唐、晉、漢、周,這五個朝代,這裡說『稱五代,皆有由』,它都是有所由來的。但這些朝代為了和前面的朝代做出區別,所以在它前面就加了一個「後」,變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這個跟南朝時候的朝代名很相像,南朝時候也是在前面加一個南字,宋、齊、梁、陳。

  首先我們來看後梁。後梁太祖就是朱溫,朱溫篡唐。其實朱溫這個人本來他是一個村野的無賴之人,因為他家裡非常貧窮,所以他無以為生,這個時候他就跟二哥一起投靠了黃巢,因為在唐朝末年有黃巢起義。在黃巢起義的過程中,朱溫這個人就立了很多戰功,於是他就得到了黃巢對他的信任,成為他的左膀右臂。可是這個人後來卻背叛了黃巢並且歸順了大唐,於是大唐皇帝認為這是一個忠臣,來投降的,可是想不到這個人也是非常的奸詐險惡,他後來竟然纂位,最後導致唐朝的滅亡,他就自己又建立了後梁。

  可是朱溫這個人他不但是非常奸詐,而且是一個荒淫無道的昏君,他甚至於跟他的兒子友珪的妻子(也就是他的兒媳婦)通奸,導致最後他被他的兒子朱友珪殺死了,於是王位就傳給他的第三個兒子朱友貞。朱友貞在位十一年的時間,後唐的軍隊就打入了後梁,於是他獻出國寶投降了,自己就自焚而死,於是後梁滅亡,前後兩代君主,朱溫和朱友貞,只有短短十七年的時間就滅亡了。

  當時討伐他的就是後唐的莊宗李存勖。我們再來看雪公的《歷史綱目》,李存勖是李克用的兒子,他滅掉了後梁,自稱為帝,國號是「唐」,這就是後唐,李存勖他就是後唐的莊宗。後來他是被伶人所殺,為什麼?這也是李存勖這個人生性比較驕傲,而且他很寵愛劉夫人,為了取悅劉夫人,他就經常在自己的臉上敷上粉,與這些伶人,伶人就是這些演藝人員,演戲的戲子,一起來演戲取樂,不關心朝政,天天在那裡尋歡作樂,所以後來將士們就開始叛變,在亂箭當中後唐莊宗李存勖就被殺死。於是百官他們就立李嗣源為明宗,這就是後唐的明宗皇帝。李嗣源是李存勖的養子,本來這個人他就沒想要當皇帝的,所以這個人他也不喜歡發動戰爭到處去討伐、去打仗,可是反而因為他的這種心態,使得人民百姓得以在頻繁的戰爭之後有一個喘息的機會,所以反而他在位的時候,農業生產得到了發展,年年豐收。他在位八年的期間,這個國家算是處在小康的局面當中。

  後來他傳位給閔帝,被潞王廢成鄂王,又把他毒死了。潞王他自己稱帝,這個就是廢帝。廢帝有一次喝醉酒了,他就對部下石敬瑭的妻子說:「妳才回到京城,又急著要回去,妳是不是要跟石郎謀反?」這是一句喝酒喝醉時候說的話,但是卻讓石敬瑭產生了懷疑,所以他就向契丹借兵來叛變,最後廢帝他就自焚而死,這就宣告後唐的滅亡。後唐它一共是四代的君王,一共有十三年的國運,都是很短暫的。

  接著我們來看石敬瑭,這個時候後唐滅亡,後晉開始建立。石敬瑭是唐明宗的女婿,官位做到節度使。因為後唐的廢帝,我們剛剛說到他是酒後說出了這句話之後,讓石敬瑭產生恐懼,因此他就結交契丹,向契丹稱臣割地,來求得契丹對他的援助。後來契丹就把他冊立為皇帝,並且派兵來幫助他消滅了後唐,於是他建立了後晉。當時他為了結交契丹的時候,他把燕雲十六州都給了契丹,甚至於對於契丹不但是稱臣,還認契丹的王為父,自己稱子,就是靠這樣的手段奪取了帝位。結果到了出帝的時候,因為他聽從臣子的建議,向遼稱孫而不稱臣,所以遼主很生氣,就出兵攻打汴京,就把出帝抓去北方,把他封成負義侯。這個時候後晉滅亡,它只傳了兩代的君王,只有十一年的時間。

  我們接著看後漢。劉知遠本來是後晉的節度使,這個人很有威望,當後晉滅亡的時候,大眾就把黃旗披在他的身上,擁戴他為王,這就是後漢,他改國號為漢,這就是後漢,後漢的高祖是劉知遠。我們剛剛說的他在後晉是擔任的河東節度使,但是因為後來中原無主,民不聊生,當時中原是被遼王耶律德光所佔據,所以當時大家都希望趕快把契丹的兵趕走,因此共同就推劉知遠為天子,來安定天下。一開始他還稱晉,後來就改成漢。雖然他得到皇位是用正當的方式,但是他對於人民百姓並沒有什麼貢獻。一直傳到隱帝這個時期,隱帝這個人就非常的驕縱,所以國家的整個政治體制綱紀也很混亂。於是後來武將郭威被讒,他只好稱兵入朝,隱帝就親自帶兵防禦,最後打了敗仗,他就被他的大臣郭允明所殺,所以後漢就滅亡了。後漢也是兩代君主,它的時間更短,只有四年的時間。

  再來,我們再看郭威,郭威他稱帝之後這個國號就改為周,這就是後周,也就是五代時期最後的一個朝代。我們來看一下後周簡單的介紹,郭威這個人還是比較節儉的,他建立五代時期的最後一個朝代。他最初是以清君側這個名義,出兵到了後漢的京城,本來他是想要立後漢高祖的侄子為皇帝,後來在入京的途中把他廢為湘陰公,後來也殺了他。所以郭威等於是篡漢而得到了天下,這就建立了後周。

  郭威這個人比較節儉,他去世的時候,還讓他的養子柴榮,柴榮是後來後周的世宗,給他下葬的時候是用紙衣瓦棺下葬,這是一個比較節儉的君王。於是他的養子柴榮繼承了君位,這就是後周的世宗。後周的世宗他親自帶兵去討伐各國,他的軍事武力方面還是很有戰功的。而且他這個人是賞罰分明,也了解民生的疾苦,所以在他治理國家後周的過程中興利除弊,在五代的各個君王當中他算是一位最英明的君王。後來他在出征遼這個時候,在軍中就生病去世了,他去世的時候只有三十九歲。於是君位就傳給了後周的恭帝,恭帝他當時只有七歲,你看就是孤兒寡母,在這種局勢當中非常柔弱可欺,而且身邊也沒有得力的大臣來輔佐他,最終的結果他就是禪位給趙匡胤,於是後周就滅亡了。後周是傳了兩代的君王,只有九年的時間就滅亡。

  而這段歷史我們到後來在學宋朝歷史的時候,就會再跟大家講解當時趙匡胤是後周恭帝派他去攻打契丹,可是到了陳橋的時候發生兵變,於是眾人把黃袍就加在了趙匡胤的身上,把他推舉為皇帝,於是後周就宣告滅亡了。這是五代的歷史一個簡單介紹,後面就是「炎宋興,受周禪」,這個炎宋指的就是北宋,就是趙匡胤他在陳橋兵變當中就立為皇帝,宋朝就興起,後周宣告滅亡。五代簡單的歷史我們就介紹到這裡。

  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