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三字經-第35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三字經》,我們從第一冊第四十三頁的倒數第一行開始看起。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這段經文是講的自從東晉被劉宋篡位之後,緊接著就進入了宋、齊、梁、陳這四個朝代,也就是南朝的四個朝代。它們都是建都在金陵,金陵就是在我們今天的南京,因為偏安於南,稱為「南朝」。『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這句經文為我們講述了南朝的歷史。

  首先我們先來看「宋」。在雪公的《中國歷史綱目》當中就有談到,南北朝有南朝變遷和北朝變遷。南朝變遷分為宋、齊、梁、陳,宋是從劉裕篡晉開始,這是稱宋。也就是在公元四二O年的時候,劉裕廢掉了晉帝,自立為君,這就是南朝宋。這個宋為了和後世北宋時期趙匡胤建立了宋朝,為了把這兩個宋區分開,所以就把劉裕篡晉而建立的這個朝代稱之為劉宋。在宋武帝當政之後,就重視休養生息的政策。這個和漢初的時候一樣,因為是經歷了連年的戰火,所以老百姓都需要休養生息來恢復生產。同時,宋武帝他還非常重視推廣教育,實行中央集權的政策。另外在官員的任命方面,他也不拘一格,有一些貧寒之士,他有德行、有能力的,政府也把他啟用為官。

  到了公元四二二年,劉裕駕崩了,繼承他的王位的是他的長子,也就是劉義符。但劉義符兩年之後被廢掉,後來是他的弟弟劉義隆登基,這就是宋文帝。宋文帝在政治上有什麼樣的措施?首先,在政權的方面,他為了保持一種政治上的平衡,所以他在政權上是剷除強臣。同時,在宋武帝時期所推行的這種休養生息的政策,在宋文帝的時候也還是繼續的在實行。而劉宋的這種政治方面的舉措,就使得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恢復他的生產和生活,所以這個時期,在南方,它的文化和經濟方面就一天比一天繁榮。

  到了公元四五三年的時候,太子劉劭殺了自己的父親,自立為君。於是,這個時候武陵王劉駿起兵來討伐他,最後劉駿殺了劉劭,自己登基稱帝,這個就是宋孝武帝。劉宋的孝武帝在位的前期還是有一定的作為的,包括他抵禦北魏對於劉宋的侵犯,而且在內政的方面也是比較安穩,有所建樹。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到了他當政的末期,他就開始比較驕傲自滿了。所以這個時候,他就沒有再繼續他的前代君王這種休養生息的政策,反過來,他是大興土木,非常奢侈浪費,讓百姓的生活就加重了他們沉重的負擔。本來劉宋在最初宋武帝時期還有宋文帝時期,文化經濟這種發展繁榮的局面,到了宋孝武帝在位的末期就逐漸的走向了衰敗。後來孝武帝駕崩了,繼承他的王位的是他的長子劉子業,但這個人非常荒淫而且很狂暴,後來就被湘東王劉彧把他廢除了,歷史上稱之為「前廢帝」。但是劉彧當政的時候,也沒有把劉宋走向衰敗的這種局面扭轉過來,反而在這個期間戰爭很頻繁,而且他還大肆的殘殺宗室和大臣,生活也非常的奢侈浪費。於是在這個期間,蘭陵的蕭氏蕭道成,這個時候他暗暗的培養自己的勢力,最終在公元四七四年的時候取代了劉宋,他自立為王,蕭道成就建立了齊朝,這就是南齊。於是,蕭道成就成為了齊高帝。

  我們知道劉宋它為什麼會滅亡,這個跟後期的君王不能夠勵精圖治、與民休息是有關的,而且和他們的驕奢淫逸的作風都是有關係的,這才導致了劉宋的滅亡。所以蕭道成建立齊朝之後,就吸取了劉宋滅亡的教訓,他就比較提倡節儉,而且在當政的過程當中他也比較寬厚。但是非常可惜,蕭道成在位短短四年的時間,他就過世了。繼承王位的就是齊武帝蕭賾,蕭賾有繼承他父親的這種風範,因此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這是南齊初年的治國方略。因此,南齊這個朝代,相對來說,有一段時間還是相當穩定的。但是好景不長,到了公元四九三年,齊武帝蕭賾過世之後,他的繼承者還是走上了前朝劉宋滅亡的老路。齊明帝蕭鸞和他的兒子蕭寶卷,他們也是屠殺宗室,而且是任意的處死大臣,這些行為就是比較殘暴的統治政策,也引起了很大的民怨。到了公元五O一年的時候,蕭衍當時是雍州刺史,他就帶兵打入建康(建康就是現在的南京),他追廢蕭寶卷為東昏侯,蕭寶卷當時已經被宦官給殺害了,另外他立蕭寶融為君,這就是齊和帝。但是不久之後蕭衍又把齊帝廢掉,他自己建立了一個新的朝代,這就是梁朝,也就是南梁,蕭衍就是非常有名的梁武帝。

  梁武帝是一位信奉佛法的君王,最開始他當政的時候,還是勤勤勉勉的來處理國家的大事,而且他本人也是很注重自己的德行修養,以儉約來自持,但是到了晚年,他也是不理朝政。梁武帝可以算是佛門的大護法,我們非常熟悉的禪宗的達摩祖師在這個時期來到中國,就曾經和梁武帝有一段對話。但是可惜的是,梁武帝雖然見到了達摩祖師,而且知道他是一位高僧,可是彼此見面話說得並不投機,於是梁武帝就把達摩祖師給請出去了,後來兩個人就沒有再見面。其實後來梁武帝,我們可以想像他內心還是非常後悔的,只是做為一朝的國君,他後來即使感到後悔,但是這個面子的問題,他沒有辦法再回頭來向達摩祖師懺悔。我們知道,梁武帝在當時佛教方面,他可以說是一位大護法。我們曾經聽過這樣的一首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講的就是這個時期的景象。因為梁武帝非常喜歡建寺院,建了四百八十座寺院,都是規模很大的道場;而且他也喜歡人出家,有誰想出家,他都很歡喜來護持,所以有幾十萬人在這個時期出家,確實是很興旺。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梁武帝可以說是佛教的一個大護法。

  達摩祖師來的時候,聽說這是一位高僧,當然梁武帝也要跟他見見面。結果見面的時候,梁武帝覺得他自己護持佛法的功德很大,就是有點傲慢自滿的態度,於是他就問達摩祖師說,他一生護持佛法,建寺安僧,這個事業功德是不是很大?結果想不到達摩祖師回答他:「並無功德。」其實祖師講的是真話,但是這個真話、這個老實話聽起來就是不順耳。於是,畢竟是梁朝的一代開國君王,聽到達摩祖師這個答覆,他面子上也下不去,心裡也覺得受不了,所以就很生氣。當然這是帝王,他也沒有當場就發作,只是叫人送客,就是請他走,我們話不投機就別再談了,這就把達摩祖師給送走了。

  師父上人在講到這一段公案的時候就談到,他說梁武帝如果當時問一下,可能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你說我並無功德,為什麼說我並無功德?」要是請達摩祖師把這個問題講清楚、講明白,這就解決了。可是他不是,直接送客。所以達摩祖師來到中國,就沒有這個機緣得到帝王的護法。其實在佛教的角度上來說,福德和功德從表面上來看是相同的,只是福德這是著相的一種福報,而功德是不著相的。如果當時梁武帝跟達摩祖師在對話的時候把這個事情問清楚、問明白,可能他就不會去送客了。所以兩個人話不投機,後來達摩祖師就在少林寺面壁九年。

  我們看到禪宗在我們中國佛教史上是非常興盛的一個宗派,當時達摩祖師從印度來到中國就是為了傳法。如果當時他就能夠得到中國帝王的護持,可能禪宗很早就能夠發揚光大。但是當時這種機緣不成熟,所以後來禪宗也是到第六代才興旺。如果當時梁武帝護持達摩祖師,可能禪宗很快在中國就興旺起來。所以他們這一段對話確實也是給人很有啟發。

  師父上人在這個墨寶當中也寫到:佛說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所以功德最重要的在於你的用心。「於一切法,心無所礙,隨眾生住,恆不捨離;斷一切惡,具足眾善,一切幻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所以梁武帝雖然做了很多好事,但是就是因為他的心還著相、還執著,所以他所做的這些好事可以說是福德,而不能算是功德,是這樣的一個道理。

  到了公元五四八年的時候,發生了「侯景之亂」。侯景叛亂,就把梁武帝圍困在臺城,第二年他就餓死在城中。實際上,梁武帝蕭衍在位的四十八年時間,我們看雪公《歷史綱目》當中談到「百姓小安」,其實他把這個國家還是治理得很不錯的,老百姓可以安居樂業。但是可惜好景不長,後來又發生了侯景之亂。於是他的兒子蕭綱即位,這就是梁簡文帝。後來梁簡文帝也是被侯景所殺,於是梁朝就處在崩潰滅亡的邊緣。

  到了公元五五七年的時候,陳霸先滅了梁朝。陳霸先的勢力也是在討伐侯景之亂的過程當中逐漸發展起來的。陳霸先滅梁就建立了陳朝,這就是南陳,宋、齊、梁、陳,南朝的最後一個朝代。陳霸先就是陳武帝。

  我們看到,在南朝的這些朝代頻繁更迭的過程當中,以及多年的戰爭的困擾,我們有聽過一句話說,國家在興替更迭的過程當中,「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就是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特別是這些黎民百姓。因為戰爭與朝代的更迭,所以它整個的民生經濟都受到了很大的損傷,於是南朝到了南陳的時代就逐漸的轉弱,而北朝就不斷的變強。到了公元五五七年的時候,北朝因為它的實力逐漸強大,足以能夠和南方的政權抗衡,因此它們入侵。北方政權入侵之後,陳武帝當時是親自帶兵來抗擊北方的侵略,結果這場戰爭打贏了,南朝這種弱勢的局面開始有所好轉。到了五五九年的時候,陳武帝陳霸先過世了,後來繼承他君位的是他的侄子,叫做陳蒨,這就是陳文帝。陳文帝在位的過程當中,他也很想要把南陳的這種弱勢的局面扭轉過來,所以他加大力度來整治當時的整個風氣,這就使得陳朝在這個時間稍稍獲得了一點安定。

  到了五六六年,陳文帝駕崩,繼承他的王位是他的太子陳伯宗。但是繼位到了第二年的時間,就被陳頊所廢,這個陳頊是安成王。於是陳頊就代替他稱帝,這就是陳宣帝。陳宣帝當政的時候,也非常注重讓老百姓可以恢復生產、恢復經濟,所以他施行的政策也是輕徭薄賦的政策,就是讓百姓可以得到休息,這樣國力逐漸逐漸的就得到了恢復。可惜的是,到了公元五八二年,陳頊(也就是陳宣帝)過世之後,繼承他王位的是太子陳叔寶。陳叔寶我們知道,這是後來成為了亡國之君,因為這個人他非常奢侈、荒淫無道,是一個昏君。雖然他在文學上有一些才華,寫的一些詞用詞非常的華麗,但是做為一個君王,他確實是不合格的。陳後主在當政的時候,他不像他前代的君王這樣勵精圖治,而是整天在那裡花天酒地,也不問政事、不理國政,於是陳朝的整個政治局勢在陳後主的手上開始走向了末路。這個時候,在北方的楊堅,也就是後來的隋文帝,他正在不斷的壯大自己的勢力,準備要滅掉南陳。到公元五八八年的時候,楊堅就任命他的兒子楊廣統率軍隊開始攻打南陳。南陳在陳叔寶陳後主的帶領下,本來就已經走向了窮途末路了,是完全不堪一擊的。於是楊堅、楊廣的軍隊後來就攻陷了建康,就是它的都城南京,宣告了陳朝的滅亡,這是在公元五八九年的時候。

  這段歷史就是《三字經》所說的「宋齊繼,梁陳承」,宋齊梁陳這個是南朝的政權。「都金陵」,「都」就是首都,在這裡用作動詞。「金陵」也就是建康。建康是古時候的稱呼,我們現在稱這個地方是南京。所以南京是六朝古都,在歷史上曾經是非常繁華,因此,在南朝宋、齊、梁、陳它們四朝當政的時候,都是把金陵,也就是南京做為它的首都。

  從公元四二O年東晉滅亡之後,宋、齊、梁、陳就是在我們中國南方地區所出現的四個漢人的政權。與此同時,在中國的北方也有一個元魏政權,元魏政權是鮮卑人所建立的。南朝和北朝合起來,後世的史學家就把這個階段稱之為「南北朝」。南朝和北朝究竟是以誰為正統?司馬光先生他在《資治通鑑》當中是把南朝奉為正統,也就是宋、齊、梁、陳。

  我們看楊慎《二十一史彈詞》第五段所說的就是南北史,他有一首清平樂。「閑行間坐,不必爭人我。」你說爭什麼?爭來爭去還不就是一抔黃土一場空。「百歲光陰彈指過,成得甚麼功果。」你看宋齊梁陳這個朝代不斷在改朝換代,即使是百年的光陰,也不過是在一彈指之間就流逝了,哪個朝代興、哪個朝代廢、哪個君王有功、哪個君王有過,其實都是在這彈指一揮間。「昨日羯鼓催花,今朝疎柳啼鴉。王謝堂前燕子,不知飛入誰家。」這個彈詞也都是講述著對於這段歷史的感慨。像南京建康做為南朝的都城,它有六朝古都這種繁華的歷史,可是每逢朝代更迭之際,當年的繁華的盛況,到了後來,也不就是變成了一片廢墟嗎?楊慎的《二十一史彈詞》最後一句談到:「王謝堂前燕子,不知飛入誰家」,這個詞在唐朝的時候,我們讀過劉禹錫的〈烏衣巷〉,也有同樣的這句話,說:「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本來這是六朝貴族所居住的地方,譬如在東晉時期,像王導還有謝安這兩個大家族,他們都是居住在烏衣巷,所以當年是何等的繁華。可是當朝代更迭、戰火紛飛之後,這個地方就長滿了野草,原本繁華的烏衣巷,也沒有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了,而只有夕陽斜照在昔日的深牆之上。這是看待這段歷史,這些詩人他們心中的感慨。換句話說,既然最後本來繁華的地方都變成了這麼荒蕪的景象,你說這些人爭來爭去,到底爭的是什麼?最後還是什麼都爭不到。

  我們把南朝的歷史學習過之後,下一句經文就是講述的北朝: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這段經文講述的就是北朝的歷史。北朝位於北方,最開始是拓跋珪建立的北魏,傳到魏孝文帝的時期,就有一個有名的魏孝文帝改革,就是他非常注重禮樂和教育,並且施行漢化的政策,把姓改成「元」,所以歷史上稱為「元魏」,這個跟曹魏就可以相區別。到了魏孝武帝的時期,分為東魏和西魏。後來宇文覺篡西魏,建立了北周;高洋篡東魏,建立了北齊,以上這些都是屬於北朝的政權。所以從北魏統一了北方開始,一直到後來隋文帝滅掉北周為止,北朝的時期歷經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這幾個朝代,歷史上稱之為「北朝」。

  我們看雪公老人的《中國歷史綱目》就有談到北朝的變遷。從這個《綱目》當中我們就看到這個時期,從北魏開始,一直到東魏、西魏的建立,接著是北齊還有北周,我們在這個綱目當中看得非常的清楚。

  我們首先來看北魏。北魏的前身就是代國,代國是在十六國時期,我們前面有學過五胡十六國,在那個時期,北方有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就叫代國,它是北魏的前身。到了公元三七六年的時候,它被前秦所滅。它建國的君王也是少數民族,是鮮卑族人,叫做拓跋什翼犍。到了公元三八六年的時候,他的孫子拓跋珪又光復了代國,他在牛川即位,同一年改稱為「魏王」。這是拓跋珪的時期,他把國號改為「魏」,他自己稱帝,這就是北魏。

  到了公元三九五年的時候,拓跋珪打敗了後燕,真正入主中原。過了兩年,也就是三九七年,他攻破了後燕的首都中山。到了第二年,攻破中山的第二年,就是三九八年,拓跋珪把都城遷到了平城,平城就是現在的山西大同,他正式稱帝,他就是魏道武帝。所以北魏政權所在地,它的都城就在現在的山西大同。這是魏道武帝。

  到了四O九年,拓跋珪被殺,繼承王位的是他的兒子拓跋嗣,拓跋嗣就是北魏的魏明元帝。到了公元四二二年的時候,拓跋嗣(明元帝)開始進攻宋朝,就是進攻劉宋。當時剛好是宋武帝劉裕駕崩的時期。可是這次進攻,北魏並沒有取得成功,因為劉宋的軍隊他們守城守得很好,所以魏軍就沒有得逞。到了四二三年的時候,拓跋嗣也駕崩了,他的太子繼承王位,這就是拓跋燾,也就是魏太武帝。當時拓跋燾只有十六歲,雖然他的年齡很小,但是他在柔然入侵的過程當中,也很成功的抵抗了它的入侵,後來他十三次出兵柔然,把整個漠北地區全都征服了。到了四三一年,還攻下了胡夏、山胡,並且西逐吐谷渾。在四三六年的時候,就滅掉了北燕。過了三年之後,又滅掉了北梁。這樣原本在北方特別分裂的局面,就在拓跋燾在位的期間得到了統一。

  這個歷史就開始進入了魏孝文帝改革的時期。自從魏昭成帝開始,北魏的政權他們就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就是漢文化對於北魏皇室拓跋的家族,對他們的影響是非常深的。所以它逐漸的在改變鮮卑人原有的一些生活習慣、一些風俗,開始去向漢人的文化、漢人的禮俗來學習。這一點就是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的期間,這種漢化的進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公元四七一年,拓跋宏繼承王位,這就是北魏孝文帝。最初的時候是由他的祖母文明馮太后在執政的,馮太后輔佐魏孝文帝輔佐了十四年的時間,在這個期間,就對於整個北魏的朝廷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後來馮太后駕崩,這是在公元四九O年的時候,魏孝文帝他就開始親政。孝文帝親政之後,他就開始推行進一步的深化改革政策,這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魏孝文帝改革」。

  他的改革都有哪些方面的措施?首先,他把都城遷到了洛陽,原本是在山西。遷都洛陽,同時他們還把自己的姓改為漢姓。本來他是鮮卑人,是有他們少數民族的姓氏的,但是為了能夠實現他漢化改革的理想,所以魏孝文帝就讓鮮卑人改為漢姓,北魏皇室也由原來的「拓跋」的姓改為「元」姓,這個元是元朝的元,所以北魏又稱為「元魏」。我們看到《三字經》的經文:『北元魏,分東西』,分為東魏、西魏;『宇文周,與高齊』,這裡說的「元魏」就是北魏,因為他改姓元,所以稱為「元魏」。同時,在語言方面,在禮俗方面,在衣著方面,還有一些風俗習慣,甚至連官制的方面,他都進行大力的改革。譬如在語言方面,他不再用鮮卑語,而是使用漢語;在衣冠文物方面,他們採用的是漢人的官服,而不再使用鮮卑人他們的衣著服飾,以前他們是編髮左衽的,而且他改革過程當中嚴格的禁止鮮卑人穿胡裝,不准穿少數民族的衣服;同時,他很注重學習漢人的禮儀,用漢人的禮儀來代替鮮卑族舊有的民俗、風俗習慣;在官制的方面也進行了改革,原本的鮮卑族的官制,也把它改成了漢人的官制;與此同時,他還積極的鼓勵鮮卑族的貴族和漢人通婚;並且把鮮卑人進行遷移,以洛陽為他們的籍貫。這些改革都是北魏孝文帝的深化的漢化改革政策,這使得北魏在文化和經濟各個方面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我們說到魏孝文帝,確實是有許多值得我們稱讚的地方,包括他本身個人的德行與修為,可以說他是北魏歷史上的一個很賢德的君王。我們來看在史書當中對於魏孝文帝的記載,他不但是有這些改革的政策,而且他本身也是一個很有德行、很孝順的君王。我們看一下《帝紀》當中的記載。北魏的孝文帝是鮮卑族人,本來他是姓的拓跋氏,就是拓跋宏,後來在改革之後就改為元氏,本來叫拓跋宏,後來就改為元宏。即位之後,他有許多政治上的措施,對於國家各個領域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貢獻。譬如他大興文治、平均民田、編制戶籍、修明堂。明堂,我們看到在漢人的歷史上,帝王和諸侯他們要舉行一些重要的典禮,都是在明堂當中舉行的。他還建靈台,這個靈台就是用來觀察天文氣象的,這也可以幫助指導人們進行農業的生產。他還設立太學,就是在教育方面他也很重視。舉行祭祀天地之禮,你看像祭祀天地這些做法也都是漢民族漢文化歷史很悠久的優良傳統。還有舉辦養老籍田制度,這個就是一個君王他本身有孝敬之德行,把孝敬父母長輩的這種心,用來去孝敬天下的老人,所以他有這種養老籍田的制度。這都是他在在位的期間所做出的一些貢獻。孝文帝之所以進行改革,是因為他覺得北方少數民族的一些風俗習慣比較鄙陋,沒有漢民族這些文化傳統那麼優秀。所以他進行的深化改革,從遷都洛陽,一直到改變少數民族舊有的風俗,實行華夏的禮儀,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做了很深化的改革,包括語言、服裝都進行了改革。

  魏孝文帝在位二十九年,廟號是高祖,他是北魏的歷史上可以說是第一位賢德的君王。他能夠有這麼多有利於鮮卑族的漢化政策,而且在治理國家的時候,能夠有這麼好的政績,其實也跟魏孝文帝他本身的德行是分不開的。我們看在歷史當中記載,魏孝文帝從小就非常孝順,而且很仁慈,性情也很寬宏。換句話說,他心量、心胸比較寬廣,又有仁愛之心,這些特質都是身為一個賢明的君王所應該具有的美德。

  譬如有一次,照顧他的侍者拿食物要送進來的時候,不小心把很燙的湯撒到了孝文帝的手上,但是他就毫不介意,也沒有責怪他們。又有一次他們送來的食物當中裡面有一些髒東西,他也一笑了之,不追究責任。這就說明他在生活的一些小節當中,很能夠寬恕別人、原諒別人,這是說他的性情很寬宏。甚至於之前在太后當政的時期,就有宦官曾經在太后面前說一些誹謗的話,說一些謠言,講孝文帝怎麼不好。當時太后不分青紅皂白,在憤怒之下就責打了孝文帝,但孝文帝他默默的承受,也不為自己辯解,這個事情過了就算了,也不放在他的心上。到後來太后去世之後,孝文帝開始當政,有了實權的時候,對以前曾經誣告過他的宦官也沒有去懲罰他,而是同樣用仁愛之心來對待他。所以從這些方面看出,他確實是一位非常賢德的君主,不但他的心胸氣量很寬廣,而且他確實處事待人接物都很有仁愛之心。

  我們如果曾經去過山西大同,相信很多人一定都會到雲岡石窟去參觀。以前我們在北方求學的時候,也曾經和家人來山西大同欣賞雲岡石窟。雲岡石窟是佛教藝術的一個寶庫,而它的建造就是從北魏時期開始的,一直到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大部分的工程都是在北魏的時期完工的。北魏的皇室貴族他們也都是信奉佛法。所以我們到了雲岡石窟去欣賞佛教藝術的造像的時候,會被它恢弘的氣勢、非常莊嚴的佛菩薩的形象深受感動。

  而在二OO一年,雲岡石窟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在世界文化遺產當中。世界遺產委員會對於雲岡石窟的評價是這樣的: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有窟龕二百五十二個,造像是五萬一千餘尊,代表了公元五世紀到六世紀時期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它的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而雲岡石窟它剛好就是在北魏的時期,主體的造像工程是在北魏時期完成的。從北魏的興安二年一直到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它完成了主體工程,不過後期的造像的工程是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

  每一位去參觀石窟的人,都會被它恢弘的氣勢,以及非常流暢莊嚴的佛像造型深深的吸引。確實我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於這些古人所留給我們的珍貴的,無論是精神財富也好,還是物質的財富也好,我們其實都應該要有機會好好的去學習、去欣賞,了解到在這個時期佛教也是蓬勃發展的。以上我們介紹的是北魏孝文帝。

  而到了孝明帝的時候,也是由太后專政,當時孝明帝的母親是靈太后胡氏,但是她非常心狠手辣,最後是殺死了孝明帝,先後立了明帝的女兒和孝文帝的曾孫元釗為君王。這個事情也引發了契胡族的首領,叫做爾朱榮,他後來就打著為孝明帝復仇的理由南下京師,於是把胡太后和元釗就溺死在黃河之內,這個歷史事件就叫做「河陰之變」。後來他是立孝文帝的侄子元子攸為皇帝。

  元子攸繼位,就是魏孝莊帝。孝莊帝當時因為他是在爾朱榮河陰之變的過程當中繼位做皇帝的,但是他繼位之後並不甘心屈服於爾朱榮,於是又想要把他殺死。結果爾朱家為了報仇,就開始反叛,後來孝莊帝在晉陽被弒殺。到了後來,晉州的刺史高歡又誅滅爾朱氏,就把孝文帝的孫子元修立為國君,這就是魏孝武帝。

  魏孝武帝元修即位之後,當時把持政權的是高歡。但是元修不願意成為高歡的傀儡,所以就起兵攻打他,但最後戰敗了。戰敗之後,元修就投奔到宇文泰的手下,當時宇文泰是關西的大都督。而高歡就另外立了孝文帝的曾孫元善見為帝王,這就是魏孝靜帝。於是北魏的政權就分裂成東魏和西魏這兩個政權。

  到了公元五五O年,高歡的次子高洋他逼迫東魏的靜帝禪位,就是把君王的位子逼著他禪讓給他,高洋自己稱帝,就把國號改成齊,這就是北齊。但是高洋雖然在位的初期到處去征伐,但是後來國事慢慢安定下來之後,他也變得非常荒淫而殘暴,所以北齊國力慢慢的就變得很衰弱。

  後來他的兒子高殷繼位之後,是由叔父高演來輔政。可不久婁太后廢除了高殷,就改立高演為齊孝昭帝。孝昭帝在位的時期國力慢慢的恢復,可是他在位只有兩年的時間就去世了,於是臨終之前他就把君位傳給了他的弟弟高湛,高湛就是後來的北齊武成帝。但是武成帝和他的兒子父子兩個,他兒子叫高緯,父子兩個都非常昏庸而且好色,所以國政也就日漸的混亂,最後在公元五七七年被北周把它給消滅了。

  從魏孝武帝西遷之後,同年他就被宇文泰給毒殺。到了第二年的正月,宇文泰就立孝文帝的孫子元寶炬為為帝王,後來他的兒子元欽、元廓相繼嗣位。

  到了西遷之後,宇文泰就開始掌權,開始專權,因此整個西魏的政權後來是全都掌握在宇文氏的手中。到了五五六年,宇文泰過世,就把他手上的權力,把國家的大權交給了他的侄子,叫做宇文護,而爵位交給他的兒子宇文覺來繼承。第二年,宇文護又逼著西魏的恭帝把君王的位子禪位給宇文覺,把國號改成周。於是宇文護就獨攬大權,三年之內,他殺了三位君主。到了公元五六O年的時候,立了宇文泰的第四個兒子,就是宇文邕為君王,這就是周武帝。

  周武帝還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王,最開始他是採取韜光養晦的方式,最後經過十二年之後成功的誅殺了宇文護,於是他就可以親自執掌朝政。自從周武帝開始親政之後,他就實行了中央集權的政策,對內是提倡儒家學說,而對外他則是聯合突厥。到了公元五七七年,周武帝東征北齊,第二年他攻克了鄴城,於是北齊就宣告滅亡。

  到了五七八年周武帝去世,他的太子宇文贇繼立,這就是周宣帝。但是周宣帝這個人也是一個荒淫無道的昏君,同樣的是喜歡隨意誅殺一些功臣,撤藩剝爵,這就引起了人們對他的怨恨。楊堅這個時期就開始私底下集結文武大臣,換句話說,當時楊堅是擔任柱國,他看到君王這麼昏庸無道,所以他暗暗的在發展自己的勢力,他的勢力逐漸的龐大。後來周宣帝去世之後,他的兒子繼位,就是周靜帝。

  這個時候,它的政權已慢慢的走向衰弱,於是在公元五八一年的時候楊堅代周稱帝,把國號定為大隋,楊堅就是後來隋代有名的隋文帝。到了公元五八七年的時候,隋文帝楊堅就廢掉了西涼的後主,叫做蕭琮,於是西涼就滅亡了。緊接著他又發動戰爭滅陳(南陳),第二年就把建康,就是它的都城攻打下來,於是南陳就宣告滅亡。於是我們整個中國的這塊土地上,從永嘉之亂以來,中國再度實現了統一,於是南北朝的歷史就結束了,從這個時候就開始了隋朝的時代。

  這句經文我們就學習到這裡,從宋齊梁陳一直到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這段歷史就是南北朝的時代。所以我們給大家介紹了整個南朝變遷的過程,以及整個北朝變遷的過程。自從楊堅滅掉了北周的政權建立了隋朝,我們中國歷史又進入了一個全國統一的時代。

  我們接著看下面的這句經文: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迨至隋』,迨就是等到,到了楊堅建立隋朝,就正式結束了南北朝時期的統治,而統一了全中國。楊堅也就是隋文帝。我們看到歷史上的許多朝代開國的君王都是勵精圖治,很有作為的國君,隋文帝楊堅也是如此。因為他了解民生的疾苦,所以他在位的期間確實是勤政愛民,而且他生活很節儉。但是非常可惜的是,他在晚年有「骨肉之變」。我們看到雪公老人的《中國歷史綱目》「隋紀」,首先就是談到高祖楊堅,首先講到平陳統一,再來說到是骨肉之變。骨肉之變就是講到他晚年立太子的時候,為後來隋朝的滅亡種下了禍因。楊廣,也就是隋煬帝繼位之後,也是非常荒淫無道,而且剛愎自用,最後導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所以說『不再傳,失統緒』,只傳了一代,三十八年的時間,隋朝就滅亡了。

  我們先來看一下《中國歷史綱目》,這是隋高祖楊堅,在「隋紀」當中所記載的,首先是平陳統一。他討伐南陳,這是結束了南朝的統治。因為在南北朝的時期,整個中國是處在分裂的局面當中,所以是隋高祖楊堅實現了中國的統一。我們知道南陳末代的君王陳後主是一個很昏庸的國君,所以當時隋朝的軍隊打過來的時候,陳後主陳叔寶當時還在那裡享受,在那裡奏樂。這是一個非常荒淫無度的昏君。後來軍隊是在一口井裡面,就是一口胭脂井裡面發現了陳後主。後來把他從井裡面撈出來的時候,就看到陳後主和兩個妃子都在裡面,於是後來他被俘虜到長安。

  雖然陳後主他的文學方面文采非常好,但是確實他並不是適合當一國之君。我們到唐朝看到杜牧的詩裡面還曾經寫到:「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後庭花」就是指的南朝陳後主他所寫的〈玉樹後庭花〉。因為他是亡國之君,後來這個〈玉樹後庭花〉也成為了亡國之音的代名詞。

  這句經文,『迨至隋,一土宇』,就是說的隋朝統一天下,就結束了南北朝混亂割據的局面。「不再傳,失統緒」,這是說非常可惜,隋朝的朝代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它只傳了三代就亡國。不再傳,就是說君王的位置他沒有再傳第二次,但是實際上隋朝是傳了三代的君王,只是第三代隋恭帝在位的時間非常短暫,所以人們往往就把他忽略了,是這個原因。

  隋文帝楊堅廢了北周靜帝,自立為王之後,是把都城建在了長安,後來他滅了南朝的陳國,這個時候就實現了南北統一。而隋文帝本人也是一個非常勤政愛民的君王,譬如他有時候聽到百姓日子過得並不好,他也像過去一些開國的君王一樣,他就覺得自己沒有把國家治理好,才使得百姓的日子不能夠過得非常的幸福安康。此外,隋文帝楊堅對自己在生活方面的要求也是很嚴格的。他的生活是非常簡樸,而且不喜歡喝酒吃肉,包括在宮廷當中的宮女還有嬪妃,她們身上穿的衣服也都是一些舊的,經常會洗滌的衣服。

  同時在治理國家的過程當中,也是經歷南北朝末年的戰亂,所以隋文帝楊堅也很注重讓老百姓能夠恢復他的生產和生活,因此他獎勵老百姓去進行耕種,就是對農業生產他是很重視的。還有為了讓百姓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充分的精力去發展農業的生產,他對老百姓的勞役還有賦稅都盡量的給他減輕。

  因此我們說在隋朝建國的初年,做為一位明君,隋文帝楊堅是一位很不錯的君王。但是可惜的是,到了晚年他家庭當中的糾紛,特別是他的兒子為了爭奪王位,為了爭奪君位,最後用了許多手段,在文帝晚年的時候,就沒有選對正確的繼承人,這點對於隋朝國運這麼短暫的時間就結束是有直接影響的。所以他晚年確實也是一時糊塗,被他的妻子還有奸臣,以及逆子給蒙蔽了,所以在立太子這件事情當中沒有做出一個非常明智的選擇。

  隋文帝的夫人獨孤皇后也是一個非常節儉的皇后,而且她很謙虛恭敬,生活都很節儉,也喜歡讀書,但是她有一個特別忌諱的事情,就是最不喜歡有人去納妾納妃而忘記了自己的糟糠之妻、結髮之妻。於是獨孤皇后她也不允許隋文帝去親近宮廷當中其他的女子,包括在皇室當中如果她聽到有誰又去納妾,或者是有誰又去新娶了一任小妾之類的,這個是她非常不喜歡的,聽到這些消息,她都要勸隋文帝來懲罰他。她的這種心態,對於後來隋文帝的兒子在爭奪王位的過程當中是有了直接的影響。因為當時他所立的太子楊勇,他的元配沒有生孩子,而他的妃子雲氏生了三個兒子,所以太子楊勇就非常寵愛他的妃子雲氏,這一點獨孤皇后是非常不喜歡的。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來在這個問題上,晉王楊廣,因為他有心要爭奪太子的位子,所以他就用了很多心計。

  我們看一下在雪公老人的《中國歷史綱目》當中,高祖(乙)就是「骨肉之變」。這裡就有談到隋文帝楊堅也是生性節儉,但是他也是疑心很重的一個人,於是他見到太子楊勇,譬如比較奢侈浪費一點,這個時候他心裡就感到很不高興。於是文帝和他皇后的這種性格都被晉王楊廣充分的利用,所以楊廣就裝作自己非常儉樸的樣子,他知道他的母后不喜歡人家納妾,她比較喜歡所有的人只去寵幸他元配的夫人,所以他就為了迎合母后的心思,每天都跟他的妻子蕭妃在一起。而每次當隋文帝和他的皇后駕臨的時候,楊廣只把一些又老又醜的僕人安置在旁邊,然後他自己跟蕭妃都穿著非常破舊的衣服。並且他住的地方樂器、物品都是積滿了灰塵,也不去擦,就是讓父王看到他的生活是非常儉樸的。所以隋文帝跟他的皇后被他蒙蔽了,就對他很滿意,覺得他有儉樸的作風,於是就種下了後來把楊廣立為太子的因。

  後來,又因為皇后(獨孤皇后)以及楊素一再的在隋文帝身邊講太子的過錯,於是最後就把太子楊勇廢為庶人,改立楊廣為太子。到了隋文帝生病的時候,他在洛陽仁壽宮,當時楊廣就開始爭奪帝位的陰謀,最後他是殺死了自己的父親,自立為王,這就是隋煬帝。而且他父親死了之後,他馬上就把他兩位年輕的庶母佔為己有;換句話說,這是完全違逆倫常的做法;並且矯詔把原來的太子也給殺了。這就是隋高祖雖然他本身是一個很英明的皇帝,但是很可惜的他沒有把自己立太子的問題處理好。於是隋煬帝登基了之後,他的這種荒淫跟殘暴就達到了極處,最終就是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我們來看一下雪公老人的《中國歷史綱目》談到「隋之滅亡」,就是隋煬帝,就是楊廣,他是弒父殺兄而立。你看他把父親殺了,把自己的兄長也殺了,從因果的角度上來看,他的這種做法絕對會有很深重的果報的。果然,他不但是把一個國家帶向敗亡的境地,而且最後他自己的下場也是非常不好的。隋煬帝有哪些暴政?我們來看雪公的《綱目》當中談到,第一個是「苦役虐民」,就是做了很多勞民傷財的事情,第二個是「荒婬殘暴」,這都是隋煬帝。

  本來隋煬帝是居住在長安的,後來他就聽信了相士的讒言,就跟他說,這個長安的地理位置對君王本身是不利的,所以他就開始另外再建設洛陽的宮殿。在宮廷當中,許多的花草樹木是從江南一帶運過來的,即使是這樣勞民傷財,他還是覺得不夠。因為當時他讓楊素派了兩百萬個人,幫他去建造東京的宮殿。並且他又建造西苑,二百里的範圍當中,他這種宮殿的建設是非常豪華、非常壯麗的,裡面的亭台樓閣都是用非常奢侈豪華的物品去裝飾。但是他覺得這還滿足不了他享受的需要,因為他以前聽說六朝古都當時的這種繁榮的景象,他是特別嚮往,所以他就徵了兩百萬個百姓這些民工去挖了大運河。他挖大運河的目的是做什麼?就是為了讓自己享受之用的,挖了運河他就可以常常到江南一帶去尋歡作樂。

  因此在隋煬帝的時期他開了通濟渠,通濟渠就是當時的運河,從煬帝的大業元年開始開鑿,北通運河,再來從板渚向東南一直到達淮河這一帶,南方是和邗溝連接在一起的。所以每次隋煬帝要到江南去遊玩的時候,他就可以通過這個運河直接從長安出發,一直到江都。而在運河的沿岸,他也都栽種了一些樹木,可以讓他沿途欣賞。從長安到江都這段路途當中,又建設了很多宮殿,有四十多所宮殿,龍舟就造了好幾萬艘,這都是為了供給他一個人去享受、去遊玩。所以在開鑿這個大運河的過程當中,以及建設這些宮殿樓閣的過程當中,百姓死傷的人數是非常多的。他的這種苦役虐民的做法,自然就引起了天下人對他的不滿。另外他還經常到處去遊玩。他本身就是荒淫無道的一個昏君,同時又常常出兵到處去討伐其他的地區,這就搞得老百姓確實是民不聊生,最後楊玄感開始發動暴亂,所以天下大亂。

  我們看到他荒淫殘暴這個方面,也是在隋朝末年的時候引起天怒人怨。譬如說他非常不喜歡人家給他提意見,他做的這些吃喝享受、勞民傷財的事情,要是一旦有人跟他進諫,可能就會被他馬上下令拖出去殺了。再來,他出動軍隊去討伐高麗,結果最後是無功而返。這個時候,看到隋朝的統治是這麼殘暴,所以天下的這些群雄,他們個個都開始在擴充自己的勢力,要稱王稱帝。這個時候李淵做為太原留守,他的兒子李世民就開始鼓動他的父親要來起義,推翻隋朝的統治。

  因為隋煬帝的暴政,所以他確實是非常不得民心的,再來他很寵信楊素和宇文化及,而這兩個人都有篡奪君位的想法,所以後來隋煬帝是被宇文化及所殺害。李淵他起義之後,成功的入關,就把隋恭帝立起來,可是不久就把他廢掉了。於是這就是「不再傳,失統緒」,我們《三字經》經文當中所講的,隋朝的整個統緒全都喪失了。所以實際上它是傳了三代君王,但是第三代這個恭帝因為他立了之後就被廢了,所以他在位的時間非常短暫。而隋朝它的國祚只有三十八年,這麼短的時間就失去了自己的江山。

  因此,我們看到師父上人這裡有一幅墨寶,這裡就寫到:「修身治國莫大於節欲,儉者節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節欲者安。」一個人要治家,他一定要節儉,儉以養德,無論是修身齊家都是如此,治國就更是如此了。治國,這一代的君王一定首先要節制自己的欲望,要能夠以儉養德,這樣他在這個位子之上的時候,他才會想到如何去治理天下國家,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而不是圖謀自己的享受,這個是治國,做為一個君王他需要具備的美德。可是如果這個君王他是在這個位子之上恣情的享受,就是無限的去放任自己的欲望,而且不能夠以節儉的生活作風來長養自己的德行的話,這個國家就很容易把它帶向一個危險的境界,甚至於會滅亡。所以說「奢者放情」,你非常奢侈浪費,自己的欲望,無窮無盡的欲望都讓它隨意的發展,這種情況之下就會導致自身,還有他所統治的這個國家邁向一個很危險的境地。所以說「放情者危,節欲者安」。如果任由自己的貪欲不斷的發展,那實際上他的這種驕奢淫逸的作風,已經使他處在一個非常危險的境界。如果他能夠節制自己的欲望的話,把心力用在如何加強國計民生,加強這個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各個方面的發展,能夠勵精圖治,這個國家才能夠長治久安。

  這個是師父上人的一幅墨寶,確實我們用這樣的一種眼光來看待隋朝末年,包括南北朝時期在朝代更迭的時候,為什麼這個朝代能興起,為什麼這個朝代能滅亡,其實都可以說「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我們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儉、一個奢,取決於這樣的原因,最終會導致它的成與敗。因此這種歷史興亡的教訓,我們都要深深的記取,希望後人不要再重蹈覆轍。

  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