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三字經-第16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第一冊《三字經》,我們從三十八頁的第四行開始看起。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到這句經文,從這裡往下是說五倫的關係。在五倫關係當中,人與人之間都有彼此應該要盡的義務與職責。如『父子恩,夫婦從』,這是強調父慈子孝,父親慈愛,子女孝順;「夫婦從」是夫義婦聽,夫妻之間也都應該要互相的尊重和體諒。『兄則友,弟則恭』,兄弟姐妹之間,做哥哥姐姐的應該要愛護弟弟妹妹,弟弟妹妹也要恭敬哥哥姐姐。

  下一句經文是:

  【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長幼之間也要有它的倫常秩序,而朋友之間在相處的過程當中要以誠實互信來交往。接下來是君臣,君是領導者,臣則是被領導者,也就是部屬,領導者要愛護和尊重下屬,做為下屬也應該要盡忠職守,認真的來做事,大家都有各自的職責跟義務。所以:

  【此十義。人所同。當順敘。勿違背。】

  從「父子恩」一直到「臣則忠」,十義是十條人倫義理,就是在人倫的關係當中所要履行的道義,這是每個人都要遵守和奉行的。『當順敘,勿違背』,要能了解彼此之間的親疏遠近、先後的順序,不能悖逆違反。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到「夫婦從」,「父子恩」學過了,下面是「夫婦從」。「從」是彼此互相的恭敬、互相的感恩,能夠恆順對方,就不會產生很多的衝突。所謂「夫唱婦隨」,在夫妻關係中彼此能相敬如賓的處好關係,特別是在生活中能夠相互的禮讓、忍讓,而不至於產生許許多多的衝突。「夫義婦聽」,夫要提攜和照顧自己的妻子,盡到保護和照顧的責任;而做為女子,則是相夫教子、勤於家務,把家庭料理好、把孩子教育好,使得自己的丈夫不會有後顧之憂。

  一個成功的男人,他能夠在社會上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貢獻,在他的身後都會有一個了不起的女子在幫助他,可能是他的母親,也可能是他的妻子。無論她是扮演母親還是妻子的責任,都是她的兒子或者丈夫事業成功的助力,所以做為女子,在夫婦這一倫中她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做為丈夫,對待妻子要有情義、恩義和道義,而做為妻子,是以恭敬順從為美德。如果夫妻之間能相敬如賓,和睦的相處,這個家庭一定會很和諧,家裡的老人能得到奉養和照顧,家裡的孩子也能在溫馨和諧的氛圍中成長。所以夫妻和睦相處,對於齊家而言非常的重要。

  特別是在相處的過程當中,因為畢竟是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成長背景,在思想觀念、習慣上也不盡相同,但是遇到問題的時候,彼此之間要能互相的禮讓、忍讓、謙讓。在中國古時候大家庭為什麼能和睦相處?像張公藝這個大家庭,皇帝問他家族和睦的祕訣是在哪裡,他寫了一百個「忍」字。特別是在家庭關係當中,遇到彼此之間有不同意見,我們不要太強勢或太衝動,要先忍下來、冷靜下來,要充分的再進行溝通。這不僅是夫妻之間,包括父母跟孩子之間也是存在這樣的問題。如果有一個良性的溝通,讓彼此之間的想法也都能得到對方的理解,無形當中也能化解許多的問題。

  有許多婚姻美滿的家庭,為什麼夫妻能白頭偕老,相伴一直到晚年,都還是那麼幸福和諧,「忍」字就很重要。兩個人結合是承擔著一個家庭的重擔,在這個過程當中是要共同胼手胝足去面對許許多多的問題,共同克服人生順逆的境緣。如果彼此之間都能有這個忍字,什麼事情不要太計較,能夠原諒對方、寬恕對方、容忍對方,就能維持家庭的幸福和諧。我們看到許多家庭出現衝突,這個時代的女眾有的時候比較強勢,畢竟不像古時候都是男主外女主內,女子在家就比較柔順。現在這個時代人們都想當女強人,一方面要顧到外面的事業,另一方面又要在家庭裡面扮演她的角色,所以有的時候就看到許多女眾會特別的強勢,造成了家庭婚姻關係的緊張。特別是我們做為女子,女子要柔順。為什麼說「生男如狼,猶恐其尪;生女如鼠,猶恐其虎」,這是班昭《女誡》所講的,女孩子生出來最怕她像一隻大老虎,而是希望生女如鼠,像一隻小老鼠,乖乖的,很聽話、很順從,這對於維持婚姻的幸福和諧很重要。

  下一個,「兄則友,弟則恭」。兄弟姐妹之間要互相的友愛,哥哥姐姐友愛弟弟妹妹,而弟弟妹妹則是要恭敬哥哥姐姐。兄弟之間能和睦的相處,不會發生一些衝突讓自己的父母傷心。兄弟是同氣連枝,一個家庭可以看作是一棵大樹,根是從祖父母、父母,甚至於更遠的祖先而來。而這棵大樹所生發出來的樹幹、樹枝乃至枝葉花果,都是一體不二的關係。特別是兄弟姐妹之間,「本是同根生」,兄弟之間都是來自同樣的祖先,身處在同一個家庭,彼此之間就更不要因為一些利益的關係而互相的計較、衝突。這樣不但讓我們的父母親心裡很難過,甚至連祖先在天之靈也會感到傷心而難過。所以兄弟相處也是要講求禮讓、忍讓和謙讓,相互的恭敬、相互的理解,彼此之間就能和睦相處。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打虎抓賊親兄弟」,還有「打虎還要親兄弟」。當我們人生遇到真正的困難,特別是人生有一些過不去的坎,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的,所謂是三窮三富過到老,人生的起起落落都是很平常的事情,而當我們遇到困難,沒有人願意伸出援手來幫助,甚至於有很多人袖手旁觀看笑話,這個時候,做為親兄弟,往往會伸出援手來幫忙。兄弟姐妹之間若是能和睦的相處,共同合作,就是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手足兄弟,兄弟跟手足一樣重要,怎麼能不珍惜彼此之間的緣分?做為哥哥、做為姐姐,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給弟弟妹妹做出好樣子,同時哥哥姐姐對弟弟妹妹也有保護和教導的責任。在家庭當中,兄弟之間的相處是關係到家庭是否興旺很重要的因素。法昭禪師就曾經說:「同氣連枝各自榮」,兄弟姐妹之間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是同氣連枝的。「些些言語莫傷情」,不要為了一些利益,或者為了生活當中斤斤計較的事情,而把彼此之間的感情給傷害了。「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一個人如果到了一定年齡的時候,就會更加珍惜手足的親情,畢竟我們跟父母相處的光陰還是有限,可是跟兄弟姐妹之間往往相處的時間比跟父母、祖父母要長得多。當一個人到了中年、到了晚年,如果還有兄弟的陪伴,有兄弟姐妹在一起互相的幫助、互相的關懷,這是多麼溫暖的手足之情!

  再來,「兄弟同居忍便安」,「忍」字也很重要,不要發生衝突,這個忍,能忍大家就能和樂的相處。「莫因毫末起爭端」,不要因為一點點的小事,彼此之間摩擦衝突,這就不好。「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一個家庭如果夫妻不能和諧,兄弟不能和睦,這個家庭危機不僅來自於內部,可能還會招致外來的一些禍患。「眼前生子又兄弟」,再有下一代的時候,他們也有兄弟姐妹,而我們長一輩的人究竟要給下一代人做出什麼樣的榜樣?如果我們彼此之間也能和睦、和諧的相處,兒孫們也都來效法前輩的做法,「留與兒孫作樣看」。下一代都在看著我們,我們能夠和睦相處,兄友弟恭的家風就能得到延續和傳承。在五倫十義中,兄弟是非常重要的一倫,因為它也是屬於天倫。

  接著來看下面這一句:『長幼序,友與朋。』在親族之間,也是要講究長幼的次序。換句話說,彼此之間輩分的關係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而不能紊亂。譬如有的家族就會按字排輩,在人的名字裡面就可以顯示出他在家族中的輩分。這在很多的大家庭當中,是非常常見的。以孔家為例,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孔老夫子後世的子孫在全世界的範圍數量是很龐大的,這也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代一代都有好兒孫,來繼承家風家道。在道光年間,一八三九年,朝廷就曾經頒賜給孔氏的後人,論字排輩是按什麼樣的順序呢?「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孔老夫子的第七十六代兒孫就是令字輩,七十七代是德字輩,譬如孔德成先生,他就是第七十七代的傳人。七十八代則是維字輩,七十九代是垂字輩,八十代是佑字輩。我們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也遇到過許多孔孟聖賢人的後代,譬如孔子的後代,還有曾國藩先生的後代,他們的後人都還是保持著大家庭的家風,而且在社會上各行各業都是很有成就的,這確實是祖先的德行積得太厚了,護佑著後輩的子孫。

  中國人對於家族、親族的觀念是非常濃厚的,這一點特別是我們出國在外,體會就很深。所謂他鄉遇故知,你出門在外,在國外生活,如果遇到都是中國人,甚至於都是來自於同一個省分、同一個地區的老鄉,見面的時候就感覺格外的親,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人文還有歷史,都是他們共同的回憶。中國人無論是在天涯海角,總是有著非常濃厚的家族觀念。特別是在一些國家,譬如在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的華人非常團結,而且他們非常重視家道的傳承,還有像祠堂、公會。來自同一個地區的人們,在異國他鄉生活在一起,都是互相的幫助、非常團結的,這就是親族的觀念。我們說血濃於水,當我們都是同宗共祖的兒孫,相聚在一起,親如一家這種景象在許多異國他鄉能夠體會到。所以對待長輩,我們應該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禮記》當中,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輩分,我們對待長輩有的是把他當作父親一樣照顧,有的是當作哥哥姐姐、兄弟一樣照顧。總之對於長輩都要有恭敬心、孝敬心。

  「友與朋」,「朋」跟「友」還是有不同的定義,它雖然非常接近,可是在古代的稱謂還是有區別的,同門是朋,同志則是友。同門的師兄弟就算是朋,大家一起學習、一起跟著同一個老師求道、求學,這是朋。而同志為友,友的交情就更深了,彼此之間是志趣相投,而且是志同道合。所以友在交情上就更深了,因為雖然同樣跟同一個老師學習,朋之間他志向、稟性不一定都是完全相契、不一定是相應的,但是友都是志同道合,交情是比較深的,他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標,可能日後交情很深,彼此相知相惜,還為了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這是友。所以有朋、有友。

  譬如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團隊當中,像我們之前在英國漢學院,雖然同學們都是來自世界上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成長背景,可是當我們相聚在一起,那種因緣、情分卻非常的深厚。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相聚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來,就是希望把儒釋道傳統文化聖賢的智慧跟學問都繼承下來,這樣的一種結合,彼此之間的關係就特別的親密。當時我們在福州參加英國漢學院第一屆養正教育扎根實修班,我們學生都按照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等等的德目分成不同的小家庭,朝夕都是跟家人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間以兄弟姐妹稱呼,課程學習下來,同學之間的感情就特別的深厚。當時我分在和平之家,和很多的同學在一起,有來自湖南的,有來自澳洲的,也有來自台灣的。我們的家長的祖輩也是孔老夫子的後代,大家相處得就特別融洽。後來過了一二年,我們就詢問說,我們家到底是有多少個同學都考到漢學院?結果他們說,除了您沒來,我們所有人都考到英國漢學院來讀書了,和平之家同學們都到英國去了。後來我們到英國參加祭祖活動,和和平之家的家人們在一起,那次剛好我過生日,家人們還一起請客吃飯,聚在一起聊天,這在異國他鄉就覺得同學之間那個情分好深厚,因為都是志同道合,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來的,彼此之間的關係就非常的親密。

  朋友之間要講求「朋友有信」,特別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要相互的幫助和扶持,盡到朋友之間的情誼,這是「朋誼友信」,朋要盡到同窗之誼。而友就更進一步了,有信。像師父上人和徐醒民老師、江逸子老師,既是同學又是同志,既是朋又是友,一直走到現在。最開始他們都是跟著同一位老師雪公老人,一起學佛、學儒,甚至於學畫、學詩,彼此之間都有非常深厚的情誼。一直走到今天,都已經是八十多歲、九十多歲的老人,在逢年過節或者一些特殊的時候,彼此之間還會互相的問候、互相的想念,共同的來談論儒釋道聖賢教育裡面許多義理。所以既是同學,既是朋又是友,又是志同道合,這種情誼確實很可貴也很深厚。所以朋友有信,信是非常重要的,在朋友之間要守住信義。

  《論語》也有說過,君子是「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君子跟朋友之間的交往,特別是在古時候,往往也會用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這些方式來聯絡彼此之間的感情。師父上人九十大壽的時候,徐老師就曾寫一首詩,同時寫成一幅墨寶,還裝裱起來,表示祝賀。通過這些方式,彼此相互的激勵,增進自己的仁德,這種關係是道義的結合。當朋友彼此發現對方有一些過錯需要改正,也應該盡到朋友的道義,所謂是「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我們看到朋友的身上有過錯,這個過錯可能會對他的身心或者事業的發展,包括他的德行會造成傷害,做為朋友,我們看到這個情形就要委婉的勸諫他。當然勸也要講求方法,如果勸的次數太多,他還不肯改,我們也要小心謹慎,不要太勉強。我們人和人在交往的時候都有許多的智慧和經驗需要學習,譬如在《常禮舉要》裡面就看到,君子「絕交不出惡聲」,這種情況之下,是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我們看他沒有辦法改正缺點和錯誤,君子之間要斷絕關係、斷絕往來,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君子絕交不出惡聲,給人留一點臉面、留一點情分,日後好見面。像這些都是老一輩的經驗之談,人和人相處的時候都要注意這些原則。

  下面是『君則敬,臣則忠』。君主做為國君,對於臣子,國君也代指領導人,臣子也代指被領導人,要如何相處?「君則敬」,敬就是恭敬的意思,長官、領導要愛護、恭敬下屬;而做為臣子、做為下屬,對於領導、君王則是要盡忠。君臣之間能和諧相處,並且盡各自的道義,這也是非常重要的。君有君的本分,臣也有臣應該要守住的道。特別是為君者,仁愛之心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古時候特別是地方的長官,稱他作父母官。他不但愛護下屬,對於老百姓都看成是自己的兒女,這是父母官。當然在君位上,他同時也是要兼顧到君親師的職責。你要領導,能帶頭、能領導,要以身作則,身教是非常重要的。而做為領導者,他如果在身教方面做得非常好,往往他不需要發號施令去指揮別人、要求別人,或者要求下屬要做什麼,領導做得正了,底下的人自然就會跟著效法和學習。所以「君則敬,臣則忠」,彼此都能盡到自己的本分,就能把天下社會、團體都治理得非常好。做為一個領導者,他能以身作則,這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特別是為君者,也要有接受勸諫的雅量。特別是在盛世之治這個時代,賢明的君主往往也都有一批賢良的大臣在輔佐他。在君位上,因為他所做的決策會影響到整個團體或者百姓的福祉,而如果在君位的人能夠接受下屬的勸諫,從而做出許多正確的決策,老百姓就有福報了。我們在唐朝看到唐太宗,包括唐玄宗的初期,都是勵精圖治,把朝綱理得非常之好,這都是「君則敬,臣則忠」,彼此之間都有做到這一點。

  做為臣子,他也有他的本分。首先是立節,也就是說做為臣子,他的德行要為其他的大臣做榜樣,這是立節;再來,盡忠職守;第三是能勸諫領導人,勸諫也是大臣的本分;第四,是最重要的,就是要為國家、為團體培養人才、推薦人才和選拔人才,做為一個大臣,這是他非常重要的政績。如果能為國家多推薦一些人才,就有更多的人為老百姓做事情。在歷史上許多的大臣,他都會為國家舉賢。君臣之間,做為一個君,就是領導或者主管,要有一個觀念,這個部屬、下屬是幫我們做事的人,我們對他要有恭敬心,而不能態度傲慢。為什麼?因為很多事情都是眾人和合共同努力完成的,只有一個領導人、一個主管,他也沒有辦法把事情做好。所以在君位上,要常常體恤下屬的辛勞,尊重對方的勞動、工作,這種仁愛之心能夠獲得下屬忠心耿耿的為團體、為領導來做事情。而做為部屬,他在工作的過程當中,對於自己所擔負的工作要盡忠。中國自古以來,這都是非常優秀的傳統美德,君仁臣忠。

  以上所說的這幾條,從父慈子孝到夫義婦順、兄友弟恭、長惠幼序、朋誼友情,到君敬臣忠,這十種義行,也就是十義,是什麼?「人所同」,這是每個人都要落實、要做到的。我們生活在社會上,能夠落實十義,落實這些本分,使得這個社會井然有序的運作,這是我們要共同遵守的做人的法則。每個人在社會上,有時候一個人是身兼著不同的職責、不同的身分,具有多重性。譬如他既是為人父,他要有父慈子孝,父慈;他為人夫,他要有夫義;他又是為人子,子孝;又是為人兄,兄友;當然他也有朋友,朋誼友情;同時他也可能是機關的主管,這是君,君敬;或者是部屬,臣忠。總之,他都不離開十義的範圍。這十義我們都要盡心盡力的做好,從我們自己開始,用身教來感化和帶動周遭的人。這在我們的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要把五倫十義、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都要做到。這是從自性的本善中所生發出來的,換句話說,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都是我們的性德,就像師父上人所寫的,這也是人類文明的源頭。

  什麼是道?什麼是德?五倫存於心是道,而五常行於事是德。在五倫關係當中,父子、夫婦、君臣、長幼、朋友,它具有親、別、義、序、信這種關係,把這種關係存於心,並且落實在生活中就是道;而五常行於事這是德,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我們之前說過仁義禮智信跟佛法所說的五戒是相對應的,和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五常跟五戒是相應的。什麼是德?五常行於事叫做德,把五常落實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一切生活當中,就是德。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非常的重要。在世界上,要做到人人都能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就一定要把倫理道德落實。師父也特別強調,五倫五常是從我們本性的性德中生發出來的,這也是人類文明的源頭,從這裡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

  在中國的歷史上,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能夠真正落實,落實得非常好,做為千秋後世好的榜樣、好的模範,在這裡我們也要再舉周朝時期的故事。周朝能夠立下八百年不衰的基業,跟周初開國的君王,他們能夠把「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落實,包括「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做為一個君王,做為皇室的家庭,每個人都把五倫十義落實得非常徹底,才造就了周朝長治久安的基礎,為它奠定了基礎。

  在周朝,它的祖先是古公亶父,這就是太王,太王的長子是泰伯,第二個兒子叫仲雍,第三個兒子叫季歷。古公亶父,也就是太公,他在位的時候,因為他是一位非常仁厚的人,對於老百姓非常有仁義,所以老百姓對他就很愛戴,這為周朝奠定了非常好的基業。古公亶父非常喜歡第三個兒子所生的孩子,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姬昌。因為周文王母親的胎教做得非常好,孩子生下來就有許多祥瑞的徵兆,而且培養得非常的好,德行、道德學問都特別好。所以太公就很希望這個孫子將來能繼承他的位置,通過這個孩子,他看出家庭乃至這個國家一定會興盛、會興旺。

  泰伯了解到父親的想法之後,這一家人真的是做到「一家讓,一國興讓」,連王位都願意讓出來。因為按照長子世襲的傳統,君王的位置應該是要傳給泰伯的,但是他知道父親希望他三弟的兒子來繼承王位,所以他就帶著弟弟仲雍,以採藥之名離開去隱居,他隱居在今天的江蘇這一帶。因為他是非常有德行的人,老百姓也非常愛戴他,後來在吳國(江蘇這一帶),就是以泰伯為始祖。當然他跟周王室有共同的血緣關係,他為了要把王位讓出去,就帶著弟弟到這個地方來隱居。其實他的父親太王在臨終的時候,希望他的兩個兒子能回來,但是辦完了喪事之後,泰伯還是把王位讓給弟弟季歷,這是一讓天下,季歷不願意接受王位;接著再查歷史上就有先例,這是二讓天下,季歷也不願意繼承王位;後來他找了理由,說自己已經文身(因為在吳越這個地方),斷髮文身的人是不可以繼承王位的,這是三讓天下。後來他順利的就把王位讓給自己的弟弟,弟弟季歷就繼位做了諸侯。後來他的兒子姬昌(周文王),是中國歷史中非常有名的明君聖主。能夠讓周文王繼承諸侯的位置,這也是泰伯和仲雍禮讓的結果。

  在《論語.泰伯》篇當中孔老夫子就讚歎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他以身作則,連王位都能讓出去,老百姓簡直沒有辦法找到合適的語言來讚歎他了。這是兄弟之間的友愛之情,我們現代許多人,兄弟之間就是要爭財產、爭地位、爭這個、爭那個。我們看他在這個時代,連天下都可以讓出去,周朝開國的賢德之人,給後世都做了很好的榜樣。

  周文王到底有什麼樣的德行,能讓古公亶父(他的祖父)這麼看重呢?周文王他能夠對父親落實孝道,對百姓推行仁政,這點大家也是耳熟能詳的。周文王確實是一位非常孝順的人,他還做世子的時候,每天去朝見父親王季三次。早晨公雞剛剛叫的時候,他就穿好了禮服,到父親的寢門外跟父親問安,當他了解到父親晚上睡得很好,早上起來氣色也不錯,他心裡就非常的高興;到中午的時候,他還跟父親問候;到了晚上,還是同樣的來問候,一天問候三次。有的時候王季身體稍微有點不舒服,從文王的臉上,從他的舉止言談中就看出非常憂愁,甚至連走路都走不穩。一直等到自己的父親能正常吃飯了,文王才又恢復了原狀。

  每一次對於父親所吃的飲食,他都要親自的了解。飯菜端進去的時候,他都會親自檢查這個菜,溫度會不會太冷或者太熱,口味是不是符合父親的喜好。等到父親吃完了,把飯菜端下來,文王就再詢問說,父親吃得怎麼樣?胃口好不好?吃得多不多?並且對於負責父親飲食的人,還會特別交代,已經吃過的飯菜就不要再獻上去了,下一頓飯一定要吃新鮮的、新做的飯菜。管理飯菜的人聽懂了他的說法、他交代的事情之後,他才安心的退出去。

  我們看到一個孝子,他能對父親盡孝,那麼他身在君位,身在諸侯的位置,他一定也能為天下的老百姓著想而施以仁政。這一點在文王一生的事蹟當中,我們就能看出來,他治國確實是以仁政、以仁愛之心來對待普天之下的老百姓。

  當然,能有這麼好的君王,也離不開他的母親對他的教導。周朝的三太是非常有名,太姜、太任、太姒,三代的女子都是非常賢德的。特別是太任,太任在懷文王的時候,胎教就做得特別好。為什麼做為君王,他能以仁孝來對待父親,來治理天下的百姓?這跟他母親端良的胎教是離不開的。母親在懷他的時候,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胎教做得特別好,身口意各個方面她都非常注意,讓這個孩子在母胎當中秉持著正氣。包括她行住坐臥都非常的端正,一舉一動都是做得非常之好。孩子在母親良好的胎教當中,他先天就稟受了正氣,才會感得在出生的時候就有這麼多祥瑞的徵兆,並且讓他的祖父對於這個孫子特別的看好,這都是母親的胎教影響所及。

  這一家人真是聖賢輩出,周公是孔老夫子最為敬佩的賢人之一。夫子的一生,非常希望能像周公那樣,把自己施政的理想在當時的時代推廣開來。當然每個人的因緣不同,孔老夫子最後周遊列國沒有受到重用,想要當周公這樣的人而沒有實現這個願望,後來就專心致志的教學,整理典籍,想不到教育方面的影響力會這麼深遠。每個人來到世間,他有不同的使命、不同的天命。

  像周公,這是西周時期非常傑出的政治家,他是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周武王去世的時候,成王還非常的小,是由周公攝政,掌管當時的政事。但是,因為他受到了管、蔡、霍三叔的嫉妒,他們造了很多謠言來煽動周公和成王之間的關係,後來他無奈之下就避居到東都寫詩明志。成王後來體會到自己做錯了,就恭恭敬敬的把周公又迎回來,周公才得以把他的施政的理想付諸實踐。在他輔佐成王、管理天下國家大事的時候,他是非常的勤政,歷史上聽到「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髮」,從早到晚他都兢兢業業的處理國家的大事。在周公的這個時代,就做了許多非常重要的施政措施,包括創制了禮法、改定官制,並且讓周朝這個時期的文物典章做得非常的完備。等到成王長大了之後,周公又把政權歸還給成王,自己還是在臣的位置,他絕不敢逾越本分。

  這點非常不容易,周公為後世做出了好的榜樣,雖然他的才幹、他的能力、他的智慧、他的福報超過成王,但是他畢竟在臣的位置,他就安於臣位,從來沒有想到要取而代之。周公的德行被後世所尊重,特別是在他治理國家,制定了國家的許多制度這個方面,他的貢獻就非常的重大。我們現在看到《周禮》流傳後世,就能夠看出周公為政的時候,周朝的文物典章非常的完備。周公的施政以及他的思想對於後世儒家,包括孔老夫子在世的時候,他儒家思想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從周朝還沒有建立的時候,也就是古公亶父,還有他的兒子泰伯、仲雍的時代,一直到後來的周公與成王,這一代一代的人都是明君聖主,都是聖賢之人。在他們的身上真正的落實了《三字經》經文當中說的「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五倫十義的內在精神與蘊涵,都在周朝初期這些君王、賢德之人的身上得到充分的落實。他們確實為天下後世的老百姓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樣,真正落實了五倫十義。

  這幾句經文非常重要,它是倫理道德當中根本的內涵。我們就學習到這裡,大家接著看下面的這句經文:

  【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

  這個地方所談到的就是『五服』,這跟喪禮是有關的。在古時候,包括父母、祖父母、兄弟、叔叔伯伯、外祖父,還有表兄弟等過世的時候,他們的親人在喪禮中的喪服都是有一定的禮節、一定的標準。「五服」,五等喪服分為斬衰、齊衰,『斬齊衰』包括斬衰和齊衰;還有大功、小功,這是『大小功』;第五就是『緦麻』。這五種是以家庭的親疏關係做為差等的,也是不能夠紊亂的。

  而『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這段經文也是太炎先生所添加的,在原有的《三字經》版本中是沒有這一段文的。這所談到的就是五服,有五種不同的喪禮的儀式。佛家重視戒律,而儒家重視禮。禮,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禮大體上可以分為五種,包括吉禮、凶禮、軍禮、賓禮,還有嘉禮,分為這五種。

  什麼是吉禮?吉禮就是祭祀的禮節,也就是祭禮。祭禮在五禮中是排在第一位的,它是五禮之冠。祭禮包括哪些內容?祭祀人鬼、天神,還有地祇等三類,我們看到清代的帝王,他們會在太廟祭拜自己的祖先,會在天壇祭天、在地壇祭地,還包括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先王、先祖、祭社稷、祭宗廟等等的禮儀。曾子曾經說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祭祀、祭祖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想想看,連遠古之前的祖先,我們每年都會虔誠的祭拜,而對於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敬、不恭敬的道理?這就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民心、民風一定會歸於淳厚的。

  祭祀每年都有一定的時節,到了這個時節,就要舉行祭祀的儀式。祭禮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要真誠恭敬,就像孔老夫子所說的,「祭盡其敬」,「敬」就是恭敬,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在祭拜的過程中,能生起恭敬心、真誠心,才能達到祭祀的效果,這也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美德。在世界上許多國家、許多民族文化當中,也都有不同形式的祭拜祖先、緬懷祖先的傳統。

  在祭禮當中,子子孫孫對於亡故的祖先都念念不忘,慎終追遠虔誠的祭祀,這就是不忘本的表現,也是孝道的落實,讓我們體會到我們是祖先生命的延續。所以一個人他的厚道、他的德能,都是從孝敬培養出來的。因此,祭禮,也就是吉禮,它在五禮當中是排在首位。這是吉禮。

  再來看凶禮。凶禮就跟這句經文有關聯,凶禮是喪禮。「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喪禮分為這五服,這是凶禮,凶禮就是指的喪禮。《周禮》有這樣的一句話:「以凶禮哀邦國之憂」,這是凶禮,「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凶札,以弔禮哀禍災,以禬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對於各種不幸的事件,用不同的禮來進行悼念、進行慰問和撫恤等。包括喪禮、荒禮、弔禮、禬禮,還有恤禮,都是屬於凶禮的範圍。

  「五服」就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五服。對於這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還有緦麻,太炎先生有一個解釋,斬衰,這是服之最重者,在五服當中它是最重的。是按照先後的順序來講的。其次才是齊衰,它是僅次於斬衰。斬衰和齊衰都是三年之喪,譬如父母去世就要服喪三年。

  在幻燈片上可以看到「本宗九族五服正服之圖」。父母之喪是屬於斬衰,要服三年之喪。高祖父母是九族當中排在第一位的,高祖父母過世的時候,要服的是齊衰。我們看「本宗九族五服正服之圖」就能一目了然。

  太炎先生解釋,齊衰是次於斬衰,都是三年之喪。再往下是大功,大功是九月,九個月的喪,九月之喪。小功則是五月。「大小功」,我們在圖中也能看到,大功還是小功。「緦麻」,是五服當中最輕的,排在最後。孔老夫子說「喪盡其哀」,對於亡故的人、過世的親人,都要按照喪禮的制度來謹慎的辦理喪事。中國人的五倫關係,是在一個人生老病死的過程中,都是非常嚴格、嚴謹的執行禮,禮能夠體現出人倫的秩序。這是凶禮,是禮的第二種。

  接著來看嘉禮。嘉禮有六方面的內容:第一是飲食,第二是婚冠,第三是賓射,第四是饗燕,第五是脤膰,第六是慶賀。嘉禮的用意是在哪裡?用意是在親和萬民。我們看「嘉」字就能體會到,它是喜慶的場合中所具有的禮。像飲食禮,是用以敦睦宗族的兄弟,就是同一個家族當中的兄弟姐妹,彼此之間和睦的相處,通過這個禮來促進彼此和諧和睦的關係,這是飲食禮;再來,婚冠禮,婚禮、冠禮,婚禮是結婚,冠,一個人成年、成人的時候,要舉行冠禮,這是對於成年的男女表示祝賀的禮;再來,賓射禮,賓射禮是用來親近故舊的朋友;饗燕禮,則是用來親近四方的賓客;再來,脤膰禮,脤膰禮是用來親近兄弟之國;而慶賀之禮則是在這個國家有一些好事、福事之時所沿用的。

  再來是賓禮。賓禮是古時候邦國之間外交往來的關係,這個時候就要接待賓客,接待賓客所用的禮叫賓禮。譬如天子受諸侯的朝覲、天子迎、遣使來聘、天子遣使迎勞諸侯、宴請諸侯或者是諸侯的使者等等,用的是賓禮。另外,像王公以下一直到士人之間的相見禮,也是屬於賓禮的範圍。

  最後是軍禮。軍禮分為大師之禮、大均之禮、大田之禮、大役之禮,還有大封之禮,這是軍禮。關於軍禮,在《周禮》中就有記載,大師之禮是用眾也,大均之禮是恤眾也,大田之禮是簡眾也,大役之禮是任眾也,大封之禮是合眾也。所以軍禮的部分,包括了用兵征伐、均分土地、徵賦稅、田獵,還有國家有一些土木工程的建設,定疆封土這些方面,它的活動所具有的禮儀。

  我們簡單的了解一下禮它所劃分的五種範圍,就是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和嘉禮,是有這五種,我們要有常識性的了解。當然對於中國歷史上的禮儀制度要有深入的了解,這就需要去讀這些典籍。

  這句經文:「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這主要在喪禮中所沿用的。喪禮中的斬衰,這是最重的。譬如父母之喪,就是要用斬衰之禮。服喪是三年的時間,喪服則是用粗麻布製成的,而且這個邊是不縫的。服喪三年,他所穿的是很粗的麻布。因為我們想到父母對於兒女的照顧,確實是三年不離懷抱。至親的父母過世守喪三年,這是從古時候延傳下來的禮制,不忘母親三年的乳哺之恩。這是斬衰三年。

  因緣生老師有談到,包括在山東等地區,也都還有保留這種喪服。服斬衰包括哪些方面?服斬衰是為父母守喪,包括兒子、兒媳婦,還有女兒,她還沒嫁出去,這個時候父母親過世了,她也是服斬衰。再來就是祖父母之喪,如果兒子已經先過世了,就是由長孫來服斬衰。這是第一。

  第二是齊衰,齊衰比斬衰要輕一點,這是喪服有所不同,它的材料同樣是用粗麻布做成,不同的是齊衰是要緝邊的。齊衰之喪它的時間是一年到三年不等,時間長短不一樣。哪些是服一年之喪?齊衰一年,包括孫子、沒有嫁出去的孫女,他為祖父母服喪,包括丈夫為妻子服喪,都是服齊衰之喪一年;如果是為曾祖父母,則是服五個月的齊衰;為高祖父母是服三個月的齊衰。

  再來是大功,大功的時間是九個月,所穿的喪服也是跟斬衰、齊衰不同的。大功的喪服是用熟麻布做的,跟齊衰比起來,它的線就比較細一點,而跟小功比起來,它的線又稍微粗一點。什麼情況要服大功?服大功包括為堂兄弟、堂姐妹(沒有出嫁的堂姐妹),還有已婚的姑姑、姐妹、姪女、孫子、孫媳婦、侄媳,這些親屬是要服大功,而已婚的女子為伯父、叔父、兄弟、侄子服大功,未嫁的姑姑、姐妹、姪女服大功。

  再來是小功,小功是五個月,親屬之間的血緣關係相對來說比較遠一點服小功。哪些情況下服小功呢?譬如為同宗的曾祖父、伯叔祖父、未嫁的堂姑、已經嫁出的堂姐妹、兄弟的妻子都是服小功,還有外孫為外祖父母,外甥為舅父、舅母、姨母都是服小功。

  最後是緦麻,緦麻是用細麻做成的。喪期則是三個月,這是最短的了,在五服當中是最短的。什麼情況下要服緦麻?為同宗的高祖父母、曾伯叔父母、曾伯祖父母、曾伯祖、曾叔祖、伯父、叔父、兄弟、未嫁的姐妹和外姓的表兄弟、岳父、岳母是服緦麻。

  以上是對於五服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五服大家可以看「本宗九族五服正服之圖」,從這個圖表上就看得非常清楚,你要查和哪些親戚之間要服五服中的哪一種,在這裡就一目了然。

  曾子曾經說過:「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特別是中華民族,這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美德。我們對於父母過世的喪葬都能很謹慎的守禮,「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這是《弟子規》當中學到的。也就是說,當我們對於已故的父母還有祖先,都能按照禮在一定的時節舉行祭祀,恭敬的懷念和追思我們的祖先,這是一種不忘本的行為。能夠做到這一點,整個社會的風俗民情一定會愈來愈淳厚和善良。

  雪公老人特別強調,孝道是非常要緊的事,孟子所謂的大事就是父母之喪。在這方面要非常的謹慎,否則悔之已晚,而且也很難挽救,一定要謹慎,「慎」字,讓我們體會到這件事情是一樁大事情。這是孝道的體現,我們在喪禮中就能看到。在古時候巡撫出訪,如果他遇到有人出殯,即使是巡撫,這是地方的長官,他也要迴避。因為出殯是為人父母之喪,他迴避是一種恭敬和尊重的表現,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

  「慎終追遠」這個「終」,是指父母死後在喪禮中殮殯的時候,喪禮能夠非常謹慎、認真的把它做到,並不是說一定要厚葬,而是重視禮。慎終之後還有追遠,子孫每年到了一定的時節,譬如清明、冬至,都要祭祖、要上墳,這是民心厚道的表現。「事死者,如事生」,這是孝道和真誠心的體現。

  「民德歸厚」,一個國家如果從上到下,上至領導人,下至普通的老百姓,都能做到慎終追遠,這個國家民風、風俗一定是非常淳厚的。雪公老人也談到,從前的法律,無論是民法、刑法等等,人事財產屬於民法,都是按照聖人的規矩來定的。所以從古到今傳下來的,無論是禮也好,無論是法也好,它都是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道統。所以我們今天學到「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為什麼太炎先生要把這句經文特別加進來,我們也能體會到他的良苦用心。

  我們接著看下面的這句經文:

  【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這句經文談到六藝,六藝包括哪些內容?就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禮」,我們要學習各種禮節、各種儀軌。「樂」,這裡不只是音樂,包括藝術,它的範圍更廣。「射」是武術、武略,包括射箭。「御」則是駕車的技能。「書」是文學、文字學。「數」則是包括天文、地理、陰陽、算數。六藝是古人教導子弟必備的六種技能,這個就是六藝。『古六藝,今不具』,現代的學生已經不具備這些才能了。這段經文也是太炎先生加上來的。

  「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就是古時候流傳下來的六種學問,六類的學問。我們每種都簡單的說一下。「禮」,禮包括的範圍就很廣,小至灑掃、應對、進退,這個是小朋友在小時候就要跟著老師學習;大到剛剛說到的禮,包括的範圍很廣,有幾大類,包括吉禮、嘉禮、軍禮等等的。所以大包括祭祀天地這些禮,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都含藏在禮的範圍當中。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崇尚禮治,以禮來治國,用禮樂來治理國家、教化人心,它在歷史上是起的很重要的作用。

  「樂」不只是字面上的音樂的意思,因緣生老師也特別強調,它還包括所有的藝術。樂就包括各種藝術,戲劇、歌舞等等,也都含括在其中,包括很多曲藝這些藝術的形式。中國人非常強調「文以載道」,也強調藝術的形式都是要承載著倫理道德教化的作用。所以它有一個標準,就是「思無邪」,防止人有邪思邪見,也就是說這些藝術形式,不能通過它去宣揚殺盜淫妄這些負面的訊息。從古到今,中國無論是文學、藝術、音樂、歌舞等等,還有戲劇的表演,它都是承載著倫理道德因果的教化,幫助聖人,幫助聖賢人在社會上教化大眾,它是屬於社會教育的形式。所以在內容方面,孔老夫子就有談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中國傳統的藝術都遵循這個原則。像傳統的京劇,往往裡面都是一些忠孝節義的故事,甚至於也有一些關於因果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故事。因為在古時候許多老百姓比較沒有機會接受正統的教育,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學而優則仕,去考太學,到政府做官的,所以很多老百姓沒有受到很正統的教育,但是為什麼人心都能受到很好的教化?這跟這種社會教育、各種藝術形式的普及是有關係的。在傳統的農村還能看到民間小朋友,還有老人平常都會到茶館去喝茶、聽說書,聽說唱藝術,這些都是古聖先賢教化老百姓的形式。

  因緣生老師也跟我們講過,這些說書的人他是拜孔子,他說書的內容都是要符合孔老夫子教化的標準,所以人心也是通過這種方式教好的。這是六藝當中的「樂」,它就不僅僅只有音樂,包括各種藝術形式都在內。這是古時候要學的六種學問之一。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辦法一次就把六藝全部介紹完,下一節課我們還繼續來學習這一段的經文。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