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三字經-第8集

  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同學們,大家好!請掀開《聖學根之根.三字經》第一冊,第三十五頁的第一行,我們從「三才者」開始看起。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這句經文我們大家都非常的熟悉。「才」是才能的意思。在《呂氏春秋》當中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在《易經.說卦》當中也說:「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昨天我們跟大家分享「祭全球先祖歌」,一開篇所引用的就是《易經.說卦》的內容,也符合《三字經》這一句經文『三才者,天地人』。在這個地方,把人和至高無上的天,以及寬廣的大地並稱,由此可知,人身為三才之一,作為萬物之靈長,是多麼的高貴、多麼的尊貴。如何才對得起這樣尊貴的稱呼?無論是天、地還是人,都有它的道存在,像天之道,是《易經》說的陰與陽,這是立天之道;地之道則是柔與剛;人之道是什麼?人之道是仁與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孔老夫子教化和教學,他的核心是仁,孟子教學的核心是義,這就把為人之道概括盡了。一個人能夠行仁義,才能稱之為人;如果不行仁義,那就完全違背了「三才者,天地人」尊貴的位置、尊貴的稱呼。一個人如果不能行仁義,換句話說,他就名實不相符了,不符合人的條件、人的標準。「三才者,天地人」,這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談到一個人的人格,人格確實是非常的珍貴,具備了這種人格,才能和天地並列為三才;「才」可以理解是才能,才具備了這種了不起的能力。

  天、地、人,「天道敏時」,天化育著萬物,所有日月星辰的運轉,都是在天空當中,包括四季的交替,它有正常的秩序,不會紊亂,日月星辰的運轉也沒有停息。天,也啟發我們,特別是啟發有志於成聖成賢、成君子的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形容天之德,君子要效法這種德行。在大自然之間,萬物的生長都非常有次序,所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天。

  「地道敏樹」,大地就像母親一樣,我們常常說大地母親,植物都是依靠著大地生長,它的根是深深扎在了土地當中。植物又成為許多動物的食物來源。大地之德,它具有滋養萬物的、像母親一樣的德行與胸懷。「地為母,天為父」,天地對於我們的恩澤就如同父母一樣。一切萬物都是生長在天地之間,得到天地的滋養、潤澤,得到天地的養育。大地更具有一種包容的、寬廣的胸懷,譬如我們把最髒的、最污穢的東西丟在地上,大地都默默的承受;如果我們把乾淨的東西放在地上,大地也很歡喜的接受。這就如同母親寬廣的胸懷,能包容一切,母親的包容、母親的胸懷,讓孩子得以在母親的照顧之下健康的成長,這是大地。

  而人呢?「人道敏政」。人身為三才之一,是頂天立地。在天地之間,人類就要效法天地大公無私的胸懷,在社會組織當中,能夠把政治的體制做完善,把老百姓照顧好,讓社會安定和諧,國家繁榮昌盛。在安定和諧的環境當中,連天地萬物都受到了福蔭。《中庸》教導我們,人要效法天地的德行,成就萬物並育而不相害,愛護萬物。這是「三才者,天地人」給予我們的啟示。既然和天地並列為三才,人就應該認識到自己尊貴的身分,以及所應當履行的職責,我們這一生都能立志贊天地無私的化育,也用我們的一生,努力的造福社會、造福眾生,這才對得起天地對我們養育的恩德。

  『三光者,日月星』,「光」是光明的意思。在《呂氏春秋》也有一句話說:「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燭」,「燭」是照的意思。日月星辰,存在於宇宙中間是非常大公無私的。人對於三光,日月星,要有敬畏之心,並且效法和學習三光之德。日後我們學習因果經典就會看到,譬如不能夠久視日月、唾流星、指虹霓,像這些行為都是對於日月星辰不恭敬的做法,我們都要避免,日後學習因果的經典就會學到這些經文。

  「三光者,日月星」,光是光明。日月星,是在宇宙當中存在的星體。「三光」,它所表的是一種無私無我的胸懷。因緣生老師引用了宋人的一首詩說:「一年春盡又一春,野草山花幾度新。天曉不因鐘鼓動,月明非為夜行人。」這裡是講春天過去,另一個春天還會再來,歲歲年年都是如此。經過了漫長的冬天之後,當春天到來,小草會重新變綠,春花也會在這個時候盛開,萬物蓬勃,生機盎然,我們看到大自然美麗的春天,都會生發起欣欣向榮、充滿希望的感受。「天曉不因鐘鼓動」,天亮並不是因為寺院裡敲鐘;「月明非為夜行人」,月亮升起也不是因為路上有人走路。它都是自然而然的,這是天地宇宙,萬物的運行就是如此,是自然而然,沒有私心的。所以「三才者,天地人」,天地人並列為三才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老師跟同學們,都非常熟悉張載夫子的一句話:「為天地立心」,這是有名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是什麼?就是讓我們要效法天地之德。宋朝人註解說:「天地以生生為心」,天地之間、宇宙之間的萬物都是生生不息的。聖人是參贊天地之化育,讓宇宙萬事萬物各正其性命,這是為天地立心。所以我們看到《說文》的解釋,人就是天地之心。天地創造了宇宙萬物,並且讓宇宙萬物各得其正,這是天地之心。人如果能履行仁義之德,以仁義存心,以仁義立身,參贊天地化育萬物之德,讓萬物有著更合理的存在狀況。這是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宋人的解釋談到:「建明義理,扶植綱常」,這就是下一句經文要學到的「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我們在社會上,把五倫五常、四維八德真正落實,就能給天下的老百姓帶來安定而和諧的生活,這是為生民立命。要建立倫常之道,「非教育不為公」,一定要推廣儒釋道的聖賢教育。如果人人從小就明白這個道理,並且在他的生活當中按照五倫五常、四維八德,天地宇宙間的自然規律、天然的人倫關係生活,我們可以想像,社會一定是井然有序,非常的安定祥和,在〈禮運大同篇〉當中所期待的社會、大同的世界一定能夠實現。所以為生民立命就是扶植綱常,建明義理,人人都懂得倫常之道,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老百姓自然都生活在幸福安康的社會環境。師父上人特別強調,希望養老育幼、幸福安定和諧的生活,能做出一個實驗點,在實驗點當中完全是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來推廣。譬如小朋友從入學一直到畢業,在這種教育免費的體制當中學習,他的教育費用完全由國家承擔。再來,實現醫療免費,年紀大的老人、病人,就沒有後顧之憂,醫療的費用也是由國家來承擔。再來,建立老人樂園,這就是老有所終。一個老人,他晚年能生活在安定和諧、幸福快樂的環境裡面,每天都有許多中國傳統的說唱藝術,各種戲劇歌舞表演,都是思無邪的、有正能量的藝術形式,充實老人們的精神生活,讓他晚年衣食無憂,醫療得到保障,而且精神生活又很豐富。這是師父上人的理想,在世界上如果能夠實現,這個地區、社會,人民的幸福指數一定是非常高的。這是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是許多有志於承傳、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老師和同學們要擔在肩上的責任,要弘揚古聖先賢的德行,像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自古以來代代相傳的儒家學說,包括道家、佛家的學說,我們都能選擇一門繼承下來,盡其一生為人演說,為社會大眾講清楚、講明白,並且做出榜樣、做出表率。這也就是師父上人常常讚歎的,古時候三家村的窮秀才,他一生就是弘揚倫理道德、因果、聖賢的教育。雖然他沒有做大官,也沒有發大財,但是他為社會國家做出了最大的貢獻。為什麼?因為有了好老師在全國各地,把每一個地方的社會風俗都導向了良善。

  在這個時代,培養好老師、後繼的優秀人才,能讀得懂漢字文言文,讀得懂《四庫全書》、《群書治要》這些典籍,並且一生都來弘揚,這樣的老師是非常需要的。昨天有兩位英國漢學院的同學傳來一個訊息,這幾天看到我們之前講的《聖學根之根.小兒語》有聲書已經在網路上流通,他們看了之後很歡喜,也很感動,並且把課程介紹給他們的朋友。因為這個朋友剛好有孩子,非常的小,正需要學習《聖學根之根》,所以這個媽媽非常需要有講解《聖學根之根》課程的資料。後來我就對這兩位英國漢學院的學生說(他們現在還在讀博士班,在寫論文,上博士班的課程,非常的辛苦),勉勵這些年輕人,等你們畢業之後,教學的責任你們就要承擔起來。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走這條路,傳播和弘揚聖賢的學問。

  「為萬世開太平」,相當於從事「外王」的事業,為千秋萬代的子孫建立理想的政治制度,特別是把教育的制度,教育的內容、方法,古聖先賢代代相傳的教育延續下去,這就能開啟太平的盛世。

  這就是北宋張載夫子非常著名的橫渠四句。我們今天學習到「三才者,天地人」,做為人就要省思,我們是不是也有立定這樣的志向?即使力量非常的微小、非常的微薄,但是我們立定了志向,也能在本分、本職的工作崗位上,盡自己的一分心力,也能由此來報答天地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報答天地之德。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我們在這裡也跟大家分享一則古時候的故事,記載在《淮南子》當中,大家可能很熟悉,「女媧補天」。在《淮南子》當中記載,「往古之時,四極廢。」這是在上古的時候,上古的人,都相信在天四方的盡頭各有柱子支撐著,「四極廢」就是支撐天的四方的柱子倒塌下來了。「九州裂」,九州,中國古時候稱為赤縣神州,在赤縣神州當中又分為九州,九州裂是泛指大地,大地也裂開了。天塌下來了,大地也裂開了,這個景象確實是非常危險,所以導致「天不兼覆」,天就沒有辦法同時覆蓋萬物;「墜不周載」,大地也不能沒有遺漏的容載萬物。用現在的話來講,在上古的時期,發生了天崩地陷的嚴重災難。「火爁焱」,大火也在天地之間蔓延,而且始終都不滅。不但是天塌地陷,而且還發生了很嚴重的火災,水災同時也湧現出來,那個時候災難是非常深重的。水火無情,在這種災難面前,無論是動物也好、植物也好,都沒有辦法生存。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有許多猛獸,牠們因為沒有東西可以吃,就開始傷害老百姓,還有非常凶猛的鳥,把老百姓當中比較老弱的人,也都把他抓去吃了。這是在上古時期發生的非常嚴重的災難。女媧看到天崩地陷的景象,民不聊生,天地當中這些生存的動物、植物,包括老百姓,生活得都非常痛苦,女媧就鍊五色石來修補蒼天,這就是女媧補天。她又把大海中的大龜,把牠的四隻腳斬斷之後,用牠的四隻腳把天盡頭的四個柱子立起來。同時在冀州(冀州,古時候在九州當中,在中國中原的地帶),也有黑龍在這裡作怪,她就殺了黑龍來拯救中原地帶的百姓。

  「積蘆灰以止淫水」,經過女媧補天浩瀚的工程,於是蒼天得到了修補,在上天四方的四個柱子全都立起來了,氾濫的洪水也得到了制止,所以在中原一帶的老百姓開始安居樂業。這段就是記載在《淮南子》當中,講述女媧補天的過程。我們可以想像,當世界天塌地陷,又有許多無情的水火災難,確實是民不聊生。最痛苦的就是老百姓,還有一些生活在天地當中的動物、植物,都要受到很大的傷害。就像之前澳洲的山火,在猛烈燃燒的過程當中,多少的小動物,後來統計是五億、十億隻的動物,都在森林大火當中失去了牠的生命。因此水火無情,當人們遇到災難的時候,確實是需要像伏羲、女媧這樣的英雄出來來拯救人類。這是古時候的故事。

  像《三字經》「三才者,天地人」,我們如果看到《說文解字》當中寫的「三」字,在《說文》裡面用的是小篆。「三」字是用一種符號來代表,上面這一畫代表的是天,後面一畫代表的是地,中間一畫代表的是人,所以「三」字本身就具有天地人的表法。

  「三光者,日月星」,我們再稍微補充這句經文的解釋。三種光明的來源是日、月、星,也就是太陽、月亮和星星,太陽的光能夠養育萬物、照亮萬物。從科學家的角度來說,太陽表面是一連串連續不斷的原子爆炸所產生的光和熱。因為太陽和地球的距離是滿遠的,從太陽表面所產生的光跟熱,要經過一億五千萬公里,才能射到地球的表面上。在中午的時候,太陽烈日炎炎的情況之下,我們都會汗流浹背,覺得陽光怎麼會這麼強!可是實際上它是經過了很長的一段距離射到地球的表面,大家還覺得它很熱,那就可以想像原本太陽表面上的高溫,溫度確實是非常驚人的。

  太陽的光、能,普遍的照到地球上,對地球上的人類,各種生物,包括動物跟植物,都提供給它生長的能源。所以「三光者,日月星」,三光對於我們地球、對於人類很有恩德,譬如在一些地區常常會使用太陽能發電,就是利用太陽光的特性,也便利於人類許多生活的需求,所以太陽確實是地球的恩人。它給我們的啟示是非常大的,在太陽的照耀之下,人也要生起一種感恩的心、敬畏的心,而且也不敢在朗朗乾坤之下,做出違背道德仁義、違背天理良心的行為。只要我們善於體會,大自然當中的萬事萬物都會給我們許多的啟示。

  月亮又稱作太陰,月亮是代表陰柔,是反射了太陽的光。因為它自己本身不發光,它反射太陽的光,所以我們感受到月亮是非常陰柔,它的光明也是比較柔和的,這種柔和的光芒不會給地球萬物帶來很強的刺激。所以這個名稱,太陰,就是代表陰柔的相狀,就好像慈母一樣溫柔可親。

  在天空當中除了太陽和月亮之外,像小朋友從小最喜歡看天上的星星。宇宙當中肉眼可見的有許多數不清的小星星,每天晚上一閃一閃的在天空當中發著光。這些星星都是離地球非常遙遠的恆星,它其實跟太陽一樣,是會自己發光的,甚至於它的能量超過了太陽。但是因為距離我們非常的遙遠,所以在天文的測量當中常常用光年,光一年所走的路程,用這樣的單位來計算恆星和地球之間的距離。正是因為它離我們很遙遠,所以很多光,會經過很漫長的時間才到達地球上,甚至於光到達地球的時候,恆星本身就已經不存在了。

  我們在小時候也熱衷於學習天文的知識,喜歡選修這些課程。在上學的時候,因為學校比較重視讓學生們在各方面要全面的發展,所以我們的學分裡面就有包括藝術類的課程,要選修中國或者外國的藝術類的學分,此外還可以報全校的通選課。我們那個時候對於宇宙、大自然的奧祕非常的感興趣,也曾經上過關於生物學、動物學、天文學方面的課程。當時在北京,老師都是非常有愛心的生物學家,或者是植物學家,老師有的時候還會帶我們到有一些地層的地方去找古老的動物化石,或者到天文台去觀測星星。我們在天文台看星空,也會遇到學校的教授,他們也都非常喜歡去天文台看星星。我們常常接觸到這些知識,也能拓寬我們的心胸,因為在宇宙之間不只是地球,也不只是人類,在浩瀚的宇宙當中還有許多星球,也許這些星球上面也有和人類一樣的很多朋友,存在於宇宙空間當中,這很容易幫助一個人拓寬他的心胸、增廣他的見識。

  人類把天空當中的星星,按照它的位置組成各種星座。說到星座就非常有趣了,特別是在許多古希臘的神話裡面,看到一些很優美、動聽的故事,都是跟星座有關的。它也可以做為航海和迷路者方向的指南。特別是有一些星座賦予它的神話,對人類也有很深的啟發。我們到歐洲旅行的時候,在博物館,常常能看到許多神像,像古希臘的神像,都是古時候留下來的。在歐洲的古文明當中,對於天神這些記載也是非常的傳奇,我們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神像,在博物館裡面。

  關於星座的故事,可能也有很多老師和同學們很感興趣,我們在這裡只舉一個故事來跟大家做分享,這個故事也是比較有啟發性的:天平座。天平座是在處女座的東邊,特別在春天的夜晚,它會出現在星空當中。西方人對於每一個星座,都有對應著一個古希臘的神話,這些神話故事都非常有趣。天平座的天平,是正義女神,就是阿斯特賴亞,正義女神手上會拿著一個秤盤,秤盤有兩邊,就像天平座的天平一樣。阿斯特賴亞做為正義女神,她的身分跟地位也是很高的,她是宙斯和泰坦族的女神所生的女兒,就像一個小公主一樣,這個女神是正義的化身。

  在古老的時代,按照古希臘神話的說法,就是說人類社會經過了不同的時代,有金的時代,還有白銀的時代、黃銅的時代、青銅的時代以及鐵的時代。這個劃分,是象徵著不同時期出現的人類民族,當然更古老的時代,民風比較善良,人心比較純樸。當世界還在金的時代,是非常安定祥和的一個世界,人們非常快樂,而且是和平的樂園,天上的神和人類生活在一起,非常幸福和平。這位正義女神,阿斯特賴亞,用她手上的天平來區分善與惡,一個人行善或者作惡,她能做出公平的裁決。這跟中國歷史的記載也很接近,我們學《太上感應篇》就能學到這些經文,「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正義女神就是這樣的一位天神,負責裁定人的是非善惡。

  到了後來,世界開始有了四季,人類蓋上房子,穿上衣服,開始種田,而且有了弱肉強食和爭鬥的現象,所以很多神就不喜歡在人間居住,他們又回到了天上。這位正義女神阿斯特賴亞不忍心回到天上,還依然留在地上主持正義,因為只有正義存在,人們才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善的、什麼是惡的,他就知道警戒。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這個女神所負責的職責。許多神都勸她回到天上,因為覺得人類開始出現了許多爭鬥,一些不好的現象,不適合天神再生活在地面上。但是正義女神特別慈悲,她對人類充滿信心,她說:「只要水還在流,花還在開,人類就充滿希望!」所以正義女神是很善良、也很正直的神。

  經過了金的時代、白銀的時代,後來就到了銅的時代,銅的時代人類變得愈來愈壞,開始學會欺騙、暴力,甚至兄弟殘殺,朋友反目成仇,最後連戰爭都開始爆發了。正義女神阿斯特賴亞非常傷心,因為人類愈來愈凶惡殘暴,她只好回到天上。回到天上之後,海神就嘲笑她,他說人類根本不懂得和平,正義女神太善良,太相信人類了。可是正義女神阿斯特賴亞很不服氣,她還是跟他爭辯,她說:「雖然現在人類開始進行戰爭,但是有一天他們一定會覺悟的,畢竟和平與幸福是最為可貴的!」海神還繼續在嘲笑她,後來就把正義女神給惹怒了,她說:「人類可以受辱,但是神是不能受辱的,你必須要向我道歉。」海神不肯道歉,天后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她說:「不然這樣好了,你們各自去製作一個作品,誰做得好,誰就是勝利者。如果海神輸了,就必須要向正義女神道歉;如果是海神贏了,就取消道歉之約。」雙方都同意了,海神就走到宮殿的廣場當中,舉起他的巨叉,就擊在了城的上方,湧出了一道清泉,泉水就湧出來了。等到正義女神,換到她出場的時候,她走到廣場上,她在城的上方揮舞了幾下,就長出了一棵非常美麗的橄欖樹。橄欖樹的上面,果子是閃著金色的光芒,掛在樹枝上,葉子是閃著銀色的光芒,而整個樹幹是褐紅色的,只要人們一看到橄欖樹,內心就會充滿著祥和。我們後來看到有許多鴿子叼著橄欖枝,就是代表著和平。人們看到正義女神的作品,都被它深深感動了,一致裁決正義女神獲勝。她的父親宙斯和眾神一起判定阿斯特賴亞取得勝利,於是海神只好向她道歉,並且說:「我現在才了解到,愛與和平才是世界上最值得奮鬥的。阿斯特賴亞,我向妳道歉!」阿斯特賴亞就說:「無論是人類還是神祇,和平相處都是保有幸福最好的方法。」後來天神宙斯為了紀念他的女兒正義女神的功績,就把她手上的兩個天平放在天上,成為了天平座。天平座在古希臘神話當中,它所代表的意義就是正義、和平與寬容。

  這些古代的故事,對我們很有啟發和教育的意義。就如同師父上人所說的,要化解衝突、促進世界的安定和平,要從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開始做起。在幾年前,教科文組織的一次國際和平大會,所設計的和平鴿也是出自於師父上人的慈悲指導,這隻和平鴿的身上就寫滿了和平,而且是不同國家語言的和平,這也是代表著愛與和平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在教科文組織舉辦的和平大會,經過十多年,一直都沒有中斷,在這個國際平台上發出了正義的聲音,人類確實是喜好和平、嚮往和平,希望所有的戰爭與衝突在地球上不要再發生。這可以說是從古到今,人類共同的美好願望、美好的理想。這要從什麼地方開始做起?師父上人點到了一個重點,要從我心開始做起,這是很重要的。要求別人跟我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是做不到的,我們要從自己開始做起、開始要求起,從內心跟人的對立衝突把它化解,這才是解決根本問題的方法。

  這句經文我們就學習和分享到這裡,接著看下面的這句經文: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這句經文又提到了倫理道德教育當中的一個重點,維持人與人之間最為重要的三種倫常關係是什麼?『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君臣義」,君臣之間有道義;「父子親」,父子之間有親情;「夫婦順」則是夫妻之間能夠相互尊重、和睦相處。這是人與人相處當中非常重要的三個倫常關係,就是「三綱」。「綱」,就是最重要的,綱本來是漁網,我們在五倫關係當中,只要把這個綱領掌握住,所謂的提綱挈領、綱舉目張,它是組成倫理關係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

  三綱在從前曾經就被人批評過,覺得這是過時的、落伍的,甚至於說它是糟粕。有一位主持人採訪師父上人就曾經問過,傳統文化有沒有糟粕?當時師父就說,有糟粕。大家都很驚訝,都瞪大眼睛,不知道下一句師父要怎麼說。結果師父上人說:「有糟粕,因為他們看不懂,所以就說它是糟粕。」這是看不懂,胡亂的批評,認為這些內容是糟粕,這對於社會大眾是很嚴重的誤導。我們在批評它的時候,特別是談到中國文化,往往並不認識它真正的精華是什麼,常常把精華當作糟粕,把糟粕當作精華,這是取捨上面的錯誤。因為批評的人他沒有把這個事情認識清楚,只有這些有眼光、有智慧和道德學問的人才真正了解。

  就好像和氏璧的故事,卞和發現了這塊寶玉,但是有幾個人能認識這是一塊寶?這是同樣的道理。凡夫到寶山看到的都是石頭,沒有想到裡面是寶石,需要內行人、有智慧的人才能分辨得清楚。我們不具足這種眼光跟智慧,就要老老實實的聽古人之言。「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不聽有智慧的長者之言、聖賢之言,必定是要付出很沉重的代價。特別是古聖先賢的教誨能夠流傳幾千年而不衰,是經過了歷史的檢驗,經過了時代的考驗。像中國的教育的制度、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方法代代相傳,培養出了多少聖賢人。我們現在評判古人所留下來的教言,不要用一種有色的眼光去看待它,甚至認為這符不符合科學?這種說法真的是似是而非,聽起來好像挺有道理的,但是看到近代,當我們把自己傳統文化否定了、丟棄了,要付出多麼沉重的代價。社會的動亂不安、人心的彷徨、人心的反常,都是跟這種觀念是有關係的,就是徹底的把中國文化否棄了,所以才付出了這麼沉重的代價。

  面對世界人心的反常,我們如何讓它再回到正常?五倫五常,常是什麼?常是仁義禮智信,古人從小就學習、從小就遵守。歷朝歷代通過教化,社會多麼的安定和諧,人心多麼的純樸敦厚。現在都認為古時候教育過時了,都把它捨棄了。仁義禮智信,現代有許多的媒體也好,社會價值觀的取向也好,真的是把仁義禮智信都丟掉了,而是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這會造成什麼後果?不仁就可以隨便殺人,不義可以去偷盜;無信,我可以騙人,自己得到好處。把古人所說的仁義禮智信全部都丟棄了,這些三綱五常也把它歪曲了,做了錯誤的理解,認為它是糟粕,最後我們還是要自己去承擔後果。左丘明曾經說過,「人棄常則妖興」。人類社會要是把仁義禮智信都丟棄,換作不仁、不義、無禮、無智、無信,最後的後果是什麼?層出不窮的教育問題就擺在人類的面前。所以不要看不懂就胡亂的批評,這會誤導很多人。中華民族文明傳承幾千年,如果它是糟粕,輪不到現代人去挑毛病,古時候聖賢人就會把它指出來。

  中國歷朝歷代的聖賢人,保留在經典當中的都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古人淡泊名利,他的心很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所以他看問題比我們看得深、也看得遠。哪怕是造一座橋,或者是設計水利的工程,一、二千年都能夠屹立不搖,因此中國人確實要對老祖宗建立起信心。舉一個小小的例子,中國以前學生的課本裡面都會學到一篇文章〈趙州橋〉,趙州橋已經屹立了一千四百年,到現在還是堅如磐石。這是位於河北趙縣的橋,是在隋朝時期建造的,它的建造者是中國傑出的工匠,李春。這座橋能在河北屹立一千四百年都沒有損壞,而且在國內外都得到人們很高的評價,像梁思成先生評價它是中國工程界的一絕。它不但是造型非常的優美,從藝術的角度上來說,也算是石橋當中一件非常好的作品。在隋朝的時期建的這座橋,石碑上還有記載,是隋朝的工匠李春所做的。在世界上它是一座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石橋,可以說開創了敞肩拱形的先河。一般在建橋的時候,橋肩沒有挖空,可是李春在建造趙州橋的時候,他用四個小拱把兩個橋肩挖空,讓它敞開,這是一個開創性的做法。一方面夠節省材料,也把橋身的重量減輕,當下面的河水高漲,特別是洪水,對於橋身的衝擊就會減弱。這是拱上加拱這種設計,讓我們看到這個石橋,會覺得它有特別獨特的美感。而且無論是強烈的地震還是洪水的爆發,它都奇蹟般的屹立不搖,沒有受到損害,特別的堅固、穩定。在六十年代發生的地震是七點二級,有許多建築都倒塌了,這座石橋卻沒有受到任何的損傷,所以國內外學者對它都非常的讚歎。我們用古人留下來的石橋、一些水利工程,用它來比擬古人留給我們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精神,可以體會到,做為後世子孫還是要用謙虛好學的態度,認真體會古人給我們留下來的教言,它真正的內涵是什麼。

  再接續《三字經》的經文,跟大家分享「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綱」,本來所指的是提漁網的繩子,在網捕的時候,綱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綱字在這個地方是比喻事物最為重要的部分,也用綱來比喻法度。這個地方所說的「三綱」,是漢武帝時期大儒董仲舒提出來的。當時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對於中國人後世的教育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董仲舒提出的三綱,也就是「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和順」,是治國的三個綱要。

  「君為臣綱」,這是第一。在《禮記.學記》記載著:「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也就是知道如何做老師,才有資格做尊長。「長」就是長養人的意思。具足了德行與智慧,才可以稱之為長者。因緣生老師特別引用了「教兒教女先教己」,這個道理是古今不變的。想要有好的子孫,首先要充實自己內在的學問和修為,有了做老師的資格,才有做長者、做父母的資格;能把父母、長者的身分做好,也才有資格做領導。中國自古以來都是非常敬重君王、敬重領導人的,君是受萬眾的仰瞻,做為一國之君,是要為普天之下的老百姓做領路人,領路人自身的素質,自身的德行、學問非常重要。古時候的君王,登基要立太子,而且對於太子的教育非常的重視,都是選擇國家最有德行、最有學問的老師、臣子來擔任太子的老師,同時還有許多和他同齡的一起來伴讀、陪讀。君王在登基的時候,他下一個朝廷的班底就已經開始在進行培養了,而且是選擇最優秀的老師進行培養。中國古人非常重視教育,所以一個朝代才能傳承久遠,一代又一代都能培養出傑出的人才,來領導國家、領導社會。

  君王並不是指某一個地位,因緣生老師強調君師合一。上古時期的古聖先王,像黃帝、像堯舜這個時期的君王,他本身就是聖哲之人,所以他既能為君又能為師。在上古時代有古聖先王出現,把天下國家治理得非常好。他既是一國之君,又是全天下人民的表率、典範。到了後世,後世的君王知道自己的德行不足,所以他就禮請了一些德高年尊的長者,請他們代為教導天下的臣民。君主能夠躬親贍養、以身作則、敬老尊賢,使整個社會維持著安定的局面。

  這是三綱的第一,也就是「君臣義」,君臣之間要守的是道義。中國人確實是非常重視倫理道德,正是重視倫理道德,所以無論是哪個行業,也是把德擺在第一位,甚至於從事任何行業,也都能契入聖賢的境界。無論是做醫生的、還是從商的、做老師的,或者是做君王,都是如此,像醫學界有醫聖,張仲景、華佗、孫思邈,這都是中醫的代表人物。所以古人都是講求道,醫道、商道、師道、君道,都重視道。像商業界,陶朱公范蠡,歷史上記載他是三聚財、三散財,為商業界做出了榜樣。像山西的晉商、安徽的徽商、浙江的浙商,他們都是代代相傳的商道。再來師道,這是以孔老夫子為代表,這是教育界。為人君有君道,像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老夫子對於這些古聖先賢非常的恭敬,雖然夫子本身是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可是在他心目當中,像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是他的榜樣,他說自己一生是述而不作,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也就是說,他所承傳的都是古聖先王所留下來的智慧、治國的寶貴經驗,所以孔老夫子繼承了他們的思想跟學說,成為了至聖先師。

  中國歷朝歷代,無論是在哪一個行業,都是以德行做為優先的,這才會發展出醫道、商道、師道、君道,都是重視道。到了後來,君王就會禮請三老五更,這些有德行的長者來做榜樣。像這種優良的傳統,在中國傳統的君道當中一直都延續下來。一直到康雍乾的時代,這是清朝的盛世,皇帝也都是禮請儒釋道的專家、學者,這些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到宮廷裡面授課。所以我們今天在《四庫全書》還能夠看到當時他們講解四書五經的筆記,君王就帶著這些臣子、王公貴族聆聽聖人的教誨。即使像清朝,這是屬於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也能維繫著這麼長時間的盛世,把君道真正的落實在他施政的綱領當中。

  「君臣義」,君臣是道義的倫理關係,君和臣共同為人民謀福利,而且是君仁臣忠,國君對臣子非常愛護、對老百姓非常仁慈,臣子是盡他的一片忠誠,來盡忠職守。這是第一條。第二是「父子親」,這是父子有親。父母對於子女有教養的義務,子女對於父母則有孝敬的義務。「父子親」,親是天然的親愛,是自然而然的。像孩子出生之後,這些小寶寶看母親的眼神,母親、父親看待他的眼神,父子有親是天性,是天然的。

  下一個是「夫婦順」,夫婦順是強調夫妻關係的重要性,所謂夫婦和則家道興,夫婦的關係在五倫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常常聽到古人有所謂「三從四德」,有的人就認為這是不平等的體現,他也是對於古人的說法有錯誤的認識。為什麼?「從」,之前聶振弢教授,還有因緣生老師,對於「從」都做比較客觀準確的解釋。「三從四德」,婦女德、言、容、功,這是做為女子需要具備的;三從的「從」,是跟隨的意思。女子還沒有出嫁之前是跟隨父母,由父母來負責教養,就是教育她、養育她;出嫁之後她跟隨丈夫,由丈夫來負責家裡的經濟生活,女子則是養兒育女,為家庭培養出好的人才、賢孝的子孫,這是女子的責任;老來從子,或者是夫死從子,丈夫過世之後,或者是她年紀老了之後,母親則是由兒子負責贍養,是這個意思。

  在《禮記.樂記》中說:「化不時則不生,男女無辨則亂升。」假如禮樂的教化不適時,不能及時有良好的教化,那麼萬物都不能正常的生長。而男女,男女有別,別是別在哪裡?是別在他有各自的職責、各自的責任,也就是分工不同。古時候男主外,男子是負責家庭的經濟生活,要養家糊口;女主內,女子則是負責家庭內部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為家裡培養賢孝的子孫,培養好的人才。所以男女有各自應該扮演的角色,各自應該具有的職責,這是不能混亂的,如果混亂的話,家庭或社會一定會出現很多的禍亂。所以《增廣賢文》說:「但能依本分,終須無煩惱」,本分是很重要的,就是強調夫婦關係的重要性。

  有夫婦而後有父子,而後有兄弟。五倫當中,夫婦這一倫是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五倫關係是由它延伸。五倫當中兩個天倫,一個是父子,一個是兄弟,有一個是半天倫,半天倫就是夫婦,夫婦結婚的時候不算是天倫,但是有了兒女之後就算是天倫了。所以有夫婦才有父子,因為養育了孩子,就有了父子的關係,孩子之間就有兄弟姐妹的關係,這就成為了一個家,家庭是整個社會的細胞。等到他踏出家門,從事不同的行業,他有領導,有君臣關係,有同事、朋友。君臣關係是不是和合,與父子能否和睦有關係,所以說忠臣出於孝子之門。五倫當中,可以看出家庭的三個倫,夫婦結合之後養育兒女,產生父子關係,兒女之間就有兄弟姐妹的關係,這就構成了家庭當中的三個倫;延伸到社會,在各行各業當中,就存在著君臣的關係。一個人如果在家成為孝子,而且又廉潔,他到朝廷裡面任官,就能成為忠臣;如果孝順父母這一條他不能做到,到這個團體、單位當中,也一定會把團體搞得一團糟。之前我們學過林則徐先生的「十無益」,林則徐先生就說過:「兄弟不合,交友無益」,連手足兄弟都不和睦,他怎麼能夠跟朋友很好的相處?

  從夫婦關係所延伸下來的兩個倫常關係,這是成為一個家庭,也構成了社會一個重要的因素,因此「夫婦順」就太重要了!「順」就是和順,夫妻之間能和睦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夫婦的和合,對於孩子人格的養成、對於他身心的健康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易經》當中有一個卦是「家人卦」,家人卦就談到:「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換句話說,男女有別,無論是先生還是太太,都能各自盡他的本分跟職責,家庭就能安定。《易經》也談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就是每個人都能把他本分的職責做好,「正家而天下定矣」,每個家庭都能這樣做,社會的細胞(家)就安定,就能真正的和諧,這對於整個社會的安定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為夫婦之倫的重要性,所以古人非常重視婚禮。結婚不是兩個人的事情,它是「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要承先啟後、克盡孝道的,所以古人特別重視婚禮。在這個過程當中,讓夫婦之間的道義存在,才能使得父子有親,包括兄弟之間的關係,都會受到很好的影響。所以禮,夫婦的關係,婚禮是禮之本,禮就是倫理的關係,倫理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夫婦關係。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這是說到五倫關係當中的君臣、父子,還有夫婦,這是三綱,也就是最為重要的三種關係。下面再來舉兩個故事。在《二十四孝》裡面排在第一位的是大舜的故事。大舜在家庭當中,他的生活環境是非常惡劣的,他的父親和母親都不明理。他的親生母親很早就過世,後來父親又娶了繼母,連父親加上繼母,還有他的弟弟象,常常都想盡辦法要來謀害大舜。這種惡劣的家庭環境,如果是一般人,他是無法忍受的,而大舜不因為家人對他不好而改變初衷,他始終對父母那種孺慕之情、孝心是非常深切的。凡是遇到逆境惡緣的時候,他總是認為自己做得不對,而不是父母跟家人在為難他。正是這種孝心,在非常艱難的環境之中,仍然保持赤子的孝心,所以就感動了上天。大舜在歷山耕田的時候,連大象都來幫他耕種,小鳥也來助他一臂之力。正是因為這種孝親之德,不但感動了上天,同時也感動了君王堯帝,堯帝聽說了這件事情,就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了大舜。這也是從內在來觀察舜的德行,考驗他是不是具備德行跟能力,來擔起統治天下的大任。後來大舜經歷了種種的考驗之後,堯王就把王位傳給他。舜王的孝親之德,是位於二十四孝之首,他所行的是難行能行,難能可貴的孝心與孝行。因為他心中只有父母,真正落實父可以不父,但是子不能不子;君可以不君,但臣不可以不臣,是這樣的心態,所以他始終看不到父母親身上的過失,任何事情他都從自己身上去找原因,只是心心念念的希望得到父母的歡心,始終看不到父母有什麼過錯,這種至誠至孝之心感動了君王。

  一個人在倫理關係當中,我們常常會看到社會上有的人覺得婆媳關係不好相處,家人之間怎麼怎麼不好相處,原因往往都是在於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都是去指責對方的過錯。但在家庭當中,它是講情而不重講理的地方,我們常常會犯這個錯誤,就是太過講理了,是非分明、善惡對錯分明,結果把人心、把人情給傷了。五倫,這天然的倫理,有什麼理好講?傷了情就不是理。將來我們學《太上感應篇》會學到這個註解。大舜就是能做到這一點,就像師父所說的,別人即使是錯了,也是對的;我自己即使是對了,也是錯的,有這種態度才能化解衝突、化解對立。這是舜王之德,他確實就做到了這一點,在這麼惡劣的家庭環境當中,家人甚至要置他於死地,他依然不改自己的愛敬之誠、孝敬之心,所以才成就了一代君王的德能。這是大舜的故事。

  像夫婦之間,之前也舉過,「孟光舉桉齊眉」,孟光是漢朝梁鴻的妻子,字德耀。孟光這個人長得非常的醜陋,和許多古時候的君王娶的妃子、皇后長得特別醜陋,但是很有德行是一樣的。老百姓也有一句話叫什麼?「醜媳婦、近地,家中寶」,這是老百姓說的話。孟光就是長得很醜,又肥又醜,皮膚又黑,這要是古時候,這樣的女子可能都很難嫁得出去。而且她力大無比,能夠一個人把石臼舉起來。所以到三十歲,她都沒有中意的人選。她的家境是比較好的,但是她非梁鴻不嫁,一定要嫁給他。後來這門親事成立了之後,最開始她因為家境比較好,孟光嫁進門的時候梳妝打扮,穿得光鮮亮麗的,結果梁鴻看到這個景象,七天都不跟她說話。於是她就了解了丈夫的心意,他是希望娶一個有德行的妻子和他一起隱居,所以她就開始穿上了粗布的衣服,一改以前富貴的作風,於是梁鴻就非常歡喜,覺得這樣的妻子才是跟他理念相同的,他們就一起在霸陵的山中隱居。後來又到了吳,在皋伯通家裡做事情。當時她工作是非常粗重的,但是每當梁鴻回到家,孟光就把飯菜精心的準備好,端飯菜的時候,把整個托盤高高舉到跟眉毛一樣高的地方,不敢仰視自己的丈夫,就把飯菜端給丈夫吃。後來伯通(她的主人)看到了這個景象非常驚訝,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傭人,來我們家做工的,他的妻子居然會對他這麼敬重,這一定不是普通人;換句話說就是古時候的隱士,很有德行、學問的隱士,他隱居在民間,沒有在朝廷做官,而是崇尚德行。他的主人看到了這個景象之後,對這對夫婦特別的敬重。這個故事讓我們體會到「夫婦順」,夫妻之間相處能夠以禮相待,以恭敬之心相待,這確實是很好的榜樣。

  好,今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