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上節課講到下輩往生是「夢中見佛」,怎樣理解「夢中見佛」?換句話說,下輩往生,佛來沒來接引?我們看看古大德是怎樣說的。

  古大德對「夢中見佛」有兩種解釋,所說稍有不同。

  第一種解釋:

  「望西謂先是夢見,臨終時是眼見佛。疏曰:三輩俱有夢見眼見故。」都有。

  「《覺經》中說上輩云:於其臥睡中,夢見無量清淨佛」,就是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其人壽命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自與諸菩薩、阿羅漢,共翻飛行迎之」。有這種現象。「中輩亦同夢見彼佛。往生先兆,臨終來迎。本願勝益,故俱應有。若無佛迎,本願虛設。」這句話很重要。往生的人臨命終時,只要具足兩個條件,就是深信切願。深信,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決定沒有懷疑,這就是信願具足。蕅益大師說得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換句話說,有信、有願就是往生的條件具足了。念佛功夫淺深,講念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是念佛功夫淺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不同。這都是四十八願的願文,願文裡清清楚楚的,不是假的。所以臨終佛來接引,這是必然的事情,我們決定不需要懷疑。我們應該具足深信切願,取得西方極樂世界。

  上淨下空老法師告訴我們,每個人的發心不一樣,修行功夫不一樣,臨終的時候福報不一樣。我們看到經上所說的,剋實而論,夢見佛之後可以見到佛來迎接。有人說出來了,有人沒說出來。這是各人的福報不一樣。臨走的時候,頭腦清楚,把他所看到的說出來,這個福報大,為什麼?影響別人,讓旁邊的人增長信心;自己走了,一句話不說,說不出,這是自己業障重,他沒這個福報,但他往生了,比前面那種人福報淺一點。

  按上面這個論點,從三方面來解釋:

  第一,「彼佛有臨終接引之本願。若於下輩,不來迎接,則有違本願故」。

  第二,「《觀經》下品,俱是惡人,佛尚來迎。今經下輩,俱是善士,焉能不迎」。

  第三,在《漢譯》《吳譯》兩種版本裡,我們看到上輩、中輩「俱先夢佛,然後臨終見佛」。經文上是這樣說法的,現在說到下輩往生「亦應如是」,也應該是這樣的,先夢到佛,然後見佛。

  第二種解釋:

  「另一說如《會疏》謂確是佛迎,但彷彿似夢。」真的是佛來迎接他,這就是他的業障重,有沒有見到佛?見到了,見到怎樣?好像是在夢中,也就是說不是十分的清晰,但確實是見到。

  下舉《觀經》,「疏曰:夢見彼佛者,如《觀經》下三品人。命促剎那,獄火來現。雖佛來迎,彷彿不明,猶如夢中故」。

  「蓋謂《觀經》所示下品之人,臨終之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眾苦交逼。佛雖現前,但以神識不清,不甚明了。依稀彷彿,若在夢中。故云夢見彼佛也。若非有佛來迎者,焉能安閒有此十念,而隨佛神遊極樂也。」這些話很重要,佛來接引,你真得到了。

  「兩疏所辨雖異」,這兩家雖然說法不同,「但謂下輩往生,亦有佛來迎是一。殊途同歸。故並引徵,以證斯旨」。這些話都讓我們放心,下輩往生,佛真的接引。

  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說完了,下面說說三輩往生之外的第四種往生,就是慈舟大師判作的「一心三輩」。

  「一心三輩」不是專修淨土的,是修學其他大乘法門的。一定是修大乘法門,修小乘法門不行。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圓教,一定要捨棄小乘,迴小向大也能往生。如果堅持小乘,不迴小向大,那就不相應。

  修學大乘任何經論、任何法門,只要將修學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一樣也能往生。這就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舉例所講的馬鳴、龍樹菩薩,還有永明大師、智者大師都不是專修的。永明大師晚年專修淨土,他往生屬三輩往生,不是一心三輩。智者大師是「一心三輩」往生的。禪宗的許多大德到晚年也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不論修學哪一宗哪一個法門。

  請看下面經文: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一心三輩」往生的必備條件是什麼?

  第一個條件,「住大乘者」。

  「住」,指心安住在大乘佛法中,讀大乘經論,修大乘法門。大乘法普利一切眾生,皆得究竟成佛。安住於大乘這個水平,比發菩提心還要高。發菩提心是你初發這個心,等到慢慢的增長以後,才能住於大乘。黃念老說:既然住於大乘,當然不是凡流,是指禪宗破參真正開悟的人。破參是破初關了,大家解釋不同,一般太淺,這種解釋比較深。對讀大乘經典的人來說,是得解悟,大開圓解的人,豁然間一下感應道交。這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不是一點點看,一點點增加,而是豁然開朗。修到這一步就是「宗通」。

  念老的這一段話義理很深,宗門教下都包括在其中了。念老還說到「說通」,「說通」就是說法人是按照經典講、按整個註解講。我現在複講《無量壽經》就類似這種情況,我說的是「類似」,因為我是說而未通,沒達到「說通」的水平。「說通」不可貴。

  宗通之後若沒有研究教理,有時候也很困難。所以「宗說俱通」是最好的。得解悟,這種人是住大乘者,這些人他不是專修淨土的,如智者大師就是修「一心三輩」往生的。

  住大乘者就是禪宗的破參、教下的大開圓解的人,他才能住大乘。

  第二個條件,「以清淨心。向無量壽。」

  往生淨土一定要修到心清淨。清淨兩個字非常重要,沒有那些污染、雜垢、懷疑,然後以純潔的心迴向無量壽,就是迴向阿彌陀佛。

  第三個條件,「乃至十念。願生其國。」

  這些修行人跟淨宗修行人不一樣。淨宗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正助雙修都是念阿彌陀佛;一般修學大乘的,他們正修的可能不是念佛,是依自己宗派法門修學,而把念佛當作附帶的。所以對「乃至十念」的「十念」有以下兩種講法:

  一是他平時在做完功課以後念十聲阿彌陀佛;

  二是在他臨終時才迴向求生淨土,這十念是指臨終時,一念十念皆得往生。因為他有清淨心,所以具足這種能力;然後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都能得生。其實禪宗晚近的課誦,晚課念《阿彌陀經》連佛號,就不止十念,這就是兼修彌陀法門。所謂的禪淨雙修、密淨雙修的,他們是兼修淨土法門。

  第四個條件,「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

  發一念淨心念阿彌陀佛都得往生。他如果獲得一念淨心,只要一句就行。發一念心,這是一心。一念淨心是一念,一念和一心是一回事。《教行信證》中講,一念是信心無二。信心裡頭沒有二,正信。有二就有矛盾、對立,無二就是一念了。一念就叫做一心。無二的信心就是一心。如果達到一心一念,是清淨報土的真因。以清淨心向無量壽,因果是一致的。因是清淨心,果是清淨土。所以信心無二的心,就是清淨報土真實的因。往生者能登實報莊嚴土,證報身佛,而且分證常寂光,分證法身。

  《信心銘》裡最後有四句:「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語道斷,非去來今。」這跟我們講的就一致了。到了不二心的時候,言語道斷了,說不清楚了,說不明白了,離開了去、來、今,時間差別沒有了,三際一如(過去是一際,現在是一際,未來是一際),過去、現在、未來是一樣的事情。現在科學家懂得這個道理,愛因斯坦說時間、空間、物質是人類的錯覺,但是他們體會得還很膚淺,你說色即是空,這個桌子到底空不空,這不好講。妄想與錯覺很相當,妄跟錯、覺與想,差不多的東西。「言語道斷」,我們的言語是錯誤的。沒有去來、時間、空間,一切物質離開錯覺即「非去來今」。這裡用來表示不二的信心是不可思議的,所以這裡說「一念淨信」「隨願皆生」。

  達到一念的時候,所行成就了,這時候就有伏惑的能力了。惑是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若能伏惑,臨終正念就顯現了,一定往生淨土。所以達到一念的心,就是不二的信心,就可以衝破一切障礙,有伏惑之功,這樣來念,往生淨土是必然的。

  一心,有事一心,有理一心。《彌陀疏鈔》裡頭說:「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歷,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這就叫事一心不亂。理一心就不這樣念佛了,他反觀、體察,來找根源,找念的根源,對於自己的本心突然間相契合,這就是禪。古時候沒有參話頭,後來變成參話頭。這一句把它突破,突然間相契,自己的本明就顯現了,這就叫理一心不亂。

  上面所說,一念即一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這個地方說的究竟是事念,還是理念呢?根據《觀經》上講,念佛這一念就是指你念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念十句十聲就是十念。《觀經》說五逆之人最後念十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念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往生極樂世界。十念是十聲,臨終的時候哪怕只念一句,皆得往生。彭際清說,你真正的回心懺悔,用不亂的心、清淨的心,哪怕只念一句,沒有不往生的,因佛的本願力故。

  蓮池大師的《疏鈔》對這個解釋得很深入,說只念一句就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為什麼?因為這個時候念佛已經到了理一心。五逆十惡的人馬上要落地獄了,別人告訴他念佛,他相信,就念,這時候念佛是理一心。佛法不可思議就在這兒,不講思慮而講實際。我們設身處地想一想,油鍋在炸人,慘不忍睹,下一個就是我,馬上就要進去;現在有一個方法,念佛就可以不進去了,這時的心情怎麼樣?他任何思想都沒有,頭一個是想不進油鍋!地獄離我們遠一點,我們就醉生夢死,其實油鍋就在你旁邊。要把這個信了之後,你再念念試試,所以他這一念就理一心。理一心是一切放下,放下就本體顯露了。一聲佛號一聲心,句句是理一心,所以句句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念十句就能往生,頓法就是如此。

  很多人迷迷糊糊的修,修了多少輩子,這輩子修,下輩子再來。修行就像燒開水,還沒開就提下來,明天又煮,煮一萬年也不是開水。要是開一回之後,涼了也叫涼開水。修行要煮開一回,不開一回是騙人,實際上是騙自己。事一心雖然能滅罪,但力量較差,要念很多才能滅很少的罪。至心念佛是理一心,心一明朗,妄就空了。所以千年的暗室,燈一亮黑暗就去了,不是需要千年才去。所以《觀經》的「至心」就是理一心,稱名可以入理一心。一切罪都消了,這是最上乘,是不可思議法門。

  有的人聽說十念、一念也行,心裡就想:這很容易,等到臨終才念十念。這個想法是不行的!如果平常沒有修行,臨終怎麼會念十念呢?《彌陀要解》說,沒有平日的功夫,不會有臨終的十念或一念。你念著佛,本來就超情離見,不用再說玄說妙了。「只貴信得及」,真的能相信,這一句佛號就是一切法門,也是一切咒,也是一切的戒律,一切的善都在裡頭。守得穩,不受外界的邪因牽引你,直下念去。或者一晝一夜念十萬聲或五萬聲、三萬聲。蕅益大師訂的是三萬聲,現在我們把它降低到最低一萬聲,若連一萬聲都不肯念,那就不好辦了。你又想得結果,又不想用功,這是自己騙自己。

  實際修持中,最契合我們的就是十念法門,臨終你能念十念,乃至一念,都能往生。這就是「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這是因,結果呢?

  果報是:「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如在夢中是指三輩往生者。一心三輩分上、中、下三輩。

  上輩者生死之情早已盡,沒有什麼生死了。「凡聖體空」,凡聖差別沒有了。明明白白認識到佛是沒有來去,又可以見佛來了,了達生死本來是空,而現往生。此是上輩往生者如在夢中的解釋。

  中輩是真正了達了世間都是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對世間的一切有為法毫不留戀,看臨死的愛別離苦如在夢中。這是中輩如在夢中的解釋。

  下輩就是前兩種解釋,彷彿是夢,因為水平不夠,這個時候看見佛來並不十分明朗,如同夢中。

  在這裡我們非常感恩慈舟老法師所做的科判,這個科判是慈舟老法師心光的流露。這個科判對後學者,尤其是修學其他大乘經論的,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我們上面說了四種往生,專修念佛法門的有三種:上輩往生;中輩往生;下輩往生。第四種修學其他大乘經論的,叫「一心三輩」往生。這一次複講,關於「三輩」往生和「一心三輩」往生,說的比第一次複講要細一些,脈絡更加清晰一些,希望能幫得到同修們。

  還有一個問題可能大家也非常關心,就是因為病痛的折磨念不了佛怎麼辦?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很多人臨終都示現病苦。有的人就是因為過不了病苦關,失去了往生極樂世界的機緣,非常可惜!

  以我個人的經歷,病苦關比生死關難過。但你還必須得過,不過你去不了極樂世界。怎麼認識和解決這個問題?黃念老慈悲,說了這樣一段話,我抄錄在此,就不再畫蛇添足了。

  《法鼓經》說:「若人臨終之時不能作念,但知彼方有佛,作往生意,亦得往生。」有的人臨終痛苦念不成佛了,可以默默不出聲,念不了六字就念四字,四個字念不了一個字都行。若不能念,只要知道彼方有佛,心想往生。有的人不能想,用手寫佛字都行。佛大慈大悲,這個時候你不是不想念,而是力量不夠。若有這個力量卻不念,就往生不了。力量不夠,盡了你的最大努力,如來悉知悉見,不會因為你的條件不行就不接引你,而是看你的發心。你真的想去,憶念彼佛,去實現你度生的願望,這是大乘心(若不往生,自己糊糊塗塗,還等人救,度不了眾生。只有往生之後才有能力)。不是為了求自己下輩子好,可以永遠不苦了;或者逃難的心,好像打內戰逃到福建就保險了。這個心不是淨業行人的心,所以若人臨終不能念,有度眾生的心、有往生意,「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願往生」。

  第二十四品經文講完了。

  下面概括總結一下二十二至二十四品經文的要點(第五十三集至五十七集)。

  第二十二品經文的四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經題裡的「極果」指何而言?在哪裡能夠證得?這是什麼品位?

  「極果」就是「妙覺如來」;在西方極樂世界證得;最高品位,沒有比它再高的了。

  第二個要點,認識西方極樂世界清淨平等中的三個平等:境平等;心平等;樂平等。

  極樂世界沒有分別的境界相。「無有昏闇火光日月星曜晝夜之象」,這是境平等。

  極樂世界沒有取捨。「無分別之心念。……正由於離『取捨分別』之智心也。心淨則土淨。心離分別,則境亦無分別矣。」這是心平等。

  極樂世界「唯受清淨最上快樂」。「此心此境,本無分別。境智一如,絕諸塵垢。故云:唯受清淨最上快樂。」「唯有無量清淨喜樂」,這是人生的最高享受。這是樂平等。

  第三個要點,你喜歡我倡導的「快樂學佛法」嗎?對此,你有什麼好的建議嗎?你喜歡「六和小院歌」和「醒世歌」嗎?歡迎你的參與。

  第四個要點,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衡量一下,你現在屬於哪一種或接近哪一種?

  第二十三品經文的四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願,為什麼願自己成佛之後十方諸佛都讚歎?十方諸佛用什麼方式讓大眾認識了西方極樂世界,認識了阿彌陀佛?

  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十方諸佛都沒想到,只有阿彌陀佛想到了。阿彌陀佛偉大的願力是幫助十方一切世界眾生在一生中圓滿成佛。怎樣圓滿這個大願?必須讓大眾認識西方極樂世界,認識阿彌陀佛。這就是需要大力宣傳、推薦、介紹。否則極樂世界再好,大眾不知道也是枉然!誰來做這個宣傳工作?當然十方諸佛了。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佛佛道同,力度大啊!

  十方諸佛用讚歎的方式,把西方極樂世界介紹給了十方世界一切眾生。

  第二個要點,佛為什麼現廣長舌相?

  「惟佛世尊多劫實語,故舌相廣長,超異常人。」實語,說話真實,不犯四種口業: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說誠實言」,說至誠無妄之言,說真實不虛之言。

  第三個要點,對照自己的實際生活,說說四種口業的具體情況。

  比如:你自己犯不犯四種口業?是四種都犯,還是犯其中幾種?是偶爾的,還是經常的?

  在你的家親眷屬中、親朋好友中、同學同事中、街坊鄰居中,能不能找出十個真正的「實在人」,不說假話不騙人。如果真能找到,你可以跟我報告一聲。他們可以做我的特邀嘉賓到六和小院來住七天,但一定得是真的,不能騙我,我要考核的,誰騙我,誰因果自負。

  我為什麼提出這個問題?因為我看很多人(可能不確切,但我就這麼看的),說謊話臉不紅心不跳,隨口就來,你要把他拆穿了,人家還美其名曰:打個方便語。怎麼現在的人說話滿嘴跑火車呢?啥謊都敢撒,啥話都敢說。我很羨慕這樣的人,膽大、臉大。我咋就不行呢?打了一次方便語還整露餡了。給大家講一個我打方便語下不來台的故事。

  大約是六七年前吧,我姑娘翀翀孝心,給他老爸泡腳,搓大勁了,把腿搓掉一小塊皮,一開始沒注意,感染了,住進了醫院。姑娘、兒子、大雲輪班護理,我每天都去看看。大約住了半個月了,那天是大雲我倆在醫院,刁居士給我打電話:「大姐,我現在上你家去。」我說:「你別來,我不在家。」(這句話是真的)她問:「你在哪?」我說:「我在翀子家。」(這句話是假的)她說:「那我也上翀子家去。」我一聽,糟了,她家離翀子家挺近的,她要真去咋辦?我說:「你可千萬別去。」她問我:「為什麼不讓我去?」我說:「沒有為什麼,就是不讓你去。」大雲在一旁看熱鬧,嘿嘿笑,說:「怎麼樣,怎麼樣,整露餡了吧?」

  事情是這樣的,老爺子住院刁居士不知道,是我和大雲商量瞞著她,不讓她知道。為什麼?她事多,知道了就拿錢,誰也勸不了她。這回瞞不住了,知道了,發大火了,說我和大雲:「這是你們合夥瞞著我,對勁嗎?」我們倆自知理虧,由她說去吧。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講信用的民族,仁、義、禮、智、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第四個要點,「一念淨信」的重要意義。

  《無量壽經》極言「一念」的重要,慈舟老法師為此經作科判,特別提出往生極樂世界的「一心三輩」,開顯了前人所沒有說過的內容,如果說慈舟老法師開創了「住大乘者」如何往生極樂世界的先河,恐怕也不為過吧?老人家不愧為佛門的高僧大德,令人敬仰。

  「一念淨信」這個「一」不是單純的數字「一」,它代表「不二」的聖義諦。聖義諦就是真理。

  真如之中萬法皆如,一切都如,也就是一切如一,這個「一」正是「一念」的「一」字。

  「一念淨信」「信心無二心」,這是往生淨土的正因。「往生正因唯在這一念」。

  「一念淨信」,契合於「真如法一」的淨信,所以「願生彼國,隨願皆生」。

  「一念淨信」是沒有雜染的信,從信起願,信願是往生的根本。

  這品經文的要點說完了,請大家牢牢記住這幾句話:信佛名字,諸佛即救,諸佛即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