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繼續講講有關神通的問題。這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但不能因為敏感,我們就迴避它。我們要正確認識它、對待它。

  今天,我們先來說說

  小乘的神通跟佛菩薩的神通的九種差別。

  一、寬狹不同,範圍不同。

  聲聞的天眼、天耳所能通達的是兩千個國土,緣覺是三千個國土;現在本經中說億那由他百千佛剎都能通達,不知比這強多少倍了。

  二、多少不同。

  聲聞、緣覺小乘,他一個心念做一件事,不能辦很多事;佛菩薩能化現到十方一切世界,同時同一剎那能現各種身,天身、修羅身、人身、鬼身、畜生身都能現。

  三、大小不同。

  二乘所現大身不能進到小的空間,現小身裝不下大東西;佛菩薩所現的大身能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能讓這樣的身體入一個微塵之中,也能現一小微塵的身容納大千世界。

  四、遲速不同。

  我們這個神足通,二乘到遠的地方須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到達;佛菩薩就不是這樣,不須要時間,一念能到十方世界。

  五、虛實不同。

  二乘阿羅漢所現只是相似,沒有實用;佛菩薩所現都有實用。

  六、所做不同。

  二乘所現就是不能讓他有心;佛菩薩能化現無量人,可以叫所化的各個有心,各個去做不同的事,讓人覺得每個就跟真實的人一樣,有心有想,而二乘則做不到。

  七、所現不同。

  佛菩薩只現一個身,能讓大眾看到種種不同的人;能只出一聲,令各個異聞;並能安一處,現身十方,二乘則不能。

  八、化根用不同。

  菩薩是六根互用,眼睛、耳朵、鼻子等都可以互用,但二乘則不行。

  九、自在不同。

  《涅槃經》說,諸佛菩薩,凡所作為,身心自在,身現大的時候,心不跟著增大;身現小,心也不小;形象現喜,心也不喜;形象現發愁,心也不發愁。這二乘就不行。二乘得的神通比這個就差這麼多。

  聽到這裡,有同修可能會問:我們凡夫有沒有神通?答案是肯定的:有,因為神通是自性。那為什麼顯現不出來呢?因為心不清淨,障礙住了。有的人心清淨那麼一點兒神通都能現前。舉一個例子:

  大約是九幾年吧,有一次我和主管主任去鄭州參加全國紀檢監察工作會議,下午兩點多的飛機,我上午正常上班。中午,我老伴來我辦公室,給我一個紙條,上面寫的啥我記不起來了。他告訴我說:這張紙條你帶著,開會迴來一定要交給我。我心想,神經兮兮的,又搞啥鬼名堂?但我把紙條拿著了。他臨離開辦公室,又囑咐我一句:別忘了,迴來把紙條還給我。

  出差迴來,我一進屋,他第一句就說:你去的時候飛機出事了!我愣住了,飛機確實是出了點事,可他怎麼知道啊?他告訴我,我讓你把小紙條歸還給我,就是讓你平安歸來,沒有我那張小紙條,你就迴不來了。信?還是不信?自己選吧。我老伴子告訴佛友,他表演的是大智若瘋。瘋也?通也?自己選吧。我信,因為他心清淨。

  生到極樂世界得的是大乘不共的神通,更加上彌陀的殊勝願力,所以超越常規。

  宿命通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例如,世尊在世時有人來求出家,諸大弟子觀察這人的善根,直到八萬劫都沒有種善根,於是拒絕說:不行,你走吧,你沒有善根,你不能出家。他就走了,路上碰到釋迦牟尼佛,跟佛說他要出家,釋迦牟尼佛收了,後來他得道了。

  大家說他沒有善根,佛說:你不知道,八萬劫前他是打柴的,碰到老虎,他爬到樹上,老虎走了,他輕鬆地念了一句「南無佛」。因此一念的善根,八萬劫後遇到釋迦牟尼佛,還是出家了,還是得道了。

  佛神通沒有限量,遠超一切阿羅漢。《會疏》說:宿命通能知道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萬世的宿命及所做的事,也能知道六道眾生各個的宿命和所做的事。得這個神通很有好處,不知道宿命,你就對善不進,對惡不怕,於是懈怠。

  阿羅漢想到在地獄中受的苦,他就流汗,甚至流出血汗,知道可怕。阿羅漢得了通,所以不忘。一般眾生都忘了,地獄中人更健忘。在地獄中火燒銅柱,他見到是一美女,他就去抱,一抱就把自身燒枯了;風一吹又活了,活了他就不記得了,又看見美女又去抱,又燒枯了。一夜之間多少萬次,他始終記不住。阿羅漢記住了,想起來就流血汗。他知道恐怖,就不敢再作惡,他來勸大家就很親切。

  再者,知道宿命不會自高自大,知道過去所完成的功德,都是由於佛的加被。我們之所以能往生,不是由於自己的功德充分,而是由於阿彌陀佛的誓願。你把你多生的行業都加起來,要知道罪過很多,功德很微弱,而今日能得到這麼殊勝的因緣,全因彌陀加被之力。這才知道全靠佛德,才深生感恩敬仰之心。

  第七願:天眼通願,第八願,天耳通願

  願文是:

  【皆能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洞視〗是徹底看清楚。

  〖徹聽〗全部都能清楚聽到。

  看到一切,聽到一切,所以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這兩句包括天眼通、天耳通,是第七、第八兩願。

  天眼通也叫作天眼智通,也叫作生死智通。為什麼叫作天眼?因為這是天道的人所得的眼。他能看到遠的、近的、粗的、細的一切色。太細的,人們看不見,這很顯然。蒼蠅腿上有多少細菌,我們看不見,要藉助於顯微鏡,要儀器,天眼就不用。太大的,人也看不見。

  你上北京北海的白塔,你就看見個圓圈,以自己的立足點當圓心,拿視力當半徑,於是所看到的區域是圓的。在圓圈以外明明是有,但眼睛卻看不見。所以人的眼睛就有障礙。而且這個天眼通又叫生死智通,能知道眾生去來生死之相,能知道眾生死後到哪裡去。

  《大智度論》裡講:天眼所能見的範圍是「自地」及「下地」。比如欲界天的天人,他的「自地」是欲界天,「下地」是欲界天以下,人、修羅、畜生、鬼、地獄,他都能看到;至於色界天、無色界天、佛菩薩的境界,超過他了,他就看不到了。天眼通遠勝肉眼,還在於天眼的「洞視」。肉眼只能見障內(障礙以內),例如眼前的牆壁是我們的障礙,墻壁以外我們就看不見了。天眼不同,能透過墻壁,障以外一樣看見,世出世間種種的形色都不能障礙。

  我們再來比較一下,龍樹菩薩說:小聲聞一般能看到一千個世界,「作意」(就是他入定了)能看到兩千國土。大聲聞多一點,緣覺又多一點。大緣覺不管「作意」不「作意」都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諸菩薩能見無量世界的事物。至於極樂世界的人民,宋譯說:「一切皆得清淨天眼。能看百千俱胝(百萬)那由他(億)世界粗細色相……」億可作十萬、百萬、千萬、萬萬,不管是哪一個數,連乘到一起正是一個非常大的數。今經說洞視十方,也即是能知能見無量世界。極樂世界的人所得天眼通,十方無量世界去來現在之事都能洞視,就是由於彌陀的願力,遠遠超過其它由報得或修禪定所得的通。

  彌陀願海中天眼通一願,包含了啟迪人民修持的妙用。有的眾生看不到苦果,他就不怕種苦因。有了天眼,知道未來之事,各種苦果,所以畏怕就不造苦因。也看見樂的果,就修樂的因。肉眼看不見障外,不見地獄、惡鬼的苦,不見自己過去生中父母、師長正在受種種慘報,所以不思救濟,不肯精進修持。倘若親見親聞,你還享樂得了嗎?還能繼續懈怠嗎?自然厭離心切、報恩心深。這就是天眼一願的重要意義。

  更進一步說,極樂人民的天眼,不但可以明照十方一切眾生生生死死、去去來來的相,並能普見無量塵數的佛國,於是他就可以發心,以大願普度的淨土法門救濟眾生、利樂萬物,廣使眾生同得真實之利。這才是本願的真實意義。

  第八徹聽十方去來現在之事,是天耳通願。天耳通聽到障內障外六道眾生苦樂憂喜,以及遠近粗細的一切語言與音聲。我們的聽力很有限,所聽到的聲音只是在幾十周波以上、幾萬周波以下這一小段裡的聲波。幾萬周以上叫做超聲波,有許多作用,但人耳聽不著了(肉眼所見到的光也只是一段,紅光與紫光之間)。根據魏譯所說:都能受持。唐譯說天耳能聞「億那由他百千逾繕那(即由旬,舊傳四十里)外佛說法者」。

  極樂的耳通不但能聞世間音聲,並且包括遍聞諸佛說法,這是極殊勝之處。

  第九願:他心通願

  願文是: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這段經文的大意是: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人,都能知道無量無邊佛剎眾生心之所想。

  《會疏》說:我們來到極樂世界的聖眾,不須要修持自然就能知道他心的情況。因為知道他心之所想所念,我才可以應其意樂隨緣接引。願文中「億那由他百千佛剎」是他心通的廣度。另一問題是深度。例如唐代印度有個大耳三藏有他心通,他到中國,唐帝請南陽忠國師去考驗,國師頭兩度設心——看猴猻與看賽劃船,大耳三藏都說對了。可是到了第三度,大耳瞠目結舌,不知所云。國師劈面打大耳一拳,並說:「你這狐狸精!」

  從這公案可看出神通與明心見性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一般的他心通也只是大耳的水平,對於國師的心境是無法測知。

  極樂世界人民的通超越常情,《甄解》注釋魏譯中極樂人民的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他認為文中「下」字指眾生心念,其「上」就可知諸佛菩薩的心。

  二乘只能知凡夫與小乘的粗心,諸佛菩薩與極樂的菩薩能知佛心。禪宗的話,「我此門中實無一法與人」。什麼叫善知識?沒有一法與人,只是給人去粘解縛。你粘住了,按一按,不要粘住;你捆上了,給你解開扣。這扣是你心裡的扣,首先須知道你的心念,並且又能知如來的真實義,方便的法門,所以就能解你的扣。極樂世界的聖眾具有極廣極深的他心通,就可以教化多方了。

  第十願:神足通願,第十一願,遍供諸佛願

  願文是: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羅蜜多。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

  〖周遍巡歷〗,顯第十神足通願。

  〖供養諸佛〗,顯第十一遍供諸佛願。

  神足通也叫神足智通、神境智通、如意通、身通等等。

  《大論》說,如意通有三種:

  (一)能到。能到有四種:第一種是能飛如鳥;第二種是移遠令近,把遠移到近(相對論也有這個提法,當你速度極快、近於光速的時候,空間距離也在縮短);第三種是此處沒彼處出(這邊沒有了,那邊就出來了);第四種是一念能到,一念之間就到。

  (二)轉變。大能變小,小能變大;一能變多,多能變一。種種東西都讓他轉變。一般外道的轉變,最多不過七日。過去傳說有人從神仙那裡學點金術,當他知道五百年後金子就不存在了,這個人說,我不學你這術了,學了之後就會讓五百年後的人遭殃,金子又不是金子了,我寧可不學。他的師父告訴他,你這一念,圓滿三千功德。可見外道的轉變不能永遠。

  (三)聖如意。是六塵之中,色聲香味觸,不可愛、不乾淨的東西,能夠盡力讓它淨,觀成可愛的、清淨的;相反,也可使可愛淨物觀成不淨的東西。這個聖如意唯佛獨有。

  〖神通自在〗

  生到極樂的人都具足神通,自在顯現,沒有障礙。「波羅蜜多」是到彼岸。因能徹底貫徹一切自行與化他的事,能同眾生從生死的此岸到達究竟涅槃的彼岸,所以說波羅蜜多。

  〖於一念頃〗

  一念的時間只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就是一剎那。在極短的一念頃裡,可以在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而且供養諸佛。這個神通妙用是不可思議的。「周遍巡歷」表示他所遊的國土非常廣。供養諸佛,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而且都在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的時間之內全部完成,全顯極樂世界延促同時的事事無礙。

  第十二願:定成正覺願

  願文是: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經文的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時候,所有一切眾生生到極樂國,都遠離一切分別心,六根都寂然安靜。若有人不能決定成佛,證入大涅槃,我決不成佛。本願往生者一定成佛,顯出彌陀的本心就是一佛乘。所以《法華》佛最後說法,聲聞、緣覺是化乘,沒有二乘、三乘,只有一佛乘。當佛說《法華》的時候,跟隨佛幾十年的大弟子有五千人退席,不能聽。釋迦牟尼佛說「退亦佳矣」,沒有留他們。極樂世界就是都成佛,「二乘種不生」,這是大乘遊履之處,二乘不能往生。

  善導大師對這一願安了四個名字:

  必至滅度願;證大涅槃願;無上涅槃願;住相證果願。因為修淨土法門,觀佛也罷,念佛也罷,一般都認為觀就有色相,念就有音聲,都是有相,要離相才證果;可是善導大師說,這是住相證果願,是住相仍然證果。這個提法提得很殊勝。至於密宗,是首楞嚴的精神。首楞嚴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顯法身,聲色皆實相,你住相就是住了實相,所以住相證果,這就同善導大師一致了。

  善導大師還說,修淨的人不要急於離相,但能依相專至,決定往生。所以念佛法門不要求你離相,你不要管離相不離相,就是老實念去,都可以往生。這實在是無上開示。《甄解》說:「高祖(日本人對於善導是尊敬到極點,稱他為高祖)願名太盡願意矣。」他極贊善導為本願所立的四個願名,認為這能徹底顯明願文的真實意。

  中國對於善導的尊敬不如日本,因為國內有一個傳說搞錯了,以為善導自殺了。錯了,記載有錯誤。自殺的人是向大師問話的人,不是大師。

  現在本經願名是定成正覺願,和善導大師這點相同的。善導大師在四十八願當中特別挑了五願,叫作真實願。定成正覺、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諸佛稱嘆、十念必生,這五願是四十八願中的真實願,也就是四十八願中的心要和核心,也就是彌陀宏願的心髓、彌陀的本心。要依照這個最簡單、最容易、最圓融、最頓速的徑路,念佛往生。

  〖遠離分別。諸根寂靜。〗

  分別就是識別一切事理,這個和那個,種種的不一樣,它是以虛妄分別為體性。第六識就是分別識。本來平等,本來不二,但在這裡頭生出種種差別,妄在本來無分別的法上分別出人我是非,故稱為分別的惑。斷了這個惑轉為無分別智,所以第六識就轉為妙觀察智。願文中的「遠離分別」就是捨離分別的妄惑,了達「萬法一如」,真如就是萬法,萬法就是真如。

  「諸根寂靜」,就是六根都寂靜。「寂」是寂然,離開煩惱叫作寂;「靜」是安靜,絕除苦患叫作靜。《華嚴經》說:「觀寂靜法。離諸痴暗。」你在觀修「寂靜」這個法時,慧明自現,你就離開了愚昧和冥暗。釋迦牟尼佛四個字是「寂默、能仁」。「牟尼」就是寂然、寂靜的意思。身、口、意都寂靜,稱為「牟尼」。身、口、意代表六根,身、口、意寂靜,就是經中的「諸根寂靜」,也就是涅槃的本性。

  由於遠離了分別的妄惑,而眼、耳、鼻、舌等諸根也都寂靜,相契於涅槃的實際理體。「決定成等正覺」就是決定成佛。「證大涅槃」,涅槃可翻成圓寂。「圓寂」是什麼意思?「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一切妙德無不圓備,一切障礙無不消除)。

  「大涅槃」指大乘的涅槃,它與小乘涅槃的分別有四個方面:

  (一)涅槃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大乘涅槃證這三德。小乘三德之中只有解脫德,他解脫了,但沒證法身,也沒有般若智慧,三德之中只具一德。

  (二)常樂我淨。菩薩具足常樂我淨。二乘的涅槃只有常、樂、淨,他也不滅了,他也很安樂、也很淨,但是法身真我他沒看見(常樂我淨這個我是真我,不是《金剛經》裡我相那個我)。

  (三)兩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大涅槃兩個都離了,而小涅槃只離了分段生死(六道輪迴的生死斷了),但變易生死還有,還要發大菩提心,還要經過四十二個位次,登妙覺位。每一個位次都是一個變易,也是一個生死。

  (四)身智。大涅槃具無邊的身和智,小涅槃則灰身滅智。大涅槃和小涅槃不同。有人說釋迦牟尼佛也是有餘涅槃,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凡往生者將來都證大涅槃,怎麼能說咱們的世尊反而是有餘涅槃!有一些說法不管說的人多麼有名,我們一定要以聖言量為標準,不要貪新好奇。

  第十三願:光明無量願

  願文是: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

  這一願是善導大師五個真實願中的第二個。願文的大意是:願自己成佛時,自己的光明不可限量,無邊無際,普照十方上下一切處所,所放光明要絕對的勝過一切佛光,要比日月的光超過千萬億倍。光明遍一切處,光的功德妙用也就遍一切處,可以攝受度化的眾生也是無盡的,所以這是大悲方便之本,是報身佛的真實功德。我們大悲度生要有方便,所以光明遍照來攝受眾生。

  日本望西師說,十方的虛空沒有邊際,所以國土就沒有邊際;國土沒有邊際,所以國土中的眾生也沒有邊際;有無量的國土,就有無量的眾生。所以法藏大士這個大願,不是只度一個地球上的全人類,而是各種眾生;還不只是一個地球,而是無量的地球、無量的天體。天體無邊,眾生無邊,所以佛的大悲也無邊,給眾生的利益也就沒有邊,而這個利益之深也就沒有邊際。正因從眾生出發,要讓眾生得到的利益是沒有邊際,所以光也無邊。

  〖絕勝諸佛〗

  佛佛平等,怎麼又說阿彌陀佛的佛光絕勝諸佛呀?這就如本經所說:「諸佛光明。所照遠近。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

  又「阿彌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諸佛所不能及。」這都因過去在因地願力各個不同,到成佛時,各個按照自己所發的願,自然成就,不須安排。法藏所發既是超勝諸佛的願,所以成佛時威神光明在十方佛中最尊第一。

  法藏要「絕勝諸佛」,絕不是逞能好勝、突出自己,而是切願自己對眾生的奉獻,給眾生的真實利益超過諸佛,所以彌陀稱為大願之王、諸佛之王,其根本原因就在這裡。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玄奘譯的《阿彌陀經》)中說:「由彼如來恆放無量無邊妙光,照遍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彼佛就是阿彌陀佛。這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彼佛恆常不斷在放光,所以彌陀又號常照光。佛光明無量,所以號無量光;常照不斷,又號常照光。所以佛光「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一切凡光不能相比了。

  佛放光是恆常不變的,佛光是無量的,佛光是常照的,佛光是普照的。為什麼有人感受得到,有人感受不到?打個比方說,同樣在明媚的陽光下,有人打著遮陽傘,當然陽光就照不到了。這就是同樣在佛光注照下,有人感受不到,因為他有障礙。什麼障礙?每個人因緣不同,障礙也各有不同。在這裡僅舉幾個具有共性的障礙:

  (一)放不下執著,放不下分別。佛菩薩教誨我們,真正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而我們所謂的修道人,死死盯著「世間過」,看誰都不順眼,結果是煩惱多多,怨天尤人。不但自己煩惱,也給別人帶來煩惱。

  (二)頑固執著我知我見。不能恆順眾生,得眾生恆順我,稍有不恆順,他的怨恨惱怒煩就全現前了,眾生遠離了,你成了孤家寡人,怎麼度眾生?

  (三)疑心重。這種人往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無論對什麼人,什麼事,他都要劃個問號。有時候他想出來的、說出來的,叫人聽了都覺得可笑。我曾經說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亦不可有。我說到做到,我從來不防人。明知道有人在害我,我也不防,隨他去吧!害人和防人,都挺累人的。別幹那傻事,還是幹點成佛的大事吧。

  (四)嫉妒心重。關於嫉妒心的問題,我已經講過好多遍了,但就是有人聽不進去。我在這裡鄭重地告訴大家,嫉妒心重的人要自斷法身慧命的。

  如果我們把這些障礙排除了,你不就感受到了佛光注照了嗎?願佛光普照每一個人,願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佛光的普照。這些天,我們六和小院天天佛光普照,你感受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