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點播-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

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先來總結第八集、第九集的重點。

第八集重點

第八集有七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是:舍利弗在僧團中的地位

甲 是僧團中的首座弟子。與大目犍連並稱是佛陀的左右臂。

乙 是佛陀最信任的弟子,也是能擔重任的弟子。

丙 是僧團中最有威望的、深受廣大僧眾尊敬和愛戴的長老。

第二個重點:舍利弗怎樣對待毀謗他的比丘?怎樣對待搶佔座位的比丘?

甲 用手撫摸毀謗他的比丘的頭,慈祥地和比丘說話。

乙 接受比丘的懺悔。鼓勵比丘改過。

丙 把好座位讓給比丘,自己樹下靜坐一宿,以身示範,彰顯舍利弗的高尚品格。

丁 舍利弗為什麼要先於佛陀涅槃?

諸佛的上首弟子是這樣做的。舍利弗不忍心見佛陀涅槃。

第三個重點:舍利弗對眾僧的幾段臨別開示,你從中學到了什麼?

甲 佛陀出現在世間,要幾千萬年才能遇到一次,遇到了要珍惜。

乙 能夠聽聞佛陀正法,也是百千萬億生中稀有的,也要倍加珍惜。

丙 延續佛陀的慧命,是每個佛弟子的使命。

第四個重點:舍利弗涅槃後,佛陀對大眾的開示有何深遠意義?

甲 無常是世間的真相,生滅是自然的法則。舍利弗先於佛入涅槃,是法的自然順序。

乙 人雖不在,法不會失去。佛陀永遠活在信的人心中,佛陀會永遠照顧他。

丙 進入涅槃,去極樂世界,是第一重要的功夫!

丁 大智舍利弗,他的智慧廣大無邊,除佛陀外,無人可比。

第五個重點:琉璃王族要滅釋迦族,釋迦牟尼佛當時在世,為什麼佛也救不了釋迦族?目犍連神通第一,為什麼也救不了釋迦族?

甲 神通不是根本之法,神通不抵業力。

乙 神通不能了生死出輪迴。

丙 不能和眾生結怨,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第六個重點:目犍連尊者是怎樣對待蓮華色女的?蓮華色女是怎樣成為佛陀弟子的?

甲 不鄙視、不歧視,耐心傾聽她訴說自己的身世和種種不幸遭遇。

乙 不看表象看真心,他看到蓮華色女的心很真、很善、很美,他同情她、憐憫她、幫助她。

丙 改過自新,是離苦得樂的不二法門。

丁 蓮華色女成為模範比丘尼,成為比丘尼中的神通第一,目犍連尊者功不可沒。

第七個重點:目犍連尊者是佛陀弟子中的神通第一,為什麼還會被外道所害?

甲 為了傳播佛法的種子,給後代做個為法犧牲的榜樣。

乙 肉體是無常的,業報是要了結的。

丙 生死問題在覺悟者面前不是問題,有生就有死,對於死,完全不必要驚慌、恐懼。重要的是你在亡身的時候,能不能不迷而入涅槃。「不迷」這兩個字太重要了。

丁 目犍連的不迷入涅槃。佛陀讚美他,他的犧牲真是無限之美!

第九集重點

第九集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大迦葉尊者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地方?

甲 出身富貴家庭,父親是大富長者,他捨棄富貴榮華,去做修苦行的頭陀。

乙 志氣清高,不著欲染。

丙 捨富乞貧,為貧困老母提供種福田的機會,老母以此功德,壽終之後得以生天。

丁 樹立法幢,做艱苦卓絕的修行榜樣。依照自己的志趣,堅定不移地去實踐自己的理想。讓後來者對少欲知足的頭陀的苦行,能夠尊重與實行。

戊 不貪名聞,不求利養,不住精舍,不捨苦行,一心一德,鞏固僧團。

己 將來佛陀正法的毀滅,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壞,而是僧團的腐敗與崩潰!

第二個重點: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作為菩薩眾的代表列為上首,有何重要意義?

甲 這三位大士在法會上作為菩薩眾的上首,含義很深。他們三位和淨土的緣非常深。

乙 普賢菩薩代表「密淨不二」,文殊菩薩代表「禪淨不二」,彌勒菩薩代表當來承傳。教、禪、密是佛法修學的幾大綱領,全包括在內了,其餘的無所不包。

丙 阿彌陀佛名號是大總持法門,沒有一法是阿彌陀佛之外的。一句阿彌陀佛佛號,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

戊 學習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的發願文,見賢思齊,學習先聖,導引眾生回歸極樂。這是一代聖教的指歸。

第六、七、八、九集的重點說完了。

在這裡有三個問題需要向同修們說明一下。

第一個需要說明的問題:我們對每一集整理出幾條所謂的重點,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方法。

目的只有一個,給同修們一個抓手,幫助同修們理解經文,僅此而已。也未必適合每一個人,僅供參考。同修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號入座。有針對性地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

我們第二次複講《無量壽經》,重點放在篤行上。

就是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切忌空談,切忌貪多。

做到落實一個是一個,解決一個是一個。還是那句老話,就是重實質,不重形式。

要抓住重點,掃除障礙。

你學佛路上哪個障礙最大,你就先掃除哪個。

就像攻克碉堡一樣,哪個碉堡火力最猛,殺傷力最大,你就必須先把它拔掉,才能掃清前進的道路。

比如:

有人孝道缺失或不圓滿,不孝父母,不敬師長;

有人瞋恨心強,不是恨這個,就是恨那個,覺得誰都對不起自己;

有人嫉妒心強,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

有的人心術不正,詛咒別人,希望別人倒楣;

有人心量小,遇事斤斤計較,不能包容人,沒有朋友;

有的人無理辯三分,得理不饒人;

有人貪戀牽掛,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

有的人真假不辨,抓住假的死死不放,把真的放下了;

有的空喊口號不幹實事,玩假把式,搞花架子,自欺欺人,到頭來一無所獲。

種種現象,不勝枚舉。

同修們,要想今生成就,必須動真格的。

第二個需要說明的問題:

你的人生目標是否確立?只有確立了人生目標,才能選擇走什麼樣的路。不同的人生目標走不同的路。確立了目標,選好了路,最後是怎樣走好這條路,一直到終點。這是人生的三部曲。

第三個需要說明的問題:

我為什麼用講故事的方法介紹五位位居上首的尊者?

我用講故事的方法,向大家介紹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尊者,目的只有一個,強化人性化,弱化神祕化。怎樣解釋這兩句話?就是我要把他們講成人,我不要把他們講成神。

我為什麼想起這種方法?

一是佛菩薩點化,用這種方法接地氣,效果好;

二是現實生活給我的啟示。

什麼啟示?

十年的弘法之路,我遇到了這樣四種人:

第一種人:傲慢無禮,目中無人。

什麼高僧大德全不在話下,大有一攬眾山小之勢。

第二種人:誰都學不來。

你說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這樣的人會說,哎呀,人家是再來人,咱可學不了;老法師給我們介紹了海賢老和尚作為我們佛門的榜樣,有人會說,人家根性好,咱可比不了;老法師給大家推薦劉素青老菩薩,有人說,哎呀,人家是觀世音菩薩再來;就說我吧,一個土裡土氣的退休老太太,也得到了一頂不小的帽子,哎呀,人家是什麼什麼大德!你說我是高興,還是悲哀?這是我喜歡的帽子嗎?

說到這兒,我想起了在省政府工作的二十年,年齡比我大的,叫我素雲;年齡比我小的,叫我劉大姐;再小的,叫我劉姨。我覺得挺好的,多親切!沒想到退休了,七十多歲了,還弄了一頂大德的帽子,這可不是我想要的。我只要阿彌陀佛。

第三種人:瞧不起人,不相信別人能往生西方。

某某某往生了,有人說,就他那個樣還能往生?比如,這個居士生前讀《金剛經》,有人就拿這個說事!那我說你《無量壽經》沒學明白,學大乘經典,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往生!怎麼到你那兒讀《金剛經》就不能往生了?依法不依人!

第四種人:盲目迷信。

有人說,劉老師送往生,一送一個準,送誰誰去西方極樂世界。這彌天大謊是誰說的?誰說誰負因果責任。如果說劉老師送往生認真,這個是真的,這個我承認。我送刁居士丈夫老齊往生,二十四小時不吃不喝不上衛生間,不是我刻意安排的,時間是不知不覺中過去的。老齊往生了。

我送一位老大哥往生,走得不好。我從晚上五點鐘到第二天早晨五點鐘,我一個人在醫院瓷磚上磕了十二個小時的頭,沒有人替換我,膝蓋和胳膊肘都磕破了。儘管這樣,我也沒把他送去西方極樂世界!我說的是真話,你們信嗎?

我之所以說了這麼多,就是要告訴同修們,阿彌陀佛是人修成的,釋迦牟尼佛是人修成的,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是人修成的,他們是人不是神。

我為什麼講五位尊者的故事?他們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我們能夠向他們學習。如果我把他們講神化了,我們還能向他們學習嗎?因為他們是神,我們是人,人學不了神!現在大家看到的五位尊者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是人,我們也是人,人可以學人!這就是我用講故事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五位尊者的初衷,不知能否收到預期的效果。

五位尊者的故事,我是從一本書裡看到的,這本書是一位當代大德法師寫的。在這裡,深深地感恩這位大德法師,為我們講述了如此動人的故事,讓我們對五位尊者有了更鮮活的認識,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的榜樣。感恩!深深地感恩!至誠地頂禮!

下面我們開始講第二品經文:

【德遵普賢第二】

請看下面經文: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

第一品經文說「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這是略讚,這一品經文是廣讚諸大菩薩們的智慧、神通、德能。

這一段經文裡列舉的是菩薩眾裡的在家菩薩。

「正士」是在家菩薩;「大士」是出家菩薩。正士和大士是同等級別。「十六」表示圓滿無盡。

〖十六正士〗

表無量無邊的正士。

〖賢護〗

是代表「如來善護念諸菩薩」義。

賢護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在家修學淨土法門的弟子。他的地位與普賢、文殊、觀音、勢至相同。

賢護不但自己護持自已的賢德,並且也護眾生,所以名為賢護。

賢護正士雖然示現在王舍城為父母所生的人,只是一個普通的人身,但是實際上是一位實證的等覺菩薩,已超十地,再進一步就是妙覺,就與佛相等了。

這是一位維摩詰居士之外又一個極殊勝的在家人。聽到他的名字,就必定可以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種菩提。

《般舟三昧經》說賢護菩薩是念佛三昧的發起人,這就和淨宗更有因緣了。

他為上首,參加法會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宣揚念佛三昧無上法門。

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王,一切三昧中之寶,所以稱為「寶王三昧」。

〖善思惟菩薩〗

代表專修淨土的人具有純淨純善的、正確的思想見解,與阿彌陀佛相應。

〖慧辯才菩薩〗

有智慧、有口才,擅長淨宗的教理教義。講得清楚明白、令人信服。

〖觀無住菩薩〗

代表修淨土的人觀法無常,不貪戀,不執著,一心念佛求往生。

〖神通華菩薩〗

代表有靈活、善巧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弘揚淨土念佛法門。

〖光英菩薩〗

代表這部經能顯發我們的智慧。

〖寶幢菩薩〗

寶幢代表無比殊勝的佛法。宣揚本經的法緣非常殊勝。

〖智上菩薩〗

代表修學本經能得到無限智慧。

〖寂根菩薩〗

六根寂靜是修學的根本,依這部經修學,能夠得到身心清淨。

〖信慧菩薩〗

代表深信本經有無上的智慧。

〖願慧菩薩〗

代表深信切願,求生淨土,是有真實智慧的人。

〖香象菩薩〗

代表念佛功德大,幫助眾生超越六道。

〖寶英菩薩〗

寶英代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能令眾生在一生中往生不退成佛。

〖中住菩薩〗

代表這部經安住中道。

〖制行菩薩〗

代表持戒念佛。

〖解脫菩薩〗

代表依這部經理論、方法修行,遠離妄想、分別、執著,得大自在。

據《四童子經》說,善思惟、慧辯才、觀無住、神通華四位菩薩是他方世界的菩薩,應化托生在印度,成為在家菩薩。

據《佛名經》說,光英、智上、寂根、願慧四位菩薩;還有,據《月燈三昧經》說,香象菩薩這五位菩薩,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薩,來到這個世界聽受《無量壽經》,助佛弘化。

從賢護到香象,一共十位正士都有經典作為依據,其餘尚有六位正士未經經典提到,但古德說其餘六位正士也都是他方世界有大成就的在家菩薩,來到法會聽經聞法,助佛弘化。

第一品經文中,列舉了三位出家眾的上首。這品經文,列舉了十六位在家眾的上首,這代表什麼?

可以這樣說,《無量壽經》超出一般常情:

特別標出十六位正士在家菩薩做為大眾的上首,這就表示淨土法門特別適合於在家人修持;

這部經以在家人為主要度脫對象;

這部經是佛專為在家人說的。

這個法門契合當前及將來的社會情況。

清末沈善登居士做了一部《報恩論》,讚歎《無量壽經》和淨土念佛法門,他說:

淨土法門妙就妙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這是淨土法門特別殊勝之處,特別適合在家人。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咸」字總指參加法會的全體大眾,其中包括比丘眾、二乘眾、菩薩眾、出家眾、在家眾,另外也指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所有一切菩薩眾,全都遵守《華嚴經》上普賢大士的教誨而修行,沒有一個不是依普賢大士之德而修的。這是讚歎與會菩薩的盛德。

什麼是「普賢大士之德」?

普賢大士之德在《華嚴經》最後歸納為十大綱領,稱為「十大願王」。

十大願王是:

一、禮敬諸佛;

二、稱讚如來;

三、廣修供養;

四、懺悔業障;

五、隨喜功德;

六、請轉法輪;

七、請佛住世;

八、常隨佛學;

九、恆順眾生;

十、普皆迴向。

十大願王對眾生有什麼利益?

十大願王在人臨終之時利益之大,我們過去不知道或知道的不多。

人在最後時刻,一切諸根敗壞,什麼都不行了,什麼都不跟著你了。

在這個時候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在前面引導你,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自然生在蓮花之中,蒙阿彌陀佛授記成佛。

然後可在不可說不可說的世界,以無量的智慧,隨順眾生的心念廣做饒益,能在煩惱的苦海中普度眾生。

這就是普賢大士之德。

〖具足無量行願〗

前面簡要介紹了普賢大士之德,雖然這裡是講的修德,實際是在講全性起修。

全修即性,性修不二。這在修學可以說達到最高造詣了。

現在說「具足無量行願」。

佛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究竟果地,所有的行願都不出「十大願王」。

普賢菩薩在《華嚴經》上明白告訴我們,他發願求生西方淨土,文殊菩薩也不例外。不但這兩位菩薩,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能遵從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嚮往西方極樂世界。

這是華嚴會上一件大事情,也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第三十六願「重重誨勉」的廣說。

這一切大眾皆是由西方世界來此表演招生的。

十願是綱領,展開來就是無量無邊的大願。願願都是度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圓成佛道。

對於這句經文裡「無量」一詞有這樣的解釋:

《攝大乘論釋》說

「不可以比類得知為無量」。

這個數字不但無法具體說出來,並且也不可以用比喻來比擬,這叫做「無量」。

對於「行願」一詞有這樣的解釋:

《清涼疏》說:

「造修希求。目為行願。」

《觀經》說:「是心作佛」。

作佛就是造修的涵義。造就是「一切唯心造」中的造字,修是修持,所以造修是行動。希求,希是希望,求是願求,所以希求是願望。

行動與願望的結合就叫做行願。

對於「具足」一詞有這樣的解釋:具是具有,足是充足,具足是圓滿無缺的意思。一切都有了,什麼都不缺。

具足無量行願,就是說這一切無量無邊的殊勝行願都已具足,圓滿無缺了。

「十大願王」是後後勝於前前。

也就是後面的願一定包括前面的願。比如,稱讚一定包括禮敬,供養一定包括稱讚。法身大士的修學,前後都是貫穿的。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現前我們專修淨土,在解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理論依據,是依據淨土五經一論;在行門,我們老法師特別提倡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同修們想一想,十願裡「禮敬諸佛」會不會包括前面?能禮敬諸佛還會不孝父母、不敬師長嗎?由此可知,這十大願王確實具足無量行願。

行是行門,願是宏願,都具足了。

老法師特別提倡的五科,都在十大願王裡全部包括了。這就是普賢大士之德的圓滿。

讀《普賢行願品》的同修們,對於「具足無量行願」這句經文可能體會更深,在十大願王中的第十願「普皆迴向」,是無所不攝的,就連普賢菩薩的德號也含攝其中,表示名號中的「普」字。從第一願到第九願,是表這個「賢」字。

十大願王永無窮盡,永劫勤勞,沒有疲厭,成佛後還在度生,彰顯出普賢之普和普賢之賢。

迴向就是「普」的意思,恆順眾生就是「賢」的意思。

普賢菩薩在《華嚴經》裡說,「我既往生彼國矣」,彼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說「現前成就此大願」,這就說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究竟圓滿,還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完成的。這兩句話實際上就是勸我們必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能懷疑。

普賢菩薩是等覺菩薩,他的大願是在西方極樂世界圓滿的。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他願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三途六道苦難眾生,趕快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這個大願和彌陀大願相契合。

什麼叫普賢行?普賢行和其他的菩薩有什麼不同?

普賢行的最大特點就是心量廣大,永無疲厭,這是普賢行的獨有特色。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會疏》說:

「德成不退。故曰安住。無德不具。故云一切。」

一切功德法,就是如來果地無盡的功德。

怎樣才能安住?得普賢大士之德才能安住。普賢大士之德是能住;如來果地功德法是所住。

如果用最淺顯、最具體的話來說,「如來果地一切功德法」,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一句佛號稱為萬德洪名。

德是功德,萬指一切,不是具體數字。

這一句佛號就是一切功德法。

我們的心有沒有安住在這句佛號上?假如我們的心裡,念念都安住在這一句佛號上,那麼,「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我們就都得到了。

這話不是講別人,是講我們自己。這句萬德洪名,實在不可思議。

幾個人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真正知道這個真相的人,哪有不死心塌地念這句佛號的道理?

真正知道的人不再打妄想,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才能入得了彌陀願海。

【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這是讚歎參加法會的菩薩們,自行化他圓滿的功德,把心中的阿彌陀佛,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自利不妨利他。哪個地方的眾生緣成熟了,即前往度化。

所以『〖遊步十方〗,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

〖行權方便〗

權,是權巧,即善巧方便。

如《普門品》中說: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楞嚴經》說: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眾生喜歡什麼樣的相貌,他就變成什麼樣的相貌,眾生才肯願意學。

俗話說,「有經有權」,經就是常規,權就是變通。

我們做事,要學會通權達變不死守規章制度。我們學佛也是這樣,戒要守,不能守死。

黃念祖老居士給我們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孟子說男女授受不親,這是古時候的禮節。倘若嫂嫂掉進河裡了,你用手把她拉出來可不可以?你若死守禮節,說男女授受不親,我不管,那豈不是天地間最愚蠢的人。

《法華文句》解釋:

「方者,法也。便者,用也。」

粗淺地說,方就是方法,便就是方便。

你要有切實便利可行的方法,讓眾生真能解決問題,這叫方便。這種方法禪宗叫觀機逗教。

《淨影疏》說:

「化行善巧,隨物(對象)所宜,種種異現,名權方便。」

所行教化非常善巧。

隨著眾生根機與環境的不同情況,分別傳授種種不同的修行方法,隨物所宜而有種種不同與之相應的所現,這個叫做「行權方便」。

比如教育孩子,不同性格的孩子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這一句是雙關語。

「究竟彼岸」是成佛。

菩薩未成佛,希望自己成佛。又把成佛的方法介紹給眾生,希望眾生都成佛,是助他成佛。所以這一句是雙關語。

因為整個如來究竟圓滿的果法,不出一句阿彌陀佛。

名號就是諸佛法藏,名號就是一乘果海。這句名號就能幫助我們究竟彼岸,所以是念佛成佛。

這樣的經文在其他經典、其他法門裡,很難理解,很難講,也很難懂。即使講清楚、講明白,從哪裡做起,還是不知道。換句話說,依然得不到真實的受用。

然而在淨土念佛法門來說,可以說字字句句都落實了,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做到,這是淨宗的第一殊勝之處。

這節課就交流到這裡。感恩大家!阿彌陀佛!